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奔跑的马拉松,传递声音的力量

陈超

摘要:206南昌市举办了首届南昌国际马拉松大赛,南昌广播电视台交通频率提前准备,精确策划,在总编辑全程统筹调度下,直播间与场外5个固定直播点、一个流动媒体车和交警指挥中心进行有效串联,圆满完成了赛事的大型直播,积累了丰富的广播大型体育赛事直播的经验,拓宽了广播的生存和发展道路。

关键词:广播直播马拉松

屹今为止,南昌市共举办了两届国际马拉松大赛,彰显了英雄城的发展魅力。南昌广播电视台交通频率都进行了全程参与直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6年首届南昌国际马拉松大赛。由于是首次落户南昌,社会各界和政府部门对马拉松投入了高度的激情,各大媒体更是摩拳擦掌投入人力、物力加入报道大军。作为本土广播媒体,南昌广播电视台交通频率第一次进行广播直播大型体育赛事的尝试,推出了50分钟《首届南昌国际马拉松大型直播——奔跑英雄城激情馬拉松》特别节目,全方位凸显赛事精彩场面、多角度传播城市魅力,成为了本届马拉松赛事唯一的广播版直播。期间节目主创人员做了大量的工作,形成了许多值得推广的经验,为新时期的广播直播填补了多项空白,也为广播媒体今后的发展拓宽了视野。

精心部署直播点用声音展现运动魅力

五个现场直播点各具特色。206南昌国际马拉松赛分为“迷你马拉松”“半程马拉松”“全程马拉松”,设置了一个起点、三个终点。起点设置在南昌市红谷滩新区秋水广场,“迷你马拉松”为5公里赛程,终点设置在滕王阁,“半程马拉松”终点为八一广场,“全程马拉松”终点设在秋水广场。

为了让听众更好了解比赛实况,感受马拉松的魅力,节目主创人员前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直播前精心选择了5个现场直播点,分别是赛事起始点秋水广场、“迷你马拉松”终点滕王阁、“半程马拉松”终点八一广场、沿途氛围营造点八一起义纪念馆、“南昌之星”摩天轮。这5个直播点既能体现比赛进程又能突显南昌“八一”精神展示城市魅力。良好的直播效果离不开前期所做的大量准备工作,比如在八一起义纪念馆和“南昌之星”摩天轮这两个氛围营造点,连线记者拿到赛事主办方提供的沿途“群众文艺表演”资料后,第一时间和参与文艺表演的社区负责人进行沟通,并拟好了直播当天采访提纲,加上当天直播连线中现场的市民群众积极配合,突出了全民参与马拉松运动的热烈氛围。另外3个直播点的设置从赛事的重要性来说要数秋水广场,因为这里既是赛事的起点也是“全程马拉松”的终点,赛前万人热身、起跑仪式、鸣发令枪、数万参赛选手起跑、“全程马拉松”冠军产生、颁奖仪式等多个极具新闻性的环节都在这里发生。主创人员前期与主办方做了大量的沟通工作,拿下进入内场的报道采访权限,同时为了确保直播的万无一失,连线记者提前3个小时到达现场协调采访事宜。八一广场是“八一精神”的城市地标,滕王阁则具有南昌历史人文的精神内核,这二者结合在一起成为了新闻传播和城市魅力展示的不二之选。同时,两处为“半程马拉松”“迷你马拉松”终点,因此,最终被选定为最佳现场直播点。

流动媒体车全程跟踪采访,第一视角呈现赛事亮点。由于广播直播马拉松这类大型体育赛事不像电视直播那样需要源源不断的画面,因此选取部分重要直播点派驻记者即能较好完成直播时的内容传递,但是选手的情况和赛场实时动态仅凭5个现场直播点记者显然无法完成。对此主创人员在直播筹备期已与赛事主办方进行协商,由主办方为本次直播提供流动媒体车。值得一提的是这辆流动媒体车实际是一辆摩托车,而这恰恰适应广播直播的需求,因为广播现场直播只需要声音的表达,记者乘坐摩托车能最直观地观察沿途情况。主创人员根据这一特点在比赛全程安排了一位业务熟练的主持人跟车采访,全程通过电话连线回传选手赛况和沿途花絮。在当天的直播中,凭借这辆官方提供的流动媒体车,记者直通赛道核心区域,在“流动”的第一现场完成了0多次连线,对于部分参赛选手的现场细节描述得栩栩如生。

交警指挥中心派驻专人,服务赛事交通。任何一个城市举办马拉松比赛都必须对赛道及周边交通进行保障,为了尽可能减少对城市交通、市民出行的影响,主办方会规划最优路线,但是马拉松为了展示城市风貌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市民出行带来影响。为了给赛事交通和市民出行提供保障,南昌交通广播在交警指挥中心常设的直播间派驻路况专职记者,通过分布在城市路面的上百个交通监控镜头关注赛事交通。在交警指挥中心设置直播点还具备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根据马拉松比赛的进展,完成比赛的赛道会适时解除管制恢复正常通行,而在交警指挥中心不光可以通过监控镜头获取信息,同时还能以最快速度从交警方得到第一手解除道路封闭信息,保证了第一时间交通路况信息的传播,发挥广播直播马拉松的传播价值。

