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党课辅导资料

本 文由第一公文网 收集 整理公文

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党课辅导资料

---扎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教学目的】通过教育,使同志们了解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主要精神,增强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树立起争先争优的观念,为我镇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内&bsp;&bsp;&bsp;容】

充分认识学习宣传好、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对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党的建设,促进学校教育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和更好更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2学校党支部全体成员、行政领导班子成员必须充分认识学习宣传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学习宣传六中全会精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3要认真研读公报原文,深入领会,深刻理解,结合教育工作实际认真把握精神实质,切实把思想高度统一到六中全会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以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推动教育科学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上来,牢固树立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发展的思想,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动学校教育科学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开创我校党的建设和各项工作的新局面,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各项工作健康、和谐、快速发展。

【授课时间】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授课过程】

同志们:上午好!

0月5日至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总书记代表中央政治局向全会所做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进入关键时期,从战略上对文化改革发展进行研究部署的一次重要会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不确定、不稳定、不安全因素不断增多,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发酵,世界经济复苏步伐缓慢,国际和地区热点此起彼伏,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从国内看,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各种热点难点增多,许多矛盾迭加出现,机遇与挑战并存。这要求我们必须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加强战略思考和总体谋划,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一、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就在0月8日晚上,在中宣部紧急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刘云山同志非常激动地讲到,我们所有从事宣传文化工作的同志,都应该记住0月8日这一天,这一天可以说是我们宣传文化战线同志们的盛大节日,因为这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党的中央全会专门讨论文化的改革发展问题。

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讨论过关于精神文明建设问题的决定,那个《决定》涉及到文化,但不是专门为文化问题而召开的,精神文明建设的范围更广;

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再一次涉及到文化建设的有关问题,但也不是专门为文化问题而召开的;

十七届六中全会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专门讨论文化问题,这也是我们党的中央全会第一次以中央决定的形式就文化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做出决定,使之成为全党的意志。还有,在我们共和国的历史上,60年来,这也是我们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和战略任务。所以这次全会和全会通过的《决定》,对于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来讲,对于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来讲,都是具有历史性的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我们的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这应该成为我们整个宣传文化战线同志们的值得庆贺、值得纪念的一个节日。

国内外媒体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进行了这样的评论:

国内主要媒体的报道是:

0月8日的人民日报社论: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进军。

0月2日的新华社特约评论员: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纲领

0月22日《瞭望新闻周刊》:十七届六中全会聚集文化议题,其意义堪比当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将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中国文化发展将进入新阶段。

2境外媒体从不同角度也进行解读:

美联社、《华尔街日报》、美国广播公司等美国主流媒体都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报道。美联社说,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有关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的公报。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英国广播公司说,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的重点是讨论审议有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报道援引中国媒体的话说,文化在当今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要求更加紧迫。

法新社报道称,此次会议上中国领导人通过了纲领性文件,希望借此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报道认为,中国正努力培养公民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日本主要媒体纷纷报道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构筑“文化强国”的重要决定。《朝日新闻》发自北京的报道说,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还决定十八大将于明年下半年召开。文化体制改革是为了提高与经济快速发展相适应的软实力,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日本《产经新闻》评论说,作为GDP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硬实力”近年来快速提高,但在国际社会上,“中国威胁论”却不断被炒作。因此,中国有必要加强本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能力,从而提升自己的国际形象。

《读卖新闻》发自北京的报道说,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推进包括互联网和新闻媒体等的文化体制改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中国共产党在培育文化产业的同时,把扩大国际影响力、构建“文化强国”明确定位为国家战略。

在这样的时间节点,我们党召开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文化改革发展,不仅是时代的现实需要,也是未来的长远需要。主要体现在:

首先,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党的十七大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作出了战略部署,全党全国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开创了文化建设的新局面。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面对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及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问题,把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落到实处。

其次,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十二五”时期奋斗目标,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需要。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繁荣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显著标志。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度提出了未来五年我国文化发展的目标任务,强调要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顺利地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必须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问题,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第三,是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需要。当今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显,从一定意义上说,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我国是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在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的情况下,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必然会受到国际敌对势力意识形态的围剿,必将与国际敌对势力在思想文化领域进行长期复杂的斗争和较量。因此,必须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问题,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牢牢掌握思想文化领域国际斗争的主动权,切实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第四,是切实解决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力量。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同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同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形势还不完全适应,宣传思想文化领域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动力在深化改革,出路在加快发展。因此,必须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问题,以改革创新的思路和办法,以更加有力的政策举措来推动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二、为什么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通过文化强国的决定?

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均衡的角度来看,经济强而文化不强的现象比较突出。(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

⑴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中国处于大国关系调整中的上升期、地位及作用显著上升:布热津斯基提出2或“中美共治”。

第一,实力地位显著上升: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三、第三贸易大国;外汇储备世界第一。

第二,军事、科技、软实力持续上:、海空军、战略导弹部队、航天、核大国、防卫作战能力加强、是全球和地区稳定的重要力量;

第三,政治大国: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同多国建立新型伙伴关系;

第四,其他重要力量国际地位持续下降:美国伊拉克之战大多数国家反对,其国际地位声誉下降;俄罗斯经济实力是中国四分之一;日本经济停滞不前;欧盟经济勉强维持;金砖四块,三个加在一起相当于中国;

第五,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实力没有受到根本伤害,国际地位不降反升,寄希望中国带领世界复苏。在联合国事务,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维和;反恐;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方面表现,受到世界肯定。&bsp;

⑵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

《人民日报》在0月5日刊发的《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文中直言,“当经济领域的中石化、中移动向世界500强挺进时,我们的文化企业却拿不出一个名扬世界的品牌代表;当美国利用中国的花木兰故事拍成电影成功占领中国市场时,中国的创意产业几乎为零。全国500多家出版社的收入总和,不及德国贝塔斯曼集团一家的年收入”,“全世界每00本图书,85本由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全世界每00小时音像制品,74个小时由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挑战不止于此。当人们赞叹中国经济惊人的成就时,也日益强烈地感到公共文化服务的短缺。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文化消费极不平衡,‘精神饥渴’在物质满足的反衬下变得愈加强烈”。

