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区教育工作要点

205年区教育工作要点

&bsp;&bsp;&bsp;&bsp;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市、区委全会精神,以“省教育现代化区”创建为总抓手,抓住“高标准改善办学条件、高强度推进教育改革、高要求加强队伍建设、高起点创建平安校园”四个重点,努力提高教育的优质度、公平度和满意度,推动**教育迈上新台阶。

二、主要目标

教育资源更均衡。教育投入持续增长,教学设施不断改善,教育布局继续优化,教育信息化稳步实施,城乡校际更趋均衡。完成所乡镇学校综合改造项目,中小学省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95%以上,B级以上食堂学校达80%。

2教育发展更协调。学前教育整体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职成教育创新拓展,民办教育规范有序。德育工作务实创新,减负提质深入实施,有效教学继续强化,联盟组团彰显合力,质量监控不断完善。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99%以上,公益性幼儿园覆盖率达75%。中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00%,适龄“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与普通儿童少年入学率基本持平。

3教育特色更彰显。教师素质进一步提升,课程开发进一步加强,特色创建进一步凸显,基层党建进一步夯实,平安创建进一步落实。培育或新增4门省级义务教育精品校本课程,区特色学校复评率达30%。力争通过省教育现代化区初评。

三、重点工作

抓住优质均衡,着力构筑现代教育高地

⑴优化配置,巩固教育均衡化。合理规划教育布局。根据“区域协同、资源共享、发展互利”的工作思路,修改完善《**教育布局专项规划》,力求做到教育资源布局与城乡建设规划相衔接、与区域功能布局相配套、与人口居住分布相协调,不断扩大各级各类教育资源的有效融合和效益提升。大力推进基础建设。稳步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加大学校办学设施、设备改善力度。重点抓好区成人学校、东林中学的新建和织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妙西中小学的改扩建工程;配合市政府、开发区推进**小学、**中学的新建和**小学、**小学的改扩建工程。启动农村学校综合改造工程,缩小城乡学校办学硬件的差距。均衡配置优质资源。坚持“优质普及、量质并举、稳步推进”的工作原则,进一步推动集团化办学由中心城区向东部新城、重点乡镇迈进,由义务教育向学前教育渗透。以“六统一”(建设统一规划、经费统一管理、制度统一规范、师资统一调配、教学统一安排、文化统一融通)的集团化办学管理为基础,进一步明确集团与校区的职责,以求扩大规模增效益、优化管理提质量、深化特色创品牌。

⑵把握重点,推进教育现代化。围绕标准强基础。把争创“省教育现代化区”作为重中之重,根据省教育现代化达标县(区、市)认定标准,围绕优先发展、促进公平、育人为本、提高质量、改革创新等内容,通过完善教育保障、科学育人、协调发展、质量监测、教育改革等五大体系,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对照要求强合力。按照市、区教育现代化县(区)创建推进会要求,注重发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和统筹指导作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学校执行的创建网络。对照目标、倒排时序,实行“导航式指导,会诊式督查”,力争已达标的指标创亮点、基本达标的指标得满分、不达标的指标少扣分。借助各类媒体,介绍创建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和好典型,以实实在在的成果赢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教师、家长等群体的认同。数字建设强实力。制定全区教育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以教育信息化助推教育现代化。重点加强“三通两平台”(“三通”是指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两平台”是指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和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建设,开展数字校园创建活动,积极推动交互式多媒体教学一体机、录播教室的配置。积极探索网上自主作业、网络空中课堂、网络互动教研的研发和利用,组织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促使优质教育资源的区域共享。着力加强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促进有效应用。

⑶注重协调,促进教育优质化。学前教育突出公益普惠。围绕“改善、提质、惠民”目标,贯彻落实第二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进中心城公办幼儿园集团化办学,有序扩大招生规模,充分发挥公办园在公益普惠中的标杆作用。以乡镇中心幼儿园等级提升为抓手,结合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全力改善农村幼儿园办学条件。通过加大政府补助和购买服务等方式,努力增加民办普惠性幼儿园数量。出台民办幼儿园(含民工子弟学校)规范收费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委托中介机构开展办学成本监测,促进民办幼儿园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和长效化。义务教育突出优质均衡。通过中心城名校(优质学校)带新建校、薄弱校的方式,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东部新城辐射,从而形成中心城区、东部新城、织里镇等重点乡镇“三足鼎立”的优质教育格局。健全校级领导、中层干部、班主任优秀管理经验交流机制,通过项目推动、人员互动、研训联动方式,加强校际间教育管理的互学、互融和互升。出台织里镇民工子弟学校考核与奖励补助办法,努力提升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水平。职成教育突出灵活开放。整合职成教育资源,破除以乡镇为单位的“单兵式”低小散办学形式,积极探索“大成校”的合作办学模式。联合高等院校、聘请知名专家,建立各具特色、定位明确的培训合作联盟,着力推进现代物流、装备制造、光电一体、生态型农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的培训。围绕大众化教育需求,着重开展面向社区居民、失地农民、失业人员、高中毕业生等群体的职业培训和学历提升。

