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服务工作汇报3篇

第一篇

为进一步了解我市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工作情况,根据上级要求,我们从农技推广、病虫害防控、质量监管、市场体系建设及农业信息服务等方面进行了细致调研。全市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的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初具雏形。

一、建立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按照“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原则,以市农技中心、农广校等部门为依托,以各镇街农业综合服务站为基础,以农业科研单位、涉农企业和合作组织等为骨干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建立了以现有0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以46处农业科研、教育机构为引导,以40个农业龙头企业为补充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每年培训农户0万人次,辐射带动50%的村、0多万农户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其中蔬菜产业控股集团成立了七彩庄园技术服务中心,建立起一支由农业高校、科研院所、农业专家协会及蔬菜瓜果产业协会专家技术人员65人组成的技术推广服务队伍,对农户进行病虫害防治、生产技术等培训,为农户解难答疑。今年,新引进了中农立华()农业服务有限公司,通过设立农技服务网点,建立一套以二维条码为核心的蔬菜食品安全溯源系统,针对全市蔬菜大棚打造集标准制定和推广、农资配送、农业金融支持、农业技术服务、蔬菜营销和蔬菜安全溯源为一体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全方位提升蔬菜安全生产水平。

二、建立专业病虫害防控体系。一是建立专业化有害生物防治组织。专业化有害生物防治组织,对已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推动农业生产全程化社会服务具有纽带作用。引导扶持亿嘉农化等大型农资企业成立了有害生物防治有限公司,依托自身的农药生产优势和技术优势,广泛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工程及飞防服务等诸多业务。全市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达5万亩。二是建立连锁式农资服务体系。为从源头上发展标准化生产,进行病虫害防控,积极推进农资销售定点经营和连锁配送,采取公开投票选举的方式,确立了的20多家服务优、质量好、信誉强、服务网络健全的连锁式农资公司作为全市农药定点经销单位,将个体经销户全部纳入大公司统一管理,建立了完善的连锁式农资服务体系,最大限度的减少了中间费用,杜绝了假冒伪劣产品。目前全市农资经营服务网店发展到500多处,大大方便了农业生产,全市95%的农民不出村就能买到优质放心农资。其中东方誉源、亿嘉农化两家公司连锁店分别达到40多家、200多家,年配送量达到5万吨。在连锁店设立了远程视频植保服务系统,直连农业专家,及时解决农户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三、建立全覆盖检测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了以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为龙头、以5处镇街区检测室为骨干、以600多处园区、企业、合作社、市场速测室为网络的蔬菜质量检测服务体系。市级投入3000多万元建立了新检测中心,在承担全市蔬菜质量抽检任务的同时,为全市26处封闭式园区免费提供土壤、水、产品定性定量等检测服务;镇级投资300多万元配置了28台高标准检测设备,全部配备了农产品质量流动检测车,在搞好辖区内蔬菜质量抽检的同时,免费为农民开展蔬菜产品检测服务;全市所有园区、企业、合作社和村级市场全部建立了检测室,配置了速测仪器,对生产、经销的蔬菜产品进行批批自检,对检测不合格产品及时送交市镇两级进行复检,对复检不合格产品及时配合市镇两级进行处理,对因未到安全间隔期导致不合格的产品,在处理本批次产品的同时,及时通知农户延长采摘期,达到安全间隔期再上市,有力地推进了标准化生产。

四、建立网络化销售服务体系。积极创新交易手段、运作方式和组织体系,推广园区直接配送高等院校、大型企业、高档社区和连锁超市;会员制;网络定购;园区直接配送连锁餐饮企业和高档饭店以及生鲜冷链出口等新型销售模式,打造安全、便捷、畅通、高效、诚信的高端农产品销售平台。目前全市建立了以乐购集中配送中心带动园区“工厂化”生产直供全国乐购连锁超市为代表的高端渠道;以蔬菜集团带动“园区化”生产直供龙头企业产加销全产业链为代表的中端渠道;以燎原合作社带动“基地化”社员生产配送超市、饭店为代表的低端渠道,打造了高中低端产品直供网络服务体系。目前全市70%的园区蔬菜以品牌的形式进入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高端市场,与沃尔玛、乐购、家乐福和卜蜂莲花等405家连锁超市签订了产销对接合作协议,其中蔬菜产业集团年加工销售蔬菜量达9000多吨。

