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强重点产业助推我市科学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把握新的形势,立足本地实际,提出做大做强现代中药、能源化工、食品制造及农产品加工、白酒、汽车及零部件、劳动密集型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文化旅游、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十大重点产业,加快建设活力**、美丽**、幸福**。这是亳州“十二五”乃至到2020年发展的核心任务,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对做好全市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做大做强十大重点产业,必须牢固树立“三种意识”
  第一,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做大做强十大重点产业,是落实十八大精神的根本要求,是抢抓历史发展机遇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国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支持国际国内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支持中部地区崛起和包括**在内的中原经济区建设,从更高层面上为**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省委、省政府继续加大对皖北地区支持力度,出台加快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的意见,统筹实施生产力布局调整,加之我们自身有良好的产业基础、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广阔的市场空间,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机遇。只要我们紧紧地抓住机遇、灵活地运用政策,就一定能够实现跨越发展。
  第二,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做大做强十大重点产业,就是要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使产业发展成果更好地转化成人民群众福祉。加快建设三个亳州,就是要坚持把开放改革作为第一驱动力、奋力推进产业大发展,坚持把城镇化作为重中之重、奋力推进城乡大建设,坚持把增收富民作为核心任务、奋力推进民生大改善。发展十大产业是手段,建设三个**是目的,二者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有机整体,统一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的具体实践中。让经济发展更快、城乡更加美丽、人民更加幸福,这是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每一位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基本职责。我们必须进一步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咬定青山不放松,把这个核心任务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通过扎实努力的工作,把这一面向未来的愿景一步一步变成美好的现实。
  第三,牢固树立“危机意识”。现代产业理论认为,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重点产业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产业竞争优势对一个城市的发展十分重要。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多年发展,我市形成了较好的产业基础和相对齐全的产业门类。据202年统计,我市现代中药、能源化工、食品制造及农产品加工、白酒、汽车及零部件5大传统产业完成产值6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8%;劳动密集型装备制造业完成产值50亿元,占全市的8%;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46亿元,占全市的246%;文化旅游业收入连续3年保持50%以上增速;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在5%以上;电子信息等产业开始起步。但是,从深层次分析,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质量效益不优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是经济总量较小。202年GDP总量仅为720亿元,居全省第2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96亿元,在全省6个地级市中居第4位;工业投资为90亿元,占全省比重仅为27%,居全省第5位。二是结构层次较低。三次产业比为25:404:343,农业比重大,工业规模小,三产比重低,现代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三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不快。工业化率只有337%、城镇化率只有33%,两项综合指标在全省垫底。上述问题归根结底仍然是发展不够、发展不快、发展不优和产业培育发展不足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正视问题、直面差距,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下大力气抓好重点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做大做强十大重点产业,着力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
  二、做大做强十大重点产业,必须准确把握“四条原则”
  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承接产业转移、加快皖北发展、中原经济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聚焦发展现代中药、食品制造及农产品加工、白酒、能源化工、汽车及零部件、劳动密集型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文化旅游、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十大重点产业领域,着力提升我市重点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形成优势突出、特色明显、协作紧密、配套完善、布局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重点把握好以下原则:
  第一,突出重点,聚焦发展。以传统加工业、先进制造业、文化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发展重点,按照企业为主、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上下联动的原则,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向重点产业集聚,加速发展壮大重点产业。
  第二,龙头带动,集群发展。围绕重点产业主攻方向,培育和引进一批技术水平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推动重点产业链条式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打造产业基地。