确实如此,从我国当前的文化现状来看,有着如下的忧虑:

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之二,传统文化价值的一些优势正在式微。(今年年初孔子像在天安门广场现身后被撤离,近期的小悦悦事件等)

之三,低级庸俗文化沉渣泛起。(惟利是图,如食品安全问题;诚信缺失,如商业欺诈、制假售假、虚报冒领、学术不端等;炫富行为,如郭美美事件)

之四,文化不自信现象突出。(如炫洋崇洋仿洋现象——强制性的英语学习、处处与世界接轨的丑陋习气、崇尚西方,贬低国民、流行文化的西方性趋向、人身意义上的外逃等)

之五,文化产业不发达。(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平均在0%左右,美国文化产业产值在其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到了25%,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中所占份额达43%左右。相比之下,中国文化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还不到4%,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中所占份额不足3%,同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的地位非常不相称。无论我们的思想文化多么博大精深,它的传播和影响都会很受局限。这就使得抵御西方思想文化渗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⑶历史的经验表明,文化强国事关兴衰。

任何国家都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是物质硬实力,一是文化软实力。一个国家如果物质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而如果文化软实力不行,则可能不打自败。

①历史表明,任何伟大的时代都有伟大的文化。(可从中外历史引证)

②中国近现代史表明。(苏联解体就是不打自败的例证。当时,苏联的军事实力可以和美国叫板,常令西方寝食不安;其经济规模、工业基础、科技基础、基础设施等在当时的世界也算是比较先进的。苏联的解体不是因为物质硬实力不行,而是因为文化软实力大厦的坍塌、意识形态防线崩溃、主流价值观已被扭曲或失落了。近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西化分化”战略,所运用的主要手段就是思想文化的渗透。近代以来,特别是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偌大的中国急剧衰败、不堪一击。为什么?追根溯源,首先还是思想文化的落后。西方经过文艺复兴,思想大解放、文化大繁荣、心胸大开阔、精神大振奋,资产阶级才能完成自己的革命,有了科技大跨越、地理大发现、世界市场大开拓、军事实力大扩张。而中国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到9世纪变得越来越保守、越来越僵化,致使中国社会越来越封闭、越来越落后,乃至龚自珍才有诗云:“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如此沉闷、保守、僵化、封闭的国家,尽管经济总量仍然排在世界前列,但它是无法战胜文化先进、野心勃勃、锐意进取的西方列强,不得不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为结局,乃至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瓜分、践踏;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忧国忧民之士担心中国在20世纪会亡国灭族。)

例子:西方列强之所以将发展在华传媒事业作为文化渗透的途径,是基于他们认为只要控制住在中国出版的”主要的报纸”和”主要的杂志”,“我们就控制了这个国家的头和背脊骨”(李提摩太:《给英驻上海领事白利兰的信》)。他们认为要毒化、奴化中国人民的思想,办医院、办学校、办教堂固然重要,但是收效仍嫌太慢。“我们还有一个办法,一个更迅速的办法,这就是出版书报的办法”&bsp;(玛·布朗宜:《没有更迅速的道路》)。因为,“别的方法可以使成千的人改变头脑,而文字宣传则可以使成百万的人改变头脑”(李提摩太:《给英驻上海领事白利兰的信》)。

2从西方国家的视角来看,文化渗透的现象有增无减。(防御西方文化渗透的需要)

⑴提供一组数据说明文化渗透的现状:以电影、电视、流行音乐及因特网为代表的美国文化借助商业机制和高科技手段,大举对世界各国进行渗透,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有研究者统计,美国广播和收费电视的收入,占世界同类文化产业收入约56%,其收费电视的收入占世界同类文化产业收入约85%,其电影票房的收入占世界电影业的收入大约55%。美国文化产业的收入,早已超过了它发达的军火工业收入。如此强大的文化产业,必然为传播美国的思想文化提供强大的载体和平台,使美国硬实力和软实力双双获益。目前,美国控制了世界75%电视节目和60%以上广播节目的生产和制作,每年向国外发行的电视节目总量达30万小时,许多国家的电视节目中美国节目往往占到60%—70%,有的占到80%以上,而美国自己的电视节目中,外国节目仅占%—2%。美国电影现已占据世界总放映时间的一半以上,占据世界电影市场总票房的三分之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电影市场几乎被美国电影所垄断。文化产品是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每年的出口额达600多亿美元,甚至超过航天航空和电子产品的出口额。仅《泰坦尼克号》一部影片的利润就达8亿美元。美国好莱坞影片的票房收入有一多半是从国外的电影市场上获得的。美国文化通过包括影视、演出、展览和出版发行等在内的文化产业服务贸易这一既公开又合法的渠道来占领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市场。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美国文化的比重大大高于本国文化,主导着他们的文化消费倾向,对其相对薄弱的文化市场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⑵当前西方社会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有哪些方式?