五、建立信息化科技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了以农业信息网为龙头,以亿嘉农化、东方誉源等企业信息网为补充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聘请30多个农业专家,利用320个农业信息网服务点、65个企业联网店,开展专家面对面网络视频服务、专家点对点移动信息服务、农业科技查询服务和农业科技影视点播服务,为全市农民开展远程作物病虫害诊断和远程生产技术指导;提供200多种选种、育苗、种植、管理等整个生产流程技术资料和000多部农业科普类影片供农民查询使用和学习,每年为农民解决生产技术难题8万多个。同时还建立了投入品信息平台,开发了投入品准入备案系统,对进入市内的农药和肥料产品实行网上审核、电子备案和智能查询,要求凡在经营的农药和肥料产品必须登记备案,审批合格后允许在销售,不合格地坚决进行清理,目前已对5000多个农药、2000多个肥料产品进行了备案,农资经销单位和农民只要利用一台上网电脑就能查询产品的生产厂家、批号、是否允许在经销等信息。

第二篇

一、30年来发展情况

一是984-989年,建市场,促流通,为农业的发展树立了第一个里程碑,蔬菜产业初步形成。983年秋菜上市,因为流通不畅白白烂掉5000万公斤大白菜,出现了“菜贱伤农”现象。市委、市政府果断地作出建市场、促流通的决定,投资5万元于84年建立了占地7亩的蔬菜批发市场,开创了产地型蔬菜批发市场的先河,结束了有菜卖不出去的历史。菜好卖了,种菜的人更多了,蔬菜批发市场逐步地辐射带动了千户、万户农民走上种菜致富的好路子,成为蔬菜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并为农业大流通格局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80年代末,蔬菜面积发展到7万公顷,总产3亿公斤,产值35亿元,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建市场,促流通,”是农业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

二是989-996年,建大棚,促发展,为农业发展树立了第二个里程碑,引发绿色革命。989年,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带领党员群众大胆尝试,建起了7个大棚搞试验,研制成功了深冬生产不需要加温的冬暖式蔬菜大棚。一个占地600平方米的冬暖式大棚,一季产黄瓜35万公斤,收入2-3万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开始成为人的共识。为推广这一成功经验,全市召开蔬菜会议,制定了优惠扶持发展政策:市、乡包技术指导、包物料供应、包蔬菜销售,村级种棚三年免税、棚区水、电、路全通、提供贴息贷款。在示范户的带动和市委、市政府的大力发动下,90年完成建造冬暖式大棚5032个,迅速成为北方深冬精细菜的重要生产基地。冬暖式大棚的发明与推广,结束了深冬不能种植喜温蔬菜的历史,也引发了全市乃至全国的绿色革命。建大棚,促发展,是农业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

三是996-2000年,开展科技创新,走科技兴农之路,为农业的发展树立了第三个里程碑,现代农业初具规模。大棚技术让人尝到了农业科技的甜头,90年代中后期,全市全面加强了科技创新与推广,组织市内蔬菜、食用菌等2处科研机构对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重大难题进行攻关。996年成功研制了集大棚滴灌、模板护墙、电动卷帘、钢架支撑、微机控制于一体的高标准大棚。998开始,先正达、瑞克斯旺、海泽拉等国际知名种业公司先后落户,并建立了示范基地,瓜菜品种的更新层出不穷。先后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省农科院、农大等46家省以上科研单位和院校进行合作,开展蔬菜育种、栽培、植保、设施等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推广了大棚滴灌、臭氧抑菌等300多项国内外新技术、000多个新品种和立体栽培、无土栽培、生物组培等30多种种植新模式,全市蔬菜先进技术和良种覆盖面分别达到95%和98%,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7%。蔬菜大棚的发展也带动了果、林、牧、渔、花卉等产业的发展,大棚果树、大棚花卉、大棚养鱼、大棚养鳖、大棚养蟹、大棚养猪、大棚养鸡等多种生产模式,相继开发并逐步推广开来,目前大棚花卉已经成为花卉产业的主要种植模式。

