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文化就是一个民族文明的象征,是社会发展的注入精神力量,以下这篇是资料站为大家准备的一篇关于文化产业调研报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产业是国际公认的2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ldqu;朝阳产业&rdqu;。我市是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文化产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围绕如何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这一课题,我们深入盐湖、永济等有关县(市、区)对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情况汇总分析如下:


  一、发展现状


  (一)总体情况


  近年来,我市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逐年提高,在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年,我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具有法人资格)从业人员36676人,实现增加值325亿元。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264万人)的39%、占城镇从业人员(3084万人)的89%。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的389%,比2004年增长53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275%)高4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2%)077个百分点。


  从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行业构成看,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ldqu;文化服务&rdqu;各行业从业人员24447人,占城镇从业人员的793%;实现增加值2355亿元,占全部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7325%。200年,由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和文化艺术服务构成的&ldqu;核心层&rdqu;从业人员7592人,实现增加值656亿元,分别占文化及相关产业的207%和204%。由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其他文化服务构成的&ldqu;外围层&rdqu;从业人员6855人,实现增加值699亿元,分别占文化及相关产业的459%和5285%。提供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的&ldqu;相关层&rdqu;从业人员2229人,实现增加值86亿元。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的从业人员之比为207:4596:3334,实现增加值之比为204:5285:2675。


  (二)文化市场情况


  200年,我市文化市场共有文化及相关专业从业人员860人,占城镇从业人员的06%;实现增加值28亿元,占GDP的05%。文化市场的从业人员占全部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的507%,实现的增加值占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398%。


  (三)旅游业发展情况


  200年,全市接待海外旅游者20万人次,接待国内旅游者5702万人次,分别增长62%和24%;外汇收入由2005年的733万美元提高到200年的27684万美元,增长288%;国内旅游收入由2005年276亿元提高到02亿元,增长2667%。200年旅游总收入03亿元,比上年增长220%,是2005年的37倍。


  200年,我市关帝庙和鹳雀楼共计接待人数20万人次,门票收入304万元,分别占全省十大景区的02%和26%。


  二、主要特点


  (一)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吸纳就业能力增强


  200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25亿元,比上年净增685亿元,比2005年增长28倍,年平均增长225%,远远超过同期第三产业(22%)和地区生产总值(3%)的平均增长速度,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我市文化产业门类众多,其中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等行业的就业人数增长最快。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就业人员在五年间增加3万人,年均增长4%,高于城镇就业人员(20%)的增长速度。200年&ldqu;文化服务&rdqu;就业人员的规模已占到城镇就业的793%,p/f/522/对吸纳就业的作用不可低估。


  (二)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文化旅游优势进一步凸显


  我市拥有绛州娱乐艺术中心、宇达青铜文化产业园区2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宇达青铜、稷山翟店彩印包装、山西本命年文化创意、新绛澄泥砚4个省级文化产业园区,盐湖、稷山翟店、空港3个印刷包装产业园区已全面运行,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蒲剧《山村母亲》、《祝你幸福》社会反响良好。电影《李家大院》、纪录片《河东》成功首映。&ldqu;关公信俗&rdqu;成功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欢乐中国行&dsh;魅力运城》节目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有效提升了我市的知名度和城市形象。截止20年,全市文化企业已发展到872家。万荣笑话博览园、西厢文化产业园等已初具规模。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关帝庙、鹳雀楼等重要景点的配套设施不断完善。&ldqu;关公文化&rdqu;列入全省旅游开发项目。&ldqu;十一五&rdqu;时期,全市旅游人数由2005年的6565万人次增加到200年的5822万人次,增长40%;外汇收入由2005年的733万美元提高到200年的27684万美元,增长288%;国内旅游收入由2005年276亿元提高到02亿元,增长2667%。20年,全市新增4A景区2家,累计达到9家;接待游客945万人次,增长229%;运城机场通航城市达到7个,旅客年吞吐量达到757万人次。


  (三)文化产业结构逐步优化,&ldqu;外围层&rdqu;比重不断上升


  从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三个层次看,200年,由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其化文化服务构成的&ldqu;外围层&rdqu;实现增加值699亿元,占5285%,比2005年上升68个百分点;由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面服务、电视电影服务和文化艺术服务构成的&ldqu;核心层&rdqu;实现增加值656亿元,占204%,比2005年下降08个百分点。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的增加值之比为204:5285:2675,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从文化产业内部产值结构来看,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占到了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972%,以往&ldqu;传统文化产业比重大,现代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滞后&rdqu;的局面得到改善,以文化休闲娱乐、网络文化服务为代表的&ldqu;外围层&rdqu;异军突起,成为支撑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文化产品生产企业规模逐步扩大,呈现可喜发展势头


