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前行:新时代广播电视发展的思路

涂鸣华王小杰

摘要:当前,我国正在经历从广播影视大国向广播影视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十三五”规划》的出台反映了大转变时期我国广播影视思路的转换。文章以中国精神、精神扶贫、供给侧改革、大数据时代等四个关键词来解读新时期我国广播电视未来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十三五”规划》中国精神精神扶贫供给侧改革大数据时代

“十二五”期间,我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产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内容上不断涌现精品力作,优秀作品持续繁荣;舆论上把握正确舆论引导方向,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公共服务上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推进惠民工程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十二五规划任务顺利完成,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加快推进,全国用户超过6500万户。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启动实施,000余个市县建设了本地节目地面数字电视传输覆盖网。”技术上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207年9月,《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出台,这个规划出台的背景是中国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五年,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以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对于广播影视行业而言,正在经历从广播影视大国向广播影视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既有着重大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增长方式的转变、思路观念的调整和方式方法的调试等。《规划》的出台,即反映了大转变时期的思路变迁。本文试图以中国精神、精神扶贫、供给侧改革、大数据时代等关键词为例,解读《规划》的一些方面,提供自己的一得之见。

中国精神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不忘初心,那么“中国精神”则可以算是广播影视的初心。“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它解决的是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旗帜问题,是广播影视事业的灵魂所在。因此,广播影视从业者应当创作出更多的弘扬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优秀作品,这也是对广大广播影视工作者的基本要求。《规划》中提到要“加强主流媒体建设,提高舆论领导能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内容生产和创新能力”。怎样在广播影视行业弘扬中国精神?

首先,要有強烈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弘扬中国精神分贝要高,底气要足,敢于站出来,在涉及到中国立场上不含糊、不动摇。这是对广电行业的基本政治素质要求。

其次,中国精神的宣传,要会讲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既要分贝高,也要声音靓,广播影视行业要善于讲故事,会使巧劲,尽力将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广电作品推向世界。近些年一大批国产电视剧和电影出现在国外的荧屏和银幕上,如《媳妇的美好时代》《甄嬛传》《战狼2》等。这些作品极大增强了我国的文化自信力和文化软实力,也让更多的外国民众了解中国,虽然取得一些成绩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的电视电影产业和外国相比还有差距。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创作出更优质的作品,进一步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精神扶贫

20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新理念,指出扶贫开发工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针对习近平提出的“精准扶贫”思想,党中央国务院又提出了建立精准扶贫的机制。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由此可见扶贫工作的重要性。然而,贫困不仅仅是通常所说物质上的贫困,同时也指精神上的贫困。

精神贫困是一个多层次、内涵丰富的概念。精神贫困是指“因种种发展障碍和制约因素造成的某一社会群体或个人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知识水平、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和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于社会主要物质生产方式,以致影响物质生活资料获得和精神生活需求满足的发展状态。其中绝对精神贫困是指受教育时限短,文化知识水平低下;相对精神贫困则是指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情况下,精神文化水平未出现相应的提高跟进和提升,教育、观念、素质、能力等的提高落后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①很多贫困人口从主观能动性上看,思想上已经出现一种僵化麻木,相对来说封闭保守,甚至不愿意去正视自己的贫困状态,没有敢想敢做的担当精神,长此以往就容易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同时因为不思进取,也直接影响到他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是一种绝对的精神贫困。很大程度上来说,我国现有的精神贫困大多处于相对精神贫困的阶段,虽然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精神文化发展水平却很低,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人本身文化水平不高,另一方面处于一个浮躁的社会中他们也不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在读书看报上,特别在农村中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因此,精神扶贫的主体应当放在农村人口上,而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行业在这方面有天然的优势,理应有所作为。《规划》明确提出:“政府应当更加注重发挥公共服务职能,深入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着力推进惠民工程建设,全面实施全民阅读工程,新闻出版和广电产业应当注重社会效益。”

首先,政府应更注重承担公共服务职能,大力开展“书香中国”系列活动。全民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如果全社会都养成读书的好习惯,那么整个社会的精神文化水平都将得到极大提升。在农村则可以继续大力推进农家书屋的建设,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方式方法,推进数字化农家书屋。现在很多农村许多农民不仅摆脱了之前的“文盲”状态,而且已经接触到了数字化、网络化的新媒介,手机已经普及,一些自然村可以购买一些电子数据库或者电子图书供村民学习。另外,还要继续发展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特别要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的投入力度。

其次,一些机构比如出版社、电视台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应承担社会公益责任,支持精神文化水平偏低的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具体方式可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最终让农民受益。

最后,文化建设是精神脱贫的基本途径。每个地区都应当结合原有的文化传统与当前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创造性的改造,形成独具一格的地域文化。不自信导致贫困,贫困就更不自信,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一个地区若能形成自己的文化体系,就能做到文化自信,困难群众就有信心摆脱精神贫困,精神文化水平自然就能提高。

供给侧改革

205年月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政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后李克强总理在不同场合也强调了这个话题。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高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在最新出台的《规划》中也提出要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由此可见,新闻出版广电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刻不容缓。

当前广播影视发展供给侧主要有哪些问题?一方面应当是体制机制的僵化与不合理,广电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和经营性,但现在广电公共服务与经营发展混乱,分类不清,而且广播电视行业的行政化现象也比较突出。“广电供给侧改革很大意义上说是行政管理职能的转变,即各项广电公共政策、产业政策的产生、出台、执行及调整与市场需求、市场机制相协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应当尽早实现广电的公共服务职能和经营性职能的分离。广电行业自身也存在问题,产品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虽然电视剧产量高,播出时间长占比高,精品却很少;综艺类、新闻类、专题类节目的制作和播出比例不协调,节目缺乏竞争力,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盲目引进国外精品和明星资源吸引观众,原创精品节目少。另外,缺少专业人才。人才对于一个行业的发展是起至关重要作用的,人员结构不合理,人才引进困难,广电行業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远远超过现实情况,优质人才缺乏。

