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夜书读后感

韩少功的《日夜书》是其经历知青岁月30年后所写的一本书,这次的写作和他以往的作品大不一样,和其他写知青的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很不一样。通过韩少功和刘复生教授关于《日夜书》的对话,我们可以知道韩少功先生为什么会创作这样一本书,以及他为什么时隔这么久才以长篇小说的形式来呈现知青题材,在韩少功先生看来,他认为有两种东西是最不好写的,一种是他不熟悉的,另外一种就是他特别熟悉的,而关于知青的题材则属于后者,因而他才会过来这么长时间才来想写一本长篇小说来回忆知青岁月,他希望通过时间的过滤,能使他尽可能的撇下自己的轻率判断,从而希望对他所经历的知青岁月有个更加公平、更加客观的评价。
一、叙述的零散性
韩少功的这本《日夜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叙述的零碎性。作者自己也说过他这本书的写作得助于小安子(安燕)的部分日记,还有其他朋友的有关回忆,因而就不可避免的使这本书的某些故事感觉就像是穿插进来的一样。整本书初看下来感觉是非常零散的,往往是上一章节是在叙述这一个人,而下一章节却又在叙述其他的人或事了,而且这些人或事在某种程度上说并没有联系的那么密切,有的甚至表面看来并没有什么联系。我们可以说这本书的写作主要是以几个主要人物的经历为主的,而且作者在叙述这些人物的时候也并不是先把这个人物的经历写完,而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读者如果不认真看的话,也许会觉得书中的某些情节时间顺序是颠倒的,会给人混乱的感觉。例如文中前几章写了姚大甲,接着又写了小安子,在写小安子的时候又提到了郭又军、贺亦民、丹丹等,有时在前面写了某个人物的命运结局,在叙述到后面时又会对这个人物进行描写,给人的感觉是很混乱的。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作者叙述的零散性决定的,但我对这种写法是推崇的,因为这样一来,反而更加可以给人以真实的感受,人的思绪本来就是漫无边际、没有条条框框束缚的,过于精确的去雕琢文本叙事框架,过分强调遣词造句,反而会显得呆板刻意,会失去故事应有的自然流畅,而且这本书所体现的零散性也体现了作者韩少功心中的真实感受,作为一个经历过知青岁月的后知青,他清楚明白那个时代的种种情况,任何一点关于知青岁月的线索都可能使作者回忆起自己的知青岁月,都可能使作者发出万千感慨。因为他的这种叙述的零碎性也体现了他对知青时代的深深感触。而且作者在描述故事的过程中还往往加入自己的感触和作者正经历的这个时代的一些影像,如书中提到的&ldqu;准精神病&rdqu;、&ldqu;器官和身体&rdqu;等情节,这些都是发生在作者写作时所处的时代,因而这更加加深了这本书的叙述零散性。
二、深刻的现实性
由于《日夜书》这本书是作者对知青月岁的回忆,因而也决定了这本书必须反映知青现实情况的。但是韩少功对这本书的写作采用的不是常规的手法是描写知青生活,而是通过另类的叙述视角来反映知青的生活和心理。韩少功自己本人也说过:他无意取代其他作家的角度,但希望找到一种人生经验的释放,而这种经验不仅仅是一代人的,其实晃动这上下各代人的某些影子,意志抓住我的影子。我对这些影子既有珍惜,也有质疑,既不愿把他们摆在表工会的位置,也不愿把他们摆在诉苦会的位置。作者在描写那些知青人物的事迹时,虽然没有明确写明时代的背景,但是却正是通过写这些知青时代的主人翁,从各个角度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现实。在书的第一章,作者描写了姚大甲生活用品上盖的&ldqu;章&rdqu;,他的衣物上的&ldqu;大甲&rdqu;被看成是&ldqu;公用&rdqu;,一是因为确实是字形很像,作者更深层次是想说明在知青时代共产主义是不分你我的,这就是那个时代的大背景。在书本中的第七章,新来的杨场长报复姚大甲所用的借口就是姚大甲在毛主席的头像上打叉叉,而小安子给姚大甲解围用的理由也恰恰是场长用写有&ldqu;毛泽东思想万岁&rdqu;的脸盆洗脸、洗袜等,这样的情节也同样揭露了知青时代人们群众对毛主席高度崇拜的现实情况。又如在第38章节中,作者回忆起了一个非人类的朋友&dsh;&ldqu;酒鬼&rdqu;,它其实是一只猴子,但就是这样一只猴子,当菜刀架在它的脖子上时,它竟然&ldqu;满身冒汗,四肢哆嗦,目光透着恐惧,冷不防挣扎着向我们弯腰,又扑通一声跪下,捣蒜一样满地叩头。&rdqu;这样的动作一般是人们在开批斗会时才会见到的,但是在此刻却连猴子也学会了,这样的情景让在场的人都愣住了,我想这些在场的人的心里一定是感触万千。这也充分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残酷性。书中像这样反映现实的情节比比皆是,因而这本书体现了深刻的现实性。