2抓实全面发展,着力构筑素质教育高地

⑴强化德育实践,提升立德树人水平。创新德育方式。深入开展友善、孝敬、诚信等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全面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开展学生“N项道德经历体验活动”,扎实推进学生体艺、社团和综合实践活动,将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有机融入学校教育。以“八大校园”、“五百工程”推进为平台,着力构建区域特色的“百项德育工作专题”。搭建德育平台。注重发挥3个省首批班主任工作室示范作用,继续开展班主任综合能力大赛,切实促进班主任专业能力成长。出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意见,以及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与运行标准,开展国家心理咨询师和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证的培训、考证活动,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展示月活动,提炼推广心理健康教育典型经验,不断扩大我区心理健康教育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拓宽德育网络。建立健全家校联系制度,实现家校全方位、立体化的交流沟通。切实加强家委会组织建设,完善家委会运行机制,创新家委会运作模式,拓展家委会职责功能,充分发挥家长在参与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⑵聚焦育人转型,提升创新发展能力。丰富校本课程主载体。围绕“育德、育知、育体、育能”的工作目标,确立国家课程地方化、地方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实用化的工作理念,优化学科课程、强化活动课程、深化人文课程,扎实开展“百项微型优秀校本课程”培育行动,建立丰富的校本课程资源。唱响减负提质主旋律。坚守六个严格(严格课程开设、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严格控制补课、严格规范考试管理、严格确保学生的休息和锻炼时间、严格规范招生秩序),将“减负提质”各项要求全面落实到课程、教学、作业、考试、评价、管理等各个环节。强化学生评价主导向。贯彻落实《浙江省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实施方案》,注重过程性评价、描述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着力构建学生综合评价机制,努力克服德育与智育分离、用学科成绩取代道德评价的弊端。

⑶紧抓高效课堂,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健全学科监测体系。完善小学4-6年级、初中-3年级学科质量监测方案及评价制度,监测内容逐步由文化学科为主向音乐、体育、美术等科目全覆盖转变,定期实施专业化教学质量监测,促使学科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建立网络阅卷、样卷分析制度,引入专业评估、统计和分析,形成科学的区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深化有效教学行动。有效整合“备课、上课、作业”三个专题研究,总结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样本课堂范式,培育一批课改典型学校和优秀教师。以教育部课题《区域性学生作业“控量提质”模式研究》经验推广为契机,着力推进更多学科参与的网络自主作业实践,促使区域自主作业研究的运用和深化,不断提升“轻负高质幸福校园”的知名度。强化有效教学管理。完善教育教学调研制度,充分发挥退职校级领导、兼职督导的作用,加大对薄弱学科、薄弱学校的教学诊断指导,助推薄弱学校教学质量、日常管理水平的提升。加强分管教学校长、教务主任的培训,以业务学习、交流研讨、主题论坛、深入一线等培训方式,助推教育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

