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如果我当老师一书读后感

叶圣陶如果我当老师一书读后感

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以《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等文学力作而享誉文坛,凡是经历过学校教育的人们,基本上都读过他的作品。叶圣陶是著名的出版家,从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到主持开明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为我国的教育事业编辑出版了各式各类的教材和读物,他负责编辑出版的《小说月报》、《中学生》等,更是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叶圣陶还是著名的教育家,他既做过中小学的教师,也担任过大学教师,他提出的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成长和终身发展,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的教育思想,正是我们今天所秉持的教育理念。

杨斌依据叶圣陶不同时期所发表的教育论述选编的《如果我当教师》一书,较为系统地向读者展现了叶圣陶为人生的教育思想,对我们如何做好今天的教育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养成好习惯
习惯叶圣陶认为,“教育”这个词儿,往精深的方面说,一些专家可以写成巨大的著作,可是就粗浅方面说,“养成好习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它的含义。怎样的习惯才算好?能使才性充量发展的师好习惯,能把事情做得妥善的是好习惯,能使公众得到福利的是好习惯。如果从党的教育方针的角度来看,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接物和对待工作的良好习惯;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习技能的良好习惯;体育方面,要养成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良好习惯。

用通俗的话语来阐述深刻的道理,叶圣陶绝对是此方面的高手。当每一个家长和教师,都明确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养成好习惯”的时候,大家在教育上形成合力就会容易的多。我们教孩子们识字、读书,其目的仅仅是为了他们能够多认识一些文字符号吗?显然不是,是借助课本和文字,培养学生语言的好习惯,而一个学生具备了语言的好习惯,也就具备了思想的好习惯。同样,我们指导孩子做实验、参加社会实践,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给他们体验的机会,丰富他们的经历,而是要培养他们对待工作、熟习技能的良好习惯。当我们能够从“养成好习惯”的角度来审视我们的课程设计、教学实施和学习评价等诸环节时,教育的有效性也会大大提升。

如何“养成好习惯”呢?叶圣陶告诉大家,一是要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二是要发挥教师的以身示范作用。

叶圣陶说:养成小朋友的好习惯,我将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但硬是要养成,决不马虎了事。譬如门窗的开关,我要教他们轻轻的,“砰”的一声固然要不得,足以扰动人家的心思的“咿呀”声也不宜发出;直到他们随时随地地开关门窗总是轻轻的,才认为一种好习惯养成了。

现在的学生甚至教师,书写常遭人诟病。字写的歪歪扭扭,字迹潦草,卷面不整洁等现象,让很多人感都头痛。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就在于学生入学之初,没有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其他像坚持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勤于劳动的好习惯、讲究卫生的好习惯、注重节约的好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等等,都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特别关注的。

叶圣陶说:我认为自己是与学生同样的人,我所过的是与学生同样的生活,凡希望学生去实践的,我自己一定实践;凡劝戒学生不要去做的,我自己一定不做。

如果教师总是要求学生不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而自己却照做不误,要想让学生在这些方面养成好习惯是不可能的。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事情,教师自己要坚决不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教师就是学生最为直接的榜样和标杆。

为什么“养成好习惯”如此主要?这是因为习惯养成的越多,这个人的能力就越强。就拿走路来说,平常走路的时候,总是一脚在前,一脚在后,相互交替,两条胳膊跟着晃动,来保持身体的平衡,脑子里从来不去想我该先迈那条腿。这一事例告诉我们,无论哪一种能力,只有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这种能力。如果读书和学习还不是习惯成自然的事情,不能说你就具备了学习能力;如果说劳动不是习惯成自然的事情,不能说你就具备了劳动的能力;如果说你仅仅知道了公民的一些知识,不能说你就已经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通常说某人的能力不强,其实就是该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

习惯对一个人非常重要,但并非所有的习惯都是好的。叶圣陶提醒我们,有两种习惯养成不得:一种是不养成什么习惯的习惯;又一种是妨碍他人的习惯。有了前面一种习惯,则这个人所有的好习惯都将养成不得;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上生存,无论是从维生、互动还是创造的角度看,都需要与人相处,都需要与他人保持密切的关系。一个不懂的爱护他人,一个习惯于妨碍他人的人,很难在这个社会上立足。

二、为了无需教

叶圣陶说: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这好比牵着孩子的手教他学走路,却随时准备放手。不教不是因为知识学完了,而是因为学生能够自己学习了,能自己学一辈子,一直学到老。

