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导师事迹材料

&ts;&ts;教授,男,962年出生,湖南桃源人,982年在武汉水利电力学院获学士学位,985年、990年在&ts;&ts;农业大学分别获硕士、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水问题研究中心主任。&ts;&ts;教授是我国农业水土工程学科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长期从事农业节水与水资源研究、工程应用和人才培养工作,率领团队在旱区作物节水高效灌溉与水资源合理利用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推动了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的理论发展与技术进步。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他出版著作8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80多篇,所指导的博士生有2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他先后获ICID国际农业节水技术奖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项、部省级科技一等奖5项。&ts;&ts;教授994年首批入选中国科学院&ldqu;百人计划&rdqu;,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年被聘为&ldqu;长江学者&rdqu;特聘教授,2006年入选教育部&ldqu;创新团队&rdqu;,200年被英国Lstr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ts;&ts;教授治学严谨,先后被聘为《ArWtrM》、《JExpBt》编委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业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之一、教育部和农业部科技委委员,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和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很高声誉。&bsp;&bsp;&ts;&ts;,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水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农业水土工程学科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994年入选首批中国科学院&ldqu;百人计划&rdqu;,同年获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998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和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0年被评为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同年获国家教学成果奖,2003年获首届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2006年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200年被英国Lstr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
一项项奖励和荣誉的背后,都凝聚着&ts;&ts;辛勤的汗水和无悔的奉献。几十年如一日,他一直用自身的行动谱写着教育战线上一名共产党员的风采。
教书育人在讲台上散发光芒他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坚信每一位教师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奋踏实地工作,不断增长学问,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科研精神和良好的科研道德,对每一位学生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他总是严于律己,从工作和生活中都给学生树立榜样。他说:&ldqu;老师是决定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导师必须始终站在学科的前沿,掌握最新的理论发展动态,立足于知识创新,才能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rdqu;比起教授学生知识,他更注重方法的指导和科研精神的培养。他对学生的每一篇论文稿件都会耐心地一字一句地修改,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经他修改的论文总会密密麻麻,而且批改内容有的比论文本身还要多。他的学生时常感叹&ldqu;康老师改一篇论文要比他写一篇更麻烦&rdqu;。而康老师说:&ldqu;正是要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体会修改前后的差异,不只是内容上的差异,更重要的是思路上的异同,让学生通过比较开阔思路。&rdqu;康老师的用心良苦换来了实实在在的回报,经他指导的学生已有6人成为教授(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4人成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和硕士生导师,其中不乏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得者。潜心科研为祖国奉献自己一份力他962年出生,6岁上大学,29岁晋升副教授,3岁破格晋升为教授,39岁被批准为教育部&ldqu;长江学者奖励计划&rdqu;特聘教授。&ldqu;科学成果是由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惟有长期积累才能由点滴汇成大海&rdqu;,这是他时常激励自己的话语。几十年如一日,他潜心从事科研工作。周末和节假日他几乎没有休息过,在办公室经常工作到深夜。由于长期伏案工作,他早早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症,但为了工作,他坚持到最后疼得不能行走时才由学生从办公室送到了医院。医生强制他卧床休息,但期间他经常忍着病痛,躺在硬板床上倾听学生汇报学习进展情况并指导工作。刚能下床行走又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研究中。他渊博的学科知识,强大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
他曾先后主持国家&ldqu;863&rdqu;计划、&ldqu;973&rdqu;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课题30余项,率领团队在旱区作物节水高效灌溉与水资源合理利用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发展了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水分传输理论与旱区作物耗水估算方法,为科学灌溉提供了定量工具和控制指标,出版的《SPAC水分传输理论及其应用》被认为是我国在该领域的代表性著作,相关结果被美国著名土壤学教材《ThNturdPrprtsfSls》(第4版)引用。他研发的充分挖掘作物生理调节功能的节水优质高效灌溉新技术,为旱区农田高效用水提供了新途径,成果被美、英、加、澳、德、葡等26国的学者引用,带动了国际上该领域的研究,并被《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列为重点推广的农业节水技术。他建立了&ts;&ts;旱区典型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模式,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心系三农将科研成果写在大地上他常说&ldqu;科研成果最终能在生产实践中得以应用,是每个科技工作者的最终目的。&rdqu;在他的带动和培养下,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水土工程学科快速成长,已形成一支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科研团队,取得了众多创新性成果。但是这些成果只有真正应用到农业中,才能让最基层的农民兄弟受惠。他带头创建了中国农业大学石羊河流域农业与生态节水试验站,该站已成为&ts;&ts;旱区农业节水技术示范推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的重要基地之一。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他定期组织开展农业高效节水技术集成模式示范与推广工作,邀请当地基层技术推广人员和行政管理者座谈;编写实用技术应用指南;组织专家进行节水技术宣讲和现场示范观摩,每次培训他都亲临现场解疑答惑。目前已培训各类技术人员和农民5000余人,对石羊河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节水农业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多年来,他和他的团队所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已在我国北方9个省(市、区)大面积示范与推广应用,效益显著。他先后获ICID国际农业节水技术奖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项、部省级科技一等奖5项,获授权专利0件,出版著作8部,发表论文200余篇(SCI收录80多篇),他引3249次(SCI他引57次),推动了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的理论发展与技术进步,在行业内产生了重大影响。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5-11-24 20:23:52
上一篇:农村支部书记申报优秀政协委员事迹材料
下一篇:农业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网友评论《优秀导师事迹材料》
评论功能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