3抓好队伍建设,着力构筑教育人才高地

⑴师德为先,提升队伍形象力。划底线促规范。出台《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实施意见》,编印《**区教师师德手册》,明确全区教师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要求。针对有偿家教、接受家长请吃和收受礼品等师德问题,通过发倡议书、签承诺书、公益辅导等方式,形成浓厚的师德自律氛围。强督查重考核。开通投诉电话,设立举报信箱,从严查处有损教师职业形象的违法违纪行为。尝试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定期听取“两代表一委员”、行风监督员、家长与媒体代表等对师德师风的评价,将评价结果运用到学校年度目标考评、幼儿园等级评定、民办学校年检中。完善个人自评、同行互评、家长和学生参评、考核领导小组综合评定相结合的师德考核办法。树典型扬正气。成立在职教师志愿者服务队,促使中心城学校教师进社区、乡镇学校教师进文化大礼堂志愿服务常态化、实效化。建立退休教师校外辅导站,着力开展学习辅导、艺术指导和家庭教育咨询服务。开展最美教师、师德先进群体、师德楷模、优秀师德项目评选活动,广泛挖掘、积极宣传在教书育人、关爱学生和服务社会等方面的先进典型,努力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⑵能力为重,提升教师教学力。加强梯队培养。聘请高等院校专家为导师,通过教学共研、课题共育、项目共建方式,促使第一层次名师成为区域教育领军人才。充分依靠“享受教育特殊津贴人才”的力量,扎实推进“三名工程”(名校长工作站、名师工作室、名师“三带”),带动骨干校长、骨干教师快速成长。拟定高端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市名师、省特级教师拟评人选的系统培养计划,开展区第四届教学能手评选,推荐市第十届教坛新秀人选,打造结构合理的名师梯队。突出学科引领。完善教研员重点联校制度和学科年度分析报告制度,充分发挥教研员在学科教学中的引领作用。继续加强学科(教研)组建设,开展星级学科(教研)组评选活动,强化学科(教研)组的业务学习、教学研究、课程开发和课题研究等功能,充分发挥学科(教研)组在教师培养和学科质量提升中的独特作用。强化实践培训。从“三小”(小问题、小现象、小课题)研训切入,力推菜单式的全员培训,提高全员培训的实效性。加大校本培训项目的开发力度,加强校本培训模式的探索研究,提升校本培训的有效性。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说课、评课、上课、命题等以赛代训活动,努力提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⑶管理为要,提升制度保障力。强化干部队伍建设。修改完善校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实施办法,进一步规范民主推荐、组织筛选、考察确认和公示任用等程序,营造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环境。探索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培养培训新途径,采取专题式调研诊断、课题式业务培训、主题式学术论坛、网络式互动交流等方式,推动校级领导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改进校级领导考核评价办法,尝试实施团队捆绑考核方式。优化教师流动工作。制定205年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流动实施方案,促使交流工作的政策保障制度和经费保障制度更加完善。采取行政部门指导交流、学校层面推荐交流、教师个人申请交流的“三结合”方式,推动义务教育教师、校长有序流动。扩大农村教师、中层干部到中心城学校挂职锻炼的比例,全年区域内骨干教师流动人员占符合条件的5%以上,努力缩小校际间、城乡间教师整体实力的差距。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学校岗位设置管理改革,建立和完善职称评聘与岗位聘用相结合的用人机制。不断完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称评审工作的政策、措施,发挥好职称评审导向激励作用。

4抓深教育转型,着力构筑教育品牌高地

⑴坚持优势提升,自主发展出新招。完善学校评价方式。依据教育部《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修改完善中小学发展性评价办法,以评价为导向引领学校迈入稳步发展的新常态。评价内容涵盖基础指标、重点指标、特色指标、附加指标、第三方评价等方面,评价手段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由重总量向重增量、由重实地评审向重网络考核(指借助学校网站进行考核)转变。建立“学年初申报、学年中指导、学年末展评”的重点项目管理机制,确保重点项目建设取得实效。强化教育督导评估。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原则,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检查、监督、评价、指导、咨询、服务的职能。坚持主导性、差异性、可行性原则,探索基于学校自主发展的刚性与柔性(“自需”)相结合的督导模式,促使教育督导成为推动全区教育发展的有力武器,成为实施依法治教的有效载体。通过业务培训、外出学习、项目研究等方式,不断提升专、兼职督导的专业化水平,努力打造一支政策水平高、专业能力强、声誉反响好的督学队伍。构建现代学校制度。加强公办中小学章程建设,争取年内基本完成“一校一章程”建设。围绕“建设怎么样的学校”,重新梳理学校日常管理、教育教学管理、校园安全管理等各项制度,确保依法治校、依法治教落到实处。围绕“成就怎么样的教师”,积极完善教师绩效考核、岗位聘任、能力提升、优秀奖励等各项制度,确保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围绕“培养怎么样的学生”,不断探索学生培养新机制、学生评价新方法、学生管理新途径,确保“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落地生根。

⑵坚持文化立校,特色创建走新路。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以市校园文化建设现场会为契机,注重发挥4所市校园文化建设试点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全面推进全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开展校园文化展评、校园文化解读、校本教材开发评比活动,促进学校以显性的文化影响人,以隐性的文化感化人。继续深化和巩固“八大校园”建设成果,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美好的艺术追求。注重特色学校创建。继续开展特色优势学校、特色学校、特色示范学校的申报评估工作。着重强化“特色”的复评周期,探索开展特色学校评估退出机制,倒逼学校特色发展和内涵提升,始终保持学校特色发展的活力。注重学校品牌提升。通过专家引领、媒体推介、深化教改等途径,努力提升优质学校的层次和水平,全力打造一批“在区内有作为、在市内有地位、在省内有影响、在国内有知名度”的品牌学校。

