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奉献的土地释出油花

本 文 由 第 一公 文 网 收集 整理2

在奉献的土地释出油花

——赴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定边采油厂采风速写
&bsp;

有诗曰:天若棋盘星作子,地似琵琶路是弦。这个比喻中不难感受到路同跳动的音符似乎产生了某种天然的契机。而踏上路途的车辆和人们就是寻找这特别音符的问道者。当202年6月4日“纪念毛泽东同志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及油田职工作家协会走进一线采风活动组赴定边采油厂采访的时刻起,这些音符中变奏出悠扬悦耳动人的信天游、变奏出奉献的“采油树”、变奏出定边采油厂石油人众志成城为突破200万吨战天斗地喷涌而出的“油花”……

一曲信天游带我“走三边”
“三边”是靖边、安边、定边的合称,陕北和内蒙古毛乌素沙漠交界的地方。大巴车从腰鼓之乡安塞踏上高速公路起,思绪里我便如扎起羊肚子手巾的陕北汉,赶着骡子哼唱起民歌“走三边”踏上了征途……悠扬的笛声在耳畔荡涤和着厚重朴素的黄土地恰如其分,在思绪深处勾勒苍翠明亮的线条。车过安塞、至靖边、经安边、达定边,车窗外苍凉广袤的黄土塬、被风切割的土堡、静默的长城遗址,还有天高云淡的景致在起伏的山野中流淌,一路将我深深的陶醉。
一道道(个个)水来(哟)一道道川(唻)
赶上(哟)骡子儿(哟)我走(呀哎嗨)走三边
一条条(的那个)路上(哟)人马马(那个)多
都赶上(的那个)三边(哟)去把(那)宝贝驮
三边(那个)三宝名气大
二毛毛羊皮甜干干草,还有(那个)大青盐
……&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bsp;……
山有有(的那个)灵气(哟)地有好出(那个)产
而今又(的那个)三边(哟)又把(那)宝贝添
提起个三边新三宝名更大
石油煤炭天然气,运到北京和西安
陕北,我热爱的故乡、红色的土地,只有在这块高原黄土里生长出的信天游从无数代生息于万千“受苦人”心窝飞出的信天游,才是这样地震撼着我的心灵。这里,曾经在战争年代,由毛泽东和老一辈革命家、仁人志士点燃燎原火种,红色革命的岁月也曾如火如荼,红色的旗帜招展,战斗的硝烟弥漫。936年6月7日—2日,在彭德怀直接指挥下,红5军团第78师师长韩先楚、政治委员崔田民率军5天内连续攻克定边、盐池,两座县城相继解放。中国工农红军经过长征到达陕北后,936年在定边县创办中共中央党校,毛主席亲自担任中央党校校长,学校的日常工作,由董必武和成仿吾等领导负责,毛泽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多次在定边运筹帷幄,指挥红军战斗,发展壮大了陕北革命根据地。
此刻,陕北/我俯首你的脚下,叩拜你慈祥的土地/红的旗帜,红的岁月,信天游嘹亮/陕北,站在黄土坡上的那是谁/迎着山丹丹花奔跑,迎着东升的旭日奔跑/海一样通红的土地……
