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度发改委工作报告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全省发展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总结20年发展改革工作,安排部署今年的主要任务。市委、市政府对这次会议十分重视,年前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分别听取了我委关于今年主要预期目标的汇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孝成亲自到会并将作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关于20年发展改革工作

过去的一年,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努力应对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不利影响,精心部署谋发展,强化责任抓落实,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效益提升、结构趋优、位次前移、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一是发展速度加快。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70亿元,同比增长4%左右,增速有望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其他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实现“三超”,超去年、超年度目标、超全省平均水平,创造了近年来最好局面。二是质量效益提升。实现财政总收入36亿元,增长34%,总量、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432亿元,增长253%。三是产业结构优化。二三产业比重同比提高了09个百分点。工业拉动作用更加突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迈上千亿元新台阶,达260亿元,增长50%以上,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0亿元,增长238%,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295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新兴服务业占全市服务业比重提高了个百分点。四是崛起后劲增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50亿元以上,增幅居全省前列,新威电子产业园、花鼓灯嘉年华等5个0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引进内资508亿元,利用外资5亿美元,分别增长323%和60%,全年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85个,台玻集团、华芳纺织等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我市。五是发展活力激发。自主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00亿元,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户数、研发平台、专利授权量等创新能力指标均位居全省三甲。融资能力不断增强,新增贷款超过00亿元,增幅六年来首次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实现工业总产值7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6%,同比增长80%。六是民生明显改善。全面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等33项民生工程,蚌埠二中新校区、蚌埠市疾控中心等一批重大社会事业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0元,增长82%,农民人均纯收入6680元,增长20%,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20年,市发改委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抓规划和政策研究、抓经济运行调度、抓战略性新兴产业、抓自主创新、抓投资和重点项目、抓园区建设、抓社会事业,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较好地发挥了市委、市政府的参谋助手作用。

、扎实开展规划编制和政策研究。坚持一手抓当前、一手抓长远,发布了“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衔接了34项全市重点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编制和发布,构建了协调完备的规划体系;围绕事关全市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了省辖市考核指标体系、主体功能区、皖北中心城市定位、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中关村政策、全市市场项目建设管理、出口加工区及综合保税区申报等0多项专题研究和相关政策争取,实现了对我市未来发展有利的结果。加强对热点难点问题的分析研究,全年报送送阅材料42篇,两办信息34条,专题签报03篇,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2、大力推进经济运行调度。制定了全市经济指标分析调度、开发区发展指标通报、乡镇经济发展考核等7项制度,定期召开市级专题会议分析指标、推进重点项目,督促解决问题并形成专报,促进各县区和目标承担部门比学赶超,全面、真实、客观反映我市经济发展状况,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的位次大幅前移,争先崛起步伐显著加快。20年我委共承担了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投资效果系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服务业增加值、单位GDP能耗降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8项省政府考核市政府的指标,在各县区、市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项指标均实现较好的结果。

3、强力推进投资和项目工作。积极扩大有效投入,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50亿元,增速居全省前列。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建立重点项目旬报告、月调度、季通报、市领导牵头联系等制度,按期召开项目调度会、通报会,市“346”项目完成投资380亿元,实现年度目标的40%;省“86”项目完成投资233亿元,实现年度目标的80%,进入全省前列;新威电子产业园一期、商之都、圣科光伏电池组件、华芳纺织一期等95个项目建成投运;特步产业园、玻璃设计院全氧燃烧电子信息显示超薄基板、五河力源码头、蚌固一级公路等75个项目开工建设;国电蚌埠电厂二期、蚌—五高速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强化项目融资工作,加大跑省跑部力度,累计为3个(类)项目争取资金05亿元,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认真抓好重大项目谋划工作,组织提出了近期推进的谋划项目65个、总投资200亿元。

4、统筹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了全市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了全市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完成发展电子信息首位产业的申请文件,经市政府上报省政府,获詹夏来常务副省长认可支持。开展新型显示、LED、硅基材料等产业链条初步研究,完成多晶硅发展研究报告,均获得市政府主要领导肯定。围绕产业培育和金融创新结合,争取到个亿居全省前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资金,成功组建255亿元的生物创投基金,获得国家和省各5000万元资金支持,成为安徽省唯一一支获国家批准并支持的生物产业类创投基金;首期5000万元的珠城创新集合信托计划成功发行,支持0户创新型中小企业各500万元;全年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295亿元,增长525%。

