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规划辅导材料3

本 文 由第一公文 网 收 集 整 理6

大学生职业规划辅导材料3

第二章职业生涯理论

20世纪初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FrPrss)提出三因素论后,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等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了许多关于职业生涯选择与发展的理论。本章将重点介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职业选择理论、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和职业决策理论。此外,还将介绍社会认知职业理论和个性特征与职业模型理论。

第一节职业选择理论

职业选择理论以人与职业的相匹配为中心,包括弗兰克·帕森斯(FrPrss)的特性因素论、约翰·霍兰德(JhHlld)的职业性向理论、鲍丁(Brd)、弗洛姆(Vr)等人的心理动力理论。其中有强调个体的能力倾向或人格特质的差异取向学说,强调社会经济结构、个体在社会情境中的地位或个体的社会化过程的情境取向学说,强调个体的自我观念或自我观念的和谐程度的现象取向学说等。

&bsp;&bsp;一、特质因素理论

特质因素理论的渊源可追溯到8世纪的心理学的研究,直接建立在帕森斯(FrPrss)关于职业指导三要素思想之上,由美国职业心理学家威廉斯(EGWlls)发展而形成。这是最早的职业辅导理论,其提出的职业选择方法至今仍被广泛接受和使用。

909年帕森斯在其《选择一个职业》的著作中提出了人与职业相匹配是职业选择的焦点的观点,他认为,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模式,每种人格模式的个人都有其相适应的职业类型。职业选择指的是个人在了解认识自己的主观条件与职业需求条件的前提下,将个人的主观条件与职业需求相匹配,这就是特质因素理论的内涵。

帕森斯的三要素模式被认为是职业设计的至理名言,并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逐步形成了职业选择和职业指导过程的三个步骤:第一步,进行人员分析,评价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第二步,分析职业对人的要求,并向求职者提供有关的职业信息;第三步,人职匹配,个人在了解自己的特点和职业要求的基础上,借助职业指导者的帮助,选择一项既合适自己特点又有可能获得的职业。

帕森斯认为人职匹配可以分为两种类型:①因素匹配。例如需要有专门技术和专业知识背景的职业与掌握该种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择业者相匹配或脏、累、苦等劳动条件很差的职业,需要有吃苦耐劳、体格健壮的劳动者与之匹配;②特性匹配。例如,具有敏感、易动感情、不守常规、个性强、理想主义等人格特性的人,宜于从事审美性、自我情感表达的艺术创作类型的职业。

从整体上看,特质因素理论为人们的职业生涯设计提供了最基本的原则,各种心理测量工具和大量的职业信息书刊业的蓬勃发展为职业生涯设计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因此,该理论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被人们广为采用。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忽视了社会因素对职业设计的影响和制约作用,特质因素理论中的静态观点与现代社会的职业变动规律不相吻合,理论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bsp;&bsp;二、心理动力理论

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及发展,出现了两个比较有影响力的职业生涯理论流派,即“心理动力论”和“期望价值论”。这些理论重视人的需要和人的职业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中的作用,以及人的早期经验与职业动机对职业选择和职业成功的影响。

(一)心理动力论

美国心理学家鲍丁(Brd)、纳切曼(Nh)和西格尔(Sl)等人,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提出了一种强调个人内在动力和需要等动机因素在个人职业选择过程中的重要性的职业选择和职业指导理论,即“心理动力论”。

他们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来研究职业选择过程,认为职业选择的目的在于满足需要和促进个人发展。他们在对职业团体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心理动力理论的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六方面内容;

成人的生理和智力活动与其个人早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有关。

2复杂的成人活动中包含着与婴儿简单活动相同的本能满足。

3人一生的最初六年,决定了他未来的职业需求模式。职业选择取决于人生最初六年中所形成的需要。

4家庭压力对个体需要的发展影响极大。

5成人在工作中会显示出一种婴儿期冲动的升华。

6如果缺乏职业信息,职业期望可能遭到挫败。

心理动力理论认为,个人产生职业问题可能有三方面原因:一是依赖性强,缺乏对自己的责任感和自信心,缺乏职业决策能力;二是缺乏信息,即缺少职业决策所必须的根据;三是选择职业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犹豫或环境的干扰而引起的心理冲突或焦虑。指导者的任务首先在于查明个体职业问题的范围,然后同被指导者共同作出新的尝试性的决策,或改变被指导者的某些行为。

同时,心理动力理论强调个人内在动力和需要等动机因素在个人职业选择过程中的重要性。社会上所有职业都是可以归入代表心理分析需要的、分属一定范围的职业群:养育的、操作的、感觉的、探究的、流动的、抑制的、显示的、有节奏的运动等,并认为这一理论除了那些由于文化水平和经济因素而无法自由选择的人之外,可以适用于其他所有的人。影响个体职业选择的动力来源于个人早期经验所形成的适应体系、需要等人格结构。由于它们影响着个人的能力、兴趣及态度的发展,从而影响其日后的职业选择与行为的有效性。

