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 3篇

&bsp;

第一篇: &bsp;&bsp;《映秀》一書記錄了汶川大地震震中的一些故事,由我的一位朋友獨立完成。由於此書尚未出版,故不在文中提及太多的書本內容。必須承認我是很艱難的讀完這本書的,艱難不是因為這本書的文字晦澀難懂,而是我在讀每個字的時候都盡力在腦海裏重現當時的畫面。 &bsp; &bsp;&bsp;2008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和作者在一起聊起關於公益項目的事情,他隨口很輕鬆的說了句想寫一本關於映秀地震的書。之後的一段日子裏就經常看到他的博客裏零星的記錄了些採訪的經歷,關於採訪的種種艱辛能夠可想而知。我還記得他有一篇博文中提到,採訪時參加了映秀唯一沒有倒塌房子的主人舉辦的酒席,突然劇烈的餘震襲來,他和所有一起奪路而出。餘震過後,村民們又有說有笑的回到座位上端起酒杯繼續剛才的歡聚,而他已經是臉色蒼白。映秀劫後餘生的人們心靈變得無比強大,那豪情、那對生活的熱愛深深的震撼著我。 &bsp; &bsp;&bsp;出於我對這位朋友的了解,加上一直關注寫書的經歷,我大致能猜到書的內容,不過對這本書的期望還是很高。在兔年的最後幾天,有幸拿到了書稿。我並沒有迫不及待的開始閱讀,一方面是剛有一位親人病故,另一方面臨近農曆新年,兩個因素讓我不願意再進入更深一層的悲傷之中。從大年初五開始細細的閱讀,每天不敢讀太多,怕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一本300多頁的書花了十天才讀完。裏面所有的場景都在我的想像空間裏重建。奇怪的是以前我看災難片、恐怖片會做噩夢,而讀這本書的時候每個晚上都睡得很安寧,雖然書裏的每一頁幾乎都有大量關於死亡、屍體、災難的記錄。 &bsp; &bsp;&bsp;災難讓我不禁反思:如果當時我在映秀,如果我是這本書中提及的200多人中任意的一位,如果我在和死神掷骰子時運氣不好,如果不得不面對親人的離別&hllp;&hllp;。我會表現得比那些挺過來的人們更堅強嗎?在災難來臨時我人性的善與惡哪個會先被激發,誰又會最後占上風?如果以後的人生中也碰到類似的災難,我能給別人溫暖嗎?&hllp;&hllp;。也许永远找不到答案,我只能不停的思考。 &bsp; &bsp;&bsp;大地震過去快4年了,很多人已經遺忘這巨大的傷痛。迷醉在滾滾紅塵中的人將活在當下這句話發揮得淋漓盡致。非常感謝還有作者這樣的一類行走的知識份子在守望人性。通過對災難的追憶,對70多位親身經歷地震的人們進行採訪,挖掘人性光輝的一面。這個世界是立體的,她並不完美,也不一定漂亮。她在我們眼裏呈現的模樣取決我們觀察的角度。“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真心希望这世上多一些有能力为善去恶之人,少些善恶不分之流。 &bsp;&bsp;&bsp; &bsp;&bsp;借用作者後記中约翰&ddt;唐恩的詩 &bsp; &bsp;&bsp;&bsp;&bsp;&bsp;沒有誰能像一座孤島 &bsp;&bsp;&bsp;&bsp;&bsp;在大海裏獨踞 &bsp;&bsp;&bsp;&bsp;&bsp;每個人都像一塊小小的泥土 &bsp;&bsp;&bsp;&bsp;&bsp;連接著整個陸地 &bsp;&bsp;&bsp;&bsp;&bsp;如果一塊泥土被海水衝擊 &bsp;&bsp;&bsp;&bsp;&bsp;歐洲就會失去一角 &bsp;&bsp;&bsp;&bsp;&bsp;這如同一座山岬 &bsp;&bsp;&bsp;&bsp;&bsp;也如同你的朋友和你自己 &bsp;&bsp;&bsp;&bsp;&bsp;無論誰死了 &bsp;&bsp;&bsp;&bsp;&bsp;都是自己的一部分在死去 &bsp;&bsp;&bsp;&bsp;&bsp;因為我包含在人類這個概念裏 &bsp;&bsp;&bsp;&bsp;&bsp;因為我從不問喪鐘為誰而鳴 &bsp;&bsp;&bsp;&bsp;&bsp;它為我,也為你 &bsp; 第二篇: 周日的一天光景下来,我是足不出户的那一种,尽管校园里这阳春三月的景象是美不胜收,但我还是更贪恋室内的恒温,更能给人一种安妥的感觉,晚上睡的比较晚,好像已经习惯要在十一点到十二点之间睡才会好好的睡着。 &bsp; 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那样一个梦,关于自己的死亡。 &bsp; 梦中的我不知道自己的年岁,但可以明确是比现实中的我要大,但模样还是没变,奇怪的是外婆的年岁和模样都还和现实中的一样,我们不知道从哪里得知,我的生命只能走到六十八岁,并且我们相信这是千真万确的,可我并没有得什么重病,当我得知这一点时,我也并没有伤痛欲绝,替而代之的只是在内心里拼命的感慨生命之短暂,在这一生,我似乎是一无所获。 &bsp; 梦里的我已离死期不远,外婆决定把我埋在外婆家隔壁的舅舅家旁边,那里有条巷子,原先是很干净的,我和伙伴们小时候经常在那里玩耍,后来生了好多莫名奇妙的垃圾,我们也不知道从何而来。 &bsp;&bsp; 外婆说:“就埋在这里吧!我们可以天天陪着你,省得你孤单,受欺负,”梦中的外婆哭了好几个来来回回,走路时拖着沉重的步子,看我的眼神里充满了悲伤,一遍又一遍的用手抚摸着我的脸颊,我知道,外婆是极舍不得我的,我和外婆合力在那巷子口挖了个小洞,弄了个墓碑,无字碑,外婆说她以后不会和任何人说这是谁谁谁,里面要弄整齐、干净,这样我死后才能舒适的待在在里面。 &bsp; 我走进屋子拿铲的时候,我在心里告诉自己,我要坚强,我要笑着把自己的坟墓弄好。 &bsp; 梦到这里就结束了,梦里的我面对死亡很平静,只有外婆一直陪伴着我。&bsp; &bsp; 我不知道这样的梦代表什么,或者说能说明什么,对于这个梦,我不想深究,梦只是一个梦,对待这种梦最好方法就是把它作为一个听闻来的好故事就好。 &bsp; 可是,我想,这也许是我目前为止做的第二个可以铭记一生的梦,第一个是我读初一的时候做的,我梦见我比现实中的我要小,妈妈比现实中要老好多,头发基本上都掉光了,走路微微颤颤,她走进我们宿舍,像小时候一样帮我穿衣服,温柔的看着我,并对我说:“以后你要好好照顾自己,好好学习,要听话,”我看着妈妈苍老的脸,揪心般的疼,疼着疼着,我忽然就惊醒了,便是一场无眠。 &bsp; 我记得,那几天,我一直惦念着妈妈,直到她打电话回来,我知道她安好,激动的就快要掉下眼泪,心里那块悬着的大石头才落下里,这两个梦都是讲诉着生命的尽头,一直相互陪伴着的人,一个是妈妈,一个是外婆。 &bsp; 在我的意识里,家人的重要程度远比自己,我希望我所有的家人都能够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bsp; &bsp; 死亡并不可怕,出身是一场最明确的旅行,死亡何尝不是一种出发,我觉的这讲的死亡的对象是具有范围的,这范围永远包含不了家人,却可以是自己,而这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有或者说曾有过家人。 &bsp;&bsp; 到此,我突然想到一句话,千万不必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 &bsp; 第三篇:   让自己愉快,很容易;让别人愉快,也不是很难;难的是让自己愉快的同时,也让别人得到了愉快。 &bsp;   大家都还记得几年前春节晚会上的一个小品《心病》吧。赵本山饰演的“心理医生”赵大宝给别人治疗心病的时候一本正经,“把别人当成自己”,肝胆相照,讲得头头是道;可是别人的心病好了,一笔横财落到他头上的时候,他却没能“微微一笑”,“把自己当成别人”,结果“嘎”的一声,“抽过去了”。 &bsp;   指点别人得到愉快的,自己却收获了烦恼,这就是生活。 &bsp;   诸葛亮“把别人当成自己”,为刘家的三分之一天下弹精竭虑,鞠躬尽瘁。只是他从未“把自己当成自己”,事无巨细,一概任之,直至死而后已。可惜他一心辅佐的那位习惯了愉快的阿斗,并没能继?承他的事业,倒是国破家灭之后依然能够留下“乐不思蜀”的惊人之语。孔明先生九泉之下有知,也许只能是一声叹息。 &bsp;   一心为别人愉快的,非但没能给人带来真正的愉快,反而搭上了自己的愉快,这也是生活。 &bsp;   李太白醉中遣高力士脱靴磨墨,被传为千古美谈。醉中的诗仙,毫无顾忌地耍了一把真性情,真正是“把自己当成自己”。可是,他却忘记了“把别人当成别人”,他没有想到自己的狂傲所得罪的不只是高力士,还有高力士背后的贵妃与玄宗。他自己愉快了,却没有注意到别人尴尬的笑脸下慢慢浸渍出来的温怒。所以,他最终被逐出长安,只好无奈地发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牢骚。 &bsp;   只顾自己愉快,藐视别人愉快的,最终一定会失去偷快,这也是生活。 &bsp;   庄周先生对于“自己”与“别人”之关系的认识大概算得上是最复杂的一位了,有时候他坚持“自己是自己,别人是别人”,所以在回答惠子的问题时才会有“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的精彩论辩。可有时候他又认为不妨“把别人当成自己,把自己当成别人”,甚至因为一时糊涂或者说是因为一时高兴,干脆就搞不清楚是蝴蝶在梦中变成自己还是自己在梦中变成了蝴蝶。 &bsp;   庄周先生的大智若愚或许能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在处理“别人”与“自己”的关系时,我们不妨灵动一些,根据环境与时机的不同,适时调整自己的态度。而调整的原则或者说是目标,当然应该以让自己愉快,也让别人愉快为最高追求。 &bsp;   生活中的我们,有各种各样的身份,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但是,如果剥去身份、地位这些外衣,回归到人作为人的本质,我们到底又有什么区别呢? &bsp;   请允许我以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一句话结束本文:“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

[本文由第一公文网http://p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2-12-19 20:32:07
上一篇:风雨哈佛路观后感 3篇
下一篇:路人
网友评论《丧钟为谁而鸣读后感 3篇》
评论功能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