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与创新创业经验交流材料

产业发展与创新创业经验交流材料

“**”时期,着眼于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加快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四新”经济为引领、以创新创业为主要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塑造**经济转型发展新优势。

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主动顺应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完善发展机制、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三二一”产业融合发展,深化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

(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加速现代服务业发展。把握大数据、云计算、平台经济、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新趋势,积极培育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促进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融合发展。依托国家会展中心、赵巷商业商务区等一批服务经济载体建设,促进会商旅文一体化,提升现代物流、软件信息、创新金融等生产服务能级,推动“七朵金花”加快发展,促进服务经济规模扩张和能级提升。

提升先进制造业能级。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互联网+”战略,以高新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提升传统产业,以“外引内培”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依托“一园三区”等重点载体、北斗导航和民用航空等重点功能平台,聚焦精密机电、电子信息、印刷传媒等三大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加快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优化发展快速消费品等产业细分领域的优质品牌。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建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契机,按照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加快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建立健全以农民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集体农场、家庭农场等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技推广、农机服务和质量安全监管等全方位、广覆盖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及产学研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发挥现代农业园区的引领作用,提升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促进“接二连三”融合发展,拓展和提升农业复合功能。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制定结构调整基准底线,建立企业基础数据库和体检档案,探索建立产业存量调整筛选诊断、差别化政策引导、清单动态调整、提前告知、服务配套等机制,运用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相结合、政策引导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等方式,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为新产业发展腾出空间。引导传统产业运用

“互联网+”等现代理念转型升级,扩展制造业价值链;推进制造和服务相互融合,加快发展服务于先进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

加快重点区域转型。推进04区块结构调整和能级提升,强化“一园三区”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企业孵化等功能,推动**、**、**工业园区向先进智造升级,促进**、**、**、**工业园区向现代服务业转型。95区域重点发展与城镇建设相融合、与产业链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向城市生活功能转变。98区域以土地减量化为重点,加强整理复垦和生态修复。

提升引进产业水平。构建空间、行业、项目三方面准入机制,制定“统一、清晰、便捷”的投资准入标准,提升新进产业项目质量。优化招商引资机制,强化“一城两翼”重点区域招商,加大轨交7号线沿线站点及其关联地块等招商力度。强化土地源头招商,深化落实产业项目闭环管理制度。强化产业楼宇专题招商,鼓励产业楼宇与经济小区合作招商。强化招商模式创新,完善平台招商、合作招商、委托招商等模式,优化招商服务,提升招商品质。

强化质量品牌建设。加快质量强区建设,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推进品牌战略体系建设,营造有利于品牌发展的长效机制和良好环境,引导企业增强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提高企业质量在线监控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加强标准化工作体系建设,鼓励优势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积极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二、彰显经济特色优势

大会展。充分释放国家会展中心带动效应,加速培育完善会展产业,做大做强会展核心产业链,延伸会展配套服务业,培育保税展示交易功能,促进会商旅文一体化发展,打造会展产业集群,成为**会展经济的核心承载区。

大平台。推进中国(**)国际贸易中心网功能区建设,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积极引进具有产业链整合能力的贸易集团公司和电子商务龙头型企业,建成国际贸易和海外营销促进平台。打造技术进出口贸易平台,拓展技术进出口交易咨询、交流展示、产权交易、综合服务。加快引进个人消费服务平台、专业服务平台、大宗商品商务平台,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平台型企业。

大流通。发挥快递物流企业集聚优势,依托“三通一达”、顺丰、德邦、佳吉等优质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物流/供应链的总部、管理、金融等高端业态以及电商、冷链、医药、保税等方面的专业物流。引导和支持快递企业实施国际化、标准化、品牌化和信息化战略,促进物流企业与电子商务、大数据、互联网和金融联合发展。

(二)凸显生态品牌特色优势

休闲旅游。围绕**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目标,充分发挥“水、古、绿”等特色优势,全面增强旅游业核心能力,在全市率先构建水陆空立体旅游发展框架。拓展旅游功能业态,推进由观光型旅游为主向综合型旅游转变。提升旅游产品品质,科学整合旅游资源,积极引入新型产品,将**建设成为集湖区休闲度假、名镇文化体验、都市乡村度假、商务会展旅游、水上旅游(低空旅游)、生态旅游体验等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旅游与文化、商业、农业、体育、医疗、生态等深度融合,提升旅游产业能级。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公共服务和安全保障。

健康服务。充分利用优越的生态、旅游、人文资源,积极与国内外社会资本和专业机构合作,引进康复中心、高端养老会所、保健机构和新型健康服务项目,发展康复疗养、医疗服务、健身保健、健康咨询和教育等多功能复合的医疗保健产业,打造**养生休闲胜地。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为支撑,重点发展智慧医疗和健康电子商务产业,推动健康信息产业集群发展。依托张江高新区**园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医疗器械制造业。