  第三,科学布局,错位发展。依托产业基础、自然条件、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合理布局重点产业,引导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向优势区域聚集,形成各具特色的重点产业发展格局。
  第四,统筹兼顾,融合发展。立足资源禀赋和现有基础,统筹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推进产城一体化,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坚持新兴产业规模化和传统产业新兴化并举,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
  三、做大做强十大重点产业,必须全面落实“十项任务”
  要围绕做大做强十大重点产业,按照分产业定发展目标、定区域布局、定扶持措施、定责任领导的“四分四定”要求,突出抓好以下工作:
  第一,大力发展现代中药产业。提升中药材种植水平,建成中药材种植的道地中药材种植、种子种苗培育繁殖和种植技术培训与人员输出等“三大基地”;加快发展中药工业,打造中药饮片生产优势区域、中成药制造集聚区域和关联产业示范区域等“三大区域”;强化中药商贸流通,建设中药材交易中心、中药材价格形成中心和中药材商品等级标准示范中心等“三大中心”;加快建设亳州现代中药产业园区,打造“三化”协调发展的样板区、美好亳州建设的先导区。力争到2020年,现代中药产业规模达到000亿元。
  第二,大力发展食品制造及农产品加工产业。以现有企业和加工发展集聚区和园区基础,科学规划食品制造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布局,形成以小麦深加工、畜禽屠宰加工、果蔬加工为主导,以养生保健食品为特色,以传统食品和林产品加工为补充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将我市打造成全国传统食品加工示范基地、面向“长三角”的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力争到2020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不含白酒、中药材加工业)达到000亿元,食品加工产值达到400亿元。
  第三,大力发展白酒产业。依托古井贡酒和高炉家酒,积极实施资源整合、产品多元化、产业链延伸和品牌提升四大战略,深入推进市场拓展、产业链招商、技术提升、企业培育、节能环保、质量控制与保障六大工程,全力推动白酒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品牌化和集团化发展。到207年,初步实现“一百亿企业、两个聚集区、三百亿规模、四个中心”的产业发展“234”总体目标(即:培育个销售收入过00亿的全国白酒龙头企业,打造谯城区古井镇和某县高炉镇两个特色产业聚集区,产业规模达到300亿元,基本建成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白酒历史文化中心、白酒产业集聚中心、知名品牌运作中心和酿酒科技创新中心)。
  第四,大力发展能源化工产业。合理开发煤炭资源,打造3000万t级煤炭基地;优化发展火电和合理发展煤泥矸石综合利用电厂,建设蒙城、利辛煤电化一体化基地;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优化能源结构;建设煤化工产业园区,打造煤化工产业集群;发展能源化工产业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充分发挥我市能源优势,提高就地转化率和附加值,打造生态循环型经济能源化工产业集群,力争到2020年将我市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产业基地。
  第五,大力发展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坚持开放和自主发展相结合,按照“234”规划布局(即汽车整车、专用车、汽车零部件、后市场商贸服务、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和二手车市场及再制造等空间布局),加快发展中高端微车、专用车、新能源汽车、汽车再制造、汽车关键零部件配套和汽车后市场服务,将我市打造成皖北乃至中部地区汽车生产基地、全国知名微车生产基地和有全国影响力的汽车商务贸易基地,力争到208年亳州市汽车整车产能达到20万辆、新能源车产能3万辆、专用车产能2万辆,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总产值达到90亿元,到2023年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总产值达到320亿元。
  第六,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装备制造产业。坚持“扩大总量、整体提升”的总体发展战略,全力打造“以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为先导、以汽车制造、通用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为主体”的发展格局,重点发展通用机械制造等基础行业、汽车制造等主体行业,支持发展船舶制造等特色行业和环保设备等潜力性行业,力争207年装备制造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到2022年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400亿元,在区域经济中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
  第七,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紧抓电子信息产业梯度转移机遇,坚持扩大规模与转型升级相结合,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坚持本位发展与系统招商相结合,做大做强本地龙头骨干企业,全力引进大企业、大项目,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完善产业链布局。力争到205年产业规模超过40亿元,到2020年产业规模超过80亿元,将亳州建设成为皖北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地。
  第八,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以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核心,以休闲、度假、养生为主线,全力实施旅游兴市战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战略、产业集聚式发展战略、集团化运营战略和重点项目引爆战略,构建“休闲涡河”旅游产业带、“古都亳州”历史文化街区、“药道**”文化休闲区、“天下道源”文化休闲旅游区和西淝河休闲农业与健康养生旅游区的产业发展格局,力争到205年,游客接待量达到6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00亿元、文化旅游产业占地区GDP的比例达到0%;到2020年,实现游客接待总量和旅游总收入较205年翻一番。
  第九,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现代物流、商贸、中医药和农业服务业等传统行业改造升级,探索发展电子商务、会展业、金融业等新兴服务业;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加速开发开放,形成生产性、生活性和公共性服务业协调、空间布局拉动作用显著的现代服务业新体系,努力打造皖北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区。力争到205年实现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超350亿元,到2020年实现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超700亿元。