(二)期望价值论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VHVr)通过对个体择业行为的研究认为,个体行为动机的强度取决于效价的大小和期望值的高低,动机强度及效价与期望值成正比,即:

F=V·E

式中,F为动机强度,指积极性的激发程度,表明个体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努力的程度;V为效价,指个体对一定目标重要性的主观评价;E为期望值,指个体估计的目标实现概率。员工个体行为动机的强度取决于效价大小和期望值的高低。效价越大,期望值越高,员工行为动机越强烈,就是说为达到一定目标,他将付出极大努力。如果效价为零甚至负值,表明目标的实现对个人毫无意义甚至给个人带来负担,这种情况下,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再大,个人也不会产生追逐目标的动机,不会为此有任何积极性、付出任何的努力。如果目标实现的概率为零,那么无论目标实现意义多么重大,个人也同样不会产生追求目标的动机。

按照上述观点,择业动机取决于职业效价和职业概率,即

择业动机=f(职业效价,职业概率)

式中,职业效价是择业者对某项职业价值的主观评价,它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

◆择业者的职业价值观。

◆择业者对某项具体职业要素,如兴趣、劳动条件、报酬、职业声望等的评估。即:

职业效价=职业价值观×职业要素评估

职业概率指择业者认为获得某项职业的可能性大小,它通常取决于以下四个因素:

◆某项职业的社会需求量:职业概率与社会需求量成正相关。

◆择业者的竞争能力,即择业者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求职就业能力。职业概率与择业者的竞争能力成正相关。

◆竞争系数,即谋求同一种职业的竞争者人数的多少,职业概率与竞争系数成负相关。

◆其他随机因素。

即:职业概率=职业需求量×竞争能力×竞争系数×随机系数

一般而言,择业者对其视野内的几种目标职业进行职业价值评估和职业获取概率评价之后,将进行横向择业动机比较。择业动机是对职业和自身的全面评估,是对多种择业影响因素的全面考虑和得失权衡。因此,择业者多以择业动机分值高的职业作为自己的最终目标。

&bsp;

&bsp;第二节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由于社会生活不断变化以及人的自身心理发展,人的职业心理总是处在一种不断变化的动态发展过程之中,个性与职业的匹配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就是从动态的角度来研究人的职业行为和职业发展的各个阶段。

一、生涯发展阶段理论

&bsp;&bsp;职业生涯是一个长期的发展变化过程,在不同的阶段,个人有着不同的职业需求。对于具体阶段的划分,不同的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观点。

(一)施恩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说

施恩(EH.Sh)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研究院的教授,他立足于人生不同年龄阶段面临的问题和职业工作的主要任务,提出职业生涯发展9阶段说,如表2-2所示。

表2-2&bsp;施恩职业生涯九阶段理论

阶段
&bsp;角色
&bsp;主要任务
&bsp;
成长、幻想、探索阶段

(0一2岁)
&bsp;学生、职业工作的候选人和申请者
&bsp;发现和发展自己的需要、兴趣、能力和才干,为进行实际的职业选择打好基础;学习职业方面的知识;做出合理的受教育决策;开发工作领域中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bsp;
进入工作世界

(6—25岁)

&bsp;
&bsp;应聘者、新学员
&bsp;进入职业生涯;学会寻找并评估一项工作,做出现实有效的工作选择;个人和雇主之间达成正式可行的契约;个人正式成为一个组织的成员
&bsp;
基础培训

(6—25岁)
&bsp;实习生、新手
&bsp;了解、熟悉组织,接受组织文化,克服不安全感;学会与人相处,融入工作群体;适应独立工作,成为一名有效的成员
&bsp;
早期职业的正式成员资格

(7—30岁)
&bsp;取得组织正式成员资格
&bsp;承担责任,成功地履行第一次工作任务;发展和展示自己的技能和专长,为提升或横向职业成长打基础;重新评估现有的职业,理智地进行新的职业决策;寻求良师和保护人
&bsp;
职业中期

(25岁以上)

&bsp;
&bsp;正式成员、任职者、终生成员、主管、经理等
&bsp;选定一项专业或进入管理部门;保持技术竞争力,力争成为一名专家或能手;承担较大责任,确定自己的地位;开发个人的长期职业计划;寻求家庭、自我和工作事务间的平衡
&bsp;
职业中期危险阶段

(35—45岁)
&bsp;正式成员、任职

者、终生成员、主管、经理等
&bsp;现实地评估自己的才干,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业抱负及个人前途;就接受现状或者争取看得见的前途做出具体选择;建立与他人的良师关系
&bsp;
职业后期