当我们来到定边县时,扑面而来的是崛地而起的现代化建筑、一幢幢林立的高层建筑、即将开放的体育场馆……城市生机勃勃、人们意气风发,这个县城85%的财政收入来自石油,到处洋溢着因石油发展而改变的新气象。定边县最美丽的地方是新区南端,定边采油厂大楼高耸,王子大酒店傲然挺立,钻采小区及新建的职工兴源南北小区环境优美、建造新颖。临近的五中学生如潮涌进,南大街、献忠路、西环路、青松挺立、华灯座座……采油厂门前匆匆来往的行人中,我看见有很多身着红色工装的定边石油人,他们胸前点缀的山丹丹花一团团、一簇簇娇艳的开放……在大干夺油会战期间,他们是来自“前线”的采油工,也仿佛是当年从“前线”归来的红军战士。虽然这块土地硝烟战火、战马嘶鸣早已尘归于沧桑岁月,但涌激于我心头的仍然有一种身临“火线”的冲动和激情。
始建于993年的定边采油厂从无资金、无技术、无设备的“三无困境”起步,走过了经营改造边缘残次井、自钻自采、规模经营和科学管理的奋斗历程。定边找油人不知道有多少次地跋涉于荒原的沟沟壑壑,不知道喝过了多少咸水,尝过了多少风沙。他们没有上班下班之别,没有白天黑夜之分。当东方的第一缕晨光唤醒黄土高原时,天地间出现了他们振臂大干“揭盖井”的剪影,当夜幕降临,燃起篝火迎接明天太阳时,又是他们这一群“不要命”的寻油人。
从“走三边”民歌的声息中,去感受于那苦情的倾诉,从它豪放的韵律中,也能感受黄土地的馈赠——三边(那个)三宝名气大/二毛毛羊皮甜干干草/还有(那个)大青盐/提起个三边新三宝名更大/石油煤炭天然气,运到北京和西安。说起“新三宝”之一的石油,陕北是我国发现和使用石油最早的地区之一,据历史记载,人们发现并利用陕北石油,始于秦、汉时期(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世纪)。东汉班固在《汉书•地理志》记载:“高奴有洧水,可燃”。北魏郦道元,在其地理名著《水经注》中做了更为详细的记载:“高奴县有洧水,肥可燃。水上有肥,可接替用之”。石油一词最早出现在北宋学者沈括的《梦溪笔谈》中:“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境内出脂水,即此也……沈括还并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904年(光绪三十年)月陕西巡抚曹鸿勋等人向清政府行文凑章在延长试办油矿开采石油获准,拨地方官银8万两,905年创办延长石油官厂,由侯补知县洪寅任总办。906年修通驿道,907年2月日本技师佐藤弥市郎及六名技工和顿钻设备相继到达延长,6月5日开钻,9月6日钻至6889米处见旺油,最初日产原油至5吨,名为“延一井”。907年9月钻成的第一口油井“延一井”,是中国大陆的第一口油井,也深深铭刻在延长石油事业发展的光荣印记中。
三边“旧三宝”和“新三宝”,无不歌颂着陕北这块奉献的土地。同时,陕北这块地处鄂尔多斯盆地的聚宝盆,因石油的能源开发推动文明和经济繁荣的进程,为世人所瞩目。此刻,定边“古朔方”之地,汉武帝北伐匈奴的古战场和崛起的崭新油田,写意在黄土高原,在新的发展历史时期下,在这块土地上的定边石油人继承发扬延安革命传统,以“埋头苦干、开拓创新”的精神,磨刀霍霍向青石板宣战,如今的定边采油厂取得的硕果累累,2003年生产原油26万吨,2006年生产原油55万吨,四年迈上四个台阶。2007年生产原油84万吨,是2003年的三倍以上。2008年生产原油3万吨,顺利建成百万吨油田。2009年至20年连续刷新原油生产记录达到785万吨;而锲而不舍的定边石油人立争202年原油产量突破200万吨,达到205万吨,在鄂尔多斯的战场上谱写新的辉煌篇章。
定边呀,新定边,我们向你致敬,我们用文学虔诚的名义记录,将笔触植入白垩纪下坚硬的岩石,把文学梦执著的抛出山野,带着虔诚叩问你的心灵……
&bsp;

