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曹操

范文一:
我眼中的曹操是白脸长须,身材魁悟的人,他有勇有谋,还是一代枭雄呢!下面我为你介绍一下吧!

说他有勇有某吧,<<曹操急献刀&t;&t;一回中,曹操一直想刺杀董卓,让天下太平。有一回,王允把他的&ldqu;七星宝刀&rdqu;,献给曹操。于是,曹操拿着宝刀,来到董卓的府中,见董卓躺在床上,就抽出宝刀想斩杀他,董卓睁开眼,看到了连忙说:&ldqu;你抽刀干什麽?&rdqu;曹操灵机一动,急忙说:&ldqu;我是来给你献刀的。&rdqu;此时,正好吕布牵马过来了,曹操以试马为借口骑上马走了。瞧!他用智谋又救了自己一回。

说他爱惜人才吧,《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一回中,曹操捉到了关羽,想把关羽留住,因为知道关羽爱马,就送了他一匹赤兔马。而关羽过了五关,斩了六员大将。曹操仍不舍得杀了关羽,就眼睁睁地看着关羽回到刘备身边,与自己为敌。

这就是我眼中的曹操。


范文二:
凡是度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心中都会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薄云天的关云长,武艺超群的吕奉先,或是智勇双全的赵子龙&hllp;&hllp;然而,我最喜欢的莫过于一代枭雄,魏武大帝&dsh;&dsh;曹操了。
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三四岁的孩童,都无一不把曹操看作一个坏人,一个粉脸的奸臣来对待。但我却认为曹操是一个不论文武皆堪称霸的风流人物。《三国演义》的中心是&ldqu;尊刘、反曹、贬孙&rdqu;,因此曹操的一世英名在《三国演义》里不是只字不提,就是草草概述。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被称为&ldqu;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rdqu;。因此,很多人认定他必定奸诈无比。而我以为,这句话反倒能说明曹操的军事能力。孙子曰:&ldqu;兵者,诡道也。&rdqu;正因为曹操熟读兵书,会使用计谋,他才被称为奸雄呀!
曹操身经百战,用兵如神,无数英雄豪杰都曾败在他手下,其后许多大将又为他所用。他淮南困袁绍,下邳擒吕布,以绝对兵力劣势却能大破青州百万黄巾,又曾行刺董卓,其它战绩也数不胜数。再看刘备,一点军事才能都没有,最后还是败于军事上,被东吴陆逊火烧连营。
曹操在文学方面也是卓有建树。他写出的《观苍海》、《龟虽寿》等名诗,词藻华丽,荡气回肠,流传至今,可以说曹操是历史上伟大的文学家和诗人。
我喜欢曹操,因为他的武功;我喜欢曹操,因为他的文治;我喜欢曹操,因为他的种种。


范文三:
曹操(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即魏武帝。三国时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他的父亲曹嵩本姓夏侯,因为后来成为中常侍大长秋曹腾的养子,于是改姓曹氏。亦因这种关系,曹操自幼便有机会接触官宦子弟。日后的劲敌袁绍亦是曹操年少时朋友。曹操身长七尺,细眼长须。自幼放任荡不羁,但很有才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当年,汝南有个善于评论人物的名士,名叫许劭,评论曹操为:&ldqu;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rdqu;(《后汉书》)曹操又文武双全,《魏书》说他&ldqu;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禽猛兽,尝于南皮,一日射雉获六十三头&rdqu;。《三国志》说他&ldqu;才武绝人&rdqu;。就连当时的大名士郑玄也对他说:&ldqu;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rdqu;&dsh;&dsh;《三国志(注)》