其一,利用互联网及其它传媒、文化交流、高层论坛、电影电视、学术研讨等途径进行文化渗透。

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网络微博推特、外交渠道、报刊杂志、广告、电影、电视、艺术表演、名人演讲、学术研讨会、美国之音广播、组织基金会等各种途径等,对中国大量宣传西方的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诋毁和批判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民族文化。尤其是美国的意识形态及其价值观不断地渗透到我们的思想文化宣传阵地,他们想用这种软性攻击形式进行西方思想文化的强制性灌输,达到彻底颠覆我们民族原有的价值观、世界观和是非观的目的。尼克松在《999:不战而胜》一书中曾说,应该制订一个在铁幕里面同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竞赛的战略”,即在军事遏制的基础上,发挥美国的经济优势,以经济援助和技术转让等条件,诱使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开展“意识形态竞争”,打“攻心战”,扩散“自由和民主价值观”,打开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变革之门”。

美国通过各种文化表现形态实施的这种旨在改变我们民族原有的价值观、世界观和是非观的文化渗透,也是美国进行和实现“和平演变”、颜色革命成功的必要过程。没有这个“洗脑”过程,美国企图实施对华的“和平演变”是根本不可能的。

事实上,网络已是美国对中国输出美国价值观的主要途径,目前中国的网民数量迅速增长,尤其是发达地区的年轻人基本上都会上网,而美国是互联网技术最先进的国家。最近几年,美国无论是在东欧、中亚的颜色革命,还是在北非、中东的政局巨变中能够屡屡得手,主要是通过“推特”和“脸谱”等网络工具来传递消息和煽动群众。可见,互联网已成为美国对华实施“和平演变”和对其他国家发动颜色革命的有力武器。

200年,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会见各大网络公司的负责人时公开表示,美国会利用网络推行“民主化进程”。美国政府希望利用网络达到政府目的。目前,控制国际互联网的3台域名根服务器全部被美国所把持。美国不顾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对和多次要求,拒不交出根服务器的管理权,宣布美国商务部将无限期保留对3台域名根服务器的监控权,这样美国就在事实上把持着国际互联网的生杀大权,随时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给别国断网。2009年5月微软公司根据美国政府禁令,切断了古巴、朝鲜、叙利亚、苏丹和伊朗等5国用户的MSN接入服务,这表明美国利用互联网这一有力武器不仅用于文化渗透也是对其它国家最大的潜在威胁。

从本质上来说,利用互联网这一新式战略武器是延续了近代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对华进行文化渗透的网络翻版。撇开漂在表层的信息技术的浮沫,美国推进使用互联网这一渗透手段,与近代西方列强在华大力发展传媒事业办各类报刊杂志从事欺骗宣传活动,并无本质区别。无非是文化渗透的载体发生了变化---从传统传媒(纸制)到网络(无纸化)。至于其它途径,如报刊杂志、广告、电影、电视、艺术表演、名人演讲、学术研讨会等也都是美国等西方国家仍然紧抓不放地对华文化渗透的手段和形式。

美国网络文化霸权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思想上,还突显在网络语言英语化上。如今在互联网上,主导性的语言是英语,约占90%以上,汉语却占不到%;90%以上的信息是英文信息,加之美国西方发达国家网点多,上网信息含量大,因而他们的网站成为上网者访问最多的地方。英语成为一种通用的时尚化标准语言,不懂英语几乎难以在网上交流,这激励了中国青少年学习英语的热情,却使他们忽略了汉语的重要性,导致他们驾驭汉语的能力下降。最明显地表现在汉字的书写上,一是提笔忘字,错别字增多;二是字迹潦草,美观度降低,书法被严重忽视;三是对文言文、古代诗词歌赋渐渐失去兴趣,影响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以致汉语面临萎缩的危险。

此外,美国还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资源拿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其他文化加以改造,即进行“美国化”之后,据为己有,再重新推广到世界各地,不仅为其带来高额利润,而且达到宣扬美国民族主义和文化至上观念的目的。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花木兰》是中国流传下来的传奇故事,讲述一个女孩特别孝敬父母,代替年迈的父亲从军的英勇故事。其主题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孝道。而在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中,其主题已经变为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孝道的主题居于次要地位。中国一些青少年可能会产生迷惑,主题到底是什么。也许0年、20年后,《花木兰》的传统主题会被“实现自我”的主题所取代;由此推知,如果更多传统题材的文化遗产被西方国家开发利用和篡改,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可能会面临丧失的危险。

例子:今年6月伊朗举行总统选举以来,美国积极利用新媒体对伊朗局势施加影响,显示其“网络外交”更具攻势的特性。2002年,美国国务院开始创建网络外交机构。2003年0月,“网络外交办公室”成为美国国务院信息管理局的一部分,其三项主要职能是:将美国国务院外交官纳入信息技术决策进程中来;改善美国国务院内部及与外部沟通、协调方式;改进资讯管理系统。奥巴马政府执政以来,美国“网络外交”的运用及内涵有了明显的质变。在美国极力运用网络外交的同时,美国军方也在不遗余力地抢占网络战制高点。今年6月23日美国正式组建网络司令部便是重要标志。美国日益意识到从网络安全入手力保网络霸权的迫切性。去年2月,美国国家情报总监麦康奈尔在《2008年度威胁报告》中首次提及网络安全问题。奥巴马政府就任后,构建美国2世纪网络安全领导机制便成为当务之急。美国国防部在今年月发表的2009年《四年任务使命评估报告》中认为,“网络中心战”应该被列为美国“核心能力”。美军将继续转型,以应对网络这一不断变化领域的挑战,努力加强教育和训练,打造一支更加专业化的网络作战部队,加强部署专业化网络战部队的能力,加强网络作战的指挥和控制水平。(来源:《人民日报》2009年7月9日)美国网军引发未来战争质变)

金融危机并没有放缓美国在军事领域狂奔的步伐。6月23日,美国国防部正式宣布创建网络司令部。酝酿了很多年的世界第一支“网络军”终于问世。据说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准备提名现任美国国家安全局局长亚历山大担任网络战司令部司令一职。此人是一位四星上将。任命四星上将担任航天司令部和网络司令部最高长官,说明美军已将新生的航天军(简称天军)和网络军(简称网军)与现有空军、陆军、海军、海军陆战队等四大常备军的地位等量齐观。2世纪的政治格局和战争演变,也由此露出端倪。99年的海湾战争被公认为信息化战争的揭幕战,新军种变革从此成为风靡世界各国军队的口号。2003年伊拉克战争之后,关于空中力量、精确炸弹、无人飞机、C4SR系统,几乎成为现代军事的关键词。然而,美国真正的着力点却是在太空和网络空间。“一小时全球打击”构想,加上美国已进入实战部署的导弹防御系统,2世纪的战争即将发生质变。美国在陆海空军中都设立航天司令部,并将全部四大军种和负责全球的十个司令部及所属部队,都纳入网络中心战,已经预示了这一世界性趋势。(来源:《环球时报》2009年6月30日)