白马崾岘,没有白马
经过一晚上的休整,6月5日一早大家带着跃跃欲试的心情整装待发,采访主题是去最远的油区体验采油厂艰苦的生活。所谓艰苦,在大家的印象里已是过时的“代名词”,许是现在城市的灯红柳绿,生活的安逸舒适,信息的四通八达让大家都淡漠了“艰苦的滋味”。或是农家乐里品尝一下“忆苦思甜饭”回味一下那些艰苦岁月,但“此饭非彼饭”,色香味俱全且价格不菲的粗粮们排着队,完全让人们体会不到“物资匮乏”的饥荒滋味,反而为健康生活过了把“食瘾”。
车厢里起初的气氛是热烈而轻松的,“依维柯”载着我们不紧不慢地进入油田的腹地,田野里挺拔的杨树林、黄灿灿的沙丘、执着的红柳还有远山上别致的大风车让大家多少有些惬意,如此的景致颇有大漠的豪情与浪漫,我亦思想着与大家席地举杯畅饮的洒脱场景。
定边的地理位置相当奇特,南部以丘陵山区为主,北部以毛乌素沙滩为主,我们所行的目的地白马崾先乡位于定边县西南山区最南端,当连绵不尽的荒原土山林立、山峦交错、沟壑纵横,山路蜿蜒无始无终,大家的心情也因告别“一马平川”的北部平地而紧张的悬了起来,山大沟深,生态环境恶劣,自然条件差和封闭的“白马崾岘”开始让大家眩晕。此时的道路变得异常艰险,或一面深壑万丈,或两面万丈绝壁,盘山的公路坑坑洼洼,路窄的宛如车轮就在崖沿边上走,一不留神就有翻入深壑的可能。让我不由得想起这句话:一条陕北高原常见的土路,挂在70度的陡险山坡,当地人叫它——“阎王坡”,一道深幽而狭窄的石涧沟,割裂了山塬,当地人叫它——“无人沟”。
随行的定边同事告诉我,这里的采油人们身居荒山野岭,他们一次次地经受着考验,不知经历了多少危险和伤痛,不知暗暗吞咽了多少寂寞和眼泪,多少年如一日毫无怨言……驻守在白马要先的石油人,每天要在各个山峁中来回巡查。在那风凉夏夜,满天星斗同井上的灯光融汇,夜巡的采油工,坐在山峁畔,置身于这群星闪耀的银河系中,自己也似乎成了一颗星;如遇风雪严冬,山顶上大风呼啸,风沙漫卷,似乎群山都如抖动的魔鬼,发出惊心的鸣,冻得手、脚、脸全都麻木了的采油工,还在顶风巡查,没有停止跋涉的脚步……
其实,许多刚分到采油厂的小伙子总带着这样的问题:这山咋这样多,多到无穷无尽;这沟咋这样深,通讯网络都触及不到;这路咋这么窄,左转弯右转弯都是悬崖;这人咋都这样,喜欢一年四季穿同样的工衣;还有对象咋这么难找,连天上飞的鸟都是公的……处在沟底的采油人,因为和妻子或是对象聊个掏心窝子的话,非得爬上几个小时的山,不少的年轻小伙和姑娘,因为常年在野外工作,不仅为油田建设付出了青春年华,甚至耽误了爱情,这种因特殊环境而牺牲了人生宝贵的感情至爱尤其令人感动。然而,在这在单调、寂寞的驻守中,工友们不仅建立起患难与共,永远难忘的友情,也产生了满坡兰花花般纯洁的爱情。同行的党委工作室丁玲介绍,半路上搭顺风车去油区看井的小伙子刘军,就是在大家的撮合下收获了爱情。
是啊,在这荒原上既然洒下了青春的汗水甚至是泪水,就一定会播种和收获真诚与爱情……半路上下车的李军一脸疲惫,他的身影在我的回望中远去,隐没在大山中,丁玲介绍说因为近期的夺油会战活动,定边采油厂机关人员全部抽调到一线看井,李军是研究所抽到一线的,他工作都几个月了……那时,我才意识到作为同龄人或是处在同样的机关工作环境他是那样的艰辛。一幕幕场景,一句句肺腑之言让我觉得石油人们如同大漠里一棵棵仰天而立“奉献树”,涤荡着心灵的尘埃,留下了闪光的黑金。他们在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艰苦环境中坚毅的生长,历练出比“磨刀石”还硬的精神,由此也让我开始体味着人在由怯弱走向顽强的过程。
当我们到达xx采油队区队驻点时,短短百公里的路程走了近五个小时,大家因晕车呕吐,采风组显得“七零八落”,起初的“精气神”荡然无存,稍许休息后我们在队领导的带领下前往井场。依维柯换成了皮卡车,随行人员说,上班途中换乘两三种车那是“家常便饭”了,因为道路原因大家也无可奈何。
前往井场的路看来更加的崎岖,盛夏炎热干旱,路上的绵土浮尘大概堆积了几尺厚,车轮胎淹没在覆盖地表的厚厚的黄土中,带起的黄土被风泼洒在挡风玻璃上、引擎盖上,黄色的沙尘飘浮在空气中,一派“只见黄尘不见人的境况”。甚至在封闭比较严实的车厢里,只要一张嘴就会感觉到沙尘的存在,咬牙时总觉得有不舒服的沙粒感,想一吐为快,却总也吐不干净。
哦,白马崾岘原来是无法驰骋白马的地方,也没有诗意的浪漫,在石油人的世界里,这是匹需要征服的野马,这里是需要征战拼杀的战场……
&bsp;