曹操在参与镇压颍川黄巾起义军中,被命为西园八校尉之一的典军校尉。中平六年(89),因董卓专权,逃离洛阳,至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散家财,聚兵5000人,与袁绍为首的东关州郡军一起讨伐董卓。当时诸军畏卓,莫敢先进,唯操出战,董卓西逃,袁绍表操为东郡太守。初平三年(92),青州黄巾起义军攻入兖州,杀刺史刘岱,州吏拥曹操领兖州牧,率兵打败黄巾军30余万,收其精锐为部下,号青州兵。在随后几年的兼并战争中,表现出杰出才能,打败袁术,攻破陶谦,平定张邈,消灭吕布,逐渐壮大成一支与袁绍相对抗的力量。建安五年(200)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0万大军,并陆续攻占原属袁绍的冀、青、幽、并四州。十二年,又消灭曾收留袁绍二子、以辽西柳城(今辽宁朝阳西南)为根据地的乌桓势力,基本统一北方。曹操根据毛玠、荀彧谋划,于建安元年将处于困境的汉献帝从洛阳迎到自己势力范围内的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作为傀儡,并迁都于许。从此,他政治上主动,号召力增强。他采纳枣祗建议,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从物质供应上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建安十三年,曹操进位丞相,率军南征。荆州刘表适病卒,子琮归降。操进军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与孙权、刘备联军会战于赤壁。其时南北统一条件远未成熟;北方军队长途跋涉,不服水土,兵多疾病;荆州降军心有顾虑,未肯力战。加上曹操骄傲轻敌,在联军火攻之下大败而归。史称&ldqu;赤壁之战&rdqu;。他从此转向巩固北方的统治,镇压朝廷中异己力量包括皇后伏氏的反抗,并继续消灭北方残余割据力量。建安十六年讨平关陇地区马超、韩遂。四年以后又征降汉中的张鲁,为代汉作了充分准备。在此期间,曾数次进攻孙权、刘备,无功而还。建安十八年,曹操封魏公,建魏国,都于邺。魏国拥有冀州0郡之地,置丞相以下百官。三年后曹操进爵魏王。他名义上还为汉臣,实际上已是皇帝,子曹丕代汉,追尊魏武帝。

魏武帝曹操的个性特色与为政风格,史书上称曹操&ldqu;知人善察,难眩以伪,创造大业,文武并施&rdqu;,同时又&ldqu;持法峻刻,诸将有计谋胜出己者,随以法诛之,及故人旧怨,亦皆无余。&rdqu;是一个名副其实的&ldqu;雄猜之主&rdqu;。清代著名史学家赵翼就说:盖操当初起时,方欲籍众力以成事,故以此奔走天下。杨阜所谓曹公能用度外之人也。及其削平诸雄,势位已定,则孔融、许攸。娄圭等皆以嫌忌杀之。荀彧素为操谋主,亦以其阻九锡而胁之死。甚至杨修素为操所赏拔者,以厚于陈思王而杀之,然后知其雄猜之性,久而自露。而从前之度外用人,特出于矫伪以济一时之用,所谓以权术相驭也。&dsh;&dsh;《二十二史札记》另外,曹操在自己的用人导向上也存在着严重的&ldqu;既重才,又忌才;既用人,又疑人&rdqu;的双重性。他很看重部下的才能和实力,但又不允许部下的才能与实力超出他和他的后人的可驾驭范围。《三国志》上记载了这样一个事例:荆州少年周不疑,年十七,少有异才,聪明敏达,曹操欲以女妻之,周不疑不敢当。曹操爱子曹冲,亦有过人之智,可与周不疑相比。后曹冲病死,曹操心忌周不疑,欲除之。曹丕以为不可,曹操曰:&ldqu;此人非汝所能驾御也&rdqu;遂遣刺客杀之。这一事例,完全证明了曹操用人路线的&ldqu;双重取向&rdqu;。这些无不反映出了他的&ldqu;雄猜&rdqu;性。
但他曹操终成一代霸主,其所建立的政权,后人有的称之为&ldqu;霸府&rdqu;政权。更有人把他好比为周朝的那些&ldqu;春秋五霸&rdqu;,不过,在我看来,他所获得的实质权力并不比他们差。然而,尽管曹操文才泱泱,无略滔滔,有&ldqu;星汉灿烂,若出其里&rdqu;的博大胸怀,有&ldqu;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rdqu;的自信,但在其张扬性格的背后,却也有几分自卑。宋战利《试论曹操的自卑感》《史学月刊》(J)(2)在宋战利所写的《试论曹操的自卑感》中,便认为,正是由于他的自卑感才成就了曹操一生的伟业和世人称颂的文学地位。日本学者关计夫竟断言:&ldqu;全然没有自卑感也就决不可能成为一个卓越的人&rdqu;。(日)关计夫《自卑心理浅析》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5()P不过在我看来,却并非如此。