其二,仍然紧紧抓住宗教作为对华文化渗透的有效手段。

宗教渗透曾是近代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对华文化渗透的主要载体,“传播福音”是他们披的华丽外衣。由于宗教是一种具有历史延续性的传统文化模式和具有现实渗透力的社会意识形态。因此,西方资本帝国主义才极力借助宗教把西方的思想意识和文化价值理念传播渗透到中国,以达到从精神世界统治、奴役中华民族。对于我国现阶段来说,宗教渗透作为西方文化渗透的一个方面,主要表现为以宗教交流、传播为掩护,以宗教信仰自由为借口,使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从西方社会渗进来,浸透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土壤中并将其逐步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占领和控制社会主义思想阵地,消融和瓦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影响和同化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人民,干涉宗教事务,破坏祖国统一,颠覆社会主义制度。

宗教渗透是政治活动而非宗教活动,政治恶意性是其最核心的特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利用宗教对抗和削弱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以此实现向社会主义国家的渗透是他们的惯用伎俩。苏东巨变中,受西方支配的罗马教皇携带西方的阴谋计划,亲自到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传道布施,推销资本主义的“政治多元化”理论。

美国前国务卿舒尔茨明确说过:从宗教信仰到政治行动只有一小步距离。所以西方某些国家一直利用宗教反华,如支持达赖喇嘛谋求西藏独立,鼓动法轮功邪教分子闹事,并出巨资60亿美元要“把中国基督教化”等等。美国《时代周刊》前驻北京记者艾克曼在他所写《耶稣在北京》一书中指出:“根植于西方的大陆基督教会,崇尚美国的宗教自由和民主价值,倾向支持中国走向民主。”“在中国,上至政治学术精英,下至农民工人百姓,信仰基督的人数至少有八千多万,超过中共党员的人数。”“未来30年,中国经济在实现持续高速发展的同时,基督徒的人数会达到中国人口的三分之一,中国这条东方的巨龙,或许会被基督的羔羊所驯服。”

尤其是一些打着学术交流、研讨、传授宗教文化普及人文知识的旗号,进行着较为隐性的宗教渗透更值得警惕。

2005年以来,在英国某基金会的资助下,中国国内一些著名大学连续举办“科学与宗教”系列讲座,“面向那些关注基督教信念和科学理论相联系的大学读者”,描绘了一幅科学与宗教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壮美图景。

以北美某基督教学会为例,200年以来,该学会已经连续举办数届“美国宗教与文化暑期高级研讨班”,每届研讨班都有0位左右的中国学者组成,其中不少都是中国高校和研究机构宗教学及相关学科系、研究所的领导人和学科带头人。比如,在2002年的第二届研讨班上,共安排了八次讲座,分别由波士顿大学神学院、圣公会神学院、环球圣经公会和大使命中心等机构的中美神学教授和牧师主讲。此外,研讨班还组织了一系列考察和体验活动,包括参观早期欧洲清教徒到达美洲乘坐的五月花号船和居住的普利茅斯等历史遗迹,探访美国东西两岸的近20家中美教会,与教牧人员进行深入的对话和交流,其间还参加了四次仪式各异的基督教主日崇拜、七次团契和查经活动、一次布道会,亲身体验了基督教丰富多彩的敬拜活动和宗教生活。在随后的几届研讨班上,又渐次增加了拜访美国国际宗教自由委员会、接触美国国会和政府人士,参观各种类型的华人教会和家庭、感受华人同胞在美国社会的真实处境等内容。

主办者很明确地说出了举办这个研讨班的目的,就是“为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学者提供一次亲身考察、理解、感受和认识美国宗教文化与社会的机会”,这“对于他们认识美国的宗教文化,反省中华民族的历史、现状以及更加全面地把握未来发展的方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思想启迪”。参加研讨班的一些中国学者也真“受益非浅”,一方面表示“现在对美国的基督教有了更具体、更切身的认识和体会”,从中“看到了信仰的力量,看到了信仰如何使他们的生命变得喜乐与丰盛、更有意义”;另一方面认为“这种美国经验,对当下中国大陆,可鉴之处甚多”,“把基督教中有益于社会、个人的文化精髓发扬广大是有必要的,对于中国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也是有价值的”,“这对于重构中国当代社会的信仰体系和价值坐标不无启示意义”。

更值得关注的是,国外的神学教授、神职人员己经在中国的一些高校内或开课程,或做讲座,有的甚至被聘为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如,新加坡某神学院院长、英国伦敦大学荣誉神学士M就到北京某大学哲学系开设“基督教思想史”,并被聘为客座教授。此后,M多次到该系任教,给研究生开设“现代基督教神学著作选读”,给本科生开设“《圣经》神学及其现代意义”。不仅如此,M还经常应国内一些著名高校的邀请,举办诸如“圣经导论”、“基督教的人文精神”、“基督教思想与西方文化的关系”等专题讲座。992年,M又被上海某大学聘为客座教授。更有甚者,2004年2月26日至2005年月2日,北美某基督教学会竟来中国举办了跨数省长时间的基督教“学术讲座”。北美某基督教学会会长带领两位美国基督徒学者──旧金山大学生物系某教授和波士顿大学神学院某教授,三人的首站选在北京,然后是哈尔滨、长春、南京、杭州。8天时间在五座城市的八所大学中作了十场讲座和座谈,举办者称,“为中国知识分子了解科学与宗教的全新关系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这到底是一扇什么样的窗口?看主办者的身份和以宗教为主题的讲座就不言自明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宗教渗透活动的手段和范围也会扩大。因此,我们必须将危害社会主义制度的宗教渗透与正常的宗教交流、宗教传播区分开来,采取有效措施抵御西方帝国主义旨在“西化”“分化”“和平演变”中国的任何形式的宗教渗透活动。

