鉴史问廉观后感

鉴史问廉观后感由第一公文网整理,鉴史问廉是近日热播的热门纪录片,该片由中华传统历史出发来讲述中国的廉政文化,在当代强势反腐的潮流下,这部片显得深入人心。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鉴史问廉观后感

鉴史问廉观后感一

  看了河南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拍摄的《鉴史问廉》第一集后,深受震撼。无论是开封、洛阳、西安还是北京,相似的宫墙、不同的历史,却又昭示着一个不变的规律: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一个王朝在刚刚兴起的时候政治上往往是比较清明的,因为借鉴了前朝的亡国之训,前几任帝王一般都是胸有抱负、能够容纳不同意见且不贪图享乐的人,由此历史上也出现了象唐太宗、康熙这样的千古大帝,但随着朝代的发展,那些养于后宫妇人之手,从小享受荣华富贵,很少走出宫墙亲历人生百态的继任者们很容易陷入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奢靡堕落的泥沼,那种手握天下一人定生死的君主专制制度,再加上身边一些逢迎拍马之臣,一个王朝走向衰落是必然的结果。更何况&ldqu;上有所好,下必甚焉&rdqu;,君主的作风是一个王朝作风的风向标,直接影响干部队伍的作风,有唐太宗这样的皇帝,所以才有房玄龄这样的千古名相,同样也因为有明熹宗这样的皇帝才有&ldqu;九千九百岁&rdqu;的魏忠贤,身为领导层的封建士大夫们己身不正,注定得不到老百姓的拥护。再加上其他各种因素,内因外因相互作用,最终完成一个又一个王朝的更迭。

  我们中国共产党建党已有90多年,90多年来,我们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党员干部却丢弃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党员干部中&ldqu;四风&rdqu;日盛,顽疾难除,已直接损害了共产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严重影响到了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已到了不得不&ldqu;猛药去疴、刮骨疗毒&rdqu;的地步,因此向腐败宣战,坚持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态度来严查腐败分子,持之以恒的纠正四风是我们党必须面临的斗争。

  山河无语,历史有声,人民选择了共产党,人民相信共产党,而我们党也绝不能辜负时代的重托。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史问廉,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场我们输不起也绝不能输的斗争。

鉴史问廉观后感二

  中华民族向来是不缺少文化的,尤其是廉政的文化。很多优秀的清官廉吏被写成了耳熟能详的戏曲或者是诗歌,被人民群众一代代的演绎和传唱,直到今天忍让被人们所熟知。戏剧里的包拯可以说是一个典型。戏中的包拯总是黑里透红的脸,额头上一轮弯月,头上戴着两翅笔直的帽子。而通常饰演包公的人总是圆脸,双眼能瞪得很圆,一看就跟人一种正气凌然的感觉。这是别的文化载体所做不到,因为非常的形象而且容易让人接受。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不识字,但他看过包青天的戏,听过着他的故事,便能知晓是非黑白,能遵纪守法,不做坏事,因为他知道,做坏事是要被铡刀&ldqu;铡头&rdqu;的。因此,文化能为社会的安定团结提供有力地保障。

  当年,忧国忧民的范仲淹,在河南邓州写下千古雄文《岳阳楼记》。文中不仅将岳阳楼的江边风景描绘的气势磅礴,更是抒发了作者胸怀天下的为政思想。&ldqu;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rdqu;,这是范仲淹一生的追求,也是他为官一生的真实写照。后代的清p/f/562/官廉吏,无不以范仲淹为榜样,勤政爱民,忧心天下。&ldqu;居庙堂之上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rdqu;。我们总是这个国家的一份子,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岗位上都应当尽职尽责,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即使只是一个普通人,也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知晓民族大义,为国家的前程去认真思考。