自卑感人人皆有,惟有多寡,深浅之分罢了。若一个人的自卑感也能成就一个人的伟大一生,那这还是自卑感吗?充其量只能是说,自卑感给他带来了产生动力的压力。这也使自卑的力量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当然这也不是自卑,而成了自励!在当时人人皆想出人头地的社会风气下,青少年时代的曹操就承受着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也正是这股压力和他自身的奋斗目标结合在一起后,他就开始用很强的意志去弥补自身的缺陷了。为摆脱出身不好的影响,他想方设法去结识桥玄等名士,又广交袁绍,王俊等青年俊杰,以提高自身地位。并利用反对宦官的行动来表明政治爱恶,向士大夫示好。对那些赏识自己,不以宦官出身看待他的人,他有颗感恩的心,心怀感激。如在征战路途中,过桥玄的陵墓时,遣使以&ldqu;太宰&rdqu;祭祀桥公,在祭文中说:&ldqu;吾以幼年逮升堂室,持以顽鄙之姿,为大君子所纳。士死知己,怀此无忘&rdqu;。曹操如此对待桥玄,其中有友情的成分,但更多的可能是有感于其他人不能正视他的出身吧。他把桥玄当作了自己的难得的知音!虽然这时他失去了桥玄这位知音,但作为有大志的英雄人物来说,最重要的已不再是寻找到能赏识自己的知音了,而是要成为别人的知音,乃至更多人的知己!如此,才能获得更多士人的以死相报的相知之恩!事实上,他最终也成了很多士人以死相报的赏识之主。从整个中国历史来看,对人才的赏识和重用显得很重要,这已成了很多英明君主,英雄人物和政治领袖成大事的一大资本和优势。而曹操招揽、引用人才的本事也确实非同一般。
《三国志&ddt;魏书&ddt;武帝纪》注引述曹操&ldqu;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rdqu;操又以荀彧比张子房,谓程昱胆过赍育,以李典比耿纯,谓许褚有樊哙之壮,比张郃效微子去殷。这些人大多出身不高,在东汉传统社会难逃礼命,曹操给他们的品位,都是经典史册中不朽之人,远胜于汝南月旦。所以,人人奋节效命,自重自励。这些人后与其他或名士,或谋士,或虎将等人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以曹操为首的人才网络,即曹操集团。(2)2卫广来:曹操集团的形成
曹操集团不是在短期内形成的,大致先后上有五批:
第一批是兖州阶段的起家人物。以曹操本籍沛国谯县亲族诸夏侯曹为主(夏侯淳渊、曹仁、洪、休、真),包括荀彧、程昱、戏志才、郭嘉等人。此贾诩所谓&ldqu;太祖旧臣&rdqu;,多为武将。
第二批是豫州许都阶段骨干人物。其中荀彧所举有荀攸、钟繇、陈群等。曹操征用者有贾诩,张绣、董昭等。此段多为士大夫,又以颍川士大夫为主。
第三批是冀州邺都阶段人物。录用者有张范、王修、崔琰等。以青州士大夫为主。
第四批是平荆州所录人物有桓阶、王粲等。
第五批是赤壁之战后录用的,有鲍勋、庞德等。(2)

无论身前与身后,曹操都是个充满争议的人物。或英雄,或奸雄,但至少是一代枭雄。由上面所列举的人才之盛,可见一斑。而之所以充满争议,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杀人太多,尤其是死于曹操之手的名士太多。另因有一流传至今的名言,&ldqu;宁我负人,毋人负我&rdqu;得罪了天下人。按理说,曹操求贤若渴,有&ldqu;周公吐拊,天下归心&rdqu;之志,并三下求贤令。还能容刘备等人,或许这只是为了免绝天下英雄之望。但史载,操&ldqu;不念旧恶&rdqu;由留陈琳,收张绣可知。那为何徒与那手无寸铁的名士为难,并不顾及他们的贤才?综观史实,这些名士被杀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
一因名士自身原因咎由自取。如那&ldqu;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志疏意广,迄无成功&rdqu;的孔融(《后汉书。孔融传》),&ldqu;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rdqu;的弥衡(《后汉书。弥衡传》),&ldqu;居高自傲,轻狂无比&rdqu;的许攸。
二因政治统治的需要而被杀。如为曹氏江山立下无数汗马功劳,但又一直忠心于汉室的荀彧,卷入立太子之争,又十分聪明的杨修。曹操为了维护曹氏的天下和自身的利益,他们必除不可!
