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读《梁家河》有感

本文由第一 公 文 网 收集 整理来源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读《梁家河》有感

&bsp;&bsp;&bsp;星期三上午,从老干部活动中心领到纪实文学《梁家河》。这天正下着中雨,于是我就坐在窗户边仔细阅读。作者以细腻的文笔,描写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知青岁月,大量方言展现了习总书记当年在陕北的生活场景。通读全书,我深受感动和教育。
&bsp;&bsp;&bsp;从《梁家河》中汲取博读天下的尚学精神。在“上三下乡”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青年习近平却“痴迷”于读书而废寝忘食。他自制煤油灯,在窑洞里读书求知,“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他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从北京到陕北的行李也是只背了两箱书,还留下“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生动故事,这种勤奋好学、孜孜以求的尚学精神,贯穿习总书记的人生。
&bsp;&bsp;&bsp;从《梁家河》中汲取攻坚克难、艰苦奋斗的精神。苦是习近平知青岁月的底色,面对艰苦困难,他没有怨言,而是与群众一起开荒种地、放羊、挑粪,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学会了做饭、缝补、耕作,偏远农村的贫穷与落后,使他深知生活的不易和青年一代肩上的责任。
&bsp;&bsp;&bsp;&bsp;从《梁家河》中汲取不忘初心、人民至上的情怀。青年习近平与群众一起苦、一起过、一起干的过程中,实现了从迷茫、彷徨到充满自信的转变,孕育了他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当年他从梁家河实际出发,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带领乡亲们打井抗旱,打坝淤地,建沼气池,打出了梁家河第一口水井,建立了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和第一座磨坊,建成了陕西第一口沼气池。上山劳动时他把自己的白面馍分给老乡吃,自己却饿着肚子,这正是他对群众竭尽全力的体现。走出梁家河几十年的习近平自己掏钱为当年农村的小伙伴治病,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之后,也不忘到梁家河看望昔日的父老乡亲。一桩桩事例,体现了习近平时刻把群众利益挂在心头,带领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良作风,更诠释了他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信念和胸怀。
&bsp;&bsp;&bsp;从《梁家河》中汲取坚如磐石的人生信仰。8份入团申请书、0份入党申请书就是一个陕北汉子的真实写照,认准的事就要办成。为了报考清华,他在报考志愿栏只填写清华大学,这种不屈的意志成就了一个时代的英雄和历史的伟人。习近平总书记正是用这种不屈的意志带领着全国人民向“中国梦”前进。
&bsp;&bsp;&bsp;&bsp;我们要从习总书记成长历程中汲取养分,寻找力量源泉,学习和宣传他勤奋好学,酷爱读书的励志故事,做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学习宣传他不怕吃苦、克难攻坚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学习宣传他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实事的优良作风。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明辨是非曲直,传播正能量,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加强党性修养,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本文由第一 公 文 网 收集 整理来源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8-08-16 09:30:25
上一篇:纪念建军九十一周年“军魂颂”征文:我的兵哥哥
下一篇: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耄耋之年忆双亲
网友评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读《梁家河》有感》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