其三,通过资助、扶持中国的某些“西化精英”,实现“和平演变”中国。

为了扶持他们的“西化精英”,200年0月8日,诺贝尔委员会接受希拉里克林顿的建议,把诺贝尔和平奖公然授予了曾无耻地、赤裸裸地说“香港一百年殖民地变成今天这样,中国那么大,当然需要三百年殖民地,才会变成今天香港这样,三百年够不够,我还有怀疑。”“中国人有什么?中国只有一堆非驴非马的大杂烩。”“全盘西化就是人化、现代化,选择西化就是要过人的生活,西化与中国制度的区别就是人与非人的区别,换言之,要过人的生活就要选择全盘西化,没有和稀泥及调和的余地。”“我无所谓爱国、叛国,你要说我叛国,我就叛国!就承认自己是挖祖坟的不孝子孙,且以此为荣。”并早在989年制造动乱的、颠覆国家政权的犯罪分子刘晓波,这不是西方帝国主义扶持中国的某些“西化精英”,实现“和平演变”中国的明证吗?曾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康涅狄格州立大学政治系从事研究一年,并在日本东京大学攻读国际政治学的某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国内高级学者,因触犯泄漏国家机密罪而于2009年被捕,20年2月被法院处4年有期徒刑。这一事例也告诉我们必须高度警惕西方帝国主义扶持的这些中国“西化精英”,他们是西方帝国主义对华文化渗透和实现“和平演变”中国的马前卒、极先锋。

其四,在中国网罗大批青年人才,培植西方文化代言人美国针对中国青少年的人才战略。

⑴在高校设立奖学金项目,使青少年对美国产生崇拜、感激之情,吸引他们毕业后自愿到美国定居或到美国在华的外企工作。如美国霍尼韦尔公司在清华、北大和复旦等中国一流高校中设立奖学金,奖励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自995年起,美国GE(通用电器)公司一直为北大、清华、复旦和上海交大等四所高校提供奖学金和奖教金,迄今已有近千名师生获得此奖。GE在中国西部地区设立的首个奖学金项目于2002年0月23日在四川大学启动。美国MOTOROLA向中国高等教育的捐款也累计达到00万元。

⑵利用教育优势,放宽美国的留学政策,不断从中国的高等院校乃至中学选拔比较优秀或家庭经济条件比较优越的学生出国留学,并以高薪、优越条件等吸引其中的突出人才留在国外或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代理人。2000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有254人,研究生596人,这些人毕业后直接出国留学的有75人,大约占毕业生总数的20%,其中有587人同时选择了美国,比例高达78%。200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227人,研究生2002人,毕业后直接出国留学的有83人,占毕业生总数的接近20%,其中有7人去了美国,比例接近87%,比上一年增长9个百分点。这一年北京大学物理化学专业毕业32人,直接出国留学的达28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毕业5人,出国人数达3人,比例接近90%。

⑶培养在跨国公司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形成美国式的工作理念、生活习惯,成为美国价值标准的所谓的“白领文化”,并逐渐融入相当一批中国青年的生活中,形成一种时尚文化。

例子:这是网上流传的杜勒斯中情局颠覆中国政府行动的十大工作计划,并无可考稽,但的确非常可怕,看看是否真的与我们现在所谓某些潮流所暗暗契合:


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并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替他们制造对色情奔放的兴趣和机会,再鼓励他们进行性滥交。让他们不以肤浅、虚荣为羞耻。一定要毁掉他们强调过的刻苦耐劳精神。

2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宣传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核心是宗教传布。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的方式,就是成功的一半。

3一定要把他们的青年的注意力从他们以政府为中心的传统引开来。让他们的头脑集中于体育表演、色情书籍、享乐、游戏、犯罪性的电影,以及宗教迷信。 

4时常制造一些无风三尺浪的无事之事,让他们的人民公开讨论。这样就在他们的潜意识中种下了分裂的因子。特别要在他们的少数民族里找好机会,分裂他们的地区,分裂他们的民族,分裂他们的感情,在他们之间制造新仇旧恨,这是完全不能忽视的策略。 

5要不断地制造“新闻”,丑化他们的领导。我们的记者应该找机会采访他们,然后组织他们自己的言词来攻击他们自己。 

6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传扬民主。一有机会,不管是大是小,有形无形,就要抓紧发动民主运动。无论在什么场合,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不断地对他们(政府)要求民主和人权。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断地说同样的话,他们的人民就一定会相信我们说的是真理。我们抓住一个人是一个人,占住一个地盘是一个地盘,一定要不择手段。

7要尽量鼓励他们(政府)花费,鼓励他们向我们借贷。这样我们就有十足的把握来摧毁他们的信用,使他们的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只要他们对物价失去了控制,他们在人民心目中就会完全垮台了。 

8要以我们的经济和技术的优势,有形无形地打击他们的工业。只要他们的工业在不知不觉中瘫痪下来,我们就可以鼓励社会动乱。不过我们必须表面上非常慈善地去帮助和援助他们,这样他们(政府)就显得疲软。一个疲软的政府就会带来更大更强的动乱。 

9要利用所有的资源,甚至举手投足、一言一笑,都足以破坏他们的传统价值观。我们要利用一切来毁灭他们的道德人心。摧毁他们的自尊自信的钥匙:就是尽量打击他们刻苦耐劳的精神。 

0暗地运送各种武器,装备他们一切的敌人,和可能成为他们的敌人的人们。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三、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的主要精神是什么?

