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民情日记

本文由 第一公文 网 收 集整理5

下乡民情日记

0月3日星期四&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天气阴

今天一大早,我就赶到了乡政府。按照前天的计划,今天我和乡党委马xx书记、乡政府xx乡长前去省交通厅协调xx及xx村通村公路项目的实施问题。昨天我已和我们人大常委会傅xx副主任约定今天下午两点他带我们去见省交通厅陶永利副厅长。

早晨找书记、乡长办事的人比较多,所以我们到十点多才离开乡政府出发。路上我顺便联系了一下办公室,得知我们人大常委会秦国祥主任也在单位,所以我们决定先去单位见见主任,汇报一下近期我在这边开展的帮扶工作,顺便通过主任协调一下xx村民异地搬迁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我们在村里走访时征求到的一条普遍性的意见建议。上周我给主任汇报时,他也非常赞同异地搬迁,认为这是xx村根本性的出路。事实也是这样,xx村二百余农户通过投亲靠友自发搬迁现在只剩下96户常住村内。如今这些农户恰恰就是无能力搬迁、也是最需政府扶持搬迁的农户。

乡上的司机小祁开车很快,十一点半时我们已到了市委大院。由于离开单位时间较长,见到院内的树木花草有种久违的感觉。敲开主任办公室时,令人尊敬的秦主任热情地和我们握手问好,还慈祥地看着我说:“你辛苦啊!”,一股暖流即刻传遍我的全身,我一时不知怎么回答,只能用微笑代替。我给马书记、梅乡长倒上茶,便向主任说明了我们的来意,并简单地汇报了我们驻村帮扶组最近几天所做的主要工作。听到马书记、梅乡长在一旁对我工作的评价后,主任很是高兴,鼓励我继续好好干。说实话,这段时间以来我能深入下去开展工作,并做出一点自己欣慰的成绩,是和主任及单位的支持是分不开的。特别是主任的叮嘱和教导时刻催人奋进。主任的人格魅力不得不让人信服,不管是我的工作还是家庭,主任都给与了太多的帮助和支持,所以我从心底感恩他,并始终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在发奋工作。

汇报完后,我们向主任提出了协调解决xx村村民异地搬迁的请求。他当即给民和县扶贫局杨局长挂电话说明事由,要求其给予支持。通完电话,他给我们说杨局长表示全力支持,有两种方案,一是整体搬迁,但前提是落实好安置的土地;二是由农户自行搬迁,政府扶持3万元资金,村内原居住地庄廓必须恢复为耕地。我们非常感谢主任的协调,表示回去后立即征求村民的意见。我当时想整体搬迁不太现实,因为全村需要搬迁的农户接近00户,大概需要土地200亩,村里根本没有这个能力。如果由农户自行搬迁,不搞“一刀切”,虽然扶持资金较少,但符合村民意愿,比较灵活。

下午两点半时,我们和傅xx副主任如约赶到了交通厅陶永利副厅长办公室。厅长也是我化隆的老领导,和以前一样依然热情,但比起以前明显瘦了许多。我们说明来意后,他当时就和海东交通局和民和县交通局有关负责同志进行了联系。得知xx村通村油路项目已上报到省交通厅,他明确表示明年开春一定动工实施。但是从高崖村至xx村的公路项目没有列入规划,且是土路,他说不好办。但是稍稍迟疑后他说:“你们回去后赶紧给县交通局打报告,先申报砂石路,到明年下半年再申报硬化路,这样的话资金够用,也好审批实施”。没想到事情办得这样顺利,我们连声向他道谢,他说:“傅主任是我的老领导,他带你们来了,我不帮忙不行啊!”。

走出交通厅办公大楼,我觉得一身轻松,同来的马书记和梅乡长也喜形于色,我们一路说笑回乡。

月4日星期一&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天气阴

早晨刚送女儿到学校门口,仲副乡长来电话说他到平安了。他因家在互助,所以买了一辆私家车,每周一早晨去民和的单位上班,到周五下班后回互助。所以我俩商定每周一早晨一块出发。回家赶紧收拾些东西,我们就上路了,一起前往的还有xx乡的石副乡长,她家也在平安,也是周一去上班,周五下班后回平安。

