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范文

&bsp;

范文一:   一、案例概述: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通过孩子自己动手组装小书柜的故事,引导、鼓励孩子自己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尤其在孩子遇到挫折时,父母的鼓励是孩子扬起自信的风帆;孩子做事有顾虑时,父母引导他放下思想包袱,大胆放手去做,是孩子&ldqu;我能行&rdqu;的助推器。孩子上小学五年级了,各方面进步很大,在他一路的成长过程中,除了老师对他的不断鼓励和帮助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对他的适时引导和鼓励。   二、案例背景:   看了一本家长必读书之后,在教育子女方面,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教育方法或教育效果,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原来存在的一些误区,如&ldqu;树大自然直&rdqu;,放任孩子不管;&ldqu;棍棒底下出孝子&rdqu;,辱骂喝斥,拳打脚踢等错误理念在学习实践中已&ldqu;旧貌换新颜&rdqu;。攀比之风、溺爱之风、奢侈之风等&ldqu;全职太太&rdqu;式、&ldqu;权钱交易&rdqu;式的角色让父母在品尝&ldqu;五味&rdqu;中专岗调职。根据孩子的家庭背景、年龄、年级、身心发展的特点,家长用科学的教育方法适时引导、点拨、鼓励,从孩子点点滴滴的进步中留下一个个小小的成功,将会铸就孩子人生的成功。   三、事例过程:   随着孩子一年又一年的长大,原来的书柜已经不够用,要添一只新的书柜。超市里买了一只组装的小书柜,趁家长开会那天,孩子作业少,我想让他自己动手把它组装起来。他放学回家,看到放在他房间里的一包木板,听了我的建议很愿意自己动手组装书柜,我给了她工具,(可我有意没有告诉他怎么拼装)他就开始干了。   五点半该吃饭了,我让他放下工具和我一起吃晚饭,他说等装好了再吃。我就一边吃饭一边看他在客厅间组装书柜,大约过了十分钟,他开始讲了,木板太重了,螺丝又很难拧,干活很费力,木板与木板的接缝开始是没注意,要重新返工,他感到自己笨手笨脚。所以他讲:&ldqu;要是老板雇佣我这样的员工,企业一定要亏损的,那么我一定要被老板炒鱿鱼的&rdqu;。我立即提醒她,企业招收新员工时有三个月试用期,又进一步开玩笑说,要是你叔叔的公司招得到像你这样又聪明又肯吃苦的员工,妈妈每天都会高兴的。大概上第三颗螺丝时,因手劲太大,木板有点弄坏了,他着急得叫起来:&ldqu;完了,我把它弄坏了。&rdqu;我走近一看,没大碍。我鼓励他说,别紧张,只管放手做,真的弄坏了,就算是妈妈送给你的一个大礼物,我再花50元钱给你买一个。等我吃完晚饭,我再一次让他吃饭,他还是不愿放下手中的活,我也随他的意。   散步回来之后,我一到家就去看他的小房间,真是出人意料,小房间变了样,地板擦的很干净,书桌上放着整齐的文具,装好的小书柜放在一个最合适的位置,书柜里放着许多书,墙上还贴了他自己的画。顿时像换了房子一样,空间变大了。我真心的夸他聪明、能干,他自然是很高兴,他爸爸叫我猜猜女儿什么时候吃的晚饭,我说应该是在七点以前,其实他直到他爸爸回家后七点半才吃的晚饭。我心疼的问他,为什么不早一点吃晚饭,他讲当时他一直忙着装书柜、收拾房间,把吃饭都忘了。   四、反思感悟:   通过这件小事可以看出:孩子自己很难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尤其是在他遇到挫折时,父母对他的引导、鼓励是多么的重要;小孩做事有顾虑时,让他放下思想包袱,大胆放手去做,又是多么重要。我的孩子上小学五年级了,各方面进步很大,在他一路的成长过程中,老师对他的不断鼓励和帮助起了很大作用,也在此,作为家长的我,向所有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孩子接受了什么样的教育,将来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和事业!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有位家庭教育专家说过:没有成功的子女,就没有成功的人生!优秀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优秀的教育方法。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没掌握好教育方法的家长。做学习型家长,我将一如既往。   我们家长要和学校携手,在学习中进步;与孩子牵手,在亲子中共同成长! &bsp; &bsp; &bsp; 范文二:   在我所在的小学,我的学生张小海绝对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头号大明星。他的个子并不高,天生一张娃娃脸,最大的特点是&dsh;&dsh;&ldqu;黑&rdqu;,见过他的人都禁不住拿他的黑打趣,我就曾经和他开玩笑说:&ldqu;小海,你长得这么黑,要是掉到煤堆里,我和同学们恐怕三天三夜也找不到你!