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信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比较分析

向春燕

【摘要】光电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需要足够的人才支撑,当前光电信息人才的培养质量不尽如人意。通过对某市开设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不同层次院校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发现当前该专业培养存在专业培养目标界定不清、专业培养目标达成的路径不明、考核评价方式相对单一等问题,对此,本文要提出充分调查,做好培养目标的顶层设计;围绕培养目标展开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设计;丰富考核评价方式,落实“教-评-改”的动态环节。

【关键词】工程教育;培养方案;光电信息专业;本科

中图分类号:TN0-4;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457(208)05-006-003

【Abstrt】Thrpddvlptfthptltrfrtdustryrqurssuffttltsupprt,dthqultyfthurrtphtltrfrttltsststsftryThruhthprsfdffrtlvlsfllsduvrststhstblshtfpt-ltrsfrtsdrprrsty,tsfudthtthrrprblssuhsulrprfssltrvs,ulrpthsfrplshprfssltrls,drltvlyufrsssstdvlutthdsIthsrrd,thsrtlshuldprpsfullvstt,ddbfthtp-lvldsfthtrvs;rudthtrvstdvlpthtrdl,thdsfthurrulusyst;rhthsssstthds,thplttfth“th-sssst-h”fthdy

【Kyrds】Erdut;Trprr;Phtltrfrtr;Udrrdut

“近年来,光电信息技术产品正以每年两位数的惊人速度强劲增长,使之成为了20世纪末发展最快的产业。产业的迅速发展必须以人才为支持,这便指向了光电信息人才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是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蓝图,决定了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么培养等关键问题。本研究以某市开设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5所院校的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为研究对象,期望通过比较定位不同的院校之间光电信息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方案的设置情况,以窥见当前我国光电信息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现状。

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学习年限、课程设置、社会实践、培养方法等各项内容,这些可以总结为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考核评价四个部分,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培养效果如何的问题。

培养目标

办学定位与专业培养定位

以上各校办学定位与专业培养定位基本一致,体现了高等学校办学层次的差异,如A校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為办学目标,其专业培养目标也设定为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创新性研究型人才;E校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其专业培养目标也相应设定为应用型高级复合人才。但也存在专业培养定位不清的情况,B、C、D三校都定位于培养能从事研究、设计、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样的目标宽泛而不切合院校实际,不具有指导意义,一方面院校资源有限,这种全面撒网式的人才培养无异于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教师开展教学,进行教育评价需要明确有效的培养目标作为指引,这样的培养目标对上述活动的开展都不具有指导意义。

2人才培养规格与要求

五所院校都对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进行了的说明,从涵盖方面来看,都包括了思想品德、身体素质、业务能力、业务范围等要求,但大部分学校都没有对“美”提出要求,除D校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外,其他四校都没有相关要求,这说明当前不同层次高校几乎都没有认识到美育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B、C、D三校培养能从事研究、设计、开发和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包含了至少三个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这种多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中并没有对不同层次人才所应掌握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进行区分,没有体现出不同人才培养的差异性。虽然现代工程的复杂性要求各层次各岗位的专业人才掌握多种知识,具备多重能力,但不同岗位类型必定有所侧重。

2课程设置

2总体课程

(说明:E校没有划分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统一归入专业基础课中)不同院校课程体系可统一归结为以下四类: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集中实践课程。五校的学分总量在50-80分之间,从各校学分比例情况来看,D校公共课程的学分明显低于其他四校,这说明D校除设置“两课”、英语、数学等常规课程外,较少设置其他增长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的通识类课程。E校以培养应用型高级复合人才为目标,但该校的集中实践环节学分数目却是五校中最少的,这样的课程设置显然不利于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22专业基础课课程结构

从五校专业基础课学分分布情况来看,D校专业基础课学分数最低,而专业课学分数最高,说明该校将大量时间用于专业课程的学习中。E校的课程设置中不区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设置既没有按照学科逻辑,也没有按照解决问题的逻辑展开。

专业基础课为学生进一步进行专业学习奠定基础,各校都设置了专业基础课,但覆盖的类别略有不同,这与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性质和各校专业培养目标相关。A校要求学生具有坚实数理基础,掌握电子科学技术、光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等领域较宽厚理论,因而在专业基础课程中设置了电学类、光学类、计算机类课程;C校毕业生受到良好的数学基础、电子学基础、半导体物理学、光电子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培养和锻炼,这些在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中均有体现;B、E两校在专业培养目标中没有明确说明学生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基本技能,缺少评价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的标准。此外,A、B、C三校都设置了专业导论课程,有利于帮助学生尽早进入专业学习状态,找准角色定位,“导论课程的目的是为学生快速地对工程实践和工程师角色提供机会”。