九点多时,我们到了乡上。不一会儿村支部马祥义书记也开车到了乡上。马书记搬到老县城居住已有三年了。他的儿子在内地当阿文翻译,收入不错,所以去年给他买了一辆私家车,日子过得很不错。听乡上的干部说这两年马书记工作不太积极,也很少去村里。但是自从我们驻村后,他配合得很好,基本上每天都陪我们去村上开展工作,或许是我们的工作给他鼓了点勇气和信心。他人也挺好,性格随和,办事沉稳。他早年当过多年的民办教师,但由于中途间断未能转正,因此也有良好的素质和文化程度。

每周一早晨乡上都开例会,听取包片领导和包村干部上周的工作汇报。等xx包村干部老谢开完会,我们坐上村支部马书记的小车到了村上。这几天村民们忙着开展秋季覆膜,所以到村委马主任家领取地膜的村民很多。这两年马主任发放地膜很有经验,他说因为有些村民领上地膜后在家里偷偷积压,所以他让村民们第二次领取地膜时必须把上次领取的地膜卷轴交回来,否则不让领,这样就避免了村民们多领地膜。我暗暗为马主任的土办法叫绝,如果是我们机关干部恐怕一时还想不出这样的办法。

按照计划我们今天去二社弯子走访。走到村务公开栏处时,我看见我们前些日子办的黑板报下边打了个不大不小的错号,错号刚好打在了我们驻村帮扶组名单上,一看就是个小的小学生所为。我觉得好笑,和我们帮扶组同志们开玩笑说:“看样子孩子们对我们的工作不认可啊!要不怎么在我们头上打错号”,大家哈哈大笑。随后我们就到了二社弯子。从弯子社的山梁上向下望去,大部分农家尽收眼底,东一户、西一家,破旧的庄廓杂乱无章,废弃的房舍随处可见,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破败、萧条的景象。我们去的第一户人家门口一帮人正在宰牛,忙的不亦乐乎!见到我们,他们拎着双手热情地问好。一问才得知,他家的老爷子去沙特朝觐,明天就要归来。按照回族的规矩,其“者麻其”及亲友都要去隆重的庆贺。是庆贺所以去的人要随礼,东家要大摆宴席,其规模不亚于操办一桩婚宴。这种大操大办的习俗明显加重群众负担,因此前些年政府明确反对。为了不打扰他们,我们干脆把前来帮忙的几位村民都召集到一起进行询问,了解各家的家庭情况,并向他们传达了开展秋季覆膜、上缴农村养老保险金等一些当前工作,对身上带有现金的,村支部马书记还就地收缴了养老金。

随后,我们又走访了冶万林等4户农户。期间我们听群众反映村医冶兆虎在给村内小孩接种疫苗时收取费用,后经群众举报、乡卫生院督促,退还了一部分,但对村内老实巴交的几户农户至今没有退,而且他的医疗技术很差,药品价格很高。于是,我们商议到村医冶兆虎家走访。来到他家时,他正在院内脱粒机上脱玉米,人很热情。粗略的看其家境,在村内也算是中上人家。屋里的墙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证件,都是冶兆虎的村医培训证什么的,可是有些证件上是他老婆的照片和名字,我在心里觉得很好笑,不过也没问。在攀谈中我们得知,他的工作只是开展个接种疫苗,其他的如诊断常规病、打个点滴这些他都不会,村民们也基本没人来,但是他否认药价高。关于收取疫苗接种费用的事,我们婉转的进行了询问,但是他说没收。我们离开他家临出门时,他急急忙忙的给我说:“我家上午领的地膜已铺完了,下午要去,但是没有地膜”。我心想这还了得,最近动员村民开展秋季覆膜是头等大事,地膜没了不行啊!我赶紧给村委马主任打电话说给冶兆虎领两卷地膜,马主任说让他来领。冶兆虎让儿子赶紧去领,说是领来后就下地。

可是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村医冶兆虎是个“老狐狸”!我们走访完后见到村委马主任时,他笑着说:“今天你们上当了,人家冶兆虎早上领了两捆地膜,今天根本没有下地。他每年都是想方设法领地膜在家里积压,真正铺在地里的很少”。我们都大喊上当!没办法,当已经上了,呵呵,下不为例吧!

