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读后感范文

范文一: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作品

小说一共分为九章,每三章构成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第一部分刻画了阿Q所处的阶级地位、自身的经济实力,重点突出了其以&ldqu;精神胜利法&rdqu;为中心的性格;第二部分写阿Q所遭遇到的压迫和剥削,展示了阿Q的处境,揭示了时代的矛盾;第三部分写了阿Q在革命到来之后的堕落和悲惨命运。  

阿Q无姓、无名、无籍贯,是一个到处以打短工为生的流浪雇农,他上无片瓦,下无片地,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过活,也是当时社会中被压迫、被剥削的最最底层的人。现实生活中的失意、失败,却未能激发阿Q的振作,他对来自统治阶级的残酷迫害竟然自轻自贱,自欺自慰,甚至用欺侮弱者来发泄自己被别人欺压的不平之气,他穷得娶不上老婆,却自吹&ldqu;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rdqu;,在精神上鄙视赵、钱两家;阿Q的性格比较复杂,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阿Q就是这样一个人,生活在自己所构筑的幻想世界中。我们不经要问是什么造成了他性格中的奴性?不错,是害人的封建礼教、是当时不平的社会制度。他没有受过教育,受到了屈辱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去伸张自己的正义。阿Q的思想让我们唾弃,但是在&ldqu;哀其不幸,怒其不争&rdqu;之后,似乎有更多的事情值得我们去深思。先生写作此文的目的也就是要启示人们振奋起来,抛弃阻碍自己前进的精神枷锁,并进而改变当时这个社会。  

《阿Q正传》给予我们的现实启迪:遇到困难不能只往地下钻,要真正去解決问题。这样一种自欺欺人,自我满足的心态,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不可能成功的。用在自己学习上,一知半解、固步自封也是不会有多少提高的。也许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的挫折,许多的不顺利,但是至少在我们的内心要积极进取,积极向上,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文化,而不是如阿Q般的消极、落寞。


范文二: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ldqu;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rdqu;。他于88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封建官僚家庭里,原名叫周樟寿,字豫才,8岁改名树人。&ldqu;鲁迅&rdqu;这个笔名是他在9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才开始用的。

  鲁迅的小说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鲁迅的小说思想深刻,技巧精练,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重要的杰作。它写于92年,最初分章发表于《晨报副镌》,后收入《呐喊》。
 ?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未庄为历史舞台,以主人公阿Q的活动为线索,以批判阿Q的病态心理精神胜利法为重点来组织材料。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作者不但从中国的现实社会出发,以农民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着眼于辛亥革命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设计未庄这样一个闭塞落后的江南农村,作为阿Q生活的典型环境。阿Q这个形象,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阿Q正传》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旧中国劳动人民的奴隶生活的深刻写照,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被压迫历史的缩影。

  阿Q,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孤苦伶仃地寄住在土谷祠里,只靠给人家打短工来维持生计。在他身上,最显著的特点是&ldqu;精神胜利法&rdqu;:自甘屈辱,自甘轻贱,而又自我解嘲,自我陶醉。他的&ldqu;精神胜利法&rdqu;在那个时代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不仅是阿Q这样的下层农民所特有的,也反映出某些国民性。

  当时的统治者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面对丧权辱国的形式,仍然自称&ldqu;天朝&rdqu;,沉醉在&ldqu;东方的精神文明&rdqu;的安慰中,鼓吹中国文明&ldqu;为全球所仰望&rdqu;,这不也是阿Q的&ldqu;精神胜利法&rdqu;如出一辙吗?再放眼今朝,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可是仍然有许多的&ldqu;阿Q&rdqu;不学无术、游手好闲,整天怨天尤人,不求上进,慢慢的堕落成为社会负担,这些人既可悲又可怜。

  &ldqu;狮子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rdqu;。这是鲁讯用《狂人日记》来形容农村土豪劣绅的品性,赵太爷父子是当时农村土豪劣绅的代表。在小说中,他们基本上没有表现出善性,而是因富贵尊显而骄横,又因腐败没落而怯懦。他们剥夺了阿Q的最低的生存权利。他们自己可以妻妾成群,却以封建礼教的维护者的面目出现,惩治向吾妈求爱的阿Q,当革命的风声传到未庄,他们卑谦地称阿Q为&ldqu;老Q&rdqu;,当看到革命风暴势不可挡时,他们又投机钻营,成为革命队伍中的破坏力量。


在塑造阿Q这个典型形象时,鲁迅先生非常讲究情节的张弛、明暗的详略:对主人公阿Q的活动是露,对其他陪衬人物则是藏,对阿Q在未庄的活动描写得繁,在城里的活动则轻描淡写。此外,鲁迅先生还特别工于讽刺手法和幽默语言。

  鲁迅先生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可作如下陈述:着眼于启蒙,写出旧中国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剥削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愤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唤醒那沉睡的民众。
 ?
  《阿Q正传》思想内涵博大精深,艺术手法精湛绝伦,是鲁迅先生最杰出的代表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也是世界文化长廊中的一件珍品,是千古不朽的名著。

  鲁迅先生在荆天棘地的艰苦环境里运用小说这一艺术形式进行战斗,为我们留下了《呐喊》和《彷徨》两个集子(历史小说《故事新编》除外)。《呐喊》收集了从98年到922年创作的小说4篇,于923年8月出版。《彷徨》收集了从924年至925年创作的小说篇,于926年8月出版。
?
  《阿Q正传》享有世界声誉,当它一收笔,便被介绍到美、法、日、俄等十多个国家,至今已有四十种不同文字的译本。法国著名作家罗曼&ddt;罗兰曾说过:&ldqu;这部讽刺写实作品是世界性的,法国大革命时也有过阿Q,我永远忘不了阿Q那副苦恼的面孔。&rdqu;

  《阿Q正传》从它诞生至今,已过去七十多个年头,&ldqu;阿Q&rdqu;已成了常挂大中国人民口上的一个常用名词,&ldqu;阿Q精神&rdqu;也成了自潮或讽刺他人的用

找范文就来p

&bsp;

范文三:
看了鲁迅先生所写的《阿Q正传》,我发现他笔下所描写的阿Q是旧社会的腐败所产生的堕落的中国人典型。鲁迅先生用讽刺意味的手法写出了人性的善良与丑恶。在这篇小说中,我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阿Q那&ldqu;精神胜利法&rdqu;,这是一个要不得的方法。&ldqu;精神胜利法&rdqu;是阿Q在遭受种种挫折后所发明出来的东西,其高明之处在于遇到困难就逃避,不想去真正地解决问题,不找问题根源所在,只能转身就跑。
如果我们读书用&ldqu;精神胜利法&rdqu;,就会在同学当中无法立足。而小说中的阿Q为了减轻外来的压力,他只能用自欺欺人的办法来逃避现实,以自负来安慰自己,于是愈陷愈深,也使自己永远活在自己所编织的美妙的虚幻世界里。自己明明处于劣势,但因为外在的种种挫折,无奈中,于是只用精神胜利法来取得心灵上的慰籍,但这毕竟是一种自我麻醉的办法罢了,它并不会使自己更强。
阿Q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下,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他只能卖劳力生活,经常做短工,别人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还要接受有钱人的欺辱,以及村里人的戏弄,这个现象让我十分气愤,如今社会也有类似现象发生。
看完这本书,我体会最深的是:不论何时何地,我们应不要逃避现实,而是要敢于面对困难,打倒困难。其实,这也是鲁迅先生所想要告诉我们的。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3-10-11 12:01:50
上一篇:挪威的森林读后感范文
下一篇:读沉思录有感
网友评论《阿q正传读后感范文》
评论功能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