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研究生导师事迹

&bsp;&bsp;&bsp;作为我校省级重点学科水产养殖学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校庞大的科研团队的领军人物,吴灶和的一言一行,都牵系着他对科研事业的热情,透露出他对学校科研事业的希冀与期待。态度决定高度,这句话用在吴灶和身上至为恰切。
&bsp;&bsp;&bsp;一、执著追求&bsp;一心致力学问
&bsp;&bsp;&bsp;953年,吴灶和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高中毕业后,他唯一的愿望是读大学,但由于当时社会环境限制,这个梦想久久未能实现。念完两年师范后,吴灶和于976年走进一所中学教书育人。977年冬天,中国恢复了停滞0年的高考。虽然那时吴灶和已经25岁,有了一份固定的工作,但他还是毅然选择了参加高考,他的人生轨迹也因此发生了改变&dsh;&dsh;&dsh;从一位中学老师变成了我校前身湛江水产学院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
&bsp;&bsp;&bsp;&ldqu;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rdqu;从农村出来的吴灶和,心里始终铭记着,他整整迟了8年才读上大学,深造的机会来之不易,他要努力学习把失去的8年光阴追回来。吴灶和认为,如果毕业以后回顾四年的生活,曾经奋斗过,努力过,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父母,对得起社会,才算是成功地读过了大学。这种自觉的态度,帮助他克服了学习上的诸多困难。回忆当年,吴灶和很自豪。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因为只在965年即读初中时学过一年英语,在大学入学的英语模拟考试中,他连26个英语字母大小写都写不全,但到了二年级时,他的英语成绩已经名列前茅。不仅如此,他还自修了日语,成绩在学校里也是数一数二的。同时,吴灶和也并非&ldqu;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rdqu;,大学期间,他不仅在班上当副班长,还担任了养殖系学生会的第一任主席。
&bsp;&bsp;&bsp;也许正因为成长环境和生活阅历的差异,吴灶和显得比别人更有韧性。本科毕业时,29岁的吴灶和成了学校唯一一个考上研究生的人,得以进入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深造。39岁的时候,他依然不愿停止向学的脚步,决定攻读博士。42岁博士毕业后,吴灶和一直在中科院南海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2000年,为了母校在水产研究方面能获得更大发展,吴灶和再次做出了改变人生轨迹的重要决定,他毅然离开了广州的家人来到湛江。在海大,他一面致力于水产养殖和病害研究,一面全力统筹学校的科研工作,为海大水产学科和科研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bsp;&bsp;&bsp;二、敬业务实&bsp;躬耕科学田园
&bsp;&bsp;&bsp;副校长,广东省水产经济动物病原生物学及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生导师&hllp;&hllp;每一个头衔都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吴灶和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学校的政务、科研和教学工作上,寒暑假几乎没有休过,有时过年回家只能待上十来天。在实验室同事鲁义善博士的眼里,吴副校长大局观念和敬业精神都很强。他重视学术梯队建设,奖掖后进,经常鼓励年轻教师出去深造、进修、交流、学习。在科研上,他的态度一贯认真执著,吃得下别人吃不了的苦。为了搞研究,他曾经在海上的一座木屋里一待三个多月。有时为了做实验加班到凌晨三四点,想出去的时候才发现门卫锁了门,于是就在实验室过夜。
&bsp;&bsp;&bsp;吴灶和认为,想搞好科研有三种精神不能少。首先是坚忍不拔的精神。搞科研是很苦很累的事,拿下课题并不容易,有时候条件不允许,得自己去创造条件,特别是在高校,还要担负比较重的教学任务,没有坚忍不拔的精神,是坚持不下来的。其次是无私奉献的精神。每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都不是朝夕之功。有时付出很多,收获却很少。别人放假,你还在工作;人家晚上休息,你还在实验室;有时要抛家离口,半夜三更还要出门。没有奉献精神,怎么支撑下去?第三是团队精神。科研工作不单纯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个集体一个团队的事情。要把工作完成好,就必须要有宽广的胸怀去包容他人。不要计较我做了多少事,别人又做了多少事,做多了仿佛就是吃亏,如果人人都这样子,科研工作就开展不起来了。