三因是&ldqu;方士&rdqu;而亡。如医术精湛的假方士,名医华陀;只会装神弄鬼的真方士左慈。
四因曹操自身的雄猜个性而死。历代有雄才大略的君王和霸主无不都有着强烈的雄猜个性性格特征,操也不例外。死于这原因的名士是最冤枉的,也是最值得可惜的。如那性格刚直威重的崔琰,有功高震主之嫌的娄圭。
作为一个很有理性的政治家,曹操杀人不会是心血来潮,也顾及过后果,但正可谓&ldqu;一将功成万骨枯&rdqu;。他肯定认为有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该杀的人还得杀,不该留一个也不能留!从我国历史来看,作为一名政治家,要想夺得有利的政治地位,获得更多的政治利益,肯定会牺牲到一部分人的利益。更何况历史的进程总是向前的,统一大势,势不可挡,那些还在为保守政治势力而顽固反抗的人,总是抵挡不住新生事物或新贵族和新的统治阶级的攻势的!再加上曹操自身雄猜的个性,总会有人终成他政治上的牺牲品。不过我们也看到了他雄猜个性与政治理性中用人间的十分复杂的矛盾关系。一方面,在用人上他为招揽,吸引人才,多次颁布了&ldqu;惟才是举&rdqu;令,连那些&ldqu;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rdqu;之辈都肯要,也确实需要这样不论身份,地位,品行,道德来扩大他的曹操集团。这样既扩大了自身的政治实力,又能显示出自身无比强烈的爱才之心!另一方面,雄猜的本性让他很惋惜的除掉了一些可用之材和无辜的人才。既需要人才,又在利用人才的同时陷害和除掉人才。这种矛盾的关系肯定也是曹操感到头疼不已的。

历史上所有雄才大略的政治领袖都几乎有着同样的矛盾,曹操也是。让我们看看历史上其他的政治家们。最初的秦始皇不用说,他的政治地位不仅是靠他在招揽到其他六国人才的基础上得来的,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与他的性格和当时的历史形式完全结合到了一起。自春秋战国以来,中原大地一片混乱,一直闹到在秦国商鞅变化之后,秦国开始独自强大起来。关外那边的风景独好,自然让别的其他六雄眼红!更何况秦国上至国君下至黎民都雄心勃勃,早就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和实力了。只是时机并未成熟,加上其他六国的联合抵抗也延缓了秦国的统一进程。直到他的出现!一个从敌国逃回来的公子,一个有着强烈进取心的君主,一个企图不折手段也要达成目的的厉害角色。他就是新登国位的秦王赢政。此人历尽磨难终成大事,正应了孟子的&ldqu;天将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经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hllp;&hllp;&rdqu;那句明言。他在招揽到不少六国的人才之后加上秦自身的人才也几乎形成了一个大的人才集团。之后就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统一征程,并准确的运用&ldqu;近交远攻&rdqu;的军事策略,先一步步的灭掉那些远有点的小国,再是稍大点的,再是那些大国。终于最后把六国铲平,创造了一个无比庞大的秦帝国。然其雄猜之心也一直是不少臣子和人才所忌惮的。事实上最终他虽成功的把许多人才汇到了一起,可是仍有不少人才惨遭毒手。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法家的大师,一代奇才韩非了。韩非确实是当时难得的人才,他的治国思想至今都很有积极意义,何况于在几千年前思想稍显落后的封建古国。秦始皇也确实很欣赏这位当时的大名士,不仅对他的作品大加赞赏,也和他促心谈了几次,感觉也还不错,只可惜雄猜之心过重。从表面来看,韩非或许是死于其同窗好友李斯之手,因为正是李斯的进谏秦始皇才下定决心除掉韩非的。可是仔细分析起来,秦始皇才始终是谋害韩非的罪魁祸首啊!因为作为秦国的统治者,有利用其他六国人才的必要,但仍担心他们一起团结起来反对他。从以前的驱逐其他六国客士可见一斑。我们都知道中国历史上的人才对那些封建统治者来说一直都关系很微妙。