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和错

此文



第一


文网












免费

提供

关于对和错

&bsp;&bsp;&bsp;&bsp;&bsp;有人说,有些事情的对和错界定不清,这句话有道理,道理在于承认对和错的存在,也确实存在界定不清的问题。但有人说,很多事情没有对错之分,不仅把“有些事情”夸大,而且否认了对错的存在。表面看有道理,引起共鸣。我试图找出真像,导致这种判断的各种可能,以及可能背后的误判:

&bsp;&bsp;&bsp;&bsp;&bsp;第一种,“事情”定义

&bsp;&bsp;&bsp;&bsp;&bsp;什么叫事情?就是有人参与和干预的活动,是人类的专利,离开人类的参与都不叫事。活动的计划、开始、实施和结束都叫事情。又叫做事,例如学习、劳动、工作、生活、恋爱、结婚、创作、旅行、演出、买卖、比赛等。特征是动手动腿动脑动嘴,重点是方法,关键是结果,评价事情的对错主要在结果。做事有一个过程,最终结果出来以前,不妄加评判。但方法也很重要,一般有什么方法,就对应什么结果。如果把自然界的刮风下雨、生物界的弱肉强食、宇宙界的斗转星移等说成“事情”,无疑夸大了“事情”的外延(范围)。夸大的后果,就是要去判断这些“事情”的对错,结果非常棘手和伤脑。好比对大山说“你站在那儿不对,立马消失!”,对地震说“你太吓人,滚开!”,对地球说“你不要转了,给我停下来!”等,没有任何个人的力量超越自然,让自然乖乖听话。无论你说“对”还是“错”,没有听觉的事物都不得理会你,不会因你一句话改变它的属性和规律。即使有听觉,首先要听得懂人话,其次在听懂人话以前,都有一个训练和驯化的过程。这也不能证明只需动动嘴皮子就可以改变一切。因评判无意义而不分对错,因徒劳而放弃评价,但物或物质不属于“事情”的范畴。比如地球自转就不叫事情,没有对错,如果有人要偷地球、撬地球,就叫事情,有对错,但这个事情不会成功;再比如一只狗在奔跑,不叫事情,没有对错,有人去捉那只狗,或拿毒药去喂狗,就叫事情,有对错。

&bsp;&bsp;&bsp;&bsp;&bsp;第二种,“客观”认知

&bsp;&bsp;&bsp;&bsp;&bsp;世界由两大世界组成,一是客观世界,二是主观世界。客观世界除自然界、生物界、宇宙界以外,还有人类世界。人类世界包括个人、人类和社会,个人包括种族、肤色、性别、年龄、学历、职务等,人类包括家庭、民族、宗教等,社会包括权力组织、办事机构、其他单位、国家(政府)、党派等。人产生后构成人类,人类的组合构成社会。人从生物中产生,是生物之一,又是生物之中的动物,是动物进化的最高级(迄今为止)。人类的活动目前主要在地球,少量在太空,以后说不定向太空和远空转移,对太空和远空进行深度和远度开发。人类的活动不能孤立于自然、生物、宇宙而存在,和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都有各自的运动变化规律,都有产生、发展、消亡几个阶段。人类发展规律包括个人发展规律、人类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总体上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人的发展规律既符合生物规律,又高于生物规律,具有其他生物没有的独特规律。在运动过程中,随规律产生大量的客观现象,不管印象好坏,喜不喜欢,都是客观规律运动的产物,不能独立于客观规律而存在。人类活动也产生了客观现象,这样的客观现象也叫客观事情,是不是对客观事情就没有对错判断呢?答案是有。主观世界指大脑世界,包括人的精神、思想、观念、信仰等。人和人类的初始活动靠大脑指挥和主导,在活动的基础上再思考,思考以后又进行下一步活动,如此反复循环,往上提升。人类的活动既有实践活动,也有思考活动,既有客观活动,也有主观活动,两者密不可分。总体上,是主观作用于客观,客观的改变和结果归功于主观。主观方向的对和错直接影响结果的好和坏。第一,这里的主观是相对人类活动而言,其实质和核心是实践,不是空想;第二,主观的作用,都相对客观而言,对客观产生了多大作用,不能离开客观去谈主观;第三,不论主观作用有多大,都要根据实际进行评估,不能任意夸大或无限夸大;第四,主观要符合客观规律,符合就正确,违背就错误;第五,主观在正确的前提下,当然不再重复判断对错;第六,有时不判断对错,不等于“事情”本身不存在对和错。

&bsp;&bsp;&bsp;&bsp;&bsp;第三种,看不见“思考”

&bsp;&bsp;&bsp;&bsp;&bsp;思考是主观活动,包括精神、思想、观念、信仰等在内,看不见摸不着,非常隐秘,别人想什么,不说出来,根本就不知道。曾经有幻想,进入别人的大脑,窃取或提取大脑的思维和记忆,但这不一定实现,科学能不能达到,是个未知数。由此,有人觉得,这个不好评价对错。其实,对思考的评价,根据思考的人诉说、表达、展示后再进行。不对思考的过程进行评价,重点针对思考结果进行评价。