现代农业。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确保地产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到2020年,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认证率达75%。做精做强稻米、草莓、茭白等特色农业,做大做深农产品加工业,打造高附加值、高效优质农业。推进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环节的深度应用,培育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等多元化的新型流通业态,支持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打造智慧农业。推进“三一”联动,提高农业旅游发展水平,丰富茭白节、草莓节等节庆内涵,打造农业旅游品牌。

(三)培育创新智造特色优势

高端装备。夯实精密机电等优势产业基础,加快向智能专用设备、智能控制系统等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高端延伸。发展北斗导航平台,注重上游导航芯片、无线、板卡产业引进,中游终端运行和下游系统集成、数据采集、指挥调度导航定位、运营服务等。做大做强民用航空产业平台,探索向通用航空产业拓展,加快发展集研发、制造、维修、服务等于一体的航空产业集群。

新材料。培育壮大一批新材料产业龙头企业,提升发展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和高性能复合材料产业。重点推进新型纤维材料和功能纺织面料的研发及应用,加快推进纳米材料、生物材料、智能材料(智能服装)、超导材料等前沿产业的发展。着力将改性塑料联盟和高分子新材料创新热点培育为国际先进的高分子新材料评测和转化基地。

新一代信息技术。集聚发展信息服务业,做大做强“**信息谷”品牌。以龙头企业为重点,发展云计算、大数据及上下游配套产业、物流供应链信息服务业。以移动互联网产业园等建设为支撑,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加快推动互联网与先进制造业结合,打造移动互联网产业集群。

(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总部经济。以轨交7号线地铁上盖开发和**、**、移动互联网等**企业总部试点基地建设为载体,加强政策引导,注重差异化定位,优化发展环境,着力培育和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长江经济带民营企业总部和功能性机构,让总部经济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劲引擎。

民营经济。充分发挥民营中小企业在丰富产业结构、释放创新活力、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的作用,引进和培育“专、精、特、新”创业型和成长型中小企业,重点培育科技含量高、产业能级高的龙头企业,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外向型经济。推进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优化外资利用结构与方式,聚焦“四新”经济,推动外商投资高端化、高效化与多元化发展,提升开放对自主创新的推动效应。加强产品自主研发,打造自主品牌,推动服务外包发展,加速培育国际化企业,增强本地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竞争力。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往来,以跨境电商为依托开拓新市场。

三、构建“双创”活力新区

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战略,完善创新体制机制,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探索具有**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径,努力将**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产业高地与活力新区。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培育创新创业主体。鼓励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型企业,支持和鼓励技术领先、模式创新的中小企业发展。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引进成立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平台型机构,重点培育新型产业技术研发组织。引进行业龙头创新企业和具备创新研发中心的创新型总部企业。

打造创新创业集群。立足“一园三区”,积极对接全市重大科技创新前沿布局,通过信息化、创新服务产生集聚效应,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加大培育领军企业,形成拥有技术主导权、富有竞争力的创新创业集群,提升辐射能力。

发展创新创业载体。抢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机遇,坚持市场导向,加强政策集成、强化开放共享、创新服务模式,支持各类社会化运营的众创空间发展,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扶持政策。

(二)优化创新创业服务环境

加强科技服务。加快构建社会化、专业化的服务机构网络,打造“五位一体”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完善区科技综合服务平台功能,建立深入各街镇园区的创新服务分中心,扶持和培育市场化、专业化的技术转移、科技金融等非研发类服务平台,构建开放式和一门式服务系统。发展知识产权、科技信息、商务咨询、技术交易等科技中介服务;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查处快速反应机制,发展知识产权法律咨询、代理、评估等中介服务。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强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

加强金融支持。鼓励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拓宽融资渠道;鼓励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创新产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稳步推进小额贷款公司、商业保理、村镇银行等新型业态发展。发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作用,加大基金产业培育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四新”领域,促进优质创业资本、项目、技术和人才集聚。加大综合服务力度,吸引优质私募基金落户,推动私募基金产业发展壮大。深化科技与金融结合,开展知识产权质押、科技担保等服务,探索投贷结合的融资模式,建立适应创新链需求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深化政银企合作,推动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水平。

(三)促进创新创业人才集聚

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以人才兴产、人才强区为导向,以制度创新、机制创新为引领,完善人才认定评价标准,优化人才开放流动机制,构建人才梯次引培体系,深入推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产业、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高技能等五类人才重点工程建设,造就一支规模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出众、引领作用明显的优秀人才队伍。

优化人才综合发展环境。进一步发挥政府引导推动作用,加强人才政策的完善落实,加大优秀人才创新创业扶持力度,加大人才公寓筹措力度,积极为各类人才提供居住、子女教育、医疗健身等便利生活服务。整合各方资源强化人才服务,完善职业培训体系,鼓励发展人才交流类社团组织,构建充满生机活力、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人文人际环境。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6-10-07 17:46:20
上一篇:治理超限超载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下一篇:乡镇党委两学一做学教活动简报材料
网友评论《产业发展与创新创业经验交流材料》
评论功能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