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情况汇报








**镇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情况汇报




**镇是我县县城所在地,地理位置独特,水热资源丰富,全镇共辖5个村个林场92个村民小组,577户,25526人耕地36806亩。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预测可达到42827元。被列为全市城乡一体化试点乡镇以来,**镇立足区位优势,抢抓政策机遇,多方整合项目,加大资金投入,统筹城乡产业开发、基础配套、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积极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框架。


一、试点工作进展情况


今年开展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以来,**镇严格按照市县要求及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积极部署安排工作,加强领导,细化措施,严把质量,强化监督,各项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一)产业开发强势推进。全面完成**现代产业农业园灾后重建及袁家庵78座大拱棚后续建设工程,配套完成**现代农业产业园农电线路建设22公里,在袁家庵、杨柳集中新建大拱棚78座;在**村枣园坪建成柿子基地675亩,完成**、阳坡、**3村果园标准化管理2030亩,组织群众进行了清园、整地,积极推广旱作农业技术,落实果菜间作套种200亩,筹资资金,购回优质洋芋籽种42万公斤,完成地膜洋芋种植6752亩;建成袁家庵肉牛养殖小区处,配套建成暖棚牛舍40座、青贮池40个;扎实开展劳务输出工作,集中向天津、宁夏等地输送劳力3000多人次。


(二)基础条件显著改善。精心实施合志沟淤地坝除险工程,新建了泄洪道、消力池,动用大型机械4辆,对**沟、**沟道进行了彻底清淤,基本排除了城区防汛隐患;硬化村庄道路3条6公里,砂化主干道路2条23公里,整修上山路、边沟28条796公里,加固维修**村便民桥一处。完成阳坡村自来水入户50户、**村**梯田建设6409亩,完成五里铺村庄道路硬化前期准备工作,已动工建设;完成荒山造林467亩。


(三)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全面完成东大街南侧水泉、**村4幢安置楼续建工程及**、**等村40户小康屋建设工程,新修**村二层别墅式小康屋26户,实施杨柳等农村危旧房屋改造240户,改造危旧房屋28800平方米;沿304省道、32国道沿线实施“三清五改”80户,60%的农户配套卫生厕所和洗浴设施,建成**、**、**、**、**5村垃圾集中仓5个,拆除各类废弃违章建筑25间;大力实施村屯绿化工程,**、**等景区沿线栽植各类大杆绿化树2000株,**、**、**、**、**5村栽植道路林网38公里,庄前屋后栽植各类绿化苗木92万株,村屯绿化率达到00%。


(四)机制创新稳步推进。持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建成凤咀山林改示范点处,发展林下养殖5万只,完成树种改优000亩,发展林下种植500亩;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认真开展了重点工程建设土地征收协调服务工作,累计征收土地48265亩,拆除房屋36户02间;围绕主导产业开发,注册成立了新岐畜禽养殖及**、**蔬菜专业合作社3个,发展会员2800名;积极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试点;建成惠农政策落实服务大厅所,发放各类惠农补贴资金68997万元。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抓规划,拓展城乡一体化发展空间。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是前提,规划管长远。在建设实践中,**镇党委、政府坚持把科学规划布局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立足点,着眼于统筹城乡各种要素,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聘请专家依据县城建设总体规划,编制了《泾川县**镇城乡发展总体规划(2009年-2020年)》,将县城周围3公里以内的杨柳、**、**、水泉、**、**、**、五里铺等村全部纳入县城建设总体规划范围,遵照“三个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原则,重新调整了行政区、商业区、住宅区、农业区、工业区等功能区划,修订完善了《城乡建设用地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公益事业发展规划》等单项规划,完成了**、**等个村庄建设规划,基本实现了建设规划从镇到村、从村到组、从组到农民集中居住区全覆盖。同时,结合省列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和市列统筹城乡发展试点镇工作要求,制定了《泾川县**镇**-**新农村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2009-202年)》和《泾川县**镇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规范性文件,对土地利用、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发展等做出了详细部署,做到了总体规划与县城开发、土地利用、产业布局等有机衔接、渗透互补,构成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规划体系,近年来先后为县城扩建、道路桥梁、公益事业等各类重大设施建设项目提供土地2533亩,保证了西平铁路、平定高速等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县城开发的用地需求,增强了城镇辐射带动能力,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周边村为支撑、以其他村为基点、以设施为纽带的“网状”空间布局,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