一方面既要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一方面又得提防他们的聪明才智。古人更有&ldqu;宁要其德,不要其才&rdqu;的想法。一个人没有什么才能不要紧,但要是无德那就一定会遭众人横视的。或许德才兼备,德在前也有此意吧。这就都是些题外话了。回来我们说到秦始皇要杀韩非的最主要的原因,在我看来就是雄猜之心在作怪。韩非不但十分有才更重要的是他还是韩国的公子!这个特殊的身份才是他被害的主因。在秦始皇看来,这等人才被我得到了也罢,倘若他成心与我为难岂不误我一统天下之大事?终于痛定思痛,横下心来把他除掉了!其实韩非并无大过,也没有什么得罪秦始皇的地方,更没有弃秦回韩之心。只是错就错在他是一个十分有才的韩国公子,而秦始皇又是位有雄猜之心的雄才大略者!再到其后的汉武帝,又一位在中国历史上显示出雄才大略的堪与秦始皇齐名的封建名君。其雄猜之心到了连自己的亲生儿子都不放心的可怕地步。虽然在汉武帝时代他也启用了非常多的超世之材,更有象卫青这样出身极为低下的大将。从这点上看来他的用人政策也似乎极为明智,加上他所做出的其他政治贡献也显出了他的明君风范。不过最致命的雄猜之性在他晚年依然让他大失水准,使他的一世英名毁了不少。这就是所谓的由&ldqu;巫蛊案&rdqu;所引发的&ldqu;太子谋反&rdqu;事件,最终太子自杀,无数人被牵连!这也直接导致了他死后的大汉天子之位差点后继无人!史上最著名的雄猜例子恐怕就是明太祖了。朱元璋史称&ldqu;雄猜之主&rdqu;,既野心勃勃又疑心重重,心地险恶。他当上皇帝后,打天下时那种虚心纳贤、任人唯贤的作风全抛在脑后,朝思暮想的是维护他的绝对尊严和家天下。为此,他以各种卑劣手段,排除异己,残杀功臣。先是设立特务机构,后是废丞相,彻底将相权收归于皇权。再是又独创极为隐蔽又庞大、毒辣又忠诚的锦衣卫。可以说皇权到了他这里已明显是真正大权在握、一手遮天了!

再回到曹操的问题上来,他在选择人才的标准上,曹操以其政治家的独特气魄,一反过去以门阀和名气取人的传统标准,主张不拘一格,&ldqu;唯才是举&rdqu;。还明确地提出要起用那些&ldqu;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rdqu;的人才,这是对以门阀品第为唯一标准的传统人事制度的一次猛烈冲击。对于曹操&ldqu;识拔人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rdqu;的选才标准,连宋代保守主义政治家司马光也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但曹操对于人才的恩惠、友谊和礼遇、宽大等都直接服务于其政治目的,他的目的很明确,笼络人心、以让人才为其所用;一旦达不到这一目的,或者过去倚仗的人才对其产生了异心,那么就毫不留情地加以剪除。这些当然是因为他的&ldqu;雄猜&rdqu;性格所然。像那样先受礼遇后遭忌杀的自然并非荀彧一人,还有不少早年曾为曹操的统一大业建立功勋的人,到后来却不得不通过回避隐退以求自保。曹操的重要谋士程昱就以&ldqu;知足不辱&rdqu;为由,自动交付兵权,乞求退休;而贾诩&ldqu;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嫌,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rdqu;何夔见&ldqu;太祖性严,掾属公事,往往加杖&rdqu;,便&ldqu;常畜毒药,誓死不辱&rdqu;。这些史实都说明在曹操后期的高压政策下,他的臣属们进退维谷,忐忑不安的心理状态。因此,将曹操对人才既任用又猜疑的态度比照起来看,他在人才问题上奉行的其实是实用主义的方针。为了建立统一天下的王霸事业,他重视人才、礼遇人才,表现了他有囊括英才的雄才大略和容纳人才的恢弘大度;但是为了维护个人的绝对权威,他又猜忌、枉杀人才,表现了其在人才问题上极为&ldqu;雄猜&rdqu;的一面。尽管曹操是个&ldqu;雄猜&rdqu;之主,在用人上有&ldqu;雄猜&rdqu;的一面,可在当时的人看来,因为其迎献帝、迁都于许,兴置屯田又先后采取招怀流民、迁徙人口、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检括户籍等办法,充实编户,恢复农业生产。使濒于崩溃的自耕农经济不断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也使得在混乱之世下的许多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有了活着的勇气。更使人坚定了向往之志和冒死相投之心。许攸夜奔曹营即是例。再看下下面这些人对他的看法就知道他的魅力了。