40074井的“家”和“路”
伴着浮尘与狼烟我们在山坡上下沉,皮卡车的燥热和浑浊的空气使大家透不出气,两公里的路程煎熬着大家的精神,何况这里的石油人每日都游弋于此,在家与井场之间往返,在井场与井场之间往返,他们承受的焦苦可想而知。
我的脚终于扎到了40074井场,但鞋子很快埋在了沙土里。这个坐落在群山里,半山腰上的井场显得是那样的苍凉。此刻,天宇晴蓝,群峰垂首,夏风抚着这灰黄的山头,没有绿树的映衬,那不紧不慢“叩着头”的抽油机线条显得异常硬朗。40074井场由xx和折广兴驻守,空气中一团团的气浪翻滚,采油工人xx却全然不觉,专心致志地记录着油井的工作数据,这个24岁的小伙子是一个性格偏内向的人,话不是很多,但在这个山上已经工作了四个年头。井场上抽油机旁边,45岁的折广兴正忙着修理设备、紧固螺丝,作为师傅,他娴熟的操作着手上的工具,看上去显得异常的英武。

井组刚刚试油投产,六口油井日产原油70多方,在最紧张的投产阶段每天晚上只能休息两三个小时,由于工作繁忙xx的头发和胡须好久没有收拾了,看上去像是一个沧桑的中年人或是长发髯须的“大漠剑客”,让人不免有些慨叹。他们现在每天凌晨四五点起床开始工作,爬上高高的罐台量油,六点钟生产数据要汇报到区队,中午之前井场要收拾干净,除了24小时监控井场,做好安全工作外,还要防止原油冒罐、滴洒等现象,由于产量高,30方的储油罐需要随时倒换,并配合做好每天七车油的装卸任务。

当我问起xx:“苦不苦”,他淡然一笑“习惯了”。

“你好长时间没有回家了吧?”,他没有正面回答,却喜悦的说:“老婆再有四天就要生了”……这真是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大家纷纷为这个即将成为父亲的采油工人带去祝福。

“照顾不了妻子家人理解吗?”,xx下意识地低下了头,“这段时间忙,家人都知道,这几天忙过去我一准回家”。

听着他朴实的话语,感动和敬佩在我的灵魂荡涤。师傅折广兴说,他和xx很投脾气,迅速地成为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为了使xx能尽快回家,他们俩苦战了一个多月,区队早已为xx回家陪护做好了准备,只是xx因为新井投产任务重、压力大,始终“赖着不走”,不坚守到最后,誓不罢休。