(晚22时于xx乡xx村)

月5日星期二&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天气晴

早晨十点多时,我们的人都到齐了。大家稍稍一商议,今天决定去四社小库土,一边走访农户,一边动员农户开展秋季覆膜,同时动员群众上缴新农合参保金和养老保险金。村支部马书记平时都开车,我本想大家不坐车走过去,这样在群众眼里好看些。但是马书记说最近不下雪,那边的白土路上土能淹死人,再说那个社离村委马主任家有两公里多,坚持开车去。恭敬不如从命,我们坐上车摇摇晃晃的不到半小时就到了小库土社。抬眼望去,山坡上已覆膜的耕地不少了。在阳光的照射下,这一片片的覆膜地好似银色的鱼塘波光粼粼。通过最近的走访,这里的好多人家我们都去过了。只是村头一处阳面高地上有户农家,我们没去过。在村口放下车,我们径直走到了这个农家。这个人家所处的环境很特别,背靠一座小阳山,周围没有其他农家,大大小小的榆树和山杏树环抱着农家庄廓,在这小小的山村形成了一个别致的风景点。巷道虽然是土路但也打扫的干干净净,一猜就知道是个勤快人家。大门口左手的打谷场上堆放着成堆成堆的玉米棒子,估摸有二十吨以上,这在xx村是少有的。

家里只有一个青年妇女在哄小孩,衣着整洁,面目清秀,依偎在怀里的小孩也白白胖胖,很是可爱。我问她家其他人,她说都到山后地里去铺膜了。于是我们在院里和她聊了起来。她说家里6口人,公公、婆婆和她夫妇,还有小叔子。她公公叫冶买来,是家里的户主。她老公在县城附近的工地上给别人开挖掘机,小叔子在东北大连的青海拉面馆里当面匠,每人每月的收入大概能到4000元。最近公公为了多覆膜,把两个儿子都叫回家里帮忙。我说那你家种多少地?她说大概有六、七十亩。我们听后大吃一惊!一旁的马书记说这是真的,这家人每年都种这么多。我说那不妨把冶买来叫回家,我们细细谈谈。她立马给其公公打了电话。不一会儿,冶买来急匆匆地回来了。这个人身材很高,面目和善,看年纪在五十左右。一番问候后,我们聊起了家常。他说他很喜欢种地,特别是政府推广种植全膜玉米后,土地上的收入一年高过一年,他的种植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去年种植各类作物70亩,其中种植玉米30多亩,为种植玉米去年他还自行购买了0多卷地膜。今年他打算种植50亩玉米,目前正在加紧覆膜。我说今年你干脆种植60亩,地膜的事你放心,我们通过乡上给你提供够。他说那就好,他把附近村社的亲戚们都喊过来,帮他覆膜。我们问他家的养殖情况,他说家里的秸秆很多,所以养了46只羊。边说他便带我们去院里的棚圈看羊。棚圈在院子西边,有两间学生教室大小。里面的绵羊一个个很壮实,其中的小羊有十来个,也长得浑圆结实。我说你养这么多羊,县畜牧局应该有资金扶持,你享受过吗?他摇头。我们前几天刚知道农户饲养的母羊达到30只,经畜牧部门调查认定后,可发放3万元扶持资金。可惜这里地处偏远,信息闭塞,他都不知道有这政策。我和帮扶组小孟商议明年帮扶组及早掌握讯息,帮冶买来申请扶持资金,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

走出冶买来家后,我们又随机走访了冶买海等4户农户。在村口的打谷场上,我们还见到了一农户正在脱粒机上脱玉米。因为以往我在电视剧上看到的只是农民们拿起两个玉米棒子相互搓,所以见到机械脱有些新奇。站在旁边观察了一会儿,我们帮扶组的同志们也纷纷上“阵”,一个个体验了一把。

