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的探索和发现历程在大学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徐权毅

【摘要】药理学是高等药学院校药学类学科的主干专业课程,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该课程专业术语、抽象概念多,课程相对枯燥,如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应用药物的探索和发现历程,有助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树立辩证的科学思维,更好的理解药物和增强学习的使命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药物的探索和发现;药理学

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457(208)05-03-002

【Abstrt】phrlysrspltyursphrydsplsfhhrphrutlllsItsprtsslf-vdtHvr,thrryprfssltrsdbstrtptsthsurs,dthurssrrltvlybr,suhsthppltfdrusursthThdsvryprsshlpstudtsprvthrtrstlr,stblshdltlstfth,bttrudrstddrusdhthrssfss,dprvlssrthfftvss

【Kyrds】Drudsvryddsvry;Phrly

藥理学是高等药学院校药学类专业的主干课程,是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原理的一门学科,主要包括药效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两个方面。药理学为防治疾病、合理用药提供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同时为研究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并探索药物作用的细胞生理生化过程提供理论依据[]。药理学课程内容相对枯燥,学生学习难度大,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现象比较严重。将药物的探索和发现历程引入药理学教学[2],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药物,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帮助学生树立辩证的科学思维,增强了学习的使命感。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药理学药物名称多、机制复杂,学生觉得该课程枯燥,在讲授每个章节的药物知识之前,在课程引入环节可以适当切入该药物的发明的小故事[3],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避免上课玩手机和打瞌睡等现象出现。如在讲授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章节,可引入胰岛素的发现和用于治疗糖尿病的故事。20世纪20年代,班廷结扎了狗的胰管,几周后,狗的胰腺萎缩,失去消化器官功能,但胰岛在外观上仍是完好的。他从这些胰腺中分离出一种液体,给因切除胰腺而患糖尿病的狗,此提取物很快制止了糖尿病的症状。此后胰岛素用于糖尿病人使用,鉴于班廷发现胰岛素的贡献,获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此故事的引入提高了学生对此章节内容的兴趣,作为本章的知识“爆炸点”,作为引子,引入其他几类口服降糖药。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多肽,口服容易被胃酸分解,只能注射,同时胰岛素只能用于型或者重症糖尿病,其他2型和轻中型糖尿病尚未有合适的治疗药物,所以人们开始围绕胰岛素研究能口服的降糖药,不久就发现能促进胰腺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的磺酰脲类口服降糖药如格列本脲等,然而因为磺酰脲类的不良反应和一些缺点,药物学家们继续探索,发现了另外一种效果更理想,不良反应更少的列奈类口服降糖药-瑞格列奈等。但是此两类药物作用的前提是需要病人胰岛功能完好,限制了使用,然后药物学家又发现了不需要刺激胰岛素分泌,不需要病人胰岛功能完好也有降血糖效果的二甲双胍。再后来为了解决刺激胰岛素分泌类药物引起的胰岛素抵抗,又发现了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噻唑烷二酮类口服降糖药-罗格列酮等。通过胰岛素探索和发现历程,使学生不仅理解和掌握了胰岛素的作用特点,同时也掌握了其他几类口服降糖药的作用原理和作用特点。