  第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推进“223”战略,即做大做强生物医药、装备制造两大产业,积极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两大产业,抢位布局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三大产业,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核心专利,发展一批重点产品,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努力把亳州市建设成安徽省乃至全国具有特色优势和较强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基地。力争到20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558亿元,到2020年实现产值2000亿元。
  四、做大做强十大重点产业,必须切实强化“五个保障”
  第一,强化组织保障。成立重点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市主要领导任组长,负责组织领导和统筹安排重点产业发展相关事宜。建立“一个重点产业、一名责任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个实施方案”的推进机制,分别明确一名责任领导和一个牵头部门,负责各重点产业发展方案的制定实施,项目的筛选、推进,以及招商、调度等工作。
  第二,强化财税保障。统筹安排各类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重点产业发展;逐步加大新增地方财政收入支持重点产业发展力度;围绕重点产业遴选优质项目,争取国家和省各类产业发展资金的支持。用足用好国家和省出台的财税扶持政策,支持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建设、产业基地发展、创新能力提升、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等。加大市场培育力度,支持重点产业产品进入国家、省应用示范工程项目,扩大市场份额。积极争取将我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产业产品列入国家、省、市各级政府采购目录。
  第三,强化金融保障。引导金融机构向重点产业企业优先提供信贷支持和保险服务,优先支持其发行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中小企业集合债等。优先辅导重点产业骨干企业上市。充分利用风险投资、股权投资、信用保险、保证保险、金融租赁等金融工具,重点支持上市公司依托资本市场实施兼并重组、再融资、股权激励,帮助企业多渠道融资。
  第四,强化土地保障。建立完善重点产业用地优先保障机制。探索利用中原经济区“人地挂钩”政策,拓宽用地指标来源,新增土地指标向重点产业项目倾斜;省级年度安排的用地计划主要用于保障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健全重点产业节约用地机制,鼓励先进制造业企业建设多层厂房。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力度,积极实施“腾笼换鸟”,清理和腾出的土地在符合城市规划和相关规划的前提下,重点用于支持重点产业发展。积极组织重点产业项目申报省重大建设项目点供用地指标。
  第五,强化人才保障。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创新人才引进模式,加强产教合作,培育一批产业创新团队和优秀企业家、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技能人才。完善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实施高层次人才特别扶持计划,加大创新创业扶持力度,力争在国家“千人计划”、省“百人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等高端人才集聚方面取得新突破。推进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大力培育产业技术工人和农业实用人才。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把握新的形势,立足本地实际,提出做大做强现代中药、能源化工、食品制造及农产品加工、白酒、汽车及零部件、劳动密集型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文化旅游、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十大重点产业,加快建设活力**、美丽**、幸福**。这是亳州“十二五”乃至到2020年发展的核心任务,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对做好全市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做大做强十大重点产业,必须牢固树立“三种意识”
  第一,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做大做强十大重点产业,是落实十八大精神的根本要求,是抢抓历史发展机遇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国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支持国际国内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支持中部地区崛起和包括我市在内的中原经济区建设,从更高层面上为我市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省委、省政府继续加大对皖北地区支持力度,出台加快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的意见,统筹实施生产力布局调整,加之我们自身有良好的产业基础、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广阔的市场空间,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机遇。只要我们紧紧地抓住机遇、灵活地运用政策,就一定能够实现跨越发展。
  第二,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做大做强十大重点产业,就是要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使产业发展成果更好地转化成人民群众福祉。加快建设三个亳州,就是要坚持把开放改革作为第一驱动力、奋力推进产业大发展,坚持把城镇化作为重中之重、奋力推进城乡大建设,坚持把增收富民作为核心任务、奋力推进民生大改善。发展十大产业是手段,建设三个**是目的,二者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有机整体,统一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的具体实践中。让经济发展更快、城乡更加美丽、人民更加幸福,这是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每一位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基本职责。我们必须进一步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咬定青山不放松,把这个核心任务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通过扎实努力的工作,把这一面向未来的愿景一步一步变成美好的现实。