⑶坚持顺势转型,教学研究攀新高。建立科研网络。组建一支以研训员为龙头、学校教科室主任为主体的学术水平高、科研兴趣浓、协作能力强的教育科研队伍。聘请区域教育科研兼职指导员,建立教育科研项目评审专家库,促进区域教育科研工作有序、有力、有效运行。健全科研制度。研制区域教育科研重点课题申报指南,出台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健全课题立项申报、课题中期指导、课题结题验收、重点课题奖励、优秀成果推介等一系列制度,促使教育科研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加强科研交流。建立区域科研QQ群(或微信),及时展示教育叙事、教学案例、教学论文、课题研究等新成果,形成良性互动的网络科研群体,营造积极学习的研究氛围。注重科研档案的规范管理,汇编课题研究的立项卷、研究卷(过程卷)、结题卷、成果卷,为今后开展教育科研积累基础资料。

四、保障措施

立足党建,与时俱进明方向。主题教育求深度。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省、市、区委全会精神为契机,围绕“我的价值观”这一主线,精心组织、大力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活动。继续深入开展“三进三千”行动,着力解决师生、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不断深化和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学校党建求效度。开展“双强双优”党组织创建活动,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以强化班子建设、提高队伍素质、建立健全制度为重点,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强化基层工会组织建设,加强共青团、少先队活动指导,关心老干部、退休教师生活,引导民主党派积极参与教育决策,为推动全区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廉政建设求力度。以督查评价为手段,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扎实推动“两个责任”落实到位。开展党风廉政教育“五个一”活动,建设良好教育生态。实行“阳光基建、阳光人事、阳光财务、阳光决策、阳光食堂”活动,抓好重要事项、重点岗位、关键环节的防范与监督。继续开展“三公”经费、基建工程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内审工作,注重审计整改,发挥审计结果作用。持续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区相关要求,深入开展正风肃纪活动,严肃查处违纪违规行为,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健康教育发展环境。

2着眼惠民,通盘谋划强保障。突出平安建设。以“平安校园”创建为抓手,建立“七化”运作模式(即宣传教育长期化、管理网络系统化、规章制度规范化、工作岗位责任化、安全管理全程化、隐患排查经常化、设施设备标准化),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安全工作格局。抓好日常安全教育、应急演练、传染病防控、接送车管理、校园安全综合治理、学生放心餐饮食工程等重点工作,提升人防、物防、技防的“三防”建设水平,积极推进标准化校园警务室建设,确保校园安全稳定。突出阳光招生。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修改完善中小学招生办法,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确保阳光招生稳妥推进。全力接受符合条件的新居民子入学,依法保障新**人的受教育权利。突出扶贫资助。依据“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原则,认真落实“两免一补”、爱心营养餐等惠民政策,确保没有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不断完善“三残”儿童入学机制,实现关爱留守儿童、孤儿、贫困生等特殊群体学生工作常态化。

3聚焦服务,务实求进展风采。抓行风,做好维稳文章。建立校级领导、“两代表一委员”谈教育制度,完善局领导接访制度,在中心城区建立教育便民服务中心,全面掌握各类教育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提高预警、研判和化解能力。认真办理“2345政府阳光热线”和各类来访来信,切实办人民支持和人民满意的教育。探索建立教职工诉求倾听与反馈制度,主动听取他们对教育热点、难点、重点等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提前做好矛盾的预警、协商、疏导和化解工作。抓规范,做好依法文章。规范教育行政审批的服务流程,做好行政权力和信息的网上公开,规范重大事项的决策程序和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与管理。加强教育行政执法职能,依法确保教育投入,依法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秩序,依法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依法规范学校及其办学者的办学行为。抓宣传,做好舆论文章。充分利用**教育在线、**教育微博、《**教育动态》等平台,大力宣传全区教育改革举措和成效,扩大全区教育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贯彻落实网络舆情及重大事件处置应对办法,加强网络舆情应急处置工作小组负责人、网评员队伍建设,做到突发事件早发声、关键时刻不失语、重大问题不缺位,努力为全区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五、学期起讫时间

204学年第二学期,中小学师生于205年3月6日报到,3月7日正式上课;7月5日中小学教师离校,暑假开始。205学年第一学期,中小学教师于8月25日报到,学生于8月3日报到注册,9月日正式上课;206年2月日开始寒假。205学年第二学期,中小学师生于206年2月23日报到,2月24日正式上课;7月5日中小学教师离校,暑假开始。

(编辑:露露)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5-03-15 18:06:31
上一篇:学校春游活动方案范文两篇
下一篇:经济开发区2015年工作思路书面发言材料
网友评论《2015年区教育工作要点》
评论功能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