《决定》二万多字,除引言和结束语外,共9个部分,分为3个板块。

第一、第二部分构成第一板块,主要阐述新形势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奋斗目标、重要方针。

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6个部分构成第二板块,主要部署文化改革发展重点任务。第九部分是第三板块,阐述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主要阐述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进一步深化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全党全社会的文化自觉。二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三是繁荣文化创作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四是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五是完善文化的体制机制,增强文化发展的动力活力。六是加大文化人才培养的力度,壮大文化人才队伍。七是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对于其精神,我把它从四个方面进行概括:即“三个标志”、“四大亮点”、“五个标准。

“三个标志”:

首先标志着文化自觉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近代以来,我们的文化一直处于弱势状态。怎么样振兴我们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新路何在,一直是有识之士在探寻的问题。这种探索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太平天国寻求基督教文化到改良派的改良主义文化,直至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思想都是不成功的。辛亥革命失败之后,许多有识之士进一步从思想文化上反省,认为中华民族不仅应该学习西方的器物文化、制度文化,更多的是应该学习西方先进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特别是十月革命之后,中国有识之士最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自此中国的文化建设才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们党成立后,十分注重先进文化建设。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第一次全面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全面阐释了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本质和内涵,那就是要建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推进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的同时要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改革开放之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培养“四有新人”等;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先进文化建设;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和谐文化建设。这些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次会议进一步全面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并把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使得文化建设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二点标志着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当前形势下,党提出文化自信非常重要。文化自信问题是针对我们的文化不自信而提出来的,即针对文化自卑心理、文化弱势心理、文化防御心理等等提出的。文化不自信是有历史原因的,客观上是“三座大山”长期压迫的产物,主观上是我们的人民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由于落后而形成了弱势文化心理。从清朝末年到现在一直在争论“中体西用”,后来又争论“西体中用”等等,争论的背后都有这样一个心理问题。文化自卑心理、弱势心理、防御心理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文化建设,也影响着我们的文化外交,影响了我们的文化“走出去”。怎样才能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如何激发我们的文化自信心理?一百多年来,有识之士一直在努力。孙中山提出了“振兴中华”,毛泽东同志提出要创造我们的新文化,改革之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别是近30多年来,我们在创造巨大的经济、政治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取得了一系列文化的成果,大大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随着我们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们的思想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心达到空前的程度。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们的文化自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三,这次会议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现代文化战略的制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要发展,必须有一套自己的战略和策略。六中全会比较完整地对此进行了论述,这就是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这个方向,而不是资本主义文化的方向,更不是要回到封建主义的文化。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推进科学发展,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的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我们的人民有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六中全会对整个文化建设战略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如何实现这个战略?对此会议还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措施,要求脚踏实地的推进我们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要维护我们的文化安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等等。其中,“文化走出去”不仅包括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包括中国现代文化,要给世界人民展现一个现代的、光明的、美好的中国形象。总之,通过中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让文化不仅能造福中国人民,而且能引领现代人类文明的发展,为和谐世界建设作出中华民族的新贡献。

2“四大亮点”:

亮点一: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新型文化的时代命题。

其一,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新时代,需要建设反映科学发展、服务科学发展、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文化。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反过来,文化又服务于政治和经济,影响与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文化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正像“唐诗”“豪放”的文化气质,反映了盛唐时期的经济社会繁荣与知识分子的“漫游政策”的时代特征、“宋词”“阴柔的美”的气质,反映了宋代“山河破碎”的时代景象一样。2世纪的中国现代化建设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然要反映和服务这一时代主旋律。

其二,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要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方式相对应的社会主义新型文化。封建社会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集权政治,产生了与之相对应的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清代的传统文化。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产生了以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为基点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传统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否定与飞跃,因此需要一种新型的文化与市场经济相对应,这是当代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使命。所以,我们要建设的是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于中国人民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新型文化与新的道德规范。这种文化,是对传统文化和计划经济时期文化的历史性飞跃。我们所说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质上是用这种新型文化培育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

其三,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核心是以科学的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指导的,以科学的理论创新推进文化创新,使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滚动式发展,统一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新实践。

其四,是各个部分、各个环节科学协调发展的新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协调发展;“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文化精品与大众文化协调推进;四大基层文化---城市社区文化、农村乡村文化、国企民企外企微企之企业文化、校园军营机关事业单位之“单元文化”——同时并举,专业文化教育科研医学队伍与广大群众同时从事伟大文化创造;日益提高国际影响力与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双管齐下”;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现代文化创造竞相绽放的科学发展的新文化。

其五,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着力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努力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推进文化科技创新与繁荣。

亮点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质是建设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新文化。

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新文化,首先是要反映、服务和促进3亿中国人民为追求美好生活而致力于的伟大创造。这一新文化,是对社会主义人权思想和各种基本权益理念的伟大创造。人权本无阶级性,但在不同政治制度的社会,其不同政治精神的浸润,“人权”就富有了阶级性。西方某些发达国家几乎天天向中国喊所谓的“人权”,殊不知自己的“人权”就是建立在时不时侵略别人,欺负别人,践踏别人人权基础上的“人权”。当代中国要建立自己的社会主义人权,努力追求人人平等,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努力实现和保障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

这一新文化,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为之而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为之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为之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这一新文化,需要构建三支队伍合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动力体系。一是党的队伍建设。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发挥文化战线全体共产党员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二是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要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三是人民大众的文化“原动力”队伍建设。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亮点三:努力发展社会主义网络文化,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生力量,是此次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重要任务。

如何正确地认识、科学地建设、创造性地运用和有效地管理数字文化和网络文化,使其成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生力量,是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首先,网络文化、数字文化、信息文化,是对东汉蔡伦造纸、形成“纸制文化”传播形式以来的历史性飞跃。其次,网络文化又是文化大千世界,什么样文化都有,有资本主义的、有社会主义的、有黄赌毒的、有造谣惑众诽谤的、有色情和暴力的、有讹诈欺骗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这些文化对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对中国人民的健康和谐文化,进行了包围、进攻和“蚕食”。既然如此,此次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就理所当然地要努力和大力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网络文化,这既是政治责任,也是历史使命。

