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日记(三)

文章来
源莲山课件
5YJC莲山

国培日记(三)

国培日记之六


20年9月5日星期四&bsp;&bsp;&bsp;&bsp;阴有阵雨

前几天,都是在尽力的让自己不去想家,不去想学校,不去想工作。新鲜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对家的想念。可是从昨天晚上开始,这种感觉开始从心底浮出,不可遏制的占据了我每时每刻的思想。于是,所有的事物都开始映现一种家的感觉。不自觉的,乡情雨雾一般弥散在心头。

昨天,知道了雅静的电话号码,孩子们那活泼可爱的面容一下子都挤了出来。奇怪,在家里的时候老是觉得这样的工作繁琐,可现在却为单纯的听感觉到了枯燥,甚至想重回去感受那样的压力。

返回现实,继续听李老师的讲座:

表达

、&bsp;口头语言表达:(焦作:党红英老师)

讲述性表达(讲授法)

要求:准确规范,具有科学性;

深入浅出,具有启发性;

生动形象,具有感染性;

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性。

对话性表达

要求:针对性;间接性;启发性;层进性;期待性。

谈话法与讨论法。

2、&bsp;板书语言表达

要求:

书写规范,用语科学

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简洁明了,灵活多样

布局合理,书写适时

3、&bsp;声像语言表达

声像语言表达要借助于哪些媒体?
模型、录音、投影、幻灯、电视、CAI课件

声像语言表达的目的

事实性、情境性、原理性……

声像语言表达的优势

《找秋天》课例,要恰当的利用声像语言,是老师的一项基本功。

4、&bsp;态势语言表达

仪表、表情、眼神、手势、姿态、动作

信息理解=7%文字+38%声音+55%表情动作

温和亲切,专注自信,自然适度,和谐统一,感情充沛,精神抖擞。

行动位置要不断的变换,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势能。

(二)组织

课堂组织的主要内容:

&bsp;&bsp;&bsp;&bsp;&bsp;&bsp;教学方式

2&bsp;&bsp;&bsp;&bsp;&bsp;&bsp;教学节奏

教学观的时代要求

发挥教学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变“教课本”为“用课本教”

改变课程的实施取向

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缔造取向

注重交往中的沟通“对话”

通过互动实现教学相长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变“死读书”为“活学习”

书本知识同生活世界交汇

理性认识同感性认识融合

——变“教知识”为“铸灵魂”

化知识为智慧,积文化为品行

——变“教案剧”为“教育诗”

精心预设与灵活变通并行不悖

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同步变革

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有机结合

&bsp;&bsp;&bsp;&bsp;&bsp;&bsp;教学方式的控制

方法交替

师生互动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路径。

2&bsp;&bsp;&bsp;&bsp;&bsp;&bsp;教学节奏的控制

教学节奏:知识密度、授课速度、内容强度、情感共鸣度。

如何把握——根据课堂教学结构掌握节奏;设计课眼、激起高潮;注意学生反映,随时调整节奏;节奏的掌握因人因课而异。(注意课堂的时效性)

3&bsp;&bsp;&bsp;&bsp;&bsp;&bsp;课堂气氛的调整

教学情境

注意力

——打起精神,登上讲台

——精彩开场,引起注意

——方法多变,保持注意

——巧设悬念,善于诱导

4&bsp;&bsp;&bsp;&bsp;&bsp;&bsp;偶发事件的控制

教育机智

教育情境——了解与认识、理解与把握、选择与判断、处理与行动

(斯霞的讲课案例:感谢同学们给我的礼物;

《狼牙山五壮士》中对“班长斩钉截铁说”的提问;

《就义诗》“还有后人来”与“还有后来人”的区别。“我们欢迎他再背一次好不好?”

《花木兰》裹小脚的问题,的确是个问题,但到底什么时代才开始裹脚呢?作为问题去查找一下。)

课堂偶发事件处理七法——许金款(网上搜找)

二、课堂环节

课堂之魂——教师的教育思想、学生的生命成长、学科的功能定位

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

典雅型、情感型、理智型、导学型。

课后(一)反思

在反思中提高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一位名师。

反思与磨课结合

通过反思积累实践知识

通过反思提升教育智慧

(二)研究

为什么要做研究

提高教育教学和管理的需要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永葆职业生命力的需要

研究问题的来源

.&bsp;工作实际

2.&bsp;队员有结论的怀疑

3.&bsp;学术争论中的问题

4.&bsp;再生课题

5.&bsp;各级“课题指南”

教师为什么意识不到教学中的问题?