  第三,牢固树立“危机意识”。现代产业理论认为,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重点产业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产业竞争优势对一个城市的发展十分重要。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多年发展,我市形成了较好的产业基础和相对齐全的产业门类。据202年统计,我市现代中药、能源化工、食品制造及农产品加工、白酒、汽车及零部件5大传统产业完成产值58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8%;劳动密集型装备制造业完成产值50亿元,占全市的8%;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46亿元,占全市的24。6%;文化旅游业收入连续3年保持50%以上增速;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在5%以上;电子信息等产业开始起步。但是,从深层次分析,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质量效益不优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是经济总量较小。202年GDP总量仅为76亿元,居全省第2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9。6亿元,在全省6个地级市中居第4位;工业投资为**亿元,占全省比重仅为2。7%,居全省第5位。二是结构层次较低。三次产业比为25。3:40。4:34。3,农业比重大,工业规模小,三产比重低,现代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三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不快。工业化率只有33。7%、城镇化率只有33%,两项综合指标在全省垫底。上述问题归根结底仍然是发展不够、发展不快、发展不优和产业培育发展不足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正视问题、直面差距,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下大力气抓好重点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做大做强十大重点产业,着力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
  二、做大做强十大重点产业,必须准确把握“四条原则”
  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承接产业转移、加快皖北发展、中原经济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聚焦发展现代中药、食品制造及农产品加工、白酒、能源化工、汽车及零部件、劳动密集型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文化旅游、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十大重点产业领域,着力提升我市重点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形成优势突出、特色明显、协作紧密、配套完善、布局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重点把握好以下原则:
  第一,突出重点,聚焦发展。以传统加工业、先进制造业、文化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发展重点,按照企业为主、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上下联动的原则,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向重点产业集聚,加速发展壮大重点产业。
  第二,龙头带动,集群发展。围绕重点产业主攻方向,培育和引进一批技术水平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推动重点产业链条式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打造产业基地。
  第三,科学布局,错位发展。依托产业基础、自然条件、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合理布局重点产业,引导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向优势区域聚集,形成各具特色的重点产业发展格局。
  第四,统筹兼顾,融合发展。立足资源禀赋和现有基础,统筹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推进产城一体化,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坚持新兴产业规模化和传统产业新兴化并举,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
  三、做大做强十大重点产业,必须全面落实“十项任务”
  要围绕做大做强十大重点产业,按照分产业定发展目标、定区域布局、定扶持措施、定责任领导的“四分四定”要求,突出抓好以下工作:
  第一,大力发展现代中药产业。提升中药材种植水平,建成中药材种植的道地中药材种植、种子种苗培育繁殖和种植技术培训与人员输出等“三大基地”;加快发展中药工业,打造中药饮片生产优势区域、中成药制造集聚区域和关联产业示范区域等“三大区域”;强化中药商贸流通,建设中药材交易中心、中药材价格形成中心和中药材商品等级标准示范中心等“三大中心”;加快建设亳州现代中药产业园区,打造“三化”协调发展的样板区、美好亳州建设的先导区。力争到2020年,现代中药产业规模达到000亿元。
  第二,大力发展食品制造及农产品加工产业。以现有企业和加工发展集聚区和园区基础,科学规划食品制造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布局,形成以小麦深加工、畜禽屠宰加工、果蔬加工为主导,以养生保健食品为特色,以传统食品和林产品加工为补充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将我市打造成全国传统食品加工示范基地、面向“长三角”的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力争到2020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不含白酒、中药材加工业)达到000亿元,食品加工产值达到400亿元。
  第三,大力发展白酒产业。依托古井贡酒和高炉家酒,积极实施资源整合、产品多元化、产业链延伸和品牌提升四大战略,深入推进市场拓展、产业链招商、技术提升、企业培育、节能环保、质量控制与保障六大工程,全力推动白酒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品牌化和集团化发展。到207年,初步实现“一百亿企业、两个聚集区、三百亿规模、四个中心”的产业发展“234”总体目标(即:培育个销售收入过00亿的全国白酒龙头企业,打造谯城区古井镇和涡阳县高炉镇两个特色产业聚集区,产业规模达到300亿元,基本建成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白酒历史文化中心、白酒产业集聚中心、知名品牌运作中心和酿酒科技创新中心)。
  第四,大力发展能源化工产业。合理开发煤炭资源,打造3000万t级煤炭基地;优化发展火电和合理发展煤泥矸石综合利用电厂,建设蒙城、利辛煤电化一体化基地;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优化能源结构;建设煤化工产业园区,打造煤化工产业集群;发展能源化工产业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充分发挥亳州市能源优势,提高就地转化率和附加值,打造生态循环型经济能源化工产业集群,力争到2020年将亳州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产业基地。
  第五,大力发展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坚持开放和自主发展相结合,按照“234”规划布局(即汽车整车、专用车、汽车零部件、后市场商贸服务、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和二手车市场及再制造等空间布局),加快发展中高端微车、专用车、新能源汽车、汽车再制造、汽车关键零部件配套和汽车后市场服务,将亳州打造成皖北乃至中部地区汽车生产基地、全国知名微车生产基地和有全国影响力的汽车商务贸易基地,力争到208年亳州市汽车整车产能达到20万辆、新能源车产能3万辆、专用车产能2万辆,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总产值达到90亿元,到2023年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总产值达到320亿元。