5、深入推进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健全目标引导机制,主持编印了试验区“十二五”规划,提出并实施20项年度工作要点。提出自主创新专项资金建议意见,全年合计安排86亿元市级资金支持了85个政策兑现事项和2个“一事一议”项目,为凯盛众普新光源等3个项目争取到个亿的省自主创新专项资金。开展了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政策研究。创建了玻璃工业节能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4家省级以上研发平台,建成了国际服务外包技术研发基地一期,上理工蚌埠基地、蚌埠大学科技园投入使用。

6、积极促进开发区扩区升级。紧抓高新区作为皖北地区唯一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历史机遇,积极扩充园区发展空间,获省政府批准筹建安徽蚌埠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示范园区,作为配套园区,新增规划面积54平方公里。研究制定了《蚌埠经济开发区20年度目标管理暂行办法》,发挥园区产业优势、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编制完成铜陵-蚌埠合作共建园区总体规划。组织协调蚌埠工业园区、五河经济开发区城南园区、沫河口经济开发区研究制定扩区方案。推动怀远马城经济开发区起步区建设。为明日欣药业、五河天麒面粉、怀远中海粮油、固镇天原化工等24家开发区企业项目争取皖北贴息资金760万元。

7、强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围绕社会领域建设的薄弱环节,加强教育、卫生、文化、计生、民政、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了市特教学校新校区、蚌埠精神卫生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完成了08个村卫生室建设任务,标准化卫生室实现村级全覆盖;全年为242个项目争取上级补助资金53亿元。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制定了全市医药卫生体制六项重点改革任务,开展了医改“回头看”和政策落实大检查等活动,基层医改进度位居全省前列。

8、大力推进牵头事项。狠抓牵头项目的实施,国电蚌埠电厂二期项目申请核准文件上报国家发改委,取得阶段性成果;开展代办特服,为台玻项目获省发改委核准,我委主动帮助编制节能评估和可研报告。日元和世行贷款项目已完成招标80%以上,建成子项目20个,完成总投资的50%以上;努力协调争取高铁蚌埠南站列车停靠车次,列车停靠由原25趟增加至45趟,牵头推进市区铁路专用线及货场整合,拆除市内专用线两条。组织召开了蚌凤合作对接会,两地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组织编制了20年城市大建设投资计划,谋划提出了202年社会事业大建设项目。强化前期工作协调服务,支持推动了新兴际华、中航三鑫、中化国际等一批大项目的落地实施。做好征迁拆违包保工作,包保点违法建设得到有效控制。

9、着力加强机关自身建设。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开展了“宏观经济形势研究”论文征集和演讲活动,努力提高机关干部综合文字水平和演讲能力。开展了“蚌埠要崛起我该怎么办”大讨论活动,提升机关干部谋全局、抓要事的本领。加强委内科室建设,工业科荣获市级“青年示范集体”称号。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打造优质服务平台,成功创建省文明窗口,项目审批时限缩减至两个工作日。全年累计发布公开信息508条,位居全市各部门第一位,政务公开工作得到加强。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是: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和知识结构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加速崛起、加快转型发展的新要求;谋大事、谋要事的能力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主动为基层和企业服务的意识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此,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深入研究,积极探索,不断改进。

二、关于202年发展改革工作

20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贯彻落实市十次党代会提出打造“六个蚌埠”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发展改革工作,对于促进蚌埠加快崛起,打造皖北中心城市,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特色鲜明的大城市具有重要的意义。

纵观今年形势,我们要看到面临的新挑战。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国际市场陷入低迷,外部需求减弱。国内经济存在下行压力,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重。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省内兄弟城市发展态势咄咄逼人。同时,我们也要把握难得的新机遇。一是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支出将更加注重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倾斜,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和加强的很多领域十分契合我市发展需要,有利于我们持续改善民生、加快转型升级、承接产业转移。二是省大力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加快皖北地区振兴步伐等政策叠加优势,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了诸多机遇。三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我市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市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内生动力活力加快释放,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加速崛起、跨越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