我们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网络文化,一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网络民主文化,把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公共财政经费公开,在网络上大力发展,让人民群众监督党员干部的从政行为,监督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政务行为,建设勤政廉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和政府。二要利用网络文化平台,积极推进文学、艺术、音乐、影视等各方面文化艺术作品的伟大创造,推动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三要利用网络文化平台,“走出国门”,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新成果,进行广泛的国际间的文化艺术交流,不断提高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亮点四:在新中国建设的伟大进程中,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

世界文化潮流有一个规律性,那就是世界各国跟着世界前三名走,前三名引领世界发展潮流。资本主义国家处于前三名,世界就跟着资本主义的感觉走。社会主义处于前三名,世界各国就跟社会主义学。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较量,终究靠实力说话。经济发展是实力,是火车头,是“牵引机”,“牵引”世界经济发展。发生“牵引”影响的是文化。今天,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二名,到中国共产党建党00周年之际,我国将达到世界第一位。所以,就有了一个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一是奔向中国共产党建党00年,整合各种文化资源与文化力量,启动文化大发展与大繁荣的步伐,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建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奔向新中国成立00年,通过深入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进行再创造和集成创新,第一步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梦想。

其实,近代中国以来,中国的文化建设有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个历史建设任务:是实现“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人民的翻身”。中国人民从840—-949年,用了00年的时间,在反帝反封和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斗争中,始终围绕着时代的主题构建与创造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文化。到了949年,中国共产党才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第一个任务。

第二个历史建设任务是:从949年新中国建立,到2049年建国00周年,实现“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人民的文明富裕”。这第二个文化建设任务,如同走过的第一个路程一样,也经历了复杂的建设历程。社会主义建设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建立了伟大的社会主义制度,开启了伟大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历了“阶级斗争扩大化”政治文化的错误与曲折。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开始了新的历史篇章。三十余年的大发展,在继承和创新红色文化中,在批判性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在借鉴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的优秀文化中,在与各种“西化”思潮与腐朽落后思想文化的博弈中,在改革开放新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大大地向前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人民再次扬帆启航,为着奔向建党00周年,奔向建国00周年,实现文化强国富民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吹响了向“百年进军”的文化号角。

现在看来,从传统的中国到现代的中国转型,从传统的中华民族到现代中华民族的转型,从中国传统文化到中国现代文化的转型,最少需要200年。前00年,840年—949年;后00年,949年—2049年;一方面,显示了两个根本不同的文化建设任务;另一方面,生动地展示了中国波澜壮阔、曲折艰辛的两百年文化转型历程。这200年的社会转型,是我们考虑所有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就连祖国统一大业问题,都需要放在这两百年的进程中给予通盘考虑。这样,我们的文化建设才会有历史的依据、现实的依据,民族的依据。

面对两百年的文化建设任务,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人民深感使命庄严、任务神圣,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因此,必须牢记使命,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不为任何风险所惧,坚定不移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3“五个标准”:

文化强国应该有五个标准来衡量:一是文化、艺术、哲学、社会科学高度繁荣,形成一批有世界影响力、广泛传播的文化艺术精品、作品和节目,而且这些作品不断涌现。二是文化产业的规模大幅提升,文化企业的竞争力大幅提高,文化企业的经济规模应该占到GDP比重的8%到0%左右,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集团,在世界文化产业发展中起到引领作用。三是文化人才辈出、济济一堂,涌现出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艺术大师,形成有中国风格、国际表达的文化艺术流派、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发展局面。四是文化版权贸易由净进口变为净出口,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世界文化贸易当中发挥主导作用。五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大幅提高,能够提出引领国际经济社会发展潮流的议题,在构建国际新秩序当中发挥作用。目前的不少国际议题主要由西方发达国家提出,中国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后,应该在议题的提出方面占据重要地位,发挥更多积极的作用。

以前述标准衡量,目前现实尚不容乐观。联合国发布的《200创意经济报告》中指出,中国创意经济产品出口在近些年来一直处于世界第一的位置,但在创意经济服务业出口方面没能排进全球前十。

“中国已经是文化资源大国和文化产业大国,但还不是文化强国。”

文化部部长蔡武说,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步提高。2004年至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23%,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突破了1.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8%,一些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性产业。按照平均增速估算,2016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5%,在全国范围内可以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200年,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目前,中国已有20多个省、区、市提出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目标。200年,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湖南、云南等省市文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都超过5%,有的甚至达到7%。

四、十七届六中全会将给我们生活带来什么影响?

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将有望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制度,降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门槛,同时政府也将在管理调控方面有所转变和增强。事实上,关于降低准许门槛问题,2005年国务院就已经发文,对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有了一些政策规定;2009年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又明确鼓励民营资本、外资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特别是要参与国有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但是在实际发展中,民营资本进入文化领域依然遭遇不同程度的壁垒,市场准入门槛还太高,民间举办文化企业限制较多、开放领域较少。

原文化部市场司副司长张新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应该是让民营企业享有国有企业的同等待遇。通过制度设计打破山门,破除壁垒,让各种所有制企业在法律面前公平竞争。

民营企业中文在线的负责人表示,他对此次会议最大的期待是政府在出版业等文化产业进一步放开,允许民营资本更大程度地参与。

产业并购重组有望提速。次会议有望更大程度地利用金融手段,着眼做大做优做强,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发展主体。受益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文化企业上市,跨区域跨产业链并购重组有望提速。

已发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就提出,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进入主板、创业板上市融资,鼓励已上市文化企业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等再融资方式进行并购和重组,迅速做大做强;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发行企业债券。

以资本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推动条件成熟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已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做大做强有望提速,这对于文化企业做大做强也是较为快捷的方式。

而在间接融资方面,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鼓励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大力开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企业"走出去"的贷款担保业务品种的力度将有望扩大。