四是2000至今,办会展,树品牌,为农业发展树立了第四个里程碑,成功树立了“蔬菜”大品牌。为充分宏扬蔬菜文化,树立农业品牌,促进农业现代化和经济国际化,本着“蔬菜搭台、经贸唱戏、政府投资、百姓受益”的办会思路,于2000―203年连续成功举办了3届中国蔬菜博览会。每届菜博会都以丰硕的经贸成果、独特的展览模式、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国内外农业及相关产业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菜博会架起了农民与农业高新技术、农产品与市场对接的桥梁,成为农业对外开放的窗口和体现特色的名片,使农业享誉国内外,成功树立了“蔬菜”大品牌。据统计,共有80多个国家、地区和30多个省、区、市的领导、客商参会,参会总人数累计00多万人。签订合资、合作、独资项目协议、合同953个,协议、合同签约额达826亿元。

五是2009年至今,立足提升,开拓创新,为农业发展树立了第五个里程碑,农业向高端化、前端化、园区化迈进。2009年以来,我们以优质高效农业为引领,以高端农业园区建设和种子种苗产业发展为重点,以提升蔬菜产业发展水平为目标,加快园区化、品牌化和种苗产业发展,整合资源,集中投入,整体推进,分步实施,通过新建大型园区、建设种业基地、发展循环农业和拓展新兴产业等措施,构建起了蔬菜优良品种试验示范、高新技术试验示范与推广、现代化种苗培育、绿色有机蔬菜生产、高端农产品销售网络产业体系,成功打造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中国蔬菜产业协会、全国新“菜篮子”工程建设运营区和现代农业金融试验区等国家级创业平台。

二、我市蔬菜产业发展经验和优势

我们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通过调整农业结构、推行标准化生产、发展产业化经营等措施,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发展由分散粗放向优势特色产业转变。立足自身优势,积极推进传统粗放式农业发展向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转变。根据全市农业资源分布特点,对农业产业进行规划和定位,对经济效益低、带动能力弱、不具备发展前景的产业进行淘汰,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示范带动等措施,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了南部菜、中部粮、北部盐和棉的梯次结构。中南部集中发展蔬菜,到目前全市的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855万亩,蔬菜总产量达到444万吨,重点规划建设了羊青路、羊田路、昌大路“三条生态农业走廊”,其中,位于羊青路两侧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占地35万亩,目前已入驻大型项目30个;镇级扶持和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及种植大户通过土地流转、集中建设的形式,规划建设了26个占地300亩以上的封闭式蔬菜园区,占地面积达89万亩,蔬菜产业成为最具竞争力和特色的支柱产业。

(二)实施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业发展由数量提高向质量提升转变。我们把标准化生产视为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关键措施,通过健全五个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进了农业发展由数量提高向质量提升的转变。随着标准化生产的深入开展,我市的蔬菜质量稳步提高,在农业部每年五次对全国37个抽检城市农产品质量抽检中,我市始终名列前茅,其中200、20两年农业部对蔬菜检测的合格率均达到00%。

一是健全监管体系。实行了农业投入品登记备案制度,对进入我市的农药、化肥全部登记备案审查,对未经登记备案的一律不准在境内销售。目前已对4600多种农药、800多种肥料产品进行了登记备案,农药登记备案做法被农业部肯定并在全国推广。市级成立了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和标准化生产的协调调度和监督管理;镇级相应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公室和农业行政执法中队;村级实行了农产品质量协管员。全市建立起了市农监办统筹调度,镇街属地管理,村联防联治的市镇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形成了全面覆盖、分级负责的监管体制,去年市政府统一招聘了24名镇级专职检测员派遣到2处镇街,专门负责所在镇街辖区内蔬菜质量抽样检测工作,镇级专管人员全部达到5人以上,有力地推进了镇(街区)属地管理。

二是健全标准体系。按照“完整、接轨、配套、简便”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抓住主导产品,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市农业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汇编》和《市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实用手册》,将农产品生产全部纳入标准化体系,彻底解决了无标生产、无标流通、无标销售的问题。

三是健全生产体系。农产品生产基地是产业化经营的“第一车间”。我们以企业为主体高标准建设基地,积极引导对达到标准的基地争取“三品”基地认定。全市建设了蔬菜集团、燎原果菜等40多处“三品”基地,其中蔬菜集团、世纪三元等22个“三品”基地被评为“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示范园区”。同时,对农业园区健全了生产记录档案、种植户信息档案、质量检测档案、产品销售档案和农业投入品使用档案5项管理档案;完善了园区管理制度、农业投入品使用制度、产品检测制度和质量追溯制度4项管理制度。