各种提问行为类别频次统计表

做一个教研结合的教师

研究是一种态度

研究是一种境界

研究是一种生活

只有通过反思、研究,才有可能成为一名专家型的教师。

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方向

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育的重要性

人——人的未成熟、未特化,需要教育

社会——社会发展关键是人才,基础在教育

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新时期强调优先发展的新意:

科学发展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三个优先: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化安排教育发展

财政资金要优先保证教育投入

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战略目标:

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教育投入保障:

什么是4%?202年必须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

(任何教育机构不得以赢利为目的。)

为什么要强调实现4%?世界各国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平均值的变化作为参考。最低都在4%以上。

为什么这么难实现?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过低

现行财政体制的约束

中央及地方的事权与财权不对等

“一无两有”——校校无危房,人人有课本,人人有课桌。

育人为本——根本要求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教育的本真内涵——促进人的发展

教育的终极价值——为人谋幸福

教育的内在规律——遵循人的深心发展规律

如何坚持育人为本:

在教育目的上牢固树立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理念

把“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战略主题

素质教育的特征:

基础性、全面性、发展性

素质教育的实质:

素质教育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宗旨:提高国民素质

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灵魂: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素质教育的误区:

认识层面——影响升学说、条件不足论、改革无用论、区别对待论;

实践层面——形式化、简单化、极端化、庸俗化。

改革创新——强大动力

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革命性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改革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主旋律

了解改革

走进改革

在改革中成长

促进公平——教育政策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教育的根本性质——公共性、公益性

民主、平等是人类社会和谐、稳定的保障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是人生公平的起点(排座位的方式——过程中间的不公平、不是为了因材施教的安排;公平和效率的矛盾?政策的着力点是放在了公平上。老师们应该为学生在教育中间提供一个尽可能公平的空间)

提高质量——核心任务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教育发展:外延发展(数量)、内涵发展(质量)

教育质量标准: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

教育力量的两条线: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

李老师在讲课时特别注重把讲课内容和自己的身边实例结合起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虽然每一节课的信息量都很大,但是由于老师积淀的教学语言的丰厚,这些东西在我们听来,却很容易消化。即便偶有无法一时理解的,也可以在回味中悟得个中滋味。

对于教育经济学的专业性研究,使得李老师在的课堂视角始终是站在一个较高的位置,能从中国社会教育中的宏观走至微观,从一般中撮出个体,让整个教育层面清晰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这是我在其他的任何形式的学习中都难以接触和感受到的。

孟彩云老师的课,借助的是形象化的语言、稍嫌夸张的肢体化语言,让我们不知不觉中融入其中;李桂荣老师讲课,更多的则是以广博的学识和个人修养、大量的新信息作为载体,引领我们不断地畅游在难以言喻的听觉和视觉享受中。两者的共同点是,让我们能在课堂上真真正正有了收获!

下午2点58分,李老师开始了新的主题讲座:

您了解学生吗?您了解孩子吗?

如何认识学生

一、关注学生作为人的人性

(一)&bsp;&bsp;人性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

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自然性——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且作为有生命的存在物,即作为肉体组织的生命个体存在。

——人之生命本原

生存需要

身心机理

天赋潜能

对教育的启示:

任何教育活动——

都必须建立在人的生理基础上

都必须顺应人的自然生长规律

都必须满足人的自然发展需要

都必须体现社会的意志

都必然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和要求下进行

都必然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性——

人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对教育的启示:

教育不是塑造,不是灌输,而是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与发挥。

教育不是一种顺其自然的过程,而是必须承担起传授、引导,甚至矫正、规范的职责。

教育对人的能动性的尊崇与弘扬,一方面要使其感受到自身的力量、自我的价值;另一方面还要使其充分意识到外在条件强大的约束力,从而激发出更强烈的能动性。

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共性——类特性

个性——作为具体个人的独特性、差异性。

对教育的启示:

教育能够面向全体,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

教育更要面对个体,要做到因材施教。

二、关注学生作为社会个体的生存状态

儿童生存状态及其对教育的制约

社会转型对儿童生存状况的影响

家庭与社会变迁对儿童生存状况的影响:

关注城区与农村的不同文化

重视两类不同的亲自现象

过度关注——被设计的一代

缺乏关注——留守儿童(老师要给他们一些更多的成年人的关爱)

教师要将对儿童生存状况的认识从直接体验的层面提升到深入、具体、综合的理性认识层面。

三、关注学生作为发展个体的发展规律

人的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该做出的适应

顺序性:身体、动作、智力因素、情感因素。

阶段性:抓好年龄特征(把心思放在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上)

[]&bsp;[2]&bsp;下一页

文章来
源莲山课件
5YJC莲山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3-06-17 13:35:55
上一篇:师范生实习日志共五天
下一篇:国培研修日志两则
网友评论《国培日记(三)》
评论功能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