随行的xx副队长介绍说因为顾不上家,职工想老婆孩子的时候就通过手机彩信解解相思。即便回家,对大多数职工来说也是异常辛苦的。40074井场条件相对较好,驻点在山脚下的职工则需要爬数座大山,趟几尺深的绵土路,艰难跋涉四五个小时才能到柏油路坐上班车。拿xx举例,先到罗渠村搭乘去定边的班车,班车每天只发三趟,如果赶不上只能返回驻点,到达定边后为家里置办些生活用品,又扛着大包小包倒车赶往郝滩家里……有些职工请了三天假,往返在路途上的时间就需要两天。有一次,一位采油工人返回时迷了路,山里辗转的又累又饿,被山里巡井的队长看到,送到驻点吃了顿饱饭,最后又安排送到驻点,这名职工激动的热泪盈眶……

三十里明沙沙套沙
事情箍住怎就怎
对面洼、对面崖
对面的好汉你过来……
透过车窗看到贫瘠的荒原上星星点点的分布着很多的钻井平台,还有白墙大罐的采油站和一组组的抽油机,远远望去,为黄土高原增添了别一样的景致。一路的采访采油工作们不正是顶天立地的好汉们吗?在企业的发展进程中,他们是真真正正的基石……在结束采访的路途上大家心情更多了份沉重,日暮时的阳光已经变得柔和,斜照过归途的路和黄土堆成的浑圆丘陵,勾勒出天地之间的分界线。天空蔚蓝,像一池古生代的湖水纯净悠远,大块的云朵低低地挂在半空,在荒原上留下黛色的身影。
大家心里想着,再远的路都得有个尽头,那个尽头是石油人温暖的家。
&bsp;

一天能吃二两土
&bsp;

融汇着黄沙、土峁、羊群、城市楼群的定边,大山更给人一种震撼,群山被造物主随意地放置在高原的沟壑里显得豪迈苍凉,在“最不适应人类生存的环境中”人们影响着大山。
在定边采油厂采访的时候,xx采油大队4307井场工人xx师傅告诉我,山区里原先没有路,最先上山的路径是羊踩出来的,后来的石油人由这里巡弋,渐渐就走出了一条小路,然后开辟了通往山外的大道……石油职工栽植而起的“采油树”使大山充满了生机活力。
野外的工作环境倒也习惯,然而沙尘天气却使大家尝尽了苦头,李师傅介绍说不知不觉沙尘就会突然间降临井场,先是一阵“轰隆隆”似闷雷一般的吼声响起,接着不远处的天空,黑色的云团席卷而来,紧接着黄沙弥漫,迅速地覆盖了整个天际。身旁的抽烟机在黄沙的影子中时隐时现,空气一片混沌,大地在摇撼,到处散发着呛人的黄土的腥味……沙尘暴席卷,顷刻将所有人盖了个严严实实,大家要么躲进屋子,要么扶着设备,等待着这匹肆无忌惮的野马安静下来。然而,风沙过后,饭菜里全是沙子,吃饭时上下牙齿都不敢合拢,牙碜的让人难受。但有时风沙也像一幕火暴的戏剧,骤然便会拉上帷幕,井场上立即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天空恢复到晴空碧蓝万里无云,大家拍拍身上的尘土又开始了正常的工作。
六七月份的定边算是好天气,站在高高的计量罐台上xx迎着烈日欣慰的笑着。早上5点半起床计量、6点向区队汇报生产数据,同时,乘着早上温度低和原油稠的特点抓紧回收“落地油”,在原油生产的黄金阶段大家忙着夺油抢产,加温、脱水、柴油机发电、设备维护等等,没有风沙的捣蛋大家心里舒畅了许多。
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这句话:“石油人苦不苦,一天能吃二两土”。一个个普通的采油工人,如同一面面飘扬的旗帜,在战天斗地的拼搏中擎起石油的脊梁。
李师傅说定边沙多,但他们从不畏惧,定边县有治沙英雄石光银,他把“狼窝沙”都治成了绿洲……这群“看井人”也是治沙的突击队,面对沙尘满溢的井场,他们亲手用废弃的管子材料制成“铁磨”。井场上两个亲密无间的伙伴,一个是耕者,一个是拉磨的牛,来回的铺平井场,待一场雨过后,一遍遍夯实井场,然后栽植上树苗,一步步建设起新井场……

