兢业之心潇洒之趣-教师节感想

暑期放假时,校长留了一道作业题——如果我是孩子,如果是我的孩子。一个题目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们每位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都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常究常新的一个话题;第二个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既陈旧又沉重、既多余又必要,令人迷惑的话题。按照两个问题的内在逻辑关系,我先从第二个话题谈起。

一、如果是我的孩子
其实,以这个话题来讨论教师的责任感、责任心,职业道德,我的心很痛!我在想,从教师这个角度讲,“我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有区别吗?如果是我的孩子,我就会倾囊所授、倍加关爱吗?如果是别人的孩子,我又会另眼相看、慢待敷衍吗?这个话题虽然说元基点就暗含着对老师责任感、责任心的质疑上,但也确实是对我们每位老师职业道德和教育良知的深深拷问!
之所以说这个话题多余、令人迷惑,我想我们的老师都是经过十几年的中小学教育,几年的大学教育,并且拿到教师资格证才从事这个特殊的育人职业,再回头去讨论教师职业道德中的ABC,教师的道德底线问题,是不是有点多此一举呢?可想法和现实总是有距离,有些老师职业道德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甚至守不住道德的底线,底线没有最低只有更低,我们不能再掩耳盗铃,我们需要自省、反思、警醒!
说到教师的职业道德,我们需要对教师的角色再定位。当一个好教师比较难,可能就难在角色冲突、角色负荷以及人们对教师日益增加的角色期待上。“太阳低下最光辉的职业”也好、“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罢,过度的角色期待会适得其反,一方面徒增教师压力,另一方面也会麻痹相关部门和社会对教育的监督。昔日,人们赞美教师角色意义和奉献精神,常用“蜡烛”、“春蚕”、“园丁”的隐喻,但这种隐喻却忽视了教师自身利益、成就的需要。后来,英国有位数学家在批判中小学教育中功利主义现象的时候打了这样一个比方:在功利主义盛行的中小学教育里,每个学生就是指向大学的一门大炮,2年的基础教育就是由教师不断往炮筒里塞火药的过程,教师就是炮手,2年的准备期到了,炮手点燃了每一门大炮,结果,有的大炮打到了目标,有的没有。无论是否打到目标,那一门门大炮剩下的都仅仅是空壳。后来,“炮手”也就成了教师角色的另种隐喻,而且是个“反面角色”。
无论教师是什么样的角色,我觉得他都不要失去了人性,基本的职业道德底线。只要他真正把学生当成人,把自己作为一个有思想、有价值、有情感的人,他的角色职责就会得到践行。
记得前几年,学年度开学前,我在给新教师培训时说,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有德性,有社会良知,有敬业精神。检验时有个土办法,如果你是一个班主任,三年高中毕业时,全班学生一个不少的都认为你是一个好班主任,与你相处三年,你就像一个加油站,你为他们加满了燃料,并照顾好了他们,把他们送上了他们该去的的正路,又满怀笑脸地迎接新来的“车辆”,你就算称职的了;作为一名任课教师,你“授业”,学生“解惑”,你“传道”,学生“得道”,他们不仅从你这学到知识,也学会了做人。他们三年高中毕业,甚至四年大学毕业后,他们依然把你排在他们心目中的好老师的位置上,并对你念念不忘,你就是一名合格的老师。我不太愿意用很高的国家法律法规的条条框框,去衡量比照老师的职业道德。比如,2008年9月日公布的新修订《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其中“教书育人”一项,具体条文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序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有哪一条单靠教师的力量能实现得了?过去20年来,“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抓的扎扎实实”的现实,老师能置中考、高考于不顾,独自去搞素质教育?学生爱好体育、或小动物、或机械装配、或计算机、就是语文、数学或英语不好,老师又能给学生提供多少自由选择的空间?高考体制下,学校和社会又能给老师多少“因材施教”的空间?“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的要求,我想,作为老师你我都清楚,分不仅是学生的命根,也是老师的命根。
不过有一点我们应明白,“规范”的确为我们指明了道德方向,境界要求。让我们知道了该去做什么,不能去做什么。
首先,教师要有对学生一生负责的教育态度。教师要认识到自己的教育行为、教育语言乃至教育观念是影响学生终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不武断、不随意地对待学生发展的任何细节。不久前,一位老教师说,到现在我对上课还有一种“怯惧”感,第二天有课头一天我总是惴惴于心,总是考虑这个课该怎么上。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想这恐怕就是一种责任心吧。这要比那种临近上课才一拍脑门想起有课,甚至到了上课还不知道有课的老师要强到何止一百倍?责任心、责任感是教师德性的源泉。
其次,教师要以教育自己为责任,正己正人,为学生做出榜样和表率。黄宗羲在《续师说》中说道:“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而非师矣。”意思是说,作为教师,要首先教育好自己,修炼道德情操,提升专业素养,做到操守高尚,业务精通。也只有这样,老师才能成为学生人生发展的有效引领者,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示范者,从自我教育走向教育,“以人格引领人格,以心灵赢得心灵,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呼唤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培养宽容”(李镇西)。
第三,教师要有公正之心。在当今集体化教学组织形势下,教师面对的是一个班级的群体学生,是我的孩子还是别人的孩子,是差学生还是好学生,我们都要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不偏袒、不偏心、正直无私、公正合理。公正不仅仅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影响着学生的德性发展。
第四,教师更要具有爱心、耐心和宽容之心。这些都不空洞,都是很具体的,就在我们举手投足间,一句鼓励话中,一个眼神里。高尔基有句名言:“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学生。”教师爱是一种教育品格,一种教育精神,一种教育德性。我觉得,教育中没有了关爱、挚爱、热爱,便没有了教育激情,更没有了教育感召力。一个具有良好品德的教师,应该是充满爱心的人,是一位敢爱敢恨的人,是一个怀大爱之心、仁爱之情的人。爱学生,是教师善的标志。
记得有次在图书馆,我无意中翻阅到台湾作家龙应台先生的《孩子,你慢慢来》散文小册子。借回家,整整一晚上我都沉湎于书中的温情里,泪盈于那一幅幅充满爱心和耐心的画面里:“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她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是啊,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就如阿尔卑斯山山谷中那条著名的标语“慢慢走,欣赏啊!”带着欣赏去教育每一个孩子,放慢节奏,别让孩子筋疲力尽,用一颗神态自若的心,目送孩子蹒跚学步,目送孩子成长,目送我们自己老去的光阴,目送周围一切,我想:慢是宽容,错误也是教育契机,教育需要一种等待,更需要一点耐心。
有天睡觉前,我拿起枕边一本《班主任》杂志翻看,读到一则班级案例令我心动。案例说,一位语文老师上课时,写错了一个字。在学生朗读间隙,老师走下讲台检查,走到一女生旁,该生悄悄地把一张小纸条塞到老师手里,上写“老师你写错了一个字”,老师回头看黑板,很不好意思,一脸的歉疚。下课后,该女生,又偷偷地给了老师一张小纸条,上写“老师,这两年里,你写了那么多字,我们就发现你写错了一个字。”……读完案例,令我汗颜:作为学生尚能如此理解老师,尊重老师,宽容老师。我们作为老师反观自己,又是怎样对待学生呢?当学生有了缺点出了问题,我们有的老师总是嫉恶如仇、穷追猛打,不把他驳得体无完肤就誓不罢休。我们的宽容心到哪里去了呢?教师的宽容是一种力量,教师的宽容是学生自信心的保护伞,是学生发展的一种动力。它为学生的成长留足了自主反思的空间,是尊重和爱的体现。我们教师需要宽容之心。

