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曹操《举贤勿拘品行令》有感

本 文 由第 一公文 网 收集整理莲山

读曹操《举贤勿拘品行令》有感


&bsp;&bsp;&bsp;今天学习了曹操的《举贤勿拘品行令》,颇多感慨:


&bsp;&bsp;&bsp;文章举例,“伊挚、傅说”出身贫贱,“管仲”是与齐桓公敌对的人,“皆用之以兴”,使国家得到兴盛;“萧何、曹参”县府小官员,“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受过侮辱,被人嘲笑,“卒能成就王业,声著于载”,却能成就大事,千古留名;“吴起”“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为了做将领,杀了妻子以取得信任,散尽金银以求官职,母亲死了也不回家归葬,“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但是在魏国,强敌不敢来犯。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文章疑问,“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怎么可能没有“高手在民间”呢?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文章提到人才的使用,“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勇敢无畏的可作战,有文采的可做文吏,名声有瑕但具治国领军之才的亦可。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文章结论,“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唯才是举,不要遗漏!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应该说,这篇文章反映了曹操“凡才皆可为我所用”的人才观,这种人才观即便今天看来,依然不能不感叹曹操的气量宏大、心胸博大,文中传递的选人用人思想今天读来依然有心惊肉跳之感,类似吴起这样有明显道德瑕疵,尤其在古代悖于“孝悌”的人才依然可堪大用,不能不叹服曹操的确是认准了“高手在民间”!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新时代,我们强调文化自信,就是要主动学习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古为今用,应该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能力决心和定力,曹操用人选人上的气量胸怀值得今天的我们去学习,但是应该看到,曹操所处的时代“三足鼎立”,封建军阀间混战不已,曹操为了生存,为了“脱颖而出”,“非常之时”必然少不了“非常之法”、“非常之事”,这种“唯才是举”是为了尽最大可能争取雄霸天下的人才;再者,这种“唯才是举”,执于一端的做法也留下了潜在的隐患,曹操在世时固然短期内魏国力量最为强大,曹操离世,则潜在的矛盾,固有的隐患显露,最为强大的魏国却在三国中最先被晋“取而代之”,可见,“唯才是举”并不是包治百病包打天下的灵丹妙药,“药力大副作用也大”,还是需要依靠“德”来平衡药理,实现真正的祛病强身!

本 文 由第 一公文 网 收集整理莲山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8-08-18 14:11:06
上一篇:学习《知之深 爱之切》有感
下一篇:《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网友评论《读曹操《举贤勿拘品行令》有感》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