听着李师傅的表述,我的脑海里呈现出一片绿洲和新苗。此刻,石油人如同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牛,他们的犁铧坚韧锋利,“绿洲”如同绿色油田的脉络不断延伸,绿了井场、美了油区,“新苗”如同一株株拔地而起的抽油机,他们在奉献的土地释出油花。
&bsp;

“小而全”站点的内涵
陕北人都知道柳树在这片土地有着“生生不息”的美誉。每年到清明节前后,人们把柳树上的椽砍下来,栽到沟边路旁,山腰硷畔,不消三五年,便枝梢发旺。在定边的每一个地方,到能看到柳树的影子,每当我看到它们时,内心感慨着何以有这样坚毅的生命力。

走进定边采油厂定384小站,听着大家介绍着“小而全”站点的成长,我又联想起生生不息的柳树,它们的根须顽强的在油区扎根延伸,汲取地壳石油的养分,然后向天空和荒野伸出枝桠,这个枝桠上生长着石油的果实、构筑起石油人的避风港,见证着油田创新发展的进程。
“小而全”,顾名思义麻雀虽小五脏六腑俱全,位于定边采油厂油坊庄采区的定384小型集输站特点是集作业区部分油井的计量、脱水、集输、发油、注水等功能及职工生产生活的站点,可谓“小而全”、“全而精”。这个小站共有5名人员驻守,平均年龄25岁。站长xx介绍说这个站并网了8个井场24口油井,比较起以前井场分散,人员劳动强度大和管理困难的现状,“小而全”集输站点优化了人员配置,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在标准化站点建设中迈开了步子。
油田的野外生活寂寞、漫长而且单调,然而这里处处洋溢着定边采油厂“一十百千万”文化工程的魅力,只要步入小站就能深深的体会到这里的石油职工以火热的胸怀、深深的爱意和美丽的心灵建设着自己的生活。大家将这个站点管理的井井有条,无论在工作区和生活区,所有的设备和机房明洁干净,妆点的色彩亮丽,各类输油管线和阀门擦得锃亮,竟闻不到油气味。生活区的宿舍干净整齐,被褥叠得四棱见线,凸显着“半军事化”管理的精神气息。值班室内的各类档案资料都装订成册,可以看出大家在日常工作中的严谨和认真。走进职工餐厅大家顿时眼前一亮,这个餐厅除了就餐功能以外,职工自发开辟了“诚信超市”,超市里没有销售员,站长介绍说货物都是为野外职工“量身定制”的日用品和食物,这里的销售员就是职工的“诚信”,大家购物后自觉的将钱投到“诚信箱”,然后用方便职工的钱实现商品再购置、再流通,最后等到微薄的“利润”的积少成多后,再用来补贴改善大家生活……

在站里大家参观了关于“小而全”集输站点的展板资料,目前定边采油厂建设运行200余个,3429口油井实现了集输功能,这些站点星星点点的缀在油区的地图之上,他们如同一株株顽强生长的柳树,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此刻,站在384小型集输站上,远远望去,对面滩地里也生长着许多柳树,鸟儿在树林里翻飞鸣叫,林间隐隐约约传来了信天游动人的旋律。
哦,柳树,根植于油区的柳树,风和日丽你不骄傲,风沙猖狂你不低头,狂野落日你不寂寞……你静静的驻守在大山,固执的坚守着自己的信念:生生不息、默默奉献!

本 文 由 第 一公 文 网 收集 整理2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3-06-30 17:36:19
上一篇:春夏遐想
下一篇:“向上”才会看见阳光
网友评论《在奉献的土地释出油花》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