市委十届三次全体会议明确了今年全市工作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升级提速促崛起为总要求,着力推动产业发展,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加快城乡建设,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2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安排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以上,其中一产增长35%,二产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三产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4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利用境外资金增长20%,引进市外资金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进出口总额增长5%;财政收入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以上;专利授权量增长30%;城镇化率达48%以上;保障性住房开工量达28万套;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国家要求削减的主要污染物排放均控制在省下达的目标以内。

在具体指标设置上,为落实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并与全省计划指标体系相衔接,202年新增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社会保障、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专利授权量、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城镇化率和保障性住房开工量等十项指标,新增指标主要体现在转型发展、改善民生等方面。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安排3%以上,主要是综合分析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今年外部环境,依据我市“十二五”规划总体目标以及全省和省内其他地市计划目标,在考虑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持续性和相关性的基础上提出的,目标安排积极稳妥、统筹兼顾,是跨越发展、率先崛起、争先进位的需要,是巩固和提升皖北中心城市地位的需要。

今年,我委将按照市委十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确定的“升级提速促崛起”总体要求,不断增强谋划和实施能力,重点抓好项目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开发区发展和政策研究等重点工作。

(一)加强政策研究,抓好运行调度

、加强有关政策的研究。密切关注国家、省宏观经济走势,及时掌握分析宏观调控政策,结合我市实际研究提出高质量的对策与建议;密切关注中原经济区有关政策,围绕我市产业定位,争取纳入“三化同步”先行试验区;密切关注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研究提出有利于我市发展的政策措施;密切关注国家、省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研究提出促进我市服务业发展有效措施;密切关注投融资、自主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发区发展、县域经济、体制改革等各项工作,及时制定和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强力推动各项工作全面升级增效。

2、强化经济运行调度。以年度计划制定和实施为抓手,认真抓好“十二五”规划的组织实施。积极应对国家统计制度的变化,密切关注“三上企业”一套表制度改革,深入研究统计一套表制度对我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做好预案,确保我市主要经济发展指标不出现较大波动。继续做好月度经济运行调度、亿元以上项目调度与通报、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发区发展指标通报等工作,监测、分析全市经济发展,剖析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和应对措施。

(二)持续扩大投资,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按照升级提速的客观要求和现实条件,安排202年固定资产投资目标为确保增长25%以上、总量突破800亿元,力争达到900亿元。

、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科学编制“346”行动计划,做好重点项目和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年度目标的分解落实工作。继续实施重点项目月调度、季通报和市领导牵头联系制度,强化协调服务和要素保障,确保德豪润达LED产业化基地、星源环保产业基地等20个亿元以上的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建成依爱电子产业园一期、安瑞科压缩机基地等项目;加快新威电子产业园二期、柳工起重机二期等项目建设步伐,开工建设蚌埠电厂二期等项目。确保全年重点项目完成投资达到400亿元以上。

2、加强项目谋划储备。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民生工程等重点领域,进一步发挥各项目谋划专题小组职能,积极谋划提出更多的、具有操作性的大项目,确保新增项目谋划储备规模000亿元以上。结合招商引资工作,加快推进新型电子产业园、LED产业园等十大产业园谋划项目的前期工作,促进更多产业项目落地建设,争取在50亿项目、百亿企业、千亿园区、千亿产业培育上取得突破。

3、努力扩大项目资金筹措渠道。关注和深入研究202年国家重点投向,围绕保障性住房、农田水利设施、社会事业等6大领域,进一步加强项目编报工作,及早达到可报、可批深度,力保我市更多的项目挤进国家计划盘子,争取中央投资超全省平均水平。加快推进城投公司20亿元企业债券、高投公司6亿元企业债券、蚌投集团0亿元短期融资券发行工作,研究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继续发行“珠城创新”二期集合信托计划。

