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文化产业开发情况调研报告


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文化产业开发情况调研报告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各级关于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推进我县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发展的效益和水平。根据县政协202年常委会工作安排,由县政协副主席巨凌带队,组织部分界别委员于3月下旬,采取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的形式对四个乡镇的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县城三馆建设及星萍民间工艺品有限公司等7家文化产业开发示范店进行了全面深入地调研,听取了各方面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文化产业开发情况的意见和建议,比较客观地了解了我县文化事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夯实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开发链。
(一)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全县现有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各一个,有藏书35005册,馆藏文物670件,其中珍贵文物490件。2008年以来先后投资430959万元建成2所乡镇综合文化站,个农家书屋,配套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施设备2535件,配发图书2832册,音像制品4425张。20年荣获全市&ldqu;农家书屋建设先进单位&rdqu;。
(二)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县文化部门组织指导全县各级文化单位和群众文艺团体,通过专题文艺演出、专场晚会、电影放映、书画摄影展和文化三下乡等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活跃了文化氛围。并依托三馆先后举办刺绣、剪纸培训班20期,受训人员25万人次;举办了&ldqu;图书四进&rdqu;、&ldqu;有奖征文&rdqu;等系列读书活动;筹办各类文物展览20余次,年接待游客2000多人次。先后举办了&ldqu;中国南梁首届文化艺术节&rdqu;、县城职工文艺调演等大型文艺活动。
(三)文化产业发展初显成效。全县现办有文化产业龙头企业2家,省外营销门店2家,生产大户080户,从业人员达8640多人,有刺绣、剪纸艺人500多人,其中国家级民间工艺美术大师6名,省级民间艺术家27名,市级民间工艺美术大师28名。目前已开发有香包、刺绣、剪纸、结艺、根雕等5大类500多个品种,年生产能力达86万件,产值达600万元。采取&ldqu;以师带徒、以徒养师&rdqu;的办法带动技工3600多人,年生产文化产品5万件,产值300多万元。按照&bsp;&ldqu;抓品牌、抓精品&rdqu;的思路,打出了&ldqu;巧儿刺绣&rdqu;、&ldqu;千岁香包&rdqu;、&ldqu;红色剪纸&rdqu;等系列民俗文化品牌。剪纸作品《吉祥福娃》、《百师迎奥运》荣获&ldqu;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rdqu;金奖,《百幅农耕图》、《陇东婚俗长卷》荣获&ldqu;中国庆阳首届农耕文化节&rdqu;金奖。
(四)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作为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大县,已初步形成以红色文化旅游为主线、非物质文化遗产、娱乐、书画、出版印刷、工艺美术等多元化文化产业格局,并充分展示华池红色文化内涵,打造出了以红色文化为核心内容的&ldqu;红色南梁&rdqu;品牌,研发出&ldqu;民俗布贴画&rdqu;、&ldqu;虎头枕&rdqu;等民俗文化产品。已构建起以红色南梁为依托的4处6个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达9万人次,旅游收入580万元;已公布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7类25项;从事各类文化产业经营业的个体户、企业42户,从业人员700多人,年累计收入2000多万元,纳税3937万元,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73%。20年以来,市县先后多次颁布文化产业发展优惠扶持政策,扶持列支文化产业发展资金0万元,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开发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尽管全县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设施建设初具规模,文化产业发展初显成效,但相对于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大县、文化强县还有很大的差距。
(一)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认识有待提高。一些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缺少长远的规划,导致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配套资金不到位,群众文化生活单调、乏味。很多人认为文化就是唱歌、跳舞、演节目,没有跳出小文化的圈子,文化活动仅为单纯的娱乐活动,文化真正的社会功能没有发挥出来。县、乡的文化工作形式比较单一,文化活动层次也不高,麻将馆遍地开花,群众对文化活动的关心支持率有待提高。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一是三馆建设滞后,未能发挥公共服务职能。我县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三馆于2003年搬迁至双塔森林公园文化广场,同文化出版局、剧团一处办公,三馆面积均不到500平方米,与国家规定的500平方米以上相差甚远,加之三馆地处山顶,交通极为不便,图书馆的年借阅数仅为500人次,博物馆的参观者也大多为各级工作组,不能发挥应有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作用。二是群众性文化娱乐设施发展滞后。目前我县无一处大型文化娱乐场所,仅有的东山儿童游乐园也已衰败不堪。城区的6处活动广场,东山文化广场较为宽阔,但因地理位置特殊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其他5处活动广场经常人满为患,并缺少应有的活动器材和相关设施,已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活动需要。