(二)抓建设,夯实城乡一体化发展基础。规划是龙头,建设是关键,镇村两级按照总体规划和实际需要,坚持把统筹城乡发展的切入点放在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上,把着力点放在经营城镇开发、强化基础设施上,把落脚点放在改变农村面貌、优化人居环境上,积极整合项目,多方争取资金,切实加大投入,集中用力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一是壮大产业促增收。按照“一二三产互动、城乡经济交融”的思路,依托城郊区位优势,着眼促进农民增收,努力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切实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积极发展商贸服务业,促进产业在接续中延伸、在延伸中调整、在调整中增效,形成了相互依存、互支互促、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商贸集中的发展态势。坚持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以**、袁家庵、杨柳、**、五里铺等蔬菜生产大村为重点,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集中规模、效益提升”的思路,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新建日光温室03座,搭建大、中拱棚40多座,并配套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春提早、秋延后”反季节蔬菜,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全镇年均种植各类蔬菜3万亩,蔬菜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遵循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理念,配合县委、县政府及县直有关部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土地、资金、技术、劳力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建成了泾川县循环经济产业园,建办了新元中药饮片、旭升面粉等产业化龙头企业,城乡产业发展的关联度进一步提高,既促进了特色产业发展,又为特色农产品签了“订单”,实现了农产品加工增值和农民增收。充分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水热资源,吸引部分县城经济人士投资农业生产,建成了武龙花木繁育等民营生产基地,城乡互补、工农互促的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按照“拓宽市场、活跃经济、富裕农民”的思路,围绕工业发展、城镇建设,着眼失地农民就业安置,依托项目支撑,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美容美发等服务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特色风味小吃等乡村第三产业,成立了星利达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先后建成了陇东瓜果蔬菜批发市场、东大街商场、陇东第一汽配城、**民俗小吃一条街等各类专业市场,新增商业门店495间,个体工商户326户,引导城市服务业向农村扩散,增强城镇辐射和带动能力,促进农民走出农业、走出农村、进入城镇。二是经营城镇优设施。按照“经营县城、带动小城镇、建设新农村”的思路,结合县城东扩北进,先后完成了**镇政府、县委党校、泾川县人民法院、泾川职中、大云寺博物馆、县疾控中心、农发行、人保公司等众多机关单位,泾川三中、县城体育中心、城北供热公司、国税局业务楼、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司法局业务用房、泾川县特教学校等建设项目土地征用工作。同时,为使县城与镇村之间联系更加紧密,通达更加顺畅,以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为目标,依托“三条街路六大工程”项目,先后投资230万元硬化主干道路5条0公里,积极配合县直有关部门完成安定大桥、宫山大桥、中山大桥等4座大桥建设任务,开通杨柳至温泉、县城至**、县城至阳坡、县城至凤凰公交线路4条,成乡距离缩小,城乡关联加强,城镇辐射带动明显,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康庄大道”,在城乡之间初步形成了物流、人流、信息流快速高频流动的“半小时经济交流圈”。为保证群众饮水安全,采取“财政奖补、群众自筹”相结合的办法筹集资金265万元,开挖自来水管沟75公里,完成**、**、**、五里铺自来水入户工程,解决了370户575人的饮水问题,使全镇自来水入户率达到了85%,通村率达到95%,结合国土局实施的土地整理项目,在304省道蔬菜中心新打灌溉井6眼,铺设“U”型渠22条8公里,使蔬菜中心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了00%,提升了设施蔬菜效益,拓宽了农民增收门路。三是建设新村变面貌。按照“居住提升文明、城乡一体推进”的思路,结合西平铁路征地拆迁安置,以住整洁房、上卫生厕为目标,加大陇东民俗小康屋、城北安置区及改厕改灶力度,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风格、统一安置”的要求,整合新农村建设、危旧房改造、征地拆迁安置等项目资源,整区域推进陇东民俗特色住宅建设及街景开发,高标准配套村部、卫生所、农家书屋、健身场所及通村油路、村庄绿化、排水排污工程,积极推广户用沼气、太阳能热水器等现代生活设施,至目前,全镇建成小康住宅860户,新建安置楼5栋,实施农村危旧房屋改造600户,小康屋住户比例达到40%,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30%,沼气、太阳能热水器等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25%,宽带网络入户率达到20%,建成了**、**等规划合理、特色鲜明、设施完备、环境整洁的农民新村,做到了与县城开发建设同步同轨。