&bsp;&bsp;&bsp;&bsp;&bsp;第四种,世上无“完人”

&bsp;&bsp;&bsp;&bsp;&bsp;很多人特别是小时候,梦想成为一个完人,但实在太难,从挨批评的第一次起,可能梦想就化为泡影。是人就要犯错误,只要粗心就会失误,所谓的“圣贤”都不例外。因错误和失误的积累,从脸红到谅解,从谅解到宽容,从宽容到麻弊。一是对错误和失误习以为常,懒得去说;二是错误和失误人人难免,不说也罢;三是随着成熟递增和经验积累,错误越来越少,似乎很少犯错,说明对的事情增多了,往往忽视了对错的判断。

&bsp;&bsp;&bsp;&bsp;&bsp;第五种,“习惯”成自然

&bsp;&bsp;&bsp;&bsp;&bsp;思维、语言、生活、行为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久成习惯,习惯成自然。当成为习惯以后,不管习惯中是否存在错误,改变起来相当困难,因而会坚持。如果要改掉不良习惯,最好趁小趁早。不能因为习惯难以改变,就忽视错误的存在;也不能因为习惯良好,就视而不见对和错。坚持良好的就是对的,实际就承认了对和错。

&bsp;&bsp;&bsp;&bsp;&bsp;第六种,“个性”差异

&bsp;&bsp;&bsp;&bsp;&bsp;人类虽有头脑、五官、四肢、语言、思维、劳动、创造等共同点,但人与人之间存在个性差异,如智力、素质、能力、经验、性别、长相、外貌、兴趣、志向、习惯、性格等差异,因长期接触而容纳。对个性差异需要规范,通过道德、纪律和法律进行约束。在规范内进行活动就是对的,超出规范范围的活动就是错的。比如某人走路,非要展示奇特的个性,见人就挤,见人就撞,这显然是错误的。因为绝大多数人都在规范内活动,本身是正确的活动,不会去说对错。随着社会发展,很多由道德和纪律调整的范围将纳入法制轨道,最终对人类的所有行为进行法制规范,某些对错的判断就不再模糊了。

&bsp;&bsp;&bsp;&bsp;&bsp;第七种,“胜王”影响

&bsp;&bsp;&bsp;&bsp;自古流传“胜王败寇”的说法,这是古代政治斗争的产物,而被非法移植到诸领域。得王以后,进行王治,王说了算,而不问王的来历和成王以后的作为,不论是非,不辩对错,统统倒向王者一边。甚至忽悠老百姓,宣扬“顺王者昌,逆王者死”的思想,达到巩固王权的目的。这就是典型的人治,人们至今还在推崇,说明人治理念在民间仍然根深蒂固。以王位的光环掩盖所有的问题,等于还没有脱离动物世界,不去议论对错。

&bsp;&bsp;&bsp;&bsp;&bsp;第八种,“自我”思维

&bsp;&bsp;&bsp;&bsp;很多人从自我出发,根据印象说好坏,根据喜恶作选择,根据利害作判断,我印象好的、喜欢的、对我有利的就是对的,我印象坏的、讨厌的、对我有害的就是错的,对我不好不坏、不喜不恶、不利不害的,没有对错,何必分什么对错呢?

&bsp;&bsp;&bsp;&bsp;&bsp;第九种,“标准”模糊

&bsp;&bsp;&bsp;&bsp;&bsp;因为社会是运动的,向前发展的,必然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新事物,因为先知先觉太少太少,什么事都不可能都依靠预测。重视、研究和解决总是滞后于现实,研究解决以前,存在一个空档,在这个空档内,总是缺少客观的公平的标准去衡量,造成没有对错的假象。

&bsp;&bsp;&bsp;&bsp;&bsp;第十种,“世俗”压力

&bsp;&bsp;&bsp;&bsp;&bsp;很多奇奇怪怪的事情就发生在身边和眼前,明知哪儿不对劲,却袖手旁观。还有的混水摸鱼,趁火打劫。一是懒得去管,怕别人说“狗拿耗子”;二是怕管不好,弄成自己无理的了;三是怕惹火烧身,局面不好控制;四是怕管不着,没人听,等于零;五是人言可畏,把坚持正确的说成“固执”、“幼稚”、“钻牛角尖”。很多人扛不住世俗的压力,采取逃避、躲让、中立、自保等消极做法,对与错跟他无关,眼里没有对错。

&bsp;&bsp;&bsp;&bsp;&bsp;第十一种,“矛盾”对立

&bsp;&bsp;&bsp;&bsp;&bsp;矛盾双方对立统一于一个整体,当矛盾双方起了争执和冲突,不能一下子判断对和错,有时对中有错,错中有对,错综复杂。例,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共存,你说你对,我说我对,有时吵得不可开交,还要动武。例2,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清官难断家务事。例3,合作双方发生分歧,各自掌握的标准不同。几种做法:一是找第三方居中调解、裁判;二是听从经验教导“好汉不吃眼前亏”、“还是糊涂点好”;三是“和稀泥”,走中庸主义道路,两边都讨好,两边不得罪。要根据起因、愿望、推动和结果来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回避矛盾,不等于消除矛盾,矛盾的根源还在,对和错就会干下去。