二、如果我是孩子
其实,这也是一个纠结的话题——如果我是孩子,老师、学校能满足我多少需求?目前的教育体制又能让我实现多少梦想?因为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系统。有一位教育家曾经做过一个因素分析,该研究表明,如果要把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天,需要涉及08个因素,而把一个儿童培养教育成人,则涉及09个因素。抛开其他因素,单就学生这个角度,如果我是孩子,换位思考一下,我的想法就很多。
如果我是孩子,我想有一个知我懂我关心我负责任的老师;我想有一个知识渊博思维开阔思想新潮的老师;我想有一个讲课幽默风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效果倍佳的老师;我想有一个尊重我包容我在学业和人生道路上能引领我的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我还想有一个团结和睦积极向上能快乐学习的班级;我还想有一个处处有人文关怀,有张有弛和谐美丽令人留恋的学校……
如果我是孩子,我还有很多不想要不愿见的东西。我不愿意有不负责任无故旷课上课接打手机的老师;我不想有对学生漠不关心不批评不表扬一生一个面孔冷若冰霜的老师;我不愿意有一节课就一个腔调、一个地方——讲台、一个模式——讲,不管学生死活拒人千里之外的老师;我不愿意有对家长是“千不怕万不怕、就怕老师打电话,一打电话就挨骂”的老师;我不愿意有站在台上挥斥方遒走下台来如同金人不开口,一问就发火的老师;我不愿意有死水一滩毫无波澜枯燥无味毫无安全感的班级和学校;我不愿意见考试之后从第一到最后的成绩榜,还有那埋没我们头顶永远作不完的作业……
我们都是老师,有很多“需要”是学生对我们的底线要求。检视我们自己,如果没有前面所说的职业道德,我们又能给学生多少呢?我们是否还有资格站在三尺讲台之上呢?当我们在一味地埋怨学生是榆木疙瘩不开窍时,我们到底又为学生做了多少?也许有的老师说,我每天从鸡叫忙到鬼叫,就是不见学生学好成绩提高。套用经济学语言,我想这也可能就是教育中的粗放型经营而不是集约型经营吧,拼的是时间耗的是体力,充其量也只能算家庭保姆型的教师。在这种教育理念和氛围中苦熬,我们只能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工作上不潇洒生活上不快乐,何谈幸福感?我们需要去读书、需要去学习,在读书中使心灵得到净化,用读书来拯救自己;在学习中提高自己,更新教育观念,去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和规律,变“粗放型教育”为“集约型教育”,在教育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在教育中获取幸福和快乐!
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促进受教育者获得幸福体验,提升幸福意识,发展幸福能力。如果我们教师丧失幸福感,那么我们所教的学生就不会有真正的幸福感。教育应当激发人内心光明的一面,不管孩子的学校成绩好不好,能不能考上大学,起码我们的学校都应该让他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学生”只是暂时的角色,“人”却是永远的身份。正因为如此,谋求人的发展,才应该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和全部责任。经常,我和家长谈到学生的学习问题,看到家长一脸的焦虑和担忧,我总是劝道,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锦”,学习好仅仅是锦上添花,没有了“锦”,要“花”有多少用呢?!
教育,请让生命享受丰富多彩的成长之精神与幸福吧!因为我们相信:唯有这种快乐与幸福是持久而永恒的,是奠定人的生命基础和精神健康的不竭源泉。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促进生命的成长,提升生命的幸福并具有推动社会进步的能力,这是教育根本性的价值。
春风化雨催新蕾,辛勤耕耘桃李艳。教育是一首永恒的歌,让我们所有教师敞开心扉,用自己的青春、智慧和激情唱响为师者的人生之歌。

(编辑:新新)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3-09-21 14:27:52
上一篇:我的成功可以复制读后感
下一篇:军训后感
网友评论《兢业之心潇洒之趣-教师节感想》
评论功能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