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筛查诊断方案的研究进展

谢燕文剑波李兴

【摘要】因癌症死亡的常见原因中胃癌高居第三,而胃癌的晚期阶段预后极差,但是如果能在早期发现并切除,可以实现良好的预后,因此对胃癌的早发现成为了胃癌治疗的关键。本文就目前胃癌筛查诊断方案予以综述。

【关键词】早期胃癌;癌前病变;筛查方案

DOI:0463/-5547/r2084

胃癌(strr,GC)是癌症相关死亡的重要原因。202年有952000人新患胃癌(占新发癌症病例的68%),723000人死于胃癌(占新发癌症病例的88%),其中死亡率最高的地区包括中国、日本和韩国,全球新发胃癌病例和死亡人数约有60%发生在该地区。但随着内镜下黏膜切除術(EMR)、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等内镜下治疗技术的发展,实现了早期胃癌(EGC)的微创手术治疗,并有望达到EGC的治愈性切除,同时精确预测淋巴结的转移[]。因此对EGC的早发现成为了胃癌治疗的关键,特别是近年来各种筛查方案的出现,可以更有效的发现早期病变,提高胃癌的治愈率及患者的生活质量。ABC方案

自982年发现幽门螺杆菌(Hp)以来,不仅改变了上消化道疾病的概念,而且改变了临床胃肠病学的实践[2],现在Hp感染被认为是涉及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及胃癌发病机制的主要获得因素[3]。而胃蛋白酶原是近年来研究较热门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包括胃蛋白酶原Ⅰ(PGⅠ)和胃蛋白酶原Ⅱ(PGⅡ),由胃黏膜分泌,并可透过胃黏膜毛细血管进入血液。血清PG浓度可以反映胃黏膜的形态和功能,随着基底黏膜减少,PGⅠ水平降低,而PGⅡ水平保持不变,因此,血清PGⅠ水平及PGⅠ/PGⅡ比值可以反映胃黏膜萎缩程度[4]。

在日本,PGⅠ≤70/l,PGⅠ/PGⅡ≤3已被广泛接受为诊断萎缩性胃炎的标准,其检测的敏感度93%,特异度88%。而在其他国家如美国或泰国等将PGⅠ/PGⅡ比值设定为2和33分别用于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的诊断,虽然比值设定不同,但所有研究均表明PG对胃癌的诊断是有用的[5]。

最近,血清PG浓度与Hp抗体组合被推荐作为胃癌筛选的一种方案,即ABC方案。现普遍将PGⅠ水平≤70μ/L,PGⅠ/PGⅡ比值<3的个体定为PG阳性,血清Hp抗体效价&t;0U/l的个体定为Hp抗体阳性,分组如下,Hp抗体阴性和正常PG水平(A组),Hp抗体阳性和正常PG水平(B组),Hp抗体阳性和低PG水平(C组)和Hp抗体阴性和低PG水平(D组)。在预测胃癌的风险中,A组与D组不同,虽然两组中Hp抗体均阴性,但A组中抗体阴性是因为没有Hp感染,而D组是因为Hp不能在萎缩性或肠化的胃黏膜中生存[6]。所以Ch等[7]研究认为PGⅠ/PGⅡ用于诊断胃癌的截止值在Hp抗体阴性或阳性的患者中应该是不同的,其认为在Hp抗体阴性组中为3,在Hp抗体阳性组中为4,这种改良的ABC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C组与D组的胃癌人数提高,3例(62%)VS56例(308%)。也有观点认为,因抗生素使用的增加,使得Hp意外根除的几率增加[8],虽然抗体滴度在Hp根除后显著降低,但有报道多达45%患者在根除Hp8个月后再次出现血清学逆转,因此,即使在根除成功后也不能获得完全血清学反应阴性。有学者猜想在自发根除的A组中,虽然Hp抗体滴度显著降低,但仍没有达到0,所以降低A组中Hp抗体滴度的截止值可提高肿瘤的检出率,在A组(345例)中检查出0例胃肿瘤患者,患病率达29%,通过ROC分析,其建议将A组中Hp抗体滴度≥3U/l,PGⅠ/PGⅡ≤43作为A组胃癌筛查截止值,并进行内窥镜检查。因此ABC法可有效的进行胃癌筛查,但具体截止值仍存在争议,需要更多的大样本数据进行确定。2内镜技术