2帮助学生理解药物

药理学学习中药名、作用机制等是记忆的难点,可以用药物发现的故事做切入点,将知识点串联,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药物。比如镇痛药章节,寻找镇痛效果好,人体舒适感好,副作用少的镇痛药是人类长久以来的梦想。在吗啡这个知识点中可以先讲述公元前公元前4000年古巴比伦人使用阿片治疗腹泻,中国古代中药中也曾用到罂粟止痛。然后引入从罂粟中提取得到吗啡的故事。9世纪初,化学家从罂粟未成熟蒴果的浆汁,提取得到一种物质,具有很好的镇痛效果,用希腊神话中的睡眠之神吗啡斯(Mrphus)的名字将这些物质命名为“吗啡”。吗啡之后,又从罂粟中提取了可待因,又叫甲基吗啡,止痛效果不如吗啡,等止咳效果相当好,不良反应和成瘾性比吗啡少。除此之外还提取了罂粟碱等,罂粟碱现在常作为一些止咳糖浆的成分,止咳效果好,比较受欢迎。罂粟成熟后被废弃的罂粟壳也有一定用处,做成粉末,具有一定止咳效果,但也具有成瘾性,一些火锅店等为了提高客流,将罂粟壳放入火锅底料,使吃过的顾客念念不忘,反复光顾。这个罂粟壳用于餐饮的例子使学生能觉得药理学课程贴近生活实际,探索欲增强。总之罂粟这个东西全身都是“宝”,每个部位都能充分利用,但是有些是用做药物,有些反而被不发分子利用。因为吗啡有成瘾性,人们继续寻找更好的止痛药。后来化学家在吗啡中加入醋酸酐等物质,提炼出镇痛效果更佳的二乙酸吗啡,又叫醋酸吗啡,这就是最早合成的海洛因。海洛因神奇的止痛效果造成了此药的广泛使用,但是没想到其成瘾性更强。因此海洛因被列入毒品,各国禁止进口、制造和销售海洛因。20世纪70年底,我国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几位科学家确定了吗啡作用的靶点阿片受体脑内分布的具体位置。为了解决吗啡和海洛因成瘾的戒毒治疗,人们发现了镇痛药成瘾的治疗药物,美沙酮。人们探索镇痛药的过程是一个挑战和机遇并存的过程。为了寻找更好的止痛药,从罂粟中发现了吗啡,给疼痛患者带来福音,但是在寻找和探索过程中也发现了“白色瘟疫”-海洛因,其成瘾给人类带来更大的灾难,反而造成毒品的泛滥,给管控带来困难。通过镇痛药的探索和发现历程的阐述,就把罂粟、吗啡、可待因(甲基吗啡),罂粟碱、海洛因(醋酸吗啡)、美沙酮(戒毒用)以及镇痛药的作用机制(激活阿片受体)、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串联起来了,一脉相承,有条理性,这样学生对知识点可以更好的梳理把握,理解更深刻,帮助记忆。

3树立辩证的科学思维

药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学科知识点比较客观理性,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良等很多时候都是辩证统一的,有些药物的不良反应也许过几年开发成新的用途了。所以需要学生用客观辩证的科学思维去看待学科知识,不能用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思维。

比如在抗心绞痛药物章节硝酸脂类药物部分,硝酸甘油部分,可以引入此药物的探索和发现历程。硝酸甘油原本是一个舒张心脏血管治疗心绞痛的药物,阳痿病人服用后有很好的效果,就出现了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药物西地那非(万艾可)。

4增强学生的学习使命感

在药理学课程讲授中每每提到国外科学家发现药物,用于治疗人类疾病,很多学生总是会感到困惑,我国古医药发展的历史悠久,且处于先进的水平,但近现代的中国医药却落后了。其实这里面有认识事物的角度问题,中国中医药博大精深,辉煌璀璨,很多疾病在中医药中本就有记载,我们也不需要妄自菲薄,中国也有很多探索和发现药物的过程。比如古代就有青蒿直接榨汁治疗疟疾案例,建国后以屠呦呦为代表的药学工作者,从青蒿中提取分离得到青蒿素结晶单体,这样抗疟疾药青蒿素就诞生了。此药挽救了无数疟疾患者,屠呦呦本人也因此获得了205年的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5结语

总之,药物的探索和发现历程在大学药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3],能提高学生对药理学课程的学习兴趣[4],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能更好的理解药物,树立辩证的科学思维,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的内在联系,增强了学生为祖国医药事业振兴而学习的使命感。这样学生就不会为学习而学习,大大提高了药理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崔广智,钟佩茹,何新,等药理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西北医学育,200,8(2):324-326

[2]高宣亮药物史话[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25-27

[3]张庆柱运用药物发现史典故,提高药理学课堂教学效果[J]中国药理通讯,2007,24(4):57-58

[4]周红,陈晓红,张乐之,等药理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4:6-62

文章来源于:科技视界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8-05-10 09:56:37
上一篇:高校教师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协调发展研究
下一篇:《防火防爆技术》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
网友评论《药物的探索和发现历程在大学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