  当然,整个国家还是要由为官从政者来治理的,官员文化水平的高低就决定这个国家水平的高低。老百姓可以不识字,但从政者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水平,必须学习先贤们的优良传统,学习古代清官廉吏的从政之道,只有这样,做一个受百姓爱戴的好官,让我们的社会和谐安定。有个别做官之人,总是喜欢弄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来糊弄人民群众,自己水平不高,还非要装什么才华横溢的样子。不是出两本发行不动的书籍,就是写两首狗屁不通的歪诗,以此装裱自己。其实大可不必。当一个从政之人清正廉明,勤政为民,让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自会有人为他歌功颂德,还用的着自己去宣扬自己吗?所以,文化是能从内心深处来影响一个人的。当你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功底和良好的道德素质,便会&ldqu;腹有诗书气自华&rdqu;,便会&ldqu;桃李无言,下自成蹊&rdqu;。

  文化从来不是贪婪与霸道,它像一股暖流缓缓流过你的心田,给你带来奋发向上的慰藉与支持。中华民族之所以一直繁荣兴旺,就是厚重的文化在传承,就是一批批清官廉吏在掌舵历史的发展。我们都希望看到祖国的明天更加辉煌,所以学习优秀的文化,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不仅仅是为政者应该做的,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去做。 

鉴史问廉观后感三

  &ldqu;宁做清官流芳百世,莫当贪官遗臭万年&rdqu;。一句耳熟能详的话语,饱含了古代先贤们的谆谆教诲!阐释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更道出了民众对清官的期盼。

  清官之盼

  清官之念缘何起?

  为官为吏,廉字当先,反腐倡廉重如泰山。廉为官之本,廉为政之道,廉为民之重,廉为众之求,自古民众念清官。

  贪腐日重,民众面临公正缺失盼清官,遭遇官员跋扈思清官,面对&ldqu;四风&rdqu;日盛念清官,清官之念民之盼。 

&bsp;&bsp;&bsp; 何为清官

  何为清官,何为官?

  关于清官,古有评语,清官者,兼具清正、清明、清廉之秉性。金元好问曰:&ldqu;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只从明府到,人信有清官&rdqu;。明李贽曰:&ldqu;彼为巨盗,我为清官&rdqu;。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如何为官有明鉴。秦一统,后宣廉,秦律言: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谨慎坚固,审悉无私,微密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有明一代,重刑反贪,察官吏,首重廉;到清朝,府初建,更倡廉,康熙亲为众官树立清官之典,要求官员&ldqu;廉以立志&rdqu;、&ldqu;廉以为官&rdqu;。纵观整个p/f/562/历史,先贤们对何为清官,如何为官作出了详细的阐述。此外,历代的清官楷模也为我们做出了示范,宋青天包拯的&ldqu;不持一砚归&rdqu;,唐神探狄仁杰的&ldqu;一年清冤狱,万人无一冤&rdqu;,东汉强项令董宣的&ldqu;不畏公主权,闹事斩刁奴&rdqu;,清八一巡抚张伯行的&ldqu;一字诗&rdqu;劝廉,明青天海瑞的&ldqu;购肉二斤成热谈&rdqu;都为何为清官、何为官作出了深刻而生动的诠释和注解。

  我为清官

  谁为清官?我为清官!

  宋•张之才《辞汤庙诗》中道:&ldqu;一官来此四经春,不愧苍天不愧民;神道有灵应信我,去时犹似来时贫&rdqu;。古代清官们的倡廉诗词联句,可以说是其人格精神的真实写照,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当官为民的道德理念和为民造福的决心。他们坦荡的襟怀与不负苍天不负民的浩然正气净化着人们的心灵,同时也警醒和勉励着世人。我们今天鉴史问廉忆清官,就是期待为官者都能&ldqu;不为富贵涉贪路,宁守清贫养廉名&rdqu;,做一位&ldqu;清风两袖腐风离&rdqu;的清官。其实,为官清廉难亦不难,若我们能时时以史为鉴,牢记包拯那句&ldqu;史册有遗训、毋为来者羞&rdqu;的淳切告诫,必能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若有人问起:现如今,谁为清官?亦可高声道:我为清官!

以上这篇鉴史问廉观后感&bsp;。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更多感想尽在:感想随笔&bsp;望大家多支持本网站,谢谢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5-01-22 20:41:36
上一篇: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
下一篇:教师读书笔记
网友评论《鉴史问廉观后感》
评论功能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