&rdqu;他自我解嘲说:&ldqu;哼哼,黑才好,黑是健康的标志。&rdqu;   他的成绩一直很优秀,但总是达不到最好。我鼓励他:&ldqu;小海,以你的聪明劲,只要再努把力,我们班的&lsqu;状元&rsqu;非你莫属。&rdqu;他满不在乎地说:&ldqu;干嘛非要第一名,我才不想把自己搞得那么累。&rdqu;听他的口气,一点儿也不像十二岁的少年。我觉得他真是一个很有个性、很有想法的学生。   他之所以举校闻名,不仅因为学业的出色,还因为他能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并且具有非凡的表演天赋。他每年都积极参加学校举行的演讲比赛,并且从三年级开始便稳坐冠军宝座。每次比赛,只要他一上台,准能让大家乐翻天。最搞笑的是一次演讲比赛,他说有一天早晨,他上学时看见一个胖乎乎的阿姨站在阳台上玩呼啦圈。他一边数着&ldqu;一、二、三、四&hllp;&hllp;&rdqu;,一边一本正经地扭动着他那瘦猴一样的身体,尤其是腰部和屁股一扭一扭的,仿佛他就是那个体态臃肿的胖阿姨,把台下的老师和同学们逗得前俯后仰。他却不笑,继续一本正经地讲下去&hllp;&hllp;我们几个老师不禁感慨:如果能够得到很好地培养,小海一定能够成为一名出色的演员。   除了演讲,小海最大的爱好就是唱歌了。他特别喜欢流行歌曲,我时常听见他哼着周杰伦、孙燕姿和蔡依琳等当红歌星的歌曲。据他的好朋友说,他常常早起,站在阳台上练声。我问他有没有这回事,他脸上显出少有的认真劲,说:&ldqu;我最大的理想是像周杰伦那样,当一个著名的歌星,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歌迷追着我要我签名。&rdqu;好大的口气!不过,我还是决定尽力帮助他。此后上音乐课,我总要留出一部分时间请他上台开&ldqu;个人演唱会&rdqu;。让我始料不及的是,他的&ldqu;个人演唱会&rdqu;比我的音乐课还受欢迎。每次唱歌,他都是又蹦又跳,时不时还来点搞笑的动作。比如,有一次他把考查簿卷起来,把它当作麦克风唱得有滋有味;另一次更好玩,他唱着唱着,竟顺手抄起讲台桌上的三角板,边弹边唱,唱完后还冲着台下用蹩脚的广东话说:&ldqu;谢谢!谢谢大家!&rdqu;,见他这么臭美,台下顿时嘘声四起,把他哄下了台。   看他平常一副嘻嘻哈哈的样子,老师和同学们都认为他是一只快乐鸟。其实,他也有不开心,甚至很难过的时候。他的两次当众落泪,既让我吃惊,也让我更深刻的认识他。   第一次是在学习肖复兴的《荔枝》时,我请他起来朗读,谁知,他读着读着,头越埋越低,声音开始哽咽。我这才想起,他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不知为了什么,把年轻的生命交给了一瓶农药。我不禁偷偷瞟了他一眼,看得出他在极力克制自己,但是泪水早已夺眶而出,啪嗒啪嗒地滴在课本上。其他学生也是一边读,一边用关切的目光看看他,不少学生的眼眶都红了。那一节课,我几乎无法上下去&hllp;&hllp;   另一次当众落泪,是他在朗读他自己写的一篇读后感时。他在作文中这样写到&dsh;&dsh;   &ldqu;读了《他*的礼物》这篇短文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和文中的小男孩一样,我也是一个失去母亲的人,母亲的去世给我们幼小的心灵刻下了深深的创伤,我能体会到他的悲伤。但和他相比,我还算是幸运的,因为他刚出生母亲就走了,而我至少比他多拥有了七八年的母爱。那位老人家说得对,我们的母亲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她给了我们整个世界,给了我们生命,还给了我们一颗充满热血的心。   将来的日子,我一定竭尽所能帮助这种类型的孩子们,我也希望天下的叔叔、阿姨都能给予这种小孩一点温暖,让这样的小孩都不再忧伤,让他们感受到&lsqu;人间处处有真情&rsqu;!我还会告诉他们,我们要用妈妈留给我们的&lsqu;礼物&rsqu;改变自己的命运,改造世界,让所有失去母亲的孩子也能像有母亲的孩子那样幸福,那样快乐,不再孤单,不再忧伤。&rdqu;   他的两次落泪,使我意识到,母亲的非正常死亡,已经成为他心中的一个结,与其善意地回避,不如引导他去勇敢面对。此后,除了在课堂上自然而有意地和学生们一起探讨关于&ldqu;死亡&rdqu;的话题,我特意找他单独谈了一次。我问他:&ldqu;现在你家里的情况比较特殊(在他母亲去世后不久,他父亲再次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继母带来了一个女儿,据说他的父亲和继母都对他不太好),你能处理好吗?&rdqu;他说:&ldqu;能,阿姨对我挺好。我现在自己会洗衣服,还能帮我爸爸喂猪。&rdqu;听了他的话,我感到许些的欣慰,但又有些淡淡的悲哀,生活的磨难已经使他拥有了与年龄不相称的早熟。   今年的九月,他已经顺利跨进了中学的校门。从我的另一个学生那儿得知,他比以前刻苦多了。我不知道他的理想是否已经改变,我只希望做一个快乐的孩子,健康地成长。 &bsp; &bsp; &bsp; 范文三:   校一年一度的教学评优课又开始了,今天是我要上评优课的时间。