白光内镜(WLE):可较快地了解全胃黏膜情况,是胃癌筛查的最基本技术。早期胃癌在WLE下可见局部黏膜改变,黏膜隆起或凹陷、细颗粒状或小结节状粗糙不平、糜烂或溃疡,皱襞可中断或消失,黏膜下血管网消失,组织变脆易出血,局部变僵硬或变形等。喻杨等[9]认为,重点关注表面不规则、局部黏膜色调变化、有边界的病灶,有助于EGC的发现,而病灶的色调、形态对胃癌病理类型的预判有帮助。因WLE对病变边界、大小及浸润程度均较难判定,不仅影响活检的准确性,更易致漏诊,故常结合其他内镜方法一起检查,提高病变诊断率。

放大技术(MB):通过高像素、高分辨特点可清楚地观察胃小凹形态和微血管等细微结构[0]。将胃小凹分为5型(S分型):Ⅰ型(小圆型)、Ⅱ型(裂隙型)、Ⅲ型(脑回型或绒毛型)、Ⅳ型(不规则型)、Ⅴ型(破坏的圆形)。放大内镜下EGC微血管常表现为颜色改变,集合静脉真毛细血管网消失,同时出现大小不一、分布不规则的新生肿瘤血管。通过对小凹形态及微血管的观察可鉴别良恶性病变。窄带成像技术(NBI)通过虑光片使到达黏膜的光谱发生改变,从而更清晰的观察胃黏膜血管及结构。高孝忠等[]研究发现NBI对边界的观察较染色内镜和普通内镜清晰。两种内镜技术具有其自身优势和限制范围,故目前将窄带成像技术联合放大内镜(ME-NBI)作为早癌的筛查方案。一项包含724例患者的分析发现,WLE的合并敏感性、特异性和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48%、67%和062;ME-NBI各项分别为83%、96%和096。一项前瞻性研究将2例在白光内镜下定性为可疑病变分为五组,即白光内镜下活检组(EFB)、ME-NBI组、ME-NBI指导下活检组(MNTB)、EFB+ME-NBI组、MNTB+ME-NBI组,研究发现EFB组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682%、623%、842%,ME-NBI组分别为768%、734%、860%,MNTB组分别为754%、727%、825%,EFB+ME-NBI组分别为820%、857%、70%,MNTB+ME-NBI组分别为848%、896%、79%,表明虽然MNTB诊断胃癌较EFB(P=0048<005)有效,但在联合ME-NBI下,可不需要进行ME-NBI指导下活检(P&t;005)。对于不确定的病变,进行ME-NBI下活检时不可避免的需要做更多事情来提高确诊率,而这往往会导致医疗费用的增加,以及增加不必要的医疗资源的使用,因此有学者[2]认为结合白光内镜下活检及ME-NBI即可提高诊断效率。

3影像学检查

X线荧光射片:是一项将荧光图像摄于胶片上的摄片技术。日本一项基于3年随访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表明,接受X线荧光射片受试者中总体胃癌死亡风险降低了48%,在年龄分层中,40~49岁受试者中死亡率显著降低70%,而在50~59岁的人群中死亡率降低40%[3]。Hsh等[4]基于五项病例对照研究及两项队列研究的荟萃分析表明X线荧光射片的灵敏度为60%~80%,特异度为80%~90%,受试者的5年生存率为74%~80%,非筛查组为46%~56%,而基于两项队列研究荟萃分析发现内镜筛查的检出率为778%和84%,两者无明显差异,故研究者推荐X线荧光射片可运用于胃癌的筛查,且与直接X射线摄影接触辐射量(男49Sv,女37Sv)相比,X线荧光射片辐射量更低(男06Sv,女06Sv)。

