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谈“人治”到“法治”

此文由 第 一公 文 网 免费 提供

《人民的名义》谈“人治”到“法治”

&bsp;&bsp;&bsp;&bsp;&bsp;&bsp;&bsp;《人民的名义》是正三观的好作品,不仅仅在于它的题材敏感,尺度不小,揭露了很多公众平常非常想知道却无法知道的内幕,并且通过塑造李达康、侯亮平、沙瑞金等人物形象来反映现实中干部队伍及制度现状,引人深思。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观众之所以大爱“达康书记”,是因为他为官公平正义,干事雷厉风行,是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实干派,性格“霸道”,剑指官场懒政,符合观众心目中的好官形象。但是在大风厂事件中就已经表现出他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以暂时牺牲人民群众的利益,来要发展、要GDP、要政绩。其实这样的官员在现实中是很多的,这类干部能力很强,具备改革所需的决心,能够推动一个区域快速发展。但是他们没有把人民群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造成了一个区域的发展,伴随着干群关系的恶化,乃至社会矛盾的激化,为社会持续发展埋下隐患,变成看似繁荣,实则危机重重的局面。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剧中反贪局长侯亮平有冲劲、性格倔强、心系群众、嫉恶如仇可谓是好干部,但其师出名门、少年得志,有“二代”嫌疑,并且说话言语“随意”,不按官场规矩办事,“猴精”形象,与观众思维定式中的领导形象不匹配,所以不讨观众喜欢。他也代表着现实中的一类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他们富有活力、能力出众,在工作中有很多新思路、新方法,而且从为群众、社会做贡献中收获满足感,对一些迂腐的官场“规则”嗤之以鼻。虽说观众不喜欢“他”剧中形象,但是在现实生活,侯亮平式干部言语“随意”带来的亲近感和对待群众的热心、责任心是办事群众最喜欢的干部类型。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最后谈谈省委书记沙瑞金,“空降”“说话随和但不失原则”“运筹帷幄”“信仰坚定”“敢动真格”“人民公仆”等这些都是他的人物标签。他其实是存在在群众想象中的好干部,包青天式的人物,用正义和权力,整治官场乱象、腐败。他的出现,或者说存在,表现出我们的法治体系还不够健全,“人治”思维还很严重。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笔者看来,干部应该心系群众,以群众的需求为导向,以矛盾点为导向,辩证看待发展与矛盾,谋求更持续、和谐的发展。国家要完善法治体系,法的实质是人的思想,用思想来统治,思想又高于人,变“人治”为“法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权力的运行轨迹清晰,透明。

此文由 第 一公 文 网 免费 提供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7-05-03 14:51:57
上一篇:浅析“排位晋升”工作的实践与认识
下一篇:以《人民的名义》看官员如何预防被围猎
网友评论《《人民的名义》谈“人治”到“法治”》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