三、人物塑造的丰富性
在我看来作者写作《日夜书》最成功的一点就是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不仅有农民、知青,还有官员等,作者对这些人的描写,也尽量是想站在客观的角度。
、姚大甲
姚大甲是这本书最先出场的一个人物,他也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就像作者在书本开头是这样写的&ldqu;多少年后,大甲在我家落下手机,却把我家的电视遥控器端走,使我相信人的性格几乎同指纹一样难以改变&rdqu;,在一开始,作者韩少功就设置了一个&ldqu;性格决定命运&rdqu;的命题,书中某些人物的命运发展确实是符合这一命题的。姚大甲作为最先出场的人物确实与其他知青的形象不一样,他表现的好像与那个时代格格不入,在时代大背景的衬托下,他更加显得异于常人。可以说姚大甲就是那个时代的&ldqu;二货&rdqu;,他之所以会下乡当知青完全是凭着自己的那股好奇心,他热爱艺术,为了捍卫艺术的尊严可以与王主任干上一架;他喜欢说大话,常常说出一些惊人的话,好像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一样;他喜怒显于色,遇到好笑的事可以笑的毫不掩饰,因而也得罪了很多人,其中就包括新来的杨厂长,他虽然怕,但是他也改不了他那爽快的性格。我们可以把姚大甲看作是一个未长大的孩子,更准确说法是&ldqu;伪成人&rdqu;,他到九岁还没断奶在某种程度上也暗示了他的未长大,他那孩子气的性格使他成为大家又爱又恨的对象。多年过后,他在美国开了个画展,画展中展出的是一大堆潦草变形的男女裸体画,画题也差不多都是白马湖骂娘的谐音,他以前也举办过几个画展,例如抽象的具象的,但都门可罗雀,可这次的画展却取得了空前的反响,他虽然也很得意,但我们可以从他眼角的那滴泪知道他在为自己的附和潮流而心痛,为这个时代的商品经济而惋惜。也许在他心中一直想追求的是那种纯粹意义上的艺术,可是由于时代的原因,他不得不放弃自己所坚守的原则,去求得另一种存活在这个世界的资本。
2、小安子(安燕)
小安子(安燕)是我在这本书中最喜欢的一个女性角色,作者是用的一种粗犷的笔法来描述小安子的,她给我的感觉不像是一般传统意义上的那个时代的女性。她不像一般的女性那样细腻,温柔,相反,她大大咧咧,可以光着大腿到处跑,不怕老鼠和蛇,为了吃烂肉可以主动要求去抹尸;她也有着城市女性的那种文艺情怀,她在赶鸟的时候一般是唱着现代歌剧的,如《流浪者之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她不爱收拾整理自己的衣物,活脱脱像是一个&ldqu;女汉子&rdqu;,但就是这样一个&ldqu;女汉子&rdqu;也会怕毛毛虫、蛆虫等小型动物,不过她最怕的还是洋娃娃,这本在其他女孩眼中看来是玩具的东西,在她看来却无比恐惧,这和她弟弟的死有很大关系。小安子的父亲是一位留学苏联的乐团指挥,他爱好的事情很多,对生活也充满了激情,但当知道自己妻子被打入到右派后,他因为自己的胆小怯弱就马上离婚,且当女儿找到他后,他也表现得十分冷漠。而小安子的母亲本身是一位油画讲师,在和前夫离婚后,他与一位秃头官员再婚了,因为房间的狭小和新丈夫的急不可耐,她将儿子哄到阳台上去睡觉,却使儿子死在了流弹下,更可笑的是她到第二天早上才发现儿子已经中弹身亡了。小安子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独自处理了弟弟的后事,当她在清洗弟弟的身体时,她觉得自己面对是一个洋娃娃,这也许是她从心底就不愿承认弟弟已经死去,毕竟这原来是一条多么鲜活的生命。小安子的父母给了小安子对艺术的天赋,也培养了她对艺术的喜爱之情,但是也是因为他父母的原因,使得她失去了最珍贵的家庭,也使她失去了她真正意义上的最后一个亲人&dsh;她弟弟。小安子的性格和郭又军的完全不一样,可以说小安子像火一样,而郭又军则像水,这样也导致了他们的婚姻生活的不幸福,最终小安子抛弃了丈夫和那丑陋的女儿,独自一个人去寻找她心目中的爱情了。经历过这么多别人没有的惨痛经历,也难怪我们无法用常人的眼光来看待小安子。