&bsp;&bsp;&bsp;&bsp;&bsp;第十二种,“选择”困难

&bsp;&bsp;&bsp;&bsp;&bsp;在正误混淆中选出唯一正确的难,在多个选项中全部选出正确的较难,在正确选项中选出最佳的更难。例,做单选和多选题,在多选中要求全部选出正确答案,且不能夹带错误选项。例2,打牌,可以这样打,也可以那样打,可以打这张,也可以打那张。例3,舞台相亲,在多选中选一个“心仪”,到了最后环节,还有二选一、三选一、四选一。有的“心仪”明确表示“拜拜”,还要把“心仪”弄上来。是坚持还是放弃?很多人当成福利,多数事与愿违。旁观者说“不该选”,但标准在嘉宾自个手里,外人很难判断对和错。如果是已知,当然好选,问题是处于未知状态,结果不确定,因为纠结而患上选择困难症。最后眼一闭、心一横,不管对错了,靠“蒙”、“猜”、“赌”。在选择时,尽可能减少错误和失误,一要强记忆,二要熟运用,三要凭经验,四要算概率,五要读心理,六要出妙招。在两人或两队对抗中,不要轻易指责同伴在合理选择中没有作出最佳选择,最佳选择有运气因素,只要是合理选择,即无可指责。打法和做题不一样,不是一锤子买卖,还有配套的后续手段,有时还能弥补和挽救,要以结果来检验。通罗马的道路不止一条,但要遵循最近便最快捷最节约的原则。

&bsp;&bsp;&bsp;&bsp;&bsp;第十三种,理论与实际“距离”

&bsp;&bsp;&bsp;&bsp;&bsp;理论是固定的、确定的,实际是变化的、发展的。任何一种理论都不可能概括全部的现象或者包罗万象,也不可能随实际的变化同步调整,理论调整始终滞后于实际。因此,当人们用理论标准对实际作出判断前,必须全面、深入和彻底掌握实际,否则不好作出判断,可能偏离实际,发生误判、误导,甚至瞎指挥。在没有掌握实际情况下,大多坚持谨慎原则。因谨慎可能错过机会,但机会不只一次,冒险带来的损失往往大于机会所得。因理论与实际的差距永远存在,根据理论作出的判断和根据实际作出的判断,可能出现冲突,一定程度上造成困惑。

&bsp;&bsp;&bsp;&bsp;&bsp;第十四种,“自由”放宽

&bsp;&bsp;&bsp;&bsp;&bsp;随着人的成长和成熟,控制力和自觉性增强,受到的管教和约束相对年少时少了;随着人类的解放和进步,外部营造的自由度提高了。对人性的约束减少,自由度相对放宽。在自由的的情况下,无论说和做的尺度都比较宽,好像做什么都是对的,但必须是在限度的范围内。有的偶尔或经常跨越红线,表面上没予追究,好象没有错。其实只是没有积累到危害的程度,没有引起重视和警觉罢了。

&bsp;&bsp;&bsp;&bsp;&bsp;第十五种,观点“争论”

&bsp;&bsp;&bsp;&bsp;&bsp;因立场不同,产生相互冲突的观点,相互斗争;因角度不同,产生不同侧面的观点,可以相互吸收和容纳。观点不同,争论不休,严重时会争吵。争论观点的结果,一是形成两派,水火不容;二是达成一致,互相承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三是推陈出新,完善提高。在争论中,各执己见,有时谁也说不服谁,好象没有对错之分。但无论争执的时间有多长,必然有结果。争论本身可以推动历史,促进发展。谁是谁非?都是都非?有是有非?要靠历史检验,要靠时间证明。

&bsp;&bsp;&bsp;&bsp;&bsp;综上所述,对和错普遍存在于人类全部的实践活动之中。有时人们没有在意,没有注意,没有计较,没有较真,不分对错,难分对错,并不等于事情本身没有对错。很多事情没有对错,是一种假象,掩盖了事物的本质——矛盾,掩盖了历史的真像——斗争。

&bsp;&bsp;&bsp;&bsp;&bsp;对待对错,是一个严肃的话题,涉及到如何做人做事,涉及到主观世界的改造。如何对待,取决于人们的态度。是正视还是回避?是重视还是忽视?是承认还是掩盖?是求是还是做假?是认真还是马虎?是谅解还是报复?是放下还是追究?是知错即改还是明知故犯?

此文



第一


文网












免费

提供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4-05-19 13:26:45
上一篇:我的大学情缘
下一篇:兴趣,打开快乐之窗
网友评论《关于对和错》
评论功能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