&bsp;&bsp;&bsp;正是凭着这些精神,吴灶和在人生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个个坚实的脚印。200年以来,他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篇,出版专著2部,获省部级奖励项,厅局级奖励2项。主持项目&ldqu;主要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及其防治技术&rdqu;获2003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ldqu;华南地区对虾产业高效技术&rdqu;获2005年湛江市科技进步特等奖。如今,他是中国和广东水产学会的副理事长,欧洲鱼病学家学会会员中国区的负责人和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博士生导师。
&bsp;&bsp;&bsp;吴灶和所带的研究生黄郁聪说:&ldqu;吴副校长对我们要求很严格,一旦发现有人搞研究不够专心和严谨,他就会地郑重地指出来。他在科学上的求真务实态度让人肃然起敬。&rdqu;
&bsp;&bsp;&bsp;三、求贤若渴&bsp;筹划科研大局
&bsp;&bsp;&bsp;近几年,我校科研工作蒸蒸日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课题不断,成果迭出,04、05年获得的科研经费都突破了一千万。特别是前不久,&ldqu;华南地区对虾产业高效技术&rdqu;项目还获得了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吴灶和把这归功于前辈和同事的共同努力。正确看待成绩,科学估计形势,厘清思路,沉着应对,这是吴灶和作为学校科研工作领头人的清醒之处。
&bsp;&bsp;&bsp;在我校&ldqu;十一五&rdqu;的新一轮发展中,科研工作占有重要战略地位。学校要在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中取得优异成绩,要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要实现建设教学科研型大学的目标,这些都对科研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是机遇也是挑战,是压力也是动力。如何盘活科研这盘棋,有效扩大我校的社会影响,全面提升我校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吴灶和有着自己的思考。
&bsp;&bsp;&bsp;首先得解决人才问题。现在我校拔尖人才缺乏,特别是缺少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这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制约学校科研事业发展的瓶颈,特别是海洋学科上来以后,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因此要加大力度培养和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去年,学校下大力气引进了一批教授、博士,为拓展海洋学科的研究领域,还成立了南海海洋环境研究所,这都是必要的。然而有了人才之后还必须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只有建立一个团结奋进,高度敬业,有无私奉献精神,目标高度一致的团队,才有希望攻克更大的科研课题。
&bsp;&bsp;&bsp;&ldqu;巧妇难为无米之炊&rdqu;,吴灶和说,有了人才,还要有个给人发展的平台,所以搞好科研平台建设也很重要。当前国家专项研究基金的申请面临非常激烈的竞争,如果没有一定的科研工作基础,没有一些先进的设备以及重大的科研成果作为支撑是很难让国家相信并给予审批的。学校从这几年特别是从前年开始,对重点研究方向给予了充分重视,花大力气为其提供比较好的科研条件,如建立海洋环境资源监测中心,光仪器设备就耗资000多万。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目前我们已经申请了七八个专项基金,其中大的项目有三四个,但这还远远不够。&ldqu;十一五&rdqu;期间我校专项基金的申请目标达八千万元人民币,要完成这一任务,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bsp;&bsp;&bsp;科研体制改革,是我校&ldqu;十一五&rdqu;规划中的十项改革之一。吴灶和认为,该项改革的主要目的应是引进、留住人才并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治学氛围。要在改革中逐步建立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改进人才引进的政策,改进人才发挥作用的机制,采取更为有效的激励措施,提高科研团队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团队成员的活力和创新意识。要定指标,分任务,层层攻坚,做得好的,给予一定的物质、名誉、地位等方面的奖励,激发更大的工作热情。
&bsp;&bsp;&bsp;要提高我校的整体实力和科研水平,还必须在凸显学校特色上做文章。吴灶和说,一定要进一步强化特色观念,一些资源也要向特色学科倾斜。特色所在,就是优势所在。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5-09-11 18:43:01
上一篇:教师劳动模范事迹材料
下一篇:高校优秀教师先进事迹
网友评论《优秀研究生导师事迹》
评论功能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