  &ldqu;十一五&rdqu;以来,我市文化产业企业规模逐步扩大,实力进一步增强。20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文化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606亿元,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产品生产的增加值为482亿元,占GDP的058%,比2005年提高02个百分点,从业人员达546人,比2005年增加768人。


  (五)文化产业人均贡献能力提高,行业间发展尚不平衡


  统计数据表明,200年,我市文化及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人均创造的增加值为88万元/人,远远高于第三产业(2万元/人),其中&ldqu;文化服务&rdqu;各行业平均为96万元/人,&ldqu;相关文化服务&rdqu;平均为70万元/人。在文化及相关产业的九大分类中,人均产出比差距明显,最高的是&ldqu;其它文化服务&rdqu;(24万元/人),其次为&ldqu;文化休闲娱乐服务&rdqu;(90万元/人),最低为&ldqu;网络文化服务&rdqu;(28万元/人)。这些数据一方面说明我市文化产业在第三产业的发展中已具有&ldqu;领头羊&rdqu;的作用,另一方面说明我市文化产业内部各行业间的发展还不平衡。


  三、存在问题


  (一)文化产业品牌不多,缺乏体现地域特色的文化精品


  我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华夏之根、诚信之邦、大运之城已成为&ldqu;城市名片&rdqu;。同时,我市地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但是我市的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整理挖掘和开发利用,缺乏叫得响的文化品牌,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生态尚未形成。现有的文化产品多处于粗放型经营,缺乏文化产品的宣传推广和后续配套经营。大多数文化产品缺乏创意和创新,缺少能够体现我市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的文化精品。


  (二)文化产业总量小,规模不大


  20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25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89%。从占GDP的比重看,我市文化产业处于全省前列,但是,就产业规模而言,则处于全省中游、全国下游水平。如我市200年规模以上文化产品生产企业仅7家(山西宇达集团有限公司、临猗县力达纸业有限公司、山西合盛工贸有限公司、山西志峰农科贸有限公司、山西鸿昌农工贸科技有限公司、运城制版印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山西省新绛县汾河造纸厂),实现增加值28亿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额不足9%。


  (三)文化产业层次低,行业间协作不够


  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了以传统文化产业为基础、新兴文化服务业为主导的文化产业结构。以旅游、休闲娱乐、网络、经纪代理、广告会展为主的新兴文化产业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5285%,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传统文化产业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04%。但作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优势的文化休闲服务业,仅仅停留在初级层次,处于消费者自娱自乐的水平,技术含量、文化含量较低。如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产业要素还不完备,尚处在&ldqu;白天看庙,晚上睡觉&rdqu;阶段。


  200年,全省十大景区门票收入50728万元,我市关帝庙和鹳雀楼两处接待人数20万人次,占全省十大景区的02%,但门票收入304万元,仅占26%。文化旅游业在我市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但自身发展明显不足,主要问题在于和其他产业的协作不够,难以形成文化与旅游的互动。受体制束缚,文化产业内部的广电、文化、工艺美术、旅游等相对独立,相互之间协作少;文化产业缺乏来自信息、制造、教育、商业等相关行业的支持;文化产业内部行业与省内、国内相关地区同类行业缺乏合作。这样导致我市文化产业的行业内部资源、行业与相关行业的资源以及地区间资源难以有效整合,产业链难以延伸,产业层次难以提高,产业规模难以扩大。


  (四)文化消费总量小,占比低


  目前,我市的文化市场和文化消费正处于快速发育的初期,增长较快、总量较低,消费总支出占比较小,结构尚不合理。具体表现为&ldqu;三快三滞后&rdqu;:即高档消费发展较快,大众消费相对滞后;城市消费发展较快,农村消费相对滞后;群众消费需求增长较快,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设施和产品的增长相对滞后。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将快速增长,文化消费需求将占个人消费性支出的23%左右。而从200年全市文化消费状况看,全市人均GDP为670元,折合美元约3005美元,城市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仅996元,占城市家庭人均消费支出(842330元)的8%。与城市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23%)、衣着(4%)、交通和通讯(3%)相比,差距较大。数据表明,我市文化消费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与经济发展不相匹配,有待培育文化产业消费市场,增强人们文化消费意识。