夕阳西下的时候,我们的工作结束了。晚上坐在村委马主任家的土炕上,和他喝茶、聊天,我仿佛感到自己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了!更让我惬意的是,没有了城市的喧嚣,没有了往日的烦恼,自己的心灵似乎在一点点净化。

(晚23时于xx乡xx村)

&bsp;&bsp;&bsp;月6日星期三&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天气晴

今天,xx村村民都在接村里去沙特朝觐归来的一位老人。这是一个很隆重的仪式,全村人都参加。所以不管是我们的走访工作,还是农户的秋季覆膜等农活,都只能延期了。

早晨起来,我想那今天做点什么工作呢?哦,想起来了!针对xx村特困户众多的问题,上星期我们商议写个倡议书,募捐些资金,以便慰问一下村里的特困户及孤寡老人。我当时安排我们帮扶组的小钟写这个倡议书,因为他兼乡党委秘书。但是前两天我看了他起草的初稿,觉得他的文笔确实不错,特别是语言写的很含蓄,有很浓的文学味道,篇幅也相对较长,好像与倡议书不大适合。所以我和帮扶组的其他同志商议后,决定改天好好改一下,尽量写的简短、直白一点。我们帮扶组的小孟是民和县委宣传部的“笔杆子”,于是,我让他到乡上等我,我们在乡政府共同修改。

赶到乡上后,我俩利用一上午时间反复商议、修改,到吃中午饭时,倡议书算是定稿了。现记写如下:

倡议书

扶贫济困,奉献爱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伸出援手,手留余香,帮助特困群众度过难关,给特困群众生活的自信,你的爱心将会深入人心。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xx乡xx村位于乡政府以西0公里处的xx上,村内气候冷凉干旱,缺水少雨,自然条件严酷,村民生活十分困难。因此,这里至今流传着“姑娘嫁了xx,等于进了鬼门关”这样一句话,可想而知xx村民生活条件之艰难。

全村由四个自然村落组成,居住着回、汉两个民族,总户数286户,总人口25人。由于村内生存条件恶劣,有条件的村民纷纷向村外自发搬迁,目前村内只剩下96户农户。这些村民住房条件十分简陋,普遍居住在低矮、破旧的土平房。大多数家庭缺劳力、缺经济来源,生活十分拮据,是村内最为贫穷,也是最需帮扶的农户。有些村民为了生计,丢下年迈的老人及小孩,常年外出务工;有些大龄青年因娶不上媳妇,外出招婿,家中父母无人抚养。村内基础设施落后,特别是从川杨公路通往村里的山路极其简易,只能勉强通行。遇上雨雪天气,山路泥泞不堪,村民难以出行。由于村内山大沟深,土地支离破碎,社与社之间相距甚远,分别成为四个自然村落,严重影响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近期,xx驻村帮扶组、村党支部、村委在乡党委、政府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积极开展帮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驻村帮扶组能力有限,面对村内众多的特困家庭,有心无力,急在心上。为此,xx驻村帮扶组党支部、xx村党支部、xx村村民委员会向社会各界人士倡议,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精神和扶贫济困、扶危济难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本着自愿的原则,积极伸出援手,踊跃捐款,为改善xx村特困群众的生活奉献你们的爱心。

我们坚信,你们的点滴爱心将是特困群众生活的源源动力;我们保证,你们的点滴爱心将如实化作清澈小溪,滋润着xx的特困群众。

xx驻村帮扶组党支部

xx村党支部

xx村民委员会

203年月6日

(晚22时于xx乡人民政府)

月7日星期四&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天气晴

今天是立冬。清晨站在马主任家的门台上,一股寒气扑面而来。远眺对面的大山,像一尊泥塑大佛,在晨霭中若隐若现,还玩起了网络上的“隐身”。近处的山峰一片苍白,唯有对面山坡上退耕地里的山杏林还是一片紫红,使人不由的想起小时候学过的课文《香山红叶》。可是冬日的高原山村,哪能和风景如画的香山相比啊!

