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瓣飘香-语文老师备课随笔

花瓣飘香

我不是个感性的人,但第一次看到这四个字,心里就暖暖的,说不出的温馨与愉快,就好像沐浴着和煦的阳光,置身于一片花海,心潮涌动。我迫不及待地打开语文课本,一览为快!
《花瓣飘香》语言朴实,笔触细腻,文质清雅,流淌着浓浓的亲情与诗意,如那红艳艳、像绒布一样的花瓣,飘溢着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又似严冬里的暖阳,温暖了我的心田;更像回音绕梁的音乐,富有极强的感染力!
这淡淡的花香,是小女孩爱花的心香。红月季象征着纯洁真挚的爱,它或许是妈妈的最爱,给妈妈一瓣月季即是对妈妈最真挚的祝福。它真的是小女孩的最爱,她“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小心地摘一片带露水的花瓣”“双手捧着”将它献给妈妈。
这那淡淡的清香,更是小女孩孝顺的心香。为了生病的母亲,她在清晨的时候来摘“我”家门前月季花的花瓣,因为“妈妈会高兴的”。“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的她做这些之前曾经历多久的思想斗争?她牢牢记住了爸爸的话,不惹妈妈生气,所以“眼眶里闪动着泪花。”这“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这那淡淡的清香,还是“我”包容的心香。第一次看到小女孩摘花瓣我没有叫住她,第二次才叫住了她。“我”没有喝斥她,而是“轻轻地问”,面对一个“摧花之人”,“我”是多么的大度?面对一个“犯了错误的孩子”,“我”是多么的宽容?正是这种对孩子的爱和包容,才有了“两盆带着露水的月季花。”于是,那淡淡的清香就沁入了我们的心脾。
书本淡淡的墨香,使我陷入沉思:这不是思品课,如何把中华民族传统的“孝”文化(淡淡的清香)植根于孩子幼小的心灵,营造“随风潜入夜,润心细无声”的教学境界?
一、咬文嚼字,感悟亲情
学习“摘花瓣”这一段时,我放送时间让学生潜心会文,学习抓住重点字词理解感悟。孩子们在读悟中,不知不觉走进了小女孩的情感空间,与主人公进行了一次零距离的心灵沟通,生命的对话。有人说:“从‘俯在花前’、‘小心的摘’这两个词语中,我感悟到小女孩生怕把整朵花弄坏了。”(师补充:这是爱花惜花之情);有人说:“从‘双手捧着’一词中,我感悟到小女孩对花的珍爱之情”;有人说:“从‘穿过田野’‘飞快的跑’一词中,我想到小女孩迫不及待地想让妈妈看到花的心情”;“我也感受到小女孩期盼妈妈快点好起来的急切心情。”……接着引导学生带着理解反复品读,感悟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真情,触摸到小女孩那金子般的心灵。同时也实践着《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智慧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二、填补留白,渲染亲情
巧妙的利用文本中的艺术空白资源,给学生创设足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对文本进行艺术的补白和再创造,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更好的去体验文本中蕴涵的思想感情,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可以更好的充实文本,拓展文本,升华文本。《花瓣飘香》一文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如“她低着头,不好意思的说:‘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围绕省略号这一艺术空白,我启发学生:“小女孩面对花的主人的询问,还会说些什么呢?”在片刻的想象之后,有学生说:“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妈妈说花儿也是有生命的,那样花儿会更疼的。”另一位学生说:“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是想让更多的人都能观赏到月季花的美丽。”孩子的创造性的补白,不但挖掘出潜藏于空白中的一片真情,同时也再现了小女孩人性美的内涵。
再如,当小女孩把花瓣送到妈妈的病榻前时,这是一幅多么感人的情景啊!面对小女孩的一片孝心,此时此刻,妈妈会有那些表现呢?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妈妈可能会说:‘我的乖女儿,你真懂事!’”;“妈妈会把小女孩一把楼在怀里,兴奋的说:‘你真是妈妈的小棉袄!’”;“妈妈可能会望着小女孩,又看了看花瓣,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在美丽的想象中,“情”与“情”的牵引下,孩子们渲染出一片母子情深的绿色家园。
三、移情体验,升华亲情
教学的艺术,是移情的艺术。在《花瓣飘香》的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积淀,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对文本进行适时的亲情嫁接,把孩子们的主观情感移入到文本中,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与小女孩再一次产生情感共鸣。如课文中写“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他常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移情体验的练习。“现在妈妈生病了,如果你是文中的小女孩,还会为妈妈做哪些事呢?”孩子们随机被带进了自己的生活空间,步入了自己的情感世界。“我会陪伴在妈妈的病床前,和妈妈聊天”;“我会讲笑话给妈妈听,逗妈妈开心”;“我会给妈妈倒茶、捶背;“在妈妈生病期间,我会做力所能及的事”……在移情体验中,孩子们茅塞顿开,百感交集,实现了心灵的共鸣,情感的共振,体验到了内心的澄明和视野的敞亮。文本的字里行间里所流露出来的真情和“孝”文化,也悄然无声的流淌进孩子们的心田。
四、拓展练习,延伸亲情
课文结尾写到作者在小女孩行为的感染下,第二天从集市上买了两盆带着露珠的月季花,一盆送给了小女孩,另一盆放在母亲的阳台上。这一小小的举动,说明作者已经被打动,在用行动表达对妈妈深深的爱。爱妈妈不是挂在嘴边的空话,应该像文中的小女孩那样,为妈妈做点什么。于是,我设计了“与小女孩相比,我对妈妈怎么样”这一话题,课堂上进行一次说写练习。孩子们在反思交流中,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母爱的无私、亲情的伟大。
最后我布置了一项作业:“爱在行动上”用心做事,用笔记事。有些学生的作业是和家长一道完成的。有家长反映:这项作业好!是净化心灵的良药。现代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者居多,再不“感恩教育”,家将不家……
最后,回归文眼,“为什么以‘花瓣飘香’为题目?”申昊说:“这个小女孩的孝顺、为他人着想、听话懂事感动了作者,感染了我们。”王芷瑶说:“我想作者应该是想通过文字将小女孩的孝心发扬光大。”我说:“大家说的好!‘花瓣飘香’浸润着浓浓的亲情!我还觉得这题目诗情洋溢,能够吸引读者的兴趣。老师就是在它的引领下走进文本的。”
合上课本,神清气爽,心海逐渐归于平静。耳畔只留下“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瑾信。……”

(编辑:杰作)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3-04-18 10:49:06
上一篇:晾干泥点―教师随笔
下一篇:印象上海―工作随笔
网友评论《花瓣飘香-语文老师备课随笔》
评论功能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