23专业课课程结构

A、B、C三校的专业课程都以模块的形式呈现,课程以技术型课程为主,虽然不同院校课程模块有所不同,但都应与培养目标相呼应。通过课程模块与培养目标的对比发现,只有B校的专业课程模块内容与完全覆盖了培养目标提出的内容,而A校设置的课程模块中没有光电传感与光通讯系统方面的知识,但这却是培养目标中规划的学生毕业后将从事的工作内容之一,这样的课程设置显然无法支持培养目标的实现。C校将专业课程分成了光电传感与技术、光通信技术两大模块,但在培养目标中却没有明确界定学生未来需掌握的知识领域或工作领域,专业课程的设计失去了根据,不具备足够说服力。

3培养模式与评价方式

培养模式是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构成人才培养系统诸要素之间的组合方式及其运作流程的范式,是可供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活动中借以进行操作的既简约又完整的实施方案。”培养模式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培养目标的实现与否。

以上各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大致相同,第一学年以公共课程为主,教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第二学年学习专业基础课程,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第三学年学习专业课程,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不同的专业领域进行学习,课程以技术型课程为主;集中实践环节主要在第四学年展开,包括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以上各校无论从院校发展定位、院校条件还是专业培养目标来看,都有很大的差异,但却设置了基本相同的培养模式,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怪的现象。早在2009年,刘献君就曾指出,很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呈现出趋同化,没有与自身的条件、定位相结合”的问题。8年以后,这样的问题依然存在,可见,培养模式趋同化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顽疾”。

以上各校虽然对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应具备的能力进行了界定,但是都没有在培养方案中指出采用何种考核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能力具备情况进行检测,大部分课程都是以期末一张书面试卷告终。

4总结

本研究通过对以上各校培养方案的对比分析,发现某市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不同层次类型专业培养方案大都存在以下问题,包括:

4专业培养目标界定不清

专业培养目标界定不清主要指:专业培养定位没有侧重点,不能结合学校特色和资源合理确定人才的重点培养方向;人才培养规格与要求不够具体,不能针对专业培养目标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人才培养规格与要求。

42专业培养目标达成的路径不明

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需要多方因素共同发挥作用,包括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以及考核评价等,只有这些因素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展开,才能确保培养目标的落实。但目前各校培养方案中,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以及考核评价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关系不明确,无论是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还是考核评价方式,各校基本相似,哪怕将不同院校的课程体系以及考核评价互换也看不出有什么区别,很难确保培养目标的达成。

43考核评价方式相对单一

书面考试是当前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各大课程的主要考核方式。对于一个培养工程类专业人才的专业来说,工程实践能力才是首位,但各大課程却着重于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不是知识的综合应用情况,这与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质背道而驰。

5某市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改革的几条建议

5充分调查,做好培养目标的顶层设计

培养目标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涉及高校、学生以及用人单位等利益相关者,高校制定培养目标既需要充分考察自身办学条件又需要充分调查社会需求情况。B、C、D三校没有制定出定位明确的培养目标,最有可能是对自身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以及这些人才能在何种程度上满足社会需求这两个问题把握不到位,而要真正准确把握以上两个问题,则需要进行全面充分的调查,包括针对学生、教师以及用人单位的调查。

52围绕培养目标展开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设计

培养目标直接决定了培养模式的构建与课程体系的设计,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设计反过来又制约着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设计必须围绕培养目标展开。

52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之间呈现多对多的关系

培养目标具体化为多个可操作的培养规格后,需要明确课程与培养规格之间的关系。课程体系中每门课程都围绕着一个以上的培养规格展开,某一培养规格也需要通过一门以上的课程落实。培养规格与课程构成一个多点网状结构,每一课程都应该明确其在网状结构中的位置,同样,每个培养规格也需要明确其实现路径。

522培养模式与培养目标之间呈现一对多的关系

培养模式具有可移植性,不同院校可根据自身的发展定位、软硬件条件以及培养目标设计合适的培养模式,当前针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比较成熟的培养模式有CDIO、PBL等。

523丰富考核评价方式,落实“教-评-改”的动态环节

考核评价是落实培养目标、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当前考核评价方式单一,能够考查到的方面十分有限。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评价方式,以检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和工程能力。同时发挥考核评价的督促作用,以评促改,实现培养方案改革的良性循环。

文章来源于:科技视界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8-05-10 09:56:40
上一篇:GIS专业学科竞赛背景下体验式学习活动设计
下一篇:基于HTML5的数字化移动课堂学习系统设计
网友评论《光电信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比较分析》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