看着眼前这既熟悉又陌生的冬日景色,我想起了0多年前在艰苦的化隆卡力岗山区工作的情景。那时,每天早上起床上厕所,抬头第一眼看见的就是对面这样的大山,荒凉而又贫瘠。虽说我们是在乡政府上班,但是乡政府所在地还比不上现在的许多农村,没有街道、没有商铺、没有班车,有的只是乡政府、卫生院和学校三家孤零零的机关单位。全乡只有一部电话,就在我们乡政府办公室。不管是乡机关干部还是老百姓,不管是公事还是私事,都用这个电话,那可是真正的“全乡通”。在那工作的三年多时间里,让我吃了不少苦,同时也磨砺了我的意志。0多年过去了,那里的一幕幕还时常闪现在我的脑海里,有时还幻成一幅幅图画,深藏在我青春的记忆深处。每当回忆起那时的工作,我感到了一丝慰藉,那就是没有虚度青春时光。

“啪啦啦……”,一群鸽子起飞的声音把我从回忆里唤回了眼前。村主任家门前的打谷场上堆满了前些日收割的玉米棒子,不时有三五成群的鸽子和红嘴鸦来偷吃玉米。每当这时,我都会使劲扑赶,可是善良的村主任总是笑着说:“别赶,庄稼成了鸟儿能吃多少?”,我们又相视而笑。

刚吃过早饭,我听门外有个老人在扯着嗓子问:“工作组在家吗?”,我心里“咯噔”一下,莫不是昨天村支部马书记和老谢所说的xx乡“头号”人物冶努海吧?听他们说这老人不是个善茬,是乡上乃至县上都有名的老上访户。反映的问题都是“老掉牙”,没影的事,像祥林嫂一样月月闹、天天喊,为的都是向村里、乡里和县上要救济。乡里和村里也经常救济他,可是这样一来,有一次若不给,他就要闹,就要到县上上访,整的乡政府都没脾气了。但他们都公认这个老人家里确实困难。

马主任一看窗外就说:“又是冶努海”。我们迎出门去时,他已走到院内。他的身上穿的干干净,花白的胡子也捋的整整齐齐,看上去很精神,这与我想象中的不大一样。见到我,他抓住我的手说你是工作组的吗?我毕恭毕敬的说是,顺便让他进屋。走进屋内刚坐定,他就迫不及待地说他冤枉,没法生活。他的嗓门很高,不知道的人一听会以为他是和人吵架。我一边听,一边安慰他不要着急,慢慢说。他说他原先在村里居住,是邻居挖断了他家出行的路,他才迫不得已到xx下的安家村,借住人家的房舍。家里共有七口人,她老两口和儿子、儿媳及三个孙子。老伴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下不了炕;儿子前些年也患腰椎病,如今瘫痪在床;儿媳离家出走多年,不管家里人;老大孙子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在外打零工,老二、老三孙子都已成人,但都不听话,挣了钱自己花,不管一家人的死活。

等到他的话说完了,已足足有30来分钟了。说句实心话,听了他的这些我从心底觉得他的家里也够苦,真的感到让人痛心。其实我也从昨天就了解到他没家,家里确实很苦。但是他说邻居挖断了他家出行的路,这据村民们反映纯属编造,是他惯用的借口。不管是借口还是虚构,我是第一次接见他,一定要听完他说所说的这一切。最后,我问他有什么要求和意见?他说处理邻居挖断他家路的事,接下来就是说日子没法过,给与救济。我首先说对他我们很同情,也提前了解了他家的情况,以后我们一定想办法帮扶。至于处理邻居挖断路的事,我说那不是我们驻村帮扶组份内的事,也管不上。听到这里,他说:“这事你们不管也可以,我只是希望你们能在生活上救济”。我说一定会的。他也不逗留,急匆匆地走了。

接下来,我们驻村帮扶组又开始了一天的走访。

本文由 第一公文 网 收 集整理5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4-03-14 22:45:01
上一篇:民情日记是联系群众的一种好形式
下一篇:驻村民情日记
网友评论《下乡民情日记》
评论功能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