为了能给大家留下好印象,展示自己的教学基本功,我早早地挑选好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并制作了漂亮的课件,连过渡语也进行周密地考虑,对于整个教学结构我是非常的熟练,于是信心十足地走进课堂。   教学的内容是第十册第二单元的《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课一开始,为了体现&ldqu;面向全体,关注中下生&rdqu;的理念,我提问:&ldqu;6能被2整除吗?&rdqu;有意请学习水平中下的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得很好,他说:&ldqu;能,6&dvd;2=3。&rdqu;我又板书425,指名一位学习一般的学生回答:&ldqu;425能被2整除吗?&rdqu;他说:&ldqu;不能。因为425&dvd;2=225,所以425不能被2整除。&rdqu;我微笑地看着全班同学说:&ldqu;那么234567890能被2整除吗?请同学们计算后回答。&rdqu;   全班学生动笔计算,但有一部分学生一副不情愿的样子。其中有一学生小声嘀咕:&ldqu;老师能不能不计算呀,其实&hllp;&hllp;&rdqu;我害怕他继续说下去,就迫不及待地打断他的话:&ldqu;大家是不是觉得用计算的方法很繁啊!老师倒有个不用计算就能判断的简便方法,只要你报出一个数,不管位数有多少,老师都能立即说出它能否被2整除,大家有兴趣试一试吗?&rdqu;这时全班只有稀稀拉拉的几个人举手。我有点急了,提高音量说:&ldqu;大家想知道这个方法吗?&rdqu;其中有一学生忍不住了,站起来说:&ldqu;老师,这种方法我知道。个位上是2、4、6、8、0的数,都能被2整除。&rdqu;另一学生说:&ldqu;老师,我还知道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奇数。&rdqu;还有学生干脆坐在位置上说:我知道&ldqu;奇数&rdqu;的&ldqu;奇&rdqu;念&ldqu;公鸡&rdqu;的&ldqu;鸡&rdqu;音,不念&ldqu;奇怪&rdqu;的&ldqu;奇&rdqu;音;偶数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双数,奇数就是平常说的单数;个位上是0或5的数,能被5整除;个位上是0的数,能同时被2、5整除&hllp;&hllp;在第一个学生的带动下,同学们纷纷&ldqu;积极主动&rdqu;地发言。   我没有了笑容,有点不知所措地说:&ldqu;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呀?&rdqu;一位学生说:&ldqu;老师,我是自己看书自学的。&rdqu;另一位学生说:&ldqu;老师,我妈妈是老师,是她教我的&hllp;&hllp;&rdqu;   我一时愣住了,学生的回答超出了我的预设,不知道接下来的课怎么上。本想好好表现一下自己,却被学生将了一军,心里真不是滋味。想想整堂课,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先创设一个疑难情景(234567890能被2整除吗?),在学生无法回答时,我提出解决疑难问题的简便方法,进而通过师生互动,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设计思路,应该说是符合学生学习的一般心理规律的。照理,我这样&ldqu;匠心独具&rdqu;的设计应该是&ldqu;无懈可击&rdqu;的,但是&ldqu;天不从人愿&rdqu;,正当我想制造悬念、激发疑问,以展示我的的&ldqu;高明&rdqu;之处时,想不到&ldqu;半路杀出个程咬金&rdqu;,被学生揭了底,原有的设计被完全搅乱&dsh;&dsh;多不&ldqu;爽&rdqu;啊!更糟糕的是,学生该说的不说,不该说的却全说了,连&ldqu;能被5整除的数的特征&rdqu;,甚至&ldqu;能被2、5同时整除的数的特征&rdqu;都说了出来,这时的我甭提有多尴尬了。急中生智,我连忙追问了一句:&ldqu;你怎么来证明个位上是2、4、6、8、0的数,都能被2整除呢?&rdqu;课堂气氛这才有所缓和,我提着的心也渐渐放下了,课继续上了下去。   草草下课后,我仔细回想了一下刚才的情景,为什么我独具匠心的设计收不到预期的效果、得不到学生的认同呢?经过和同事的讨论分析后,一致认为主要原因是:我事先没有深入了解学生,不知道其实这一课的内容学生在生活中已接触过,甚至也运用过,所以我是没有找准教学的真实起点,才导致达不到教学的预期效果。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而我在备课时,虽深入了解了教材知识编写的前后联系,并从中寻找学生学习的&ldqu;最近发展区&rdqu;,但主要关注的是教师怎样教可以教得精彩,却不怎么考虑学生怎么学;即使在备学生时,很大程度上也只是我的一种主观臆测,而我所面对的学生却是千变万化的,他们的真实水平我根本没有去估计,忽略了学生生活已有的知识经验。这样,我的&ldqu;主观&rdqu;猜测与学生的&ldqu;客观&rdqu;水平之间便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导致了我的教与学生的学产生了不和谐。   