钟繇:方今英雄并起,各矫命专制,唯曹兖州乃心王室,而逆其忠款,非所以副将来之望也。刘放:往者董卓作逆,英雄并起,阻兵擅命,人自封殖,惟曹公能拔拯危乱,翼戴天子,奉辞伐罪,所向必克。鲍信:夫略不世出,能总英雄以拨乱反正者,君也。苟非其人,虽强必毙。君殆天之所启。董昭:曹今方弱,然实天下之英雄也。朱灵:灵观人多矣,无若曹公者,此乃真明主也。杨阜:曹公有雄才远略,决机无疑,法一而兵精,能用度外之人,所任各尽其力,必能济大事者也。田豫:终能定于下者,必曹氏也。宜速归命,无后祸期。牵招:曹公允恭明哲,冀戴天子,伐叛柔服,宁静四海。&dsh;&dsh;《三国志(注)》
鲁迅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曹操统治天下,第一个特色是尚刑名,立法很严,因为大乱之后大家都想作皇帝,都想叛乱,故曹操不能不如此。操曾言,&ldqu;倘无我,不知有多少人称王称帝。&rdqu;这句话他倒并没有说谎。《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郭沫若也肯定道:他是一千七八百年前的人,据史书所载,他能够不信天命,不信鬼神,毁灭邪祠,破除迷信,禁止厚葬,禁止复私仇,讳不避权贵,举能扬侧陋,敢于公开下令要选用,被人称为&ldqu;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rdqu;的人。&dsh;&dsh;《为曹操翻案》曹操对于民族的贡献是应该作高度评价的,他应该被称为一位民族英雄。然而自宋以来所谓&lsqu;正统&rsqu;观念确定了之后,这位杰出的历史人物却蒙受了不白之冤。自《三国志演义》风行以后,更差不多连三岁的小孩子都把曹操当成坏人,当成一个粉脸的奸臣,实在是历史上的一大歪曲。&dsh;&dsh;《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
其他的有关他的评价还有:
陈祚明:孟德天分甚高,因缘所至,成此功业。&dsh;&dsh;《采菽堂诗集》
黄摩西:魏武雄才大略,草创英雄中,亦当占上座;虽好用权谋,然从古英雄,岂有全不用权谋而成事者?&dsh;&dsh;《中国文学史》
章太炎:信智计之绝人,故虽谲而近正。&dsh;&dsh;《魏武帝颂》
赢得了不少人的善意关注和良好评价使我们逐渐淡忘了他的&ldqu;雄猜&rdqu;性与他在用人上的矛盾,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他的&ldqu;雄猜&rdqu;个性与&ldqu;用人&rdqu;上的复杂关系,所幸他并没有因为那种特殊的复杂关系而影响到他的整个政治理想和目标。如今,&ldqu;大江东去,浪淘虽尽&rdqu;但曹操的一切故事和传说仍伴随着他的传奇经历成为了千古争议的焦点,或许正是曹操的雄才大略和他的政治贡献与军事天赋、文学才华,所以他才赢得了不少人对他的尊重和崇敬。当然也使得那些嫉妒他的人仍在不断地诋毁他。然而历史是前进发展的,对推动历史的进步有明显贡献的人,历史不会忘记他,人民更不会忘记他。哪怕现在仍有许多人误解了他,但我相信,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我们一定会在历史上给他一个公平公正的地位的!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3-06-05 21:37:24
上一篇:文化伟力观后感
下一篇:金牌班长观后感
网友评论《我眼中的曹操》
评论功能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