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团队

任伟

天麻“两菌一种”研究与应用;红托竹荪发酵层架和仿野生栽培技术;冬荪仿野生高效栽培技术……每一项技术,都意味着又有一个资源优势将转化为产业优势。贵州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团队,多年来致力于食用菌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应用,成果显著,如今已初步建立以纳雍、织金、大方、黔西和普定为中心的乌蒙山珍稀食药用菌产业核心基地,以安龙和义龙试验为核心的黔西南珍稀食药用菌核心基地,以剑河为中心的黔东南苗岭核心基地,以德江为中心的铜仁核心基地。

农科院食用菌团队,现有职工9人,其中博士2人,在读博士人,硕士6人;研究员人,副研究员2人,助理研究员4人;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象人,省科技创新“百层次”人才人,省科技创新“千层次”人才2名,省农科院“百名英才”2名。

团队通过学科互补与其他研究所横向合作,并与企业合作补充产业化人才,初步建成了科研人才与技术人才相结合的食药用菌产业人才团队。坚持多层面国内外的合作与交流,与国外泰国皇太后大学、法国农科院、中国农科院、中科院昆植所、中科院微生物所、上海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等科研机构进行学术交流,与西南大学和贵州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人,毕业8人。

团队筛选出优良菌株,创新建立红托竹荪发酵层架栽培技术、冬荪仿野生栽培技术、蜜环菌工厂化生产技术、菌种快速繁殖技术、绿色产地加工技术,全面解决了传统的红托竹荪栽培技术周期长、病虫害严重、连作障碍、对生态压力大、硫污染等问题,实现了生态循环,科研已由点的突破向线和面的方向延伸。已申报专利7项,其中授权专利4项,4项专利已全部与相关公司合作申报成果转化项目,并获得立项。

目前,食用菌团队建立了“贵州省微生物资源科技创新平台”“贵州省食用菌产业技术研发中心”(贵州省食用菌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共建的“微生物资源及生物信息联合实验室”食药用菌研发平台、“贵州省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研发基地”等研发平台,包括标本馆、菌种库、微生物实验室、发酵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和生理生化实验室。配备有荧光倒置万能显微镜、可摄相的体视显微镜,冷冻切片机、发酵罐、液相色谱、生化培养箱、光照培养箱和人工气候箱、无菌操作台、冷冻干燥机、各种离心机、PCR仪、液氮罐等,可以满足菌种资源的收集、评价、选育、繁育、保存、分子生物学、生理生化和产地初加工研究。

中试平台建设方面。在农科院内建立了000㎡的智能温控大棚,食药用菌菌种生产活动板房800㎡,简易出菇插地棚500㎡,可满足食药用菌母种和原种生产,新品种出菇小试及中试试验,栽培管理技术研究小试及中试试验等。

示范推广平台建设方面。成立了“贵州利康农科技有限公司”,食药用菌团队全面参与“贵州省黔西南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省级园区“义龙新区龙广珍稀食用菌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科技服务,并与安龙县农望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成立“黔西南州利康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建立有菌种规模化生产示范基地、8条草腐菌培养料发酵隧道、食药用菌出菇大棚、加工实验室等,成为科技成果熟化及示范推广平台。在纳雍县与纳雍县人民政府和上海大山合共同组建金蟾大山公司,建立了食用菌研发中心。

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建立了“贵州食药用菌产业信息网”和“贵州中药材产业信息网,并与食用菌行业門户网站“易菇网”建立了合作,可为全省食药用菌产业提供科技和市场信息服务;组织成立了贵州省微生物学会食药用菌专业委员会和贵州省果蔬行业协会食用菌分会,研究所为主任委员和会长单位,成为全省食药用菌行业交流和食药用菌产业最重要的服务平台。(编辑/高纬时)

文章来源于:大众科学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8-05-10 09:58:10
上一篇:美媒:轻微脑损伤 后果也严重
下一篇:我国自主智能终端操作系统日趋成熟
网友评论《贵州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团队》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