  第六,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装备制造产业。坚持“扩大总量、整体提升”的总体发展战略,全力打造“以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为先导、以汽车制造、通用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为主体”的发展格局,重点发展通用机械制造等基础行业、汽车制造等主体行业,支持发展船舶制造等特色行业和环保设备等潜力性行业,力争207年装备制造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到2022年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400亿元,在区域经济中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
  第七,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紧抓电子信息产业梯度转移机遇,坚持扩大规模与转型升级相结合,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坚持本位发展与系统招商相结合,做大做强本地龙头骨干企业,全力引进大企业、大项目,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完善产业链布局。力争到205年产业规模超过40亿元,到2020年产业规模超过80亿元,将亳州建设成为皖北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地。
  第八,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以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核心,以休闲、度假、养生为主线,全力实施旅游兴市战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战略、产业集聚式发展战略、集团化运营战略和重点项目引爆战略,构建“休闲涡河”旅游产业带、“古都亳州”历史文化街区、“药道亳州”文化休闲区、“天下道源”文化休闲旅游区和西淝河休闲农业与健康养生旅游区的产业发展格局,力争到205年,游客接待量达到6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00亿元、文化旅游产业占地区GDP的比例达到0%;到2020年,实现游客接待总量和旅游总收入较205年翻一番。
  第九,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现代物流、商贸、中医药和农业服务业等传统行业改造升级,探索发展电子商务、会展业、金融业等新兴服务业;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加速开发开放,形成生产性、生活性和公共性服务业协调、空间布局拉动作用显著的现代服务业新体系,努力打造皖北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区。力争到205年实现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超350亿元,到2020年实现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超700亿元。
  第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推进“223”战略,即做大做强生物医药、装备制造两大产业,积极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两大产业,抢位布局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三大产业,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核心专利,发展一批重点产品,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努力把亳州市建设成安徽省乃至全国具有特色优势和较强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基地。力争到20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558亿元,到2020年实现产值2000亿元。
  四、做大做强十大重点产业,必须切实强化“五个保障”
  第一,强化组织保障。成立重点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市主要领导任组长,负责组织领导和统筹安排重点产业发展相关事宜。建立“一个重点产业、一名责任领导、一个牵头部门、一个实施方案”的推进机制,分别明确一名责任领导和一个牵头部门,负责各重点产业发展方案的制定实施,项目的筛选、推进,以及招商、调度等工作。
  第二,强化财税保障。统筹安排各类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重点产业发展;逐步加大新增地方财政收入支持重点产业发展力度;围绕重点产业遴选优质项目,争取国家和省各类产业发展资金的支持。用足用好国家和省出台的财税扶持政策,支持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建设、产业基地发展、创新能力提升、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等。加大市场培育力度,支持重点产业产品进入国家、省应用示范工程项目,扩大市场份额。积极争取将我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产业产品列入国家、省、市各级政府采购目录。
  第三,强化金融保障。引导金融机构向重点产业企业优先提供信贷支持和保险服务,优先支持其发行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中小企业集合债等。优先辅导重点产业骨干企业上市。充分利用风险投资、股权投资、信用保险、保证保险、金融租赁等金融工具,重点支持上市公司依托资本市场实施兼并重组、再融资、股权激励,帮助企业多渠道融资。
  第四,强化土地保障。建立完善重点产业用地优先保障机制。探索利用中原经济区“人地挂钩”政策,拓宽用地指标来源,新增土地指标向重点产业项目倾斜;省级年度安排的用地计划主要用于保障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健全重点产业节约用地机制,鼓励先进制造业企业建设多层厂房。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力度,积极实施“腾笼换鸟”,清理和腾出的土地在符合城市规划和相关规划的前提下,重点用于支持重点产业发展。积极组织重点产业项目申报省重大建设项目点供用地指标。
  第五,强化人才保障。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创新人才引进模式,加强产教合作,培育一批产业创新团队和优秀企业家、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素质技能人才。完善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实施高层次人才特别扶持计划,加大创新创业扶持力度,力争在国家“千人计划”、省“百人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等高端人才集聚方面取得新突破。推进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大力培育产业技术工人和农业实用人才。

(编辑:新新)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4-02-19 17:29:29
上一篇:改革创新推动转型发展调研报告
下一篇:扼住欲望咽喉调查报告范文
网友评论《做大做强重点产业助推我市科学发展》
评论功能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