四是健全检测体系。质量检测是确保质量安全的有效措施,市级投资000多万元建设了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镇级检测室投资200多万元新上了28台高标准检测设备,全部配备了农产品质量流动检测车,农产品企业、基地、市场、超市均建立了检测室。村级对村头地边蔬菜交易市场进行了集中整治,全部配备了速测设备,形成了全覆盖的检测网络,实现了固定检测与流动检测、定样检测与抽样检测的有机结合。同时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视频监控与信息管理平台,把超市、龙头企业、各镇(街道)的村头地边市场速测室都纳入视频监控,各速测室速测仪数据接口直接与农业信息网的服务器连接,实现检测数据的自动上传、统计、分析和处理。

五是健全品牌创建体系。坚持把推进“三品”认证、商标注册和名牌申报作为实施品牌战略的三大内容,不断强化措施,推进品牌创建工作。目前全市有7个产品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有552个产品被认定为“三品”产品;“乐义”、“七彩庄园”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带动全市70%以上的园区产品以品牌形式进入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的高端市场。

(三)发展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发展由传统经营向现代经营方式转变

我们把加强发展产业化经营、组织引导农民进入市场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措施来抓。按照“巩固核心、扩展体系、突出带动”的思路,加大市场开拓力度,积极灵活地进行市场结构调整,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巩固核心”,就是不断改进蔬菜批发市场的运作方式、交易手段、组织体系、市场发展战略和策略,进一步做大规模,扩大影响。投资20亿元,规划建设了占地3000亩的农产品物流园,并于200年将蔬菜批发市场整体搬迁到了农产品物流园。农产品物流园配套设施完善,设有冷冻、冷藏、电视监控、电子银行、汽修汽配、客户服务等配套服务设施。交易方式实行电子拍卖、网上交易、物流配送、“一卡式”结算等现代化交易方式,实现了交易全程电子化,日均交易量突破千万公斤,成为“买全国、卖全国”的蔬菜集散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20年,又启动了总投资8亿元、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的田马瓜菜市场扩建项目,着力打造区域性果蔬配送、集散中心,目前一期工程已建成投入运营。

&bsp;“扩展体系”,就是以农产品物流园为核心,对外抓开拓,对内抓完善,构筑了与国内外市场相融合的现代化市场体系。配套建设了“十大蔬菜专业市场”、带动了蔬菜运销、经营、中介等产业和人才、信息、技术等要素市场的发展,形成了内外相通、遍布城乡的市场网络。积极推广新型市场销售方式,先后开通了至北京、哈尔滨、湛江三条“绿色通道”和面向国际市场的海上“蓝色通道”、网上通道,蔬菜销售范围辐射到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和0多个国家和地区。

“突出带动”,就是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突出其对以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销售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建设的引领带动作用。我们认真贯彻执行上级关于扶持龙头企业的一系列政策,优化服务,加强管理,扩张总量,并着眼于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积极推进企业上档升级,目前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40家,其中蔬菜产业集团、天成食品集团公司进入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东方誉源公司、赛维公司等5家龙头企业进入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行列,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022个,辐射带动80%的农户进入了产业化经营体系,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四)突出种苗化发展,加快农业向高端跨越。一是搭建国家级种业发展平台。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作用,着力建设开放式的蔬菜种子创新创业基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全力打造全国蔬菜种业硅谷。4月23日,农业部与省政府在正式签署了合作备忘录,由省部共同建设国家现代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力争到2020年,培育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蔬菜新品种20个以上,其中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突破性新品种0个以上,初步建成全国规模最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平台和展示服务中心。二是扶持蔬菜种业研发企业发展。为全面支持蔬菜种业发展,我市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蔬菜种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双百计划”的实施意见》,对蔬菜种子企业在土地、资金、税收以及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4月24日-25日,中国蔬菜产业大会在召开期间,中国农科院、国家蔬菜工程技术中心、华中农大等9家科研机构和育种企业,与我市分别签署了合作协议,并在建设育种科研中心,将为我市种苗产业加快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三是培育壮大种子种苗产业。大力扶持集约化育苗企业发展,目前我市从事蔬菜育苗的单位发展到00多家,育苗设施面积达00万平方米,年育苗能力达2亿株,全市90%的菜农由购种改为买苗。4月20日,举办了首届国产设施蔬菜品种展,集中展示了番茄、辣甜椒等7大类、500多个国产蔬菜品种,让广大菜农对国产蔬菜种子有了重新定位。