4、深入推进与央企合作。有效利用驻蚌央企桥梁作用,争取央企扩大在蚌投资规模;继续组织开展主题招商拜访活动,加快推进中航三鑫特种玻璃生产基地、中化国际成品油库等0个项目签约落户,落实各项要素保障,组织推动新兴际华、中纺油脂综合工业园等5个项目开工建设。

(三)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

全市已明确了优先发展电子信息首位产业,统筹推进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高于全省、领先皖北的要求,今年全市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400亿元,增长40%以上。

、倾力打造电子信息首位产业。制定实施千亿元电子信息首位产业发展行动计划,集中资金、土地和人才等要素资源,组建电子信息技术研究院,争取设立以玻璃设计院为主发起人的硅基新材料和以蚌投集团为主发起人的电子信息两只产业创投基金;推动4所太阳能发电并网逆变器研发及产业化、台玻集团8万吨电子级玻璃纤维等项目开工建设,确保德豪润达LED芯片封装一期工程、华益导电膜30万片导电膜玻璃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为打造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奠定坚实基础。

2、统筹推进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资金支持和要素集聚,着力推进安瑞科3000台压缩机、丰原集团维生素系列产品、环球药业国家一类新药盐酸安妥沙星四期临床试验及产业化、安徽柳工5000台汽车底盘及履带式起重机、星源环保安徽环保产业基地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努力打造龙头带动、多点支撑的新兴产业发展格局。

3、强化目标考核。20年,省政府已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指标纳入省对市的考核,今年起,市政府将强化对各县区政府的目标考核。总体考虑是,统筹考虑各县区、开发区基数和在手项目,按照速度优先、总量扩大的原则,围绕总量完成400亿和速度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双目标,对市级目标任务进行分解。通过月调度、季通报方式进一步加强督查和考核,加大重点项目调度推进力度,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发展。

(三)继续深入推进自主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

发改委作为创新办牵头责任单位,将进一步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有效推动各项创新工作深入开展。

、深化股权激励试点。会同财政、科技、经信等部门,精心组织指导在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企业开展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工作,放大股权和分红激励改革在产学研合作、招才引智、对外科技合作等方面的机制效应。

2、健全融资服务体系。抢抓“新三板”政策扩容机遇,支持高新技术企业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会同市有关部门,共同推进国家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创建工作,提升科技型企业融资能力。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做好政府存款资源文章,结合定期发布重大项目、重点企业用款需求信息,共同推动银行加大贷款投放力度。

3、健全人才集聚体系。会同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办等相关单位,大力实施“孔雀计划”,着力吸引蚌埠籍在外人士回乡创业。推进职业教育园区建设,拓展校企合作平台,加快技能人才培养。谋划建设“人才金港”,引导驻蚌高校调整专业设置,不断拓展高层次人才集聚平台。

4、提升创新能力。着眼提升产业竞争优势,积极支持德豪光电、大富机电、晟光科技等行业骨干企业创建各类研发平台,推进安徽柳工、丰原药业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五)统筹开发区建设和发展,提高产业转移承载力

积极推进全市开发区加快建设与发展,打造完备的产业转移承载平台,使其成为工业化、城镇化和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战场。

、提升开发区经济发展目标。初步安排:202年开发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达到480亿元,力争增长50%,达到540亿元;工业总产值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总量突破000亿元;引进资金增长30%以上,达到520亿元,力争增长45%,达到580亿元;财政收入增长25%,达到28亿元,力争增长35%,达到3亿元。

2、做大做强各类开发区。支持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做大做强,加快完成26平方公里开发建设任务,提升重大项目集聚能力,着力打造千亿元园区。助推市经济开发区升级国家级开发区。推进蚌埠工业园区、固镇、五河经济开发区等符合条件的园区尽快完成扩区工作。加快怀远马城经济开发区起步区建设,争取早日达到筹建省级开发区验收标准。协调推进铜陵市与我市合作共建园区建设。加快推进玻璃新材料、太阳能电池、生物医药、环保设备、装备制造等各类特色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六)积极推进社会事业,着力保障改善民生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统筹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覆盖城乡、设施完善、适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投入,在三县全面实施学前教育、农村教师周转宿舍试点工程,推进中西部初中校舍改造,完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寄宿条件,建成二中新校区一期。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园区前期工作,开工建设技师学院、市职教中心等实训基地;力争3所县级特殊教育学校全部建成投入使用。