怎样进行广电行业的供给侧改革?针对以上问题,首先是要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将广电的公共服务职能与经营职能统一整合,有效分离,实施分类管理;改革广电内部的行政化现象,进一步简政放权,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的束缚,释放广电生产活力,为广电行业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同时,革除以往“四级办台”的弊病,改变以往在“四级办台”的中下层即市县广播电视台区域覆盖受限、运营成本过高和人才匮乏的困境,加大基础建设投入,提高基层广电的供应能力,朝着建立全国性统一市场的方向努力,建立一个统一的、开放的、公平的市场。这也是广电发展供给侧改革的最根本要求。

其次,针对产品的生产问题,供给侧改革怎么改?应该从需求侧入手,从生产端入手,广播影视工作者首先要摸清社会心理,提高对整个社会导向的把握度。听众和观众喜欢什么样的视听产品,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我们就应当生产什么产品。要大力进行资金投入扩大资产规模、经营规模,加大对产品创作的投入,即在资源优势上做加法。还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广播电视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人才,要在专业人才队伍上做“加法”。此外,当今新媒体和互联网发展势头迅速,用户大量流入新媒体平台,其主要原因是新媒体不仅可以满足用户的视听享受,同时用户还具有移动化、社交化的需求。因此,广播电视应当抓住这一机遇,适应用户心理,大力发展线上产品。

最后,应当实行淘汰机制,对于优质的播出机构和节目产品加大鼓励和投资,对于弱小的市场主体则可以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并购而达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的概念,最早是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肯尼斯·库克耶在编写的《大数据时代》一书中提出来的,主要是指不再采用以往的随机分析法,而是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近几年,在中国“大数据”这一名词越来越热,特别是自205年以来,国内多所高校也都开设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这一专业,如北京大学、中南大学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大数据”也得以快速发展。“大数据”利用网络对数据进行后期的存储与分析加工再加以运用,这就使得各行各业都能够更方便去掌握用户的心理需求,了解他们的行为模式。《规划》中提到了“要加强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领域应用的研究”。这表明了在新时期大数据越来越重要,新闻出版广电行业中同样应重视大数据。

如何重视并运用大数据?一方面是数据的采集、存储和分析,另一方面就是大数据对广电行业有哪些影响。关于数据的收集和存储,过去广电也有对数据的采集和存储,但只是小范围小规模的,而且很少有专门的数据库来存储这些数据。以往人们所说的收视率基本都是基于抽样调查得到的结果,这种方法往往会出现偏差,而大数据的运用则可以使我们精确掌握用户的网络行为,从而再应用于线下。广电要构建自己的大数据平台,而这一平台则要以云计算为基础,大数据与云计算的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为广电服务,再加上对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运用,则可以使大数据的作用得到发挥。其次是对数据的分析和运用。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广电不应再固守原先的内容生产商的角色,而是应该开拓新的产业链,成为一个产品平台。怎样去做好一个产品平台?首先要了解和分析用户的喜好,结合用户的心理诉求和行为模式去制定个性化的商品推广和销售方案,美剧《纸牌屋》无疑就是广电行业一个非常成功的营销案例。当前人们越来越多地在微博、微信、以及论坛等社交软件上互动交流,同时也留下了很多访问记录。广电业如果能够运用大数据以及互联网的技术,在这些社交软件中收集其所需要的信息,对这些数据加以分析获得更多的资料,根据用户的需求对其喜好做一个整体预测和掌握,就能够制作出更加符合观众口味的内容产品。广电要抛弃以往那种“内容在前,用户在后”的主观设计经营理念,而是要先听到观众的声音,再有节目的内容。以上所说的内容都是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但仅仅这样还是不够的。新一轮的科技革命需要我们跟上时代潮流,利用好人工智能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信息的流通平台已经远远超过了电视和报纸杂志平台,互联网新平台更加高效,而且有更丰富的信息。要运用好大数据等新平台归根结底还是得靠专业化的人才来操作。但现在广电所面临是人才的紧缺,这也是为什么新时代大数据人才为什么越来越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广电行业要大力引进和培养大数据人才,建立一支大数据人才团队,提高整个行业的专业人才水平。

随着大数据技术在广电领域的深度应用,广电自身的竞争力和新闻写作的可靠性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传统的广播电视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当年电视荧屏上的影像至今在一些人脑海中记忆犹新。如果能有效利用大数据,广电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将会显著提高。在新闻写作过程中,通过对大数据的应用,新闻工作者会得到独特的新闻视角以及更多更丰富的新闻材料,同时也会进一步提高新闻的可靠性。

结语

综上,新时代新闻广电行业若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牢固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新闻广电体系;抓住新一代科技革命的时机特别是要注重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三位一体;进一步革新广电旧有体制机制实现有效供给,摒弃粗制滥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只有这样广电行业才能实现成功转型,服务于人民,服务于国家甚至服务于世界,实现永续发展。

注释:①余德华:《论精神贫困》,《哲学研究》,2002(2)。

文章来源于:声屏世界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8-05-04 11:40:29
上一篇:《这就是铁甲》上海探班郑爽再次“带伤”上阵
下一篇:CGV影城广州K11店开业引入天河区首个270度观影特效厅SCREEN—X
网友评论《砥砺前行:新时代广播电视发展的思路》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