产业支持措施有望扩大。根据《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家将重点推进的文化产业包括: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这些行业虽然目前发展速度较快,实力迅速增强,但是仍不排除将有新的优惠政策出台。华谊兄弟(300027估值,测评,行情,资讯,主力买卖)董秘胡明表示,六中全会探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虽最终形成的结果不确定,但是对华谊兄弟这样的影视公司肯定是一件好事。

事实上,国家也多次倡导,加大政府投入,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补充资本金等方式,支持国家级文化产业发展;大幅增加中央财政"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文化体制改革专项资金规模。

除了直接的财政补贴外,金融、土地等优惠政策有望落实和扩大覆盖范围。银河证券研究报告认为,影视剧和广告业等产业也有望得到税收减免政策。

加快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任务,日前文化部副部长孙志军撰文强调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大力推进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加快文化资源、文化生产、文化传播的数字化。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整合、数字化转换和双向改造,推进三网融合业务发展,跨部门集成文化资源、产品和服务,提高广播电视服务水平。同时要加快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手机电视、网络电视、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催生新的文化业态。"

在现实的发展过程,文化产业与信息技术等产业的合作与竞争日益显现。而文化内容制造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与矛盾也日益突出,借鉴国际经验,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刻不容缓。

为文化要素市场建设指明方向。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国家一直倡导和支持加快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加强文化产品市场建设,加快发展书报刊、电子音像、演出娱乐、动漫游戏、电影、广播电视节目等产品市场,积极培育文化要素市场。

但是文化要素市场中,文化人才、信息、技术并不规范,文化资产评估体系尚不健全,文化产权交易以及以版权交易为核心的各类文化资产交易市场急需建立健全,并且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对于如何提高文化生产要素流通的市场化程度存在分歧。当下各地参差不齐的文化产权市场就是这些问题的集中反映。

正在筹备中国北京文交所的彭中天说,"规范文化要素市场,也需要对文化产品属性划分,打通资源属性与资产属性的界限,在文化权益的问题上明晰管理。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促进文化市场要素的流通,引导文化企业开展银企合作、融资担保,实现金融资本与文化资源有效对接。"

同时,文化产业必然会涉及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加快完善版权法律政府体系、提高版权执法监管能力等问题也将有望被重申和提及。

打造精品文化品牌。前30年的改革是把文化艺术、文化产品推向市场;而今后的改革应该重视向文化的回归,提高文化的内涵和品味,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而鼓励文化内容生产方面,强调文化创意的提升、文化品牌的树立,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市场号召力的知名产品品牌、服务品牌和企业品牌,将成为一个重要目标。同时也可能更大程度地鼓励文化企业通过投资、合资、控股、参股等多种方式,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使我国文化产品更直接地进入国际文化市场。

五、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扎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

校园是每个孩子学习生活的地方,是他们成长的摇篮,也是实现他们理想,放飞梦想的地方!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良好的校园环境给他们带来的是温馨、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状态。你可以想象一下,那种漫步林荫大道,与同学们一起端坐在草地上,仰望苍天,激扬文字那种豪迈之情;走进古香古色而又富有现代气息的图书馆内,那种宁谧、神圣的氛围让你融入到书海的世界里,享受那五千年的人文情怀;一方池塘,芬芳的花香,让我们感受那花园般的清新。对校园文化进行改造就是对校园的整体布局进行调整,以及对校园环境进行升华,让学子们有着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所包含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它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各种各样的形式对学生价值观念、道德情操、思想内涵和行为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较深的影响。校园文化多种多样,其主要形式:一是宣传教育,即以形势政策、爱国主义主旋律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各种报告、讲座、媒体宣传等。二是各种文化活动,即知识讲座、辩论赛、讲演赛、各种征文比赛、读书工程、体育节、学术讲座等等。三是社会实践,即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四是社团活动,既有大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的社团组织,在学校有关部门指导下开展活动。五是社区文化活动,即以社区为单位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包括宿舍文化活动等。六是心理咨询,即心理测试、心理咨询等。校园文化的推行除了对内加强宣传,也要加强对外的宣传方式,这样才能达到将校园文化的精神传递到每个人的脑海里。所以,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

2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3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极大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位哲人也曾说过:“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学校的校容校貌,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学校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构筑全员共建的校园文化体系。要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上至学校领导、下至每个师生员工都要重视、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在高校实现培养目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着它不是单靠学校内部某一部门努力就能收到应有效果,它与学校各方面工作都有关系。

4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优秀的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

5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方面。

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但仅有完整的规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负责将各项规章制度予以执行和落实的组织机构和队伍,因此,还必须加强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也就是说,制度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是确保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并使其真正起到规范校园人言行的关键环节,校园文化组织机构的健全和完善,校园文化队伍的勤奋与能干,对正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

()校风建设。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在校风体现形式上,校风主要表现在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上。好的校风具有深刻“强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使每一位校园人的集体感受日趋巩固和扩展,形成集体成员心理特性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好的校风具有对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催人奋进;好的校风对学校成员的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力量,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

(2)教风建设。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要抓好校风建设首先必须抓好教风建设(包括工作作风建设),因为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是人才的摇篮,而教师是人才的培养者,理应在“三育人”(即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只有在干部职工中树立起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勤政廉政、团结协作、高效严谨、服务周到、细心耐心的工作作风和在教师中树立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教风,才能引导和促进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严谨求实、尊师重教、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的优良学风的形成。总之,没有良好的工作作风和教风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学风。

(3)学风建设。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优良学风像校风、教风一样,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对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都有重要意义。

(4)学校人际关系建设。学校人际关系包括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学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达到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更好的发挥整体效应。

本 文由第一公文网 收集 整理公文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3-06-16 14:17:26
上一篇: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解读:文化强国要走中国道路
下一篇:用数字化解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内函
网友评论《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党课辅导资料》
评论功能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