(三)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文化事业属于公益事业,文化单位全靠财政拨款,活动资金缺乏,严重阻碍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对已建成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缺少管理、维护和运行经费,特别是农家书屋,除建成时所配送的图书、报刊外,基本上没有新的补充。开展的相关主题文化活动少之又少,县城几个广场舞活动场所的音响设备都为个人购买,并每月还要向管理部门上交电费,县文化局目前无工作用车,文化执法纠察大队,无必须的执法取证设备,文化执法困难重重。&bsp;&bsp;&bsp;&bsp;
(四)文化队伍中专业人才严重匮乏。我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文化产业企业的盈利模式仍在进一步摸索之中,大多以小门店经营的形式,还没有形成规模。在全县进行文艺创作、文艺展演、文化传承、文化经营与文化管理的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青黄不接,特别是优秀的创新型文化人才队伍结构较差、专业素养不高。城乡各类文艺爱好者很多,但是从事文艺创作的人少,知名文艺人才和优秀作品更少。以县剧团为例,县剧团成立于968年,截止20年9月,实有在职职工43人(正式工8人,临时工25人),其中演员25人,占56%;演奏员4人,占33%;助理级演员、演奏员4人,占%,没有编剧、导演和作曲人才,致使一些新剧目的编排无法开展,严重阻碍了我县文艺创作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五)文化产业发展举步维艰。目前全县文化产业生产企业只有2家,省外营销门店2家,个体户40户,从业人数034万人,产值3600多万元,去除税收等,人均年收入不到2000元。在民俗文化产业开发中,缺少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大多以小作坊为主,整体素质不高,资金实力不雄厚,在新产品的研发上较为滞后,经济市场竞争能力脆弱。省外的2家营销门店市上的扶持资金一直未到位,目前生存困难,也仅仅只能维持运营,无盈利可言。
三、意见建议
(一)切实转变观念,进一步增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更加关注精神的需要。以更丰富的文化产品来满足人们越来越期盼的精神文化需求,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目标,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十七届六中全会已经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文化建设摆到国家重要战略地位,对今后文化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作为拥有丰厚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底蕴的华池,更应该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充分认识到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努力发展我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百姓享有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共享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成果。
(二)加大资金投入,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一是要确保公共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应当不低于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增长幅度。要设立文化发展专项基金,将公共文化阵地设施建设、图书购置、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文化市场执法稽查、文化人才培训、文艺创作奖励、群众性文体活动补助等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同时,要发挥财政资金&ldqu;四两拨千斤&rdqu;的作用,创新财政文化建设资金使用办法,探索直接投资、补贴扶持、政府采购、拿钱买服务、委托生产、特许经营、项目外包等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运行新路子,生产和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二是要广泛吸纳民间资金投资文化建设。采用政策导向、社会荣誉等多种手段,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建设各类文化设施,开辟有偿服务的文化服务网络,大力引导人民群众举办公益文化活动,赞助公益文化事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从而解决由于公共财政投入不足造成文化设施欠缺的问题,并使之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益补充。三是建议在县城人口集中区域新建文化三馆。