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是为了生存

吴海峰

提到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我们总能想到在那广袤的非洲大陆上,在那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奔腾的角马勇往直前,悠闲的斑马成群结队,还有湍急河水中凶猛的鳄鱼伺机而动。但实际上,纪录片中经常出现的这个场景,几乎只出现在6000平方千米的土地上(这仅相当于北京市的面积),其中/0位于肯尼亚西南部的马赛马拉国家保护区,而另外的大部分位于坦桑尼亚东北部、与前者毗邻的塞伦盖蒂国家公园。

实际上,在马赛马拉-塞伦盖蒂这一以稀树草原为主的生态系统中,至少有00种鸟类和00余种哺乳动物。这些生活在不同生境中的动物,和角马一样,也面临着一年四季的干湿交替,面对着食物的丰盈欠缺。那它们是怎么适应环境的?又是如何避免与其他动物争夺食物资源呢?黑犀和白犀

说到陆地上身高最高的动物,非长颈鹿莫属;而以非洲草原象为代表的大象,算是体型最大的一类动物了。那么体型第二大的动物是哪一类呢?犀牛!

人们一般认为,在非洲有分布的犀牛有两种,即黑犀和白犀。前者广泛分布于非洲东部至南部地区,而后者分布于非洲中东部以及非洲南部。200年,科学家又将白犀这一个物种拆分为两个物种,即北白犀和南白犀。由于人为猎杀及栖息地丧失等原因,北白犀濒临灭绝,现在全世界也只剩下两只雌性北白犀了。尽管如此,但仍有观点将北白犀和南白犀视为一个物种的两个亚种,这样一来,将白犀南方亚种引入到白犀北方亚种分布区的这一重引入行为,虽然可能无益于北白犀这一分支的保护,但却有利于填补北白犀消失后,在生态环境中空缺处的位置。

有人可能会问,东非地区不是还分布有黑犀吗,为什么还要引入南白犀?两种犀牛不会产生竞争吗?曾经北白犀数量较多时,又是怎么避免和黑犀产生竞争的呢?

其实,我们现在一般将白犀的英文名称作Whtrh,而它还有另一个英文名Wdrh,这是因为白犀的唇部较宽。当它们觅食时,只需稍稍低下头,宽阔的唇部就可以像推草機或剃头的推子那样,一下吃掉宽宽的一排草了;而黑犀的唇部较尖,头部较小,也不能像白犀觅食时垂得那么低,所以黑犀多精细地取食高草的草尖及矮灌木的叶片。因此,虽然黑犀和白犀都以草叶为食,但由于取食的部位不同,避免了竞争。那么,南白犀和北白犀又是如何避免竞争的呢?细心的你一定想到了:它们的分布区不同,觅食的地点也不重合,换句话说,它们连面都见不到,就更谈不上竞争了。大红鹳和小红鹳

大红鹳和小红鹳(红鹳亦称火烈鸟)也是东非的“明信片”,它们常集成大群,在湖边的浅水中滤食藻类。

在地质运动的作用下,东非地区大部分湖泊都是咸水湖,这些湖泊大多只有河流注入,而鲜见出水口,加之热带地区蒸发量大,就形成了咸水湖。特殊的水质,有利于红鹳食物的生长,大量繁殖的藻类一般也能够满足红鹳的觅食需求,因此,大群红鹳也会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但这两个物种,又是怎么在碟形湖中区分地盘儿的呢?

非繁殖季的红鹳虽然没有领域划分,但仍能较为清晰地看到一个现象:数量众多的小红鹳会挤在浅水区域觅食,而数量较少的大红鹳往往会在相对较深的水域觅食。这是因为,大红鹳的腿部和颈部长度更长,更适于在深水中觅食,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大红鹳还会用脚蹼划水,游到更深的水中觅食。

然而,红鹳毕竟数量众多,当一个湖泊中食物消耗殆尽时,红鹳便会离开这里,飞到附近的湖泊中。而没有红鹳的消费,藻类的数量又会很快恢复。动物在面对逐渐转差的环境时,会选择调整自身的状态或改变策略,要么选择忍耐,要么去条件较好的区域,红鹳就属于后者。类似的还有灰冠鹤,这种鹤的体型与红鹳相仿,也属湿地鸟类,但常在湿润草原中活动。在东非存在明显的旱季和雨季交替,湿润草原的干湿适宜程度也会发生变化,灰冠鹤就会追逐湿润的适宜栖息地而居。还有一些鸟类,例如白鹳,会在东非的雨季,也就是环境较为湿润、昆虫大量繁殖的时节到这里生活,此时刚好是北半球的寒冷冬天;随着雨季逐渐远去,东非的环境也会慢慢变干,白鹳则会离开越冬地,飞到北半球北部的繁殖地。

文章来源于:知识就是力量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8-08-20 22:45:16
上一篇:情迷东非
下一篇:小象孤儿的温暖港湾
网友评论《一切都是为了生存》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