2、大力发展卫生事业。牵头推进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启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加快卫生人才特别是全科医生培养。不断完善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成市中医院新院区和3所县级人民医院,开工建设市一院综合病房大楼,加快卫生监督、农村急救、精神卫生服务体系等项目建设,推进二院新院区、三院全科医生培训基地等项目前期工作。

3、加快发展文体事业。继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启动实施广播电视发射台站改造和城市影院建设工程,支持音乐厅、歌剧院等项目开展前期工作,稳步改善乡镇综合文化站基础设施条件,积极争取国家对地市级文化馆(群艺馆)、博物馆建设的投入。加快体育事业发展,支持以全民健身为重点的体育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

(七)积极推进其它重点工作

、积极推进服务业发展。认真落实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省服务业引导资金,支持服务业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努力申报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和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试点。按照省已确立的服务业统计指标、考核评价和政策支撑三大体系,做好服务业统计等基础性工作,加大对服务业发展考核力度,切实增强各县区、各部门加快服务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做好扩大县域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工作,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坚持工业主导,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坚持“三化同步”协调发展,努力实现县域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市。继续做好扩权强镇试点工作,加强规划引导,培育特色产业,着力提升城镇的承载能力和集聚能力。加强乡镇经济发展考核评价,定期发布经济指标,开展“十佳乡镇”评选,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加大项目和资金支持力度,力争在重点乡镇建设上取得新突破、新成效。

3、大力推进低碳经济发展。今年国家将出台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实施方案,实行强度和总量双控制,节能减排的任务更加繁重。我委将严格按照年度节能目标任务,对各县(区)、行业领域进行跟踪督查,落实考核奖惩措施。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控制高耗能产业的过快增长。大力实施节能重点工程,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商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

4、努力做好我委其他牵头工作。继续推进世行、日元贷款项目实施,完成两个外贷项目的全部招标工作,提款报账达到亿美元,占利用贷款总额的三分之二,完成总投资的75%以上。做好涉铁项目工作,确保合蚌客专蚌埠段全线通车、水蚌线电气化改造全面开工建设,继续推进市区铁路专用线及货场整合,积极争取淮海铁路纳入全国铁路中长期发展规划。

5、提升外资项目服务水平。跟踪服务重大外资项目,做好权限内项目的核准工作,为鼓励类项目落实进口设备关税减免等优惠政策;做好境外投资协调指导工作,支持企业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组织谋划一批医疗卫生、职业教育、轨道交通等领域项目,申报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

6、做好行政许可工作。坚持依法行政,办好服务窗口,规范行政许可,提高为企业服务能力;做好行政复议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三、努力提高发展改革工作水平

第一,提高研究谋划能力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研究谋划的能力和水平。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动向,增强对经济形势和运行趋势的分析判断能力,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供党委、政府决策参考。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掌握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政策储备。

第二,狠抓工作落实。对市委、市政府确定由发改委牵头的各项工作任务,明确责任、细化落实。加强对政策落实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强化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强效能建设,“不说不能办、只讲怎么干”。继续加强与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努力形成工作合力。

第三,提高系统凝聚力。近年来,市发改委在工作中得到了县、区发改委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系统建设,强化上下联系和沟通衔接,增强整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相互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努力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

第四,加强廉政建设。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完善并严格执行廉政建设各项制度,加强对重点岗位和环节的监督,增强项目资金争取、安排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从源头上预防腐败。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引导广大干部正确对待和用好手中的权力,大力弘扬勤政为民、廉洁奉公的良好风气,努力形成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良好氛围。

同志们,今年发展改革各项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市第十次党代会和市委十届三次全体会议精神,坚定信心,扎实工作,狠抓落实,为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幸福的皖北中心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2-02-16 13:11:35
上一篇:在劳动保障局离退休干部迎春茶话会上的讲话
下一篇: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长电话访谈稿
网友评论《2012年度发改委工作报告》
评论功能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