目前,县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均地处东山,交通不便,服务功能近乎瘫痪,建议在县城新区重新修建文化三馆,使其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四是要增加文化人才培训经费、图书购置经费、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管理和维护经费。财政每年应安排一定的经费,让从事文化工作的专职人员得到专业的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时常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并能积极参与的大众性文化活动,如开展广场舞集体展演、民间传统艺人专场晚会、书法绘画作品展等,丰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人力保障。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是保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发展和运营的关键。一是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应及时配齐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文化站专业性工作人员,加大招聘专业性文化人才力度,提高专业文化人才在文化人才队伍中的比例。以乡镇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培训为基础,把具有高层次的文化产业人才送出去培训、进修、考察,培养成文化产业带头人,形成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产业人才培训机制。积极探索体制外聘用人员的新路子,聘用有一技之长、热心于农村文化工作的文艺骨干担任专职文化辅导员。二是抓好民间文艺工作者队伍建设。要加大对各级各类文艺表演队伍的投入、培养和扶持力度,不断增强其为农村农民服务的能力,激发其服务的动力。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如道情皮影、南梁说唱、陇东唢呐等传承人的抢救性挖掘和保护。建立文艺人才库,着力解决文化工作人员不足的问题,对有一技之长、热心于文化工作的文艺人才选聘为宣传文化辅导员,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文化队伍。三是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采取&ldqu;请进来&rdqu;、&ldqu;走出去&rdqu;的方式,以官方交流和民间交流相结合的办法,进一步加强红色文化旅游和民俗文化产业开发力度。取长补短、取精去粗,提升我县文化软实力。
(四)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造就一批文化企业家。我县目前的文化产业企业都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资金不雄厚、整体实力薄弱,应制定落实相应的优惠政策和人才激励机制,引导文艺工作者、经纪人、企业家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图书出版发行及影视音像业、艺术培训展演及歌舞娱乐业、体育健身业等各类文化产业,扶持、培养、造就一批县内外知名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企业家,实现文化大县、文化强县的目标。对特色鲜明、实力较强、发展前景较好的文化产业企业,如&ldqu;星萍民间工艺品有限公司&rdqu;可以通过出台土地、税收、规划、金融等相关优惠政策,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将其打造成我县真正的文化产业龙头企业。
(五)有效整合文化资源,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品牌。我县拥有得天独厚的黄土民俗文化、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也是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要把优势资源变为优势资本,就必须举红色旗、打民俗特色牌。要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识,深度挖掘现有文化资源,充分借鉴江苏、延安、环县等地的成功经验,发展壮大文化产业,依托南梁革命纪念馆、军民大生产基地、范公祠、双塔寺等红色、人文景点,做大做强红色旅游、特色演艺、黄土民俗文化三大产业板块。一是有效整合现有资源,形成具有华池特色的文化产业链。依托目前实施的&ldqu;红色南梁文化旅游产品销售中心建设&rdqu;、&ldqu;大型歌舞剧《南梁之歌》创编&rdqu;等项目建设,可采取政府主导投入,文化、旅游、商务、招商等相关部门积极招商引资,民间资金参与入股的形式,融入香包刺绣、红色剪纸、地方特色小吃、红歌表演等,将有限的项目资金有效整合,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带动传统餐饮业、商业、旅游业共同发展,形成文化搭台,多方唱戏,各方共赢的局面。二是将县剧团的歌舞剧创编和红色文化演出有效整合。以县剧团为主体,吸收社会各界优秀文艺工作者,以演出公司或专业合作社的模式,排练具有华池特色的系列红色文艺节目,如:南梁腰鼓、南梁说唱、红歌表演等,依托红色景区、休闲度假村等地有偿演出,进一步丰富红色文化内涵。三是举办品牌性的节会活动。可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以&ldqu;两点一存&rdqu;的特殊地位,每3-4年推出以&ldqu;红色南梁、魅力华池&rdqu;为主题的文化旅游节,不断提升华池知名度,扩大华池对外影响力。四是加强文化基地建设。在县城或南梁红色景区筹建具有红色民俗文化元素的主题广场,集休闲、旅游、教育、文化等功能为一体,进行高品位、高标准建设,打造地标性建筑。

&bsp;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3-07-10 16:22:12
上一篇:在xx镇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下一篇:庆丰区庆丰乡2012年人大工作总结
网友评论《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文化产业开发情况调研报告》
评论功能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