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信每个教师都不反对。但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认真落实这句话的不多。为什么知行不统一?从落实教学计划的角度看,教师可以充分把控教的进程,保证自己在规定的时间里讲完计划中的内容;从课堂组织的角度看,教师自己讲,是最方便的,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组织的难度将增加很多……当教师总是选择“最经济”的方式来传递知识的时候,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就无法养成,结果就是课堂上始终充满着教师声嘶力竭的叫喊声。

但教师真的能够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吗?叶圣陶说:“教师有什么可以授与儿童的呢?除却物质的东西可以授受,属于精神方面的知识是谁也不能授与谁的。因为知识是求知者主观的欲望和兴趣的结晶体,离开了求知者的主观便无所谓知识。所以知识只有自己去求,别人的知识只能由别人去应用,我不能沾他的一点光。”“儿童总要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有所需求,自己去研究解决的办法。还要自己证实过、经验过,才会得到真的知识。”

知识的价值全在于即知即行,当时应用。教师的工作在于促使儿童从身边的事物中寻求真知识,并用真知识来支配他们的行动。当孩子遇到事物,发生了求知识的动机,亲自去探索、去试验,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对这一事物的新认识,他们对此类事物的兴趣就会进一步增强,探索的欲望也会进一步增加。这样一点点地去引导,自主学习的能力就逐渐养成了。

比如说,一年级的孩子拿到语文课本之后,如果老师不急于讲课,而是让孩子们自己翻阅课本,看看其中有哪些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有的孩子就会发现,书中有很多图画;有的孩子就会发现,书中有很多数字;有的孩子还会发现书中有好几个单元、会认的生字在课文的后面……等等。当老师告诉他们,图画可以帮助大家理解里面的故事,目录上的数字代表着课文的序号,课本下面的数字是页码,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地找到某一课在第几页……当孩子们自己动手实践,发现确实如此的时候,学习的热情还能不调动起来?

孩子求知识,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为自己逐渐走入社会做好准备。但“生活经验不是随便谈谈随便听听就可以取得的。必须把外界的一切融化在我们的生命里,使我们的生命丰富而有所作为,才算真个取得了生活经验。”善于将外界的一切作为儿童学习的资源,让其和教材的内容相整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感悟、体验的时空,有利于儿童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最终实现“不需要教”。

三、要四育并举

党的教育方针,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要将党的教育方针落到实处,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并做到“四育并举”。

课堂里的所有功课都是智育,这是大家没有歧义的。但学习任何一门功课都要求严肃认真,要按照规定的程序来做实验,依据自己理解的事物或者道理来写作,不能空话套话一大串,等等。这些,又都与德育有关。

参加体育活动,需要明白排队的道理,每一个肢体动作对体格的好处,这些都是智育的内容。但同时,要求排队必须整齐,动作必须到位,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在活动中要全神贯注,取得领先也要能够戒骄戒躁,等等,这些又都是德育的要求。

叶圣陶说:“学校设立的艺术学科,目的当然不在于使学生成为画家、音乐家,教学生学画画,在于使他们精密地观察事物,辨认形象的美与丑,和谐与凌乱,并且能够把所见所感约略地记录下来。教学生学习音乐,在于使他们能用声音来表达出感情和意志,尤其当合奏合唱的时候,个体融合在群体之中,可以收到人格扩大的效果。”

那么,美育就是通过这样的学科来实现的吗?显然不是!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感受到事物的形态美、规律的简洁美、语言的内在美,经常能在顿悟之时获得豁然开朗的喜悦,经常能够感受到突破一个难关之后的喜悦心情,这些其实都是美育。体育中的美育就更不用说了。一个个运动员在赛场上展现的飒爽英姿,一个个团队项目呈现的和谐和秩序,都给人美的享受。

叶圣陶说:“空无依傍的德育似乎是没有的,德育总是跟智育或者体育结合在一起。”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并非是要在现有的课程之外再去建设若干的“德育课程”,而是要充分挖掘现有课程中的德育因素,来实现育人的目标。美育也是如此,也总是和智育或者体育结合在一起的。美和丑的辨别能力要经过训练才能获得,而这样的训练不需要另辟蹊径,只需要运用好现有的课程载体,与德育、智育、体育充分融合即可。叶圣陶说:“美的事物往往同时是合乎道德的,而不道德的事物决不美,一定丑。”

(编辑:果宝)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5-02-05 19:35:30
上一篇:拒腐防变有感
下一篇:活着读后感1000字
网友评论《叶圣陶如果我当老师一书读后感》
评论功能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