那么,对于&ldqu;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rdqu;这一学习内容,学生是否具有相关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原型呢?答案显然是肯定的。在生活中,学生早就有了单数(奇数)、双数(偶数)的认识,许多学生常常会两个两个或五个五个地数数,对能被2或5整除,乃至于能同时被2或5整除的数的特征也有较为丰富的数学经验与认识。   在实际教学中,我却把学生看作是&ldqu;可以任意书写美丽图案的白纸&rdqu;,忽视了学生具有数学经验与认识的事实,没有利用好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所设定的教学起点与学生的现实起点不相吻合,导致实际教学效果是&ldqu;悬念&rdqu;不成为悬念,&ldqu;疑难&rdqu;不成为疑难,真可谓我的良苦用心,学生一点也不领情。   面对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我触动很大,也让我意识到在备课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不但要关注学生学习中一般性、普遍性的问题,也要关注具体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重视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与特殊性。   第二,既要按照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确定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也要把学生的&ldqu;数学活动经验&rdqu;、&ldqu;生活实践&rdqu;等这些重要的课程资源考虑进去。   第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整体上去把握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对学生的&ldqu;最近发展区&rdqu;作出较为客观的把握。   在另一个班上同一个内容时,我马上改变了教学方法。课一开始,我先创设情境:我们班有49位同学,每位同学都有一个学号,请把你的学号举起来让大家看一下,同时请你将自己的学号牢记在心。然后用小黑板出示&dsh;49这些数字,让学生在全班同学的学号中任选几个,用这两天学习的有关整除、约数、倍数等知识来说一句话。同桌交流后,请学号中能被2整除的同学站起来,并将学号举起来。请学号是5的倍数的同学也站起来,也将学号举起来。然后提问:&ldqu;你觉得能被2、5整除的这些数有什么特征吗?&rdqu;我想通过这个问题探探学生的底。学生很快说了出来:&ldqu;个位上是2、4、6、8、0的数,都能被2整除。&rdqu;&ldqu;个位上是0或5的数,能被5整除。&rdqu;我趁机表扬了这两位同学:&ldqu;你们都很厉害,知道得这么多,那你们知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个特征,其中有什么奥妙呢?&rdqu;这时学生开始沉默。于是我说:&ldqu;大家想不想揭开其中的奥秘,知道关于它们更多的知识呢?&rdqu;在学生急切的盼望中引入课题《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探索能被2、5整除的数的奥秘。这样的导入不仅创设了有趣的教学情境,驱动了学生内心强烈的求知动机,也是我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已有的知识,把握教学起点的重要环节,使课在一开始时就能确定从哪里开始教学,做到&ldqu;以学定教&rdqu;。   &ldqu;要把学生引导到一个我们要他们去的地方,我们首先要知道学生在哪儿。&rdqu;当一节课的内容学生并不陌生时,我们完全可以把学生还不理解的、还不知道的知识点作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而不必拘泥于教材的编排,非得将所有的知识嚼烂了,再一五一十地喂给学生。可以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说说你对新知识了解有多少,让学生跃跃欲试。因为这是一个展示自我的好机会,谁都不会轻易错过。这样在学生积极参与、激情四溢的同时,教师也已经很好地把握了教学的起点,为接下来的有效教学奠定基础。   因此,只要教师明确了教学起点,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而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3-12-20 17:38:28
上一篇:现实表现怎么写
下一篇:反问句大全
网友评论《教育叙事范文》
评论功能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