发挥广播传播优势多角度展示城市风貌

主持人把控直播节奏,解说嘉宾画龙点睛。一场大型赛事的直播除了直播点的选择和现场记者的良好发挥更离不开主持人的把控。两位主持人都有着十余年从业经验,从前期与赛事主办方的接洽,到赛事细节、亮点策划都做了大量的功课,这为细致、精彩的直播表达奠定了基础。另外本次直播还融入“总编辑”的概念,由总编辑全程统筹调度直播间与场外5个固定直播点、一个流动媒体车和交警指挥中心的信息串联,一套完整的直播人员构架体系由此形成。

让人们通过声音感受比赛氛围、掌握比赛动态,更要让听众透过比赛了解马拉松比赛的知识,广播直播必须选择合适的嘉宾。而嘉宾既是讲解员又是宣传员,既要热爱体育、熟悉马拉松,又要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巧合的是在直播的筹备阶段,主创人员的一位长期经营健身机构的朋友被本届马拉松主办方聘请为官方训练营的特聘教练。在经过几轮沟通后,主创人员认为这名来自内蒙古的小伙子完全能够胜任直播的解说嘉宾一职。在当天的直播全程,解说嘉宾与主持人对于赛事进程、选手点评、马拉松看点侃侃而谈。在谈到马拉松比赛的体力分配时,这位解说嘉宾更是凭借专业知识和自己平时训练的经验结合比赛电视转播画面,为听众做了精彩的讲解,这场大型直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现场连线与直播间无缝衔接,彰显声音力量。经过近半个月的直播准备,206首届南昌国际马拉松赛在预定的时间鸣枪开跑,数万人的队伍浩浩荡荡,气势磅礴。此刻直播间主持人和各直播点现场记者在“总编辑”的调度下通力配合,连线之间的话语默契,直播间主持人针对赛事背景、马拉松看点与讲解嘉宾语言的一来一往让听众听出了“门道”;各直播点现场记者的连线,充分突出了比赛现场的热烈氛围,连线此起彼伏让听众听出了热闹。时而娓娓道来,时而语速急促,听众即使不亲临现场也能身临其境感受南昌马拉松的精彩与激烈。

对于广播而言来自新闻现场的声音无疑是最有冲击力、感染力和说服力的,现场直播点记者传递了赛事资讯和现场动态,同时还传递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城市精神,这部分内容体现了广播的声音美感。据统计,在整个直播过程中5名现场记者连线数量达到40多次,流动媒体直播车记者和指挥中心路况主持人连线和文字信息达到20余次(条)。这些来自现场的声音和信息为本次广播直播马拉松增色不少。

片头片花音频元素在直播中的运用增加直播的可听性。广播形态离不开声音呈现,由于这次马拉松直播是为时长达50分钟的大型直播,声音元素的多元化无疑将成为吸引听众收听、增强节目可听性的重要因素。基于这一考虑,主创人员在前期准备时对于直播片头、片花、背景音乐做了整体包装设计。其中多个片花从不同角度体现运动主题,揭示马拉松精神,展现城市魅力。其中《马拉松的起源》《奔跑吧王珂鹏》《志愿者的24小时》《一个人的马拉松》等多个片花都是经过精心采制的。这些片花时长20秒,短小精悍,有马拉松背景介绍,有与马拉松密切相关的人物故事,信息量大而且生动有趣。比如《奔跑吧王珂鹏》,王珂鹏是一名25岁的资深跑友,参赛前些天刚跑完杭州马拉松,又马不停蹄地来参加南昌马拉松。这是主创人员在与主办方前期溝通中无意间发现的一名普通又执着的跑友,他体现着一种执着向前契而不舍的精神。

总结经验为广播的马拉松增添动力

马拉松比赛过程持续时间长,全过程不仅是运动员实力的较量,还有举办地风貌的展示。这为广播直播创造了条件,尤其是比赛涉及较大规模城市道路交通管制时,恰恰发挥了交通广播服务城市交通的功能。广播直播马拉松还有成本低、运作便捷的特点,相比于电视赛事直播在人力、物力方面的投入和技术支持保障可谓是轻装简行,即使多路记者遍布多个直播点,全程连线只需一部手机。广播直播马拉松互动性强,增加了听众的参与热情。在本次直播当中,主创人员多角度设计马拉松知识题、马拉松互动话题等,邀请听众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参与互动,听众的广泛参与让马拉松知识和精神随着直播的完成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新媒体时代,传统广播媒体利用新媒体平台实现可视化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本次马拉松直播,主创人员考虑过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视频直播,但是最终由于直播点分布太多,还是放弃了视频直播。在直播结束后,主创人员意识到其实新媒体视频直播作为传统广播直播到一种补充其实无需贪大求全,选取最重要的直播点比如马拉松起终点进行新媒体视频直播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如今在各类新闻报道中,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深度融合,创新求变是大势所趋,因此这次的马拉松直播少了新媒体融合多少留下一些遗憾。

在207南昌国际马拉松大赛中,南昌广播电视台精心策划,旗下电视、广播、掌上南昌APP联合全国36家城市台、全国城市移动直播矩阵全程直播,同时还与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共同对赛事进行了直播,交通频率全程参与,弥补了第一届直播新媒体不足遗憾。马拉松的终点对于广播直播来说只是一个记号,广播事业的马拉松还需要始终朝前不断奔跑。

文章来源于:声屏世界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8-05-04 11:40:39
上一篇:我的三个教训
下一篇:影视剧“抱团出海”要坚持质量为王
网友评论《听见奔跑的马拉松,传递声音的力量》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