  (五)文化产业人才总量不足,文化创意人才和经营型人才缺乏



  全市文化产业吸纳的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39%,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为3%&dsh;6%。我市文化产业人员总量偏低,文化人才匮乏。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了文化消费群体的接受力和参与度,也影响文化产业队伍的竞争力。尤其是基层文化创意人才和经营型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我市这方面现有的人才储备屈指可数,远远不够。


  (六)文化单位造血功能不足,财政补助仍是主要渠道


  200年,我市文化艺术表演团体财政补助4920万元,公共图书补助568万元,艺术表演场所补助208万元,群众文化事业补助3229万元,人均文化事业费467元,经费自给率446%。这表现出我市文化单位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不足,财政补助收入仍是其主要经费来源。


  四、对策和建议


  (一)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文化产品附加值。文化品牌是包含深刻文化内涵与特色服务的名牌产品,它既是一种有形的产品,又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可以反复转化为物质财富。从欧美跨国公司发展实例中,我们可观察到品牌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的核心作用,由于创立了自有品牌,即使该公司自己不直接从事生产,也能获得丰厚的利益。我市历史悠久,可继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研究能力和设计能力,以产品和服务中的文化价值提升经济价值,以坚守质量第一、保护品牌声誉为宗旨,从而实现运城文化价值链升级。


  (二)培育龙头骨干,做大做强文化企业。文化产业要成为支柱产业,既要有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又要有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建议政府对我市名类文化企业有重点、有阶段、有针对的予以扶持。一是对特色鲜明、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宇达集团、凯达彩印、山西本命年等文化企业,通过出台土地、税收、规划、金融等相关优惠政策,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加快有条件的企业上市步伐,形成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文化企业。二是对一些正在进行体制改革、竞争乏力的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如文艺演出团体、电影院、新闻传媒等,应尽快转变机制,通过产权交易、共同投资、公司化运作等形式,挂大靠强,实施重组,做优做强,使其成为文化领域的排头兵。


  (三)积极引领文化消费,提升文化消费水平。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文化产业发展依赖于文化消费需求。文化消费是文化产业生产和再生产的终极环节,积极培育、引领文化消费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是可通过宣传教育和引导,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提升人们消费的审美水平和精神境界,培养人们健康高品位的文化消费观念。二是加强文化消费市场的制度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营造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体制和政策环境,维护文化消费市场的正常秩序。三是进一步加大对文化消费基础设施的投入,发挥社区的力量,在社区增添公共文化设施,使更多人能够有时间参与文化消费。


  (四)深挖文化资源,拓展文化发展空间。针对我市文化产业外围层、相关层结构占比有所下滑的状况,要进一步拓展外围层、相关层的发展空间。根据我市文化资源分布的实际,整合各种文化资源,如历史悠久的&ldqu;盐文化&rdqu;,厚重的&ldqu;关公文化&rdqu;、&ldqu;根祖文化&rdqu;等资源可进行整合,将文化资源与经济相融合,充分挖掘、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现有各类文化资源所蕴含的科学文化内涵,以文化为魂、以各行业文化产业为载体,促进文化与各行业文化产业的联姻,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鲜元素。深度挖掘关公文化内涵,不断提高关公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深层次挖掘盐文化,形成融历史文化、地质文化、休闲文化和工业旅游为一体的盐文化旅游圈,打造特色餐饮服务、旅游服务、会展服务等多种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五)加快文化要素市场建设,延伸文化产业链。近年来,我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开发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产品,但是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条。延伸文化产业链条,必须加快文化要素市场建设。文化要素市场的完整性可以更好地发挥产业的规模效应。在完整的文化要素市场中,文化创意人才可以自由选择最有回报的职业,而不必担心自身从事&ldqu;很窄&rdqu;的工作而面临失业的危险。同时,降低办文化企业的门槛,进一步开放市场,允许更多的资本、更多的投资者进入文化产业。落实国家关于非公有资本、外资进入文化产业的有关规定,针对文化产业不同类别,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途径,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参与国有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产业内生动力。2009年国务院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ldqu;十二五&rdqu;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式从粗放转向集约。全省文化强省建设大会也对加快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做出了新的部署。全市文化强市动员大会,将实施文化产业跨越行动作为文化强市&ldqu;十大行动&rdqu;之一。我们要借东风、抓机遇,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和特色基地建设,发挥文化产业的规模效益。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提升文化市场经营规模和档次。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不断增强文化产业内生动力,推动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以上这篇关于文化产业调研报告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您的好友。关于更多调研报告尽在:调研报告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4-08-23 15:58:34
上一篇:中国男女婚恋观调研报告
下一篇:sgs检测报告样本
网友评论《文化产业调研报告》
评论功能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