X线气钡造影:采用多种体位,使气钡剂在胃内不断重新分布,从而快速准确获得胃各部分的充盈相、黏膜皱襞相及气钡双对比相[5]。因为可以多体位射片、实时观察、动态显影等优势,且目前数字化技术的普及、X线造影图像质量的提高,优质的双对比图像已能发现各型的早期胃癌,包括癌灶最大径<0甚至05的小胃癌和微小胃癌[6]。有学者研究认为应用低渗措施可限制胃部的运动性,从而更好地显示胃的精细结构,大大提高较小病变的检出率,降低误诊率。且良好的X线气钡双对比造影可以显示病变本身的细微结构及周围黏膜情况[7]。文献报道腔壁线增粗、稍僵、不光整、颗粒状影、双边征、浮木征是早期胃癌有价值的征象[8]。在大量胃癌的综述中,使用气钡双重造影诊断或怀疑诊断为胃癌的灵敏度为96%,这与内镜检查和病理检测所报道的敏感性分别为94%和99%相当,在同一研究中,只有4%的患者被推荐用于内窥镜检查,因为气钡双重造影可明确诊断。且与内镜相比,X线气钡造影具有更安全、价格更便宜等优势。4小结

既往血清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9-9(CA9-9)等,特异度较低,诊断价值有限,随着胃癌特异性血清肿瘤标志物的发现,胃癌的早期特异性无痛性诊断将成为可能。随着内窥镜技术的发展,内镜已不仅局限于对黏膜表观进行观察,更允许在常规内窥镜检查期间对活组织进行实时组织学分析,减小活检误差并得到正确的诊断,从而使内窥镜下切除的几率增高[9]。现代放射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克服了传统技术的不足,能更好地显示胃的精细结构,大大提高较小病变的检出率,降低误诊率。但不管是血清学检测还是影像检查、内镜技术均有其局限性,因此,将各种方法联合应用,共同诊断,将有助于提高早期胃癌的确诊率,降低漏诊率。参考文献

[]KWJ,SGW,KWH,tlEdsprstfrlystrr:urrtsttusdpprhsTrsltlGstrtrly&p;Hptly,206():24

[2] AsM,KtM,ThshS,tlGudlsfrthtfHlbtrpylrftJp:2009rvsddtHlbtr,200,5():-20

[3] HtyMOhssfthHlbtrpylrCAprtNturRvsCr,2004,4(9):688-694

[4] 方军,李兆申早期胃癌诊断的研究进展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28(3):76-78

[5] KN,JuHCThrlfsruppsthdttfstrrGut&p;Lvr,200,4(3):307-39

[6] MzuS,MI,IshdT,tlPrsrfhh-rsrupfrstrrbysrlllydtrdHlbtrpylrftdtrphstrtsDstvDsss&p;Ss,200,55():332-337

[7] ChHP,KEH,DHJ,tlThdfdABCDthdfrstrplssrGstrCr,206,9():28-35

[8] VBlTP,GdrS,AshA,tlGlbltbtsupt2000t200:lyssftlphrutlslsdtLtIftusDsss,204,4(8):742

[9] 喻楊,金鹏,杨浪,等早期胃癌30例的白光内镜下特征分析中华消化杂志,205,35(3):65-68

[0] TK,TydH,KdS,tlSurfpttrlssftbyhd-ftdspyfrdtfyrlystrrsArulturEsysts&Evrt,2005,05(3):54-554

[] 高孝忠,褚衍六,乔秀丽,等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在早期胃癌及异型增生诊断中的应用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9,26(3):34-37

[2] IdrAA,LbDN,GllAD,tlEurJGstrtrlHptlJurlfGstrtrly&p;Hptly,2003,5(8):95-99

[3] LKJ,IuM,OtT,tlGstrrsrdsubsqutrsfstrr:lr-slppult-dhrtstudy,th3-yrfll-upJpItrtlJurlfCr,2006,8(9):235-232

[4] HshC,ShbuyD,YzH,tlThJpsGudlsfrGstrCrSrJpsJurlfCllOly,2008,38(4):259-267

[5] 黃九峰X线胃精细钡气造影对胃癌的诊断价值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4,3(3):22-224

[6] 岳福岭,王海屹,叶慧义,等胃癌的X线及CT诊断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2):07-09

[7] 续晋铭,田建明,卢晓玲,等早期前壁胃癌的X线双对比造影与术后标本涂钡片对照研究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0,4(6):87-89

[8] 尚克中,陈九如,焦天铎,等双对比造影胃及结肠局部病变远地壁征象的研究中华放射学杂志,993,27(7):462-465

[9]李延青共聚焦内镜在胃肠道肿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28(3):238-240

[收稿日期:207-2-26]

文章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8-05-06 17:49:29
上一篇: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缩宫素预防产后出血的效果探究
下一篇: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
网友评论《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筛查诊断方案的研究进展》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