三、存在问题

(一)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偏低。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仍然偏少,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缓慢,产业链条短;农产品行业协会、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带动能力弱,组织化程度低,运作不规范;农民与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不紧密;农业的外向度不高,缺乏一些较大的农业外资项目,农产品出口品种少,比重小。

(二)农业投入偏少。一是由于农业比较效益较低,难以吸引社会资金投向农业。二是上级财政对农业扶持的力度偏小,引导规模化、集约化农业生产的作用不强,效果不明显。

(三)农业园区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受土地流转、人工费用,有机肥、生物菌肥等肥料产品价格较高,优质蔬菜不优质优价等因素影响,大多农业园区生产成本较高,效益较低,挫伤了园区发展积极性。

(四)土地指标制约育种研发发展。育种研发中心建设需要的建设用地指标较难解决,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蔬菜育种研发企业的引进和研发水平的提高。

四、下步发展思路

按照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为目标,以科技、生态和安全农业为重点,突出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国际化方向,健全体系,创新模式,强化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突出农业总部经济发展,在全面推进蔬菜产业发展的同时,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努力打造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六大设施农业要素中心,形成世界蔬菜中心。

一是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中心,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建设规模化农业园区,普及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开展绿色、有机生产和品牌申报,力争绿色有机园区达到0万亩以上,建设绿色有机园区化生产体系。

二是国家设施农业标准形成中心,支持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制订,加快技术创新和标准建设、推广及应用,引导园区、企业按标准规程生产标准产品,健全完善农业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安全等标准体系,力争成为设施农业行业标准形成中心。

三是全国农产品冷链加工配送中心,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发展冷链加工配送模式,力争全市90%以上的园区农产品以品牌的形式直供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超市、社区等中高端市场,实现优质优价。同时大力发展外埠基地,建立内外联动、相互支撑的冷链直供配送体系。

四是全国设施农业实用技术研发推广中心,引导市内大型农业企业与科研机构、专家开展合作,建设种业研发、病虫害防治、生态农业技术、日光温室改造技术和设施农业测试等研发中心,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五是全国设施农业技术管理团队技术培训中心,积极培养农业技术人员和管理团队,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等模式,面向全国各地开展设施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等知识培训,将模式和生产标准推向全国。

六是中国蔬菜育种中心,推进国家现代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建立商业化蔬菜育种体系,力争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30个以上、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突破性新品种5个以上,引进、建设科研机构、研发型种子企业5家以上,全力打造中国蔬菜种业硅谷。同时推进中荷农业合作项目,加快荷兰现代农业新技术、新设施引进,向世界蔬菜中心迈进。

第三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粮棉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强化行政推动,依靠科技进步,加大资金投入,率先落实抗灾增产技术,率先推进农机农艺结合,着力把成熟的技术模式、组织方式、工作机制等由片到面向整建制推广,示范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全面提升我市粮棉作物综合生产能力。

二、主要任务

(一)创建规模

202年,中央安排我市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共5片。由于去年新增小麦万亩示范片实施农时已过,推迟到203年实施。203年共安排小麦高产创建片6个,其中整建制实施2个片、“十百万”高产创建实施4个片。

(二)创建目标

、实施“十、百、万”高产示范工程。以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为基本单元,通过项目实施,力争示范片亩产水平比上年提高5%以上,辐射带动所在地均衡增产。在每个万亩高产示范片中,设十亩高产攻关田、百亩高产示范方。其中十亩高产攻关田亩产700公斤以上,百亩高产示范方亩产650公斤以上,万亩高产示范片亩产600公斤以上。高产辐射带动区0万亩,平均亩产500公斤以上。

2、整建制推进小麦产量目标。按照已上报省农业厅备案的《20-205年整县整乡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实施方案》中203年度的产量目标执行。

3、建立新品种和新技术试验展示田。在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内建立一处新品种和新技术试验展示田,面积50亩以上。其中,20亩安排5个以上新品种展示,30亩安排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试验示范。

三、实施内容

(一)科学选择示范片。我市综合考虑生产条件、工作基础、技术力量、产业体系等因素,确定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在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灌排条件良好的营里镇和上口镇实施,万亩示范片成方连片。项目区常年小麦产量450~600千克,土壤有机质2%以上,速效氮80/、速效磷25/、速效钾0/以上,达到了高产创建活动的要求。每一个示范片竖立标牌,标牌要简洁耐用,内容规范,支架稳固,接受社会监督,扩大宣传效应。健全完善高产创建工作档案,及时将有关文件、方案、记录、测产结果和工作总结等资料归档立卷,提高高产创建活动规范化水平。每个示范片有方位图,标明实施地点、作物品种、实施面积等数据。