3、马涛
马涛是整本书作者花费较多笔墨去描写的一个人物角色,书中最开始对马涛的描述给我们的感觉是马涛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他在红卫兵小报上经常发表一些时论,这使得他积累了一大票的&ldqu;粉丝&rdqu;,他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但却对国家大事有着无比的关心之情,从他口里说出来的一般是一些革命看法。马涛虽然可以看作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但他的结局也并不是很好,在第3张中,小安子对陶小布说过:&ldqu;你不会说&lsqu;燕雀安知鸿鹄之志&rsqu;吧?小菜瓜,告诉你,马涛那种狂人纯粹是飞蛾扑火,充其量是一点飞蛾之志。你最好离他远一点。&rdqu;这句话似乎就暗含了马涛的结局。确实,随着事情发展下去,马涛的个人命运也验证了这一点,他先是因为被告密而坐了几年牢,出了监狱之后因为现实原因被迫离开祖国,漂流在国外,并且抛弃了他与前妻的女儿&dsh;笑月。马涛是一个胸怀天下,但却没有家庭责任感的人,他对马楠说过:你得明白,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是一个属于社会的人。这样一个自大又自负的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逼迫家人去典当一切能当的东西,甚至逼得自己的妹妹去卖血和出卖自己的肉体,虽然家人为他付出了这么多,可是他却一点都不关心他的家人,当家人尽可能去满足他时,他有的还是只有抱怨和逼迫。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马涛的满腔热血是虚伪的。但当他患了癌症准备再次离国后,他终于说了&ldqu;谢谢你们,这些年照顾妈妈,还照顾笑月&rdqu;这是他这辈子说的第一句软话,应该也是对家人说的最后一句了,而他轻声嗫嚅的那句&ldqu;我只能抱歉了&rdqu;应该包含他对家人的深深愧疚之情,也许人只有到一定年纪亦或是有重大变故时,才会改变自己的某些想法。在我看来,马涛是一个自负但又可怜的人。
4、贺亦民和陶小布
贺亦民是书中又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人生可以说像是坐过山车一样,充满了不可预知的变故。贺亦民从出生开始就不受父亲待见,和唯一的兄弟郭又军的感情也很单薄,他从小不学好,喜欢偷窃,他享受被一群小混混奉为中心的成就感,但就是这样一个在我们看来是烂泥扶不上墻的流氓,最后却又因为自己对电力技术的在行而成为了一个名人。他的身上充斥着浓浓的原始气息,即使他最后发达了、富贵了,可他还是改变不了那乡土气息,不过他并不以此为困惑,反而是享受这种真实不做作的生活态度。
关于陶小布,书中并没有对他有过特别着重的描述,不过我们还是可以在描述其他人物的时候找到一些关于陶小布的事件。陶小布应该是这群知青中性格相对要中庸一点的人,从他的一些处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开,他既不慷慨激昂,也不怯弱怕事,这也应该也是他为什么在那个年代受的苦难是最少的原因之一。当他做了副厅长之后,因为不愿放弃自己的处事原则而被扫地出门;当他想借生病原因病退的时候,他苦苦思索该以什么最好的病痛而离职,不过最终怕这怕那,而搁置了这个计划。小安子之所以要丹丹把自己的日记给他,应该是因为他和小安子之间那层没捅破的暧昧之情吧。
《日夜书》这个题目好似和书中内容没什么太大的联系,但这种联系是深层的,可以这样理解:日象征着文明,夜象征着野蛮,这本书就是围绕文明与野蛮的碰撞而写的。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5-08-12 20:09:10
上一篇:我喜欢的卡通明星作文
下一篇:快乐的愚人节
网友评论《日夜书读后感》
评论功能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