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局关于自主创新驱动发展的情况汇报

市科技局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抓手,以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依托,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情况,围绕&ldqu;一大目标、五大任务&rdqu;,坚持产业发展为核心、科技创新为支撑、机制创新为动力、人才集聚为基础,着力探索具有XX特色的创新发展模式,自主创新工作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为全面迈入全省第一方阵提供了科技支撑。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不断完善创新政策支持体系。制定印发《XX市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施方案》和《XX市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起草了《XX市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实施方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政策措施》,进步一完善我市创新政策。206年,我市兑现自主创新政策9300万元,较上年增长55%。企业在优惠政策的激励下,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全市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p;D)经费统计上报24亿元,增速位居全省第2。   2不断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06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54亿元,居全省第4位,同比增长278%,增幅位居全省第3,高于全省平均88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338亿元,居全省第4位,同比增长24%,增幅位居全省第4,高于全省平均28个百分点,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增速42个百分点。今年-3月份,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734亿元、增加值94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4%、73%。   3不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开展重大科技项目攻关。206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7家,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27家;新建省级研发平台5家,全市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达65家(其中国家级研发平台个);6个重大科技项目、20个重点研究与开发项目获省科技厅立项;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6430件、授权量034件,均居全省第5位,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864件,位居全省第四;由XX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组织实施的超薄信息显示玻璃工业化制备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开发项目新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个项目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数位居全省前三。   4不断提升创新服务能力。206年,成功举办&ldqu;江淮双创汇&ddt;走进XX&rdqu;专场活动,组织近50个项目参加全国创新创业大赛。中科院科技成果交易转化孵化中心、绿色谷技术创新中心启动建设。青年创业园入围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新增XX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蓝莓星创天地2家国家级众创空间和7家省级众创空间,全市省级以上众创空间0家。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940亿元,位居全省第三。目前,全市拥有科技企业孵化器4个、众创空间个,孵化面积达37万平方米,入驻企业400多家,创客近千人。   5不断加速高层次科技人才聚集。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引进培育计划,力求通过引进、培育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携带科技成果、资金和人才在蚌创新创业,突破一批重大技术,催生一批新兴产业。206年,推荐了8个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申报省扶持资金,其中4个团队最终入围省扶持名单,获省扶持资金总额达3200万元,入围团队数及扶持资金总额均居全省前3,创历史新高。   6不断推动科技金融融合。持续推进专利权质押贷款,累计为77家企业实现贷款826亿元,受益企业数位列全省第一,并成功入选全省唯一的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示范市。推进专利保险试点,累计有83件发明专利投保了专利险。与省高新投、招商致远合作组建规模23亿元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叁号子基金,与浙江赛伯乐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作组建规模20亿元的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基金,与省高新投合作组建规模2亿元的天使投资基金,全市产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达3085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区域竞争日趋激烈。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各市对创新的重视程度日趋提高,纷纷出台政策加大投入,后发优势十分明显,加之我市科技创新指标长期高位运行,增长速度趋于放缓。   2企业创新实力不强。一是产业量质不高,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大多集中在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而电子信息、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比重偏低。二是企业规模不大,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体量普遍偏小,无一家50亿元以上企业,20亿元以上企业仅3家,全市仅有3家企业进入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百强,居全省第7位。三是龙头企业不强,全市尚无发明专利年授权量突破30件的企业,与诸如奇瑞年授权200多件相比差距较大,而我市每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成果全部来自驻蚌科研单位。   3支撑发展后劲不足。近年来我市先后引进一批重大项目落户,助推了工业经济发展,但这些项目中不少存在&ldqu;研发空心化&rdqu;现象,只是在XX建设生产基地,缺乏创新投入。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全力推进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努力发挥好自主创新示范区这一国家级平台的作用,按照&ldqu;一核心四辐射多集群&rdqu;的空间架构,推进高新区&ldqu;4+&rdqu;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引导各园区错位发展,围绕硅基新材料、生物制造、智能装备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信息链、政策链在园区深度融合,努力把高新区打造成为全市创新发展的核心区,把XX工业园和其它园区打造成为具有特色的省级高新区和创新型园区。   2壮大创新主体。通过&ldqu;育苗造林&rdqu;式培育,按照成熟期、成长期、初创期分类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争取更多的企业进入高企行列,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队伍。围绕我市重点产业,继续引进、培育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携带科技成果、资金和人才在蚌创新创业,为我市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注入新动力。   3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集聚创新资源,围绕硅基新材料、生物制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发展,筛选、凝练、实施一批科技攻关项目,突破产业链上的核心关键技术,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持续提升已建研发平台技术创新能力,支持企业新建一批省级以上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强化专利质量导向,完善专利考核机制,增加专利质量、效益指标,将资助重点转向高价值专利的培育,加大专利制造和运用。   4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中科院(XX)科技成果交易转化孵化中心建设,建成创新一站式云服务大厅,积极打造区域性科技成果交易转化中心。建立与驻蚌高校院所联席会议制度,研究部署项目对接、建设等重大事项,打通科技成果转化&ldqu;关键一公里&rdqu;。安排亿元专项资金,建立完善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谋划一批重大项目,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5优化发展环境。全面落实国家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结合我市实际,进一步完善我市创新发展政策,建立覆盖创新项目、创新人才、创新成果、创新平台的政策支撑体系。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7-06-06 16:36:25
上一篇:医院绩效考核运行情况分析报告
下一篇:乡镇2017年上半年经济工作情况汇报
网友评论《科技局关于自主创新驱动发展的情况汇报》
评论功能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