(三)抓改造,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近年来,随着县城建设进程的加速发展和县城规模不断扩大,城区周围的**、杨柳、**、**、水泉、**、**等村在区域位置上已成为城区的组成部分,逐步形成了基础设施落后、村庄面貌破旧、民宅摆布零乱的“城中村”,与县城开发建设不相适应,农民要求提升改造的愿望十分强烈。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顺应村民要求和发展需要,按照国家政策规定,结合镇村实际,配合有关部门制定出台了《泾川县**镇“城中村”改造实施方案》,对旧房丈量核实、旧村拆迁安置、居民户口甄别、置换分配标准、产权所属利益、居民生活保障等做出了具体规定,明确了补偿标准和奖罚办法,重点实施了王母宫、大云寺、田家沟等景区周围农宅“穿衣戴帽”工程和**、杨柳、**、**、水泉、**、**等城乡结合部位“城中村”改造工程,拆除各类废旧临时建筑853间,改建农宅600户,改建房屋800间,改建大门327座,改建道路24条36公里,粉刷加固围墙9000平方米,新建垃圾集中仓26座,有效解决了景区周围环境差、县城整体面貌差、村民居住条件差的“三差”问题。通过建设改造,县城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城镇化水平达到2907%,城乡共建水平明显提升。


(四)抓转化,激发城乡一体化发展活力。**镇作为我县县城所在地和全市统筹城乡发展试点镇,发展与建设的核心仍是“三农”问题,在人口多、耕地少、科技水平与资源利用率低,特别是失地人口众多的情况下,只有走城市化发展之路,加快传统农民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及社会心理和思想观念上向城镇居民转变,才能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为此,**镇党委、政府按照“生活步入社区、户籍进入社区、观念融入社区”的思路,强化服务引导,加快转化农民。一是推进就业转型。按照“离土不离乡,离岗不下岗、农民变市民”的思路和“就地就业、就近就业、输转就业”的原则,多渠道开辟农民就业门路,初步形成了“有地农民种菜养畜、失地农民务工经商”的就业格局,目前,全镇共有劳动力4329人,其中30%的从事蔬菜种植和畜牧养殖,40%的从事二三产业和服务业,30%的外出务工,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富余劳动力得到有效转移,失地农民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群众收入稳定增长,形成了城乡经济互促共赢、农民市民互为转化的生动格局。二是推进身份转换。鼓励有经济基础、有就业条件、有进城愿望的农民在县城购买商住楼,成为了“户籍在农村、生活在城镇”的新型“白领农民”。目前,全镇有200名群众脱离了农业生产,成为城市工人、技术人员或民营经济人士,逐步从农民转变成了城镇居民。三是推进观念转变。培养现代文明意识,是促进传统农民向现代市民转变的关键。**镇大力实施“依法治镇”战略,通过广泛开展法制教育,组织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的法制讲座和法律咨询活动,增强农民民主法制和依法办事的理念,引导农民在遵守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基础上依法维护正当权益,纠正了少数人存在的“法不责众”、“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不正确心态。同时,积极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加强文明意识教育,摈弃传统陋习,以健康文明的文化改造人,凝聚人,举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转变了农民陈旧保守的思想观念,逐步适应了城市生活方式,养成了城里人的生活习惯。


(五)抓共享,彰显城乡一体化发展成果。从目前形势看,缩小城乡差距,不仅是缩小城乡经济总量的差距,更重要的是逐步缩小城乡居民享有的公共服务和生活水平的过大差距。因此,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共享成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镇党委、政府按照“公共服务向农村侧重、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的原则,把公共财政投入向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等领域倾斜,解决了一些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充分利用县城教育资源,鼓励有条件的农户送子女到县城幼儿园、东街小学、中街小学、泾川一中、泾川二中上学,享受优质教育,目前全镇共有600名农村学生在县城学校就读,占学生总数的0%。在积极共享县城医疗资源的基础上,巩固完善“农村医疗卫生全覆盖”成果,农村社区医疗服务覆盖率达到00%,标准化村卫生所建设合格率达到9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保持在98%以上,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按照“提升文化底蕴、全民参与健身”的要求,在全镇85%的行政村建立了文化活动室,基本实现了村村建有体育健身场地和篮球场的目标。按照“农村保障城市化,农民保障社会化”的原则,以农村低保、五保供养、优抚优待、临时救济、教育救助、高龄补助、残疾人补助等为基本保障项目,建立健全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了失地人口最低保障化,并为城乡困难群众提供了就学、就医、养老等一系列社会救助,让城乡群众共同享受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成果,目前全镇共有390户3045人享受农村低保。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4-09-29 17:52:22
上一篇:法院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环节情况汇报
下一篇:万丰山水库综合整治工作汇报
网友评论《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情况汇报》
评论功能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