(二)良种良法示范推广。结合当地的生态特点与优势,按照省里推介的小麦主导品种,在示范片因地制宜确定抗逆性强的小麦品种为济麦22、良星99和济南7,良种覆盖率达到00%。同时,加强技术的组装配套,推广一批适应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抗灾增产关键技术模式,每个万亩示范片有一张技术模式图。小麦重点推广宽幅精播、规范化播种、深耕深松、播后镇压、氮肥后移、“一喷三防”和秸秆还田技术。每个万亩示范片测土配方施肥、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等关键技术全覆盖。

(三)开展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积极扶持农机、植保、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服务组织,开展代耕代种、代防代治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大力推行统一整地播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收获,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四)强化专家技术指导。强化专家指导,落实专家包片、包点指导制度。组建高产创建专家指导组,由知名专家任组长,吸收栽培、植保、土肥、种子等方面的农技人员参加,在关键农时季节,深入示范片开展巡回指导和服务。

(五)严格测产验收。按照省里制定的高产创建测产验收办法,组织好测产验收工作,严格执行测产标准和程序,严禁虚报浮夸,并将测产结果及时逐级上报。

四、资金使用

严格资金管理与监督,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项目资金在使用范围上,要紧紧围绕小麦高产创建目标,重点用于技术推广、专业化服务、物化补助、信息服务和项目考核等补助。

、关键环节物化补助。对高产创建示范片选用高产优质新品种,推广药剂拌种、种子包衣、等离子处理、单粒点播、宽幅精播、化肥深施、赤眼蜂防螟、增施有机肥、智能化催芽等关键技术给予物化补助。

2、开展专业化服务。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机耕队、机防队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对开展深松深耕、旋耕镇压、秸秆还田、起垄栽培、育苗栽插、机耕机播机收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给予补助。

3、技术推广补助。主要用于对项目区开展多种层次的技术培训,编制集成技术体系及技术实施方案,编印技术培训及宣传资料,标牌的制作。

4、信息服务和项目考核补助。主要用于为项目区提供品种、技术、产销等各项信息服务,促进技术普及,提高项目效益;用于测产验收、资料归档、工作考评等。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我市高产创建活动顺利实施,市政府成立以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办公室、农业局、财政局主要领导以及上口镇、田柳镇、营里镇镇长为副组长,市农业局、财政局、上口镇、田柳镇、营里镇分管领导、市农技站负责人等为成员的粮棉高产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部署、组织实施、协调和运作,以保证该项目按计划要求顺利实施,办公室设在农业局。项目区所在田柳、上口、营里镇也要相应成立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协调工作,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成立由农业局局长任组长,农业局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农技站、植保站、土肥站、生产科等有站室不同专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指导小组,负责制定和落实技术实施方案,开展技术培训、现场指导和组织验收、总结等工作。另外,聘请了省农技站、市农技站、以及市农科院专家为顾问,根据农时不定期地到我市进行技术指导。

(二)加大扶持力度。财政要积极支持开展高产创建活动。按照资金渠道不变、性质不变、用途不变的原则,积极整合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发展、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农技推广、种子工程、植保工程等方面的资金,重点向高产创建示范片倾斜,增加高产创建项目资金投入。

(三)规范项目管理。建立完善高产创建工作档案,及时将有关的文件、方案、记录、测产结果和工作总结等归档立案,促进高产创建有序开展。加强项目资金监管,规范管理办法,严格使用范围,落实监管责任,严禁截留挪用和超范围支出,确保项目资金使用安全。项目县要建立资金使用台账制度,对资金使用方案,要报省级农业主管部门备案。

(四)创新工作机制。依托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组织开展高产创建,探索社会化服务新模式,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积极推进高产创建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结合,高标准农田建到哪里,高产创建就跟进到哪里,实现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配套。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形成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格局。

(五)注重宣传引导。加大高产创建活动宣传力度,大力宣传高产创建在稳定促进我市小麦生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通过高产典型的宣传示范,现场观摩,引导各级政府、部门和农技人员、农民、企业、媒体等社会各方共同关注小麦高产创建工作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3-12-25 21:08:41
上一篇:经管局农经工作汇报
下一篇: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作汇报
网友评论《农业生产服务工作汇报3篇》
评论功能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