(40岁到退休)
&bsp;骨干成员、管理者、有效贡献者等
&bsp;成为一名工作指导者,学会影响他人并承担责任;提高才干,以担负更重大的责任;选拔和培养接替人员;如果求安稳,就此停滞,则要接受和正视自己影响力和挑战能力的下降
&bsp;
衰退和离职阶段

(40岁到退休)
&bsp;
&bsp;学会接受权力、责任、地位的下降;学会接受和发展新的角色;培养新的工作以外的兴趣、爱好,寻找新的满足源;评估自己的职业生涯,着手退休
&bsp;
退休
&bsp;
&bsp;适应角色、生活方式和生活标准的急、剧变化,保持一种认同感;保持一种自我价值观,运用自己积累的经验和智慧,以各种资深角色,对他人进行传、帮、带。
&bsp;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施恩虽然基本依照年龄增大顺序划分职业发展阶段,但并未囿于此,其阶段划分更多的根据职业状态、任务、职业行为的重要性。正如施恩教授划分职业周期阶段是依据职业状态和职业行为和发展过程的重要性,又因为每人经历某一职业阶段的年龄有别,所以,他只给出了大致的年龄跨度,并在为职业阶段上所示的年龄上有所交叉。

(二)金斯伯格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金斯伯格(EGzbr)把人的职业发展分为幻想期、尝试期和现实期三个大的阶段,每一个大的阶段又分了若干个小阶段,如表2-3所示。

表2-3&bsp;金斯伯格职业生涯三阶段理论

阶段
&bsp;年龄
&bsp;主要心理和活动
&bsp;
幻想期
&bsp;岁之前
&bsp;对外面的信息充满好奇和幻想,在游戏中扮演自己喜爱的角色此时的职业需求特点是:单纯由自己的兴趣爱好决定,并不考虑自身的条件、能力和水平。也不考虑社会需求和机遇
&bsp;
尝试期
&bsp;-7岁
&bsp;由少年向青年过渡,人的心理和生理均在迅速成长变化,独立的意识、价值观形成,知识和能力显著提升,初步懂得社会生产与生活的经验。开始注意自己的职业兴趣、自身能力和条件、职业的社会地位
&bsp;


&bsp;兴趣阶段(-2岁)
&bsp;开始注意并培养对某些职业的兴趣
&bsp;
能力阶段(3-4岁)
&bsp;开始以个人的能力为核心,衡量并测验自己的能力,同时将其表现在各种相关的职业活动上
&bsp;
价值观阶段(5-6岁)
&bsp;逐渐了解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并能兼顾个人与社会的需要,以职业的价值性选择职业
&bsp;
综合阶段(7岁)
&bsp;将上述三个阶段的职业相关资料综合考虑,以此来了解和判定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bsp;
现实期
&bsp;7岁以后
&bsp;能够客观地把自己的职业愿望或要求,同自己的主观条件、能力,以及社会需求密切联系和协调起来,已有具体的、现实的职业目标
&bsp;
次阶段
&bsp;试探阶段
&bsp;根据尝试期的结果,进行各种试探活动,试探各种职业机会和可能的选择
&bsp;
具体化阶段
&bsp;根据试探阶段的经历做进一步的选择,进入具体化阶段
&bsp;
专业化阶段
&bsp;依据自我选择的目标,做具体的就业准备
&bsp;


&bsp;

(三)舒伯的生涯发展论

舒伯(Supr)根据布尔赫勒(Buhlr,933)的生命周期和列文基斯特(Lvhurst,953)的发展阶段论,发展出一个新的诠释职业和生涯的发展概念模式。他在953年提出了0个基本主张,在之后出版的《职业发展:研究的架构》(VtlDvlpt:AfrrfrRsrh)和他与巴克拉奇(Bhrh)合著的《科学的生涯和职业发展》(StfCrrsdVtlDvlptThry)书中,又进一步发展为2个基本主张,这些主张如下:

职业是一种连续不断、循序渐进又不可逆转的过程。

2职业发展是一种有秩序、且有固定形态、可以预测的过程。

3职业发展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4自我观念在青春期就开始产生和发展,至青春期明朗并于成年期转化为职业概念。

5自青少年期至成人期,随着时间及年龄的渐长,现实因素如:人格特质及社会因素,对个人职业的选择愈加重要。

6父母的认同,会影响个人正确角色的发展和各个角色间的一致及协调,以及对职业计划及结果的解释。

7职业升迁的方向及速度与个人的聪明才智、父母的社会地位、本人的地位需求、价值观、兴趣、人际技巧以及经济社会中的供需情况有关。

8个人的兴趣、价值现、需求、父母的认同、社会资源的利用、个人的学历以及所处社会的职业结构、趋势、态度等均会影响个人职业的选择。

9虽然每种职业均有特定要求的能力、兴趣、人格特质、但却颇具弹性,所以允许不同类型的人从事相同的职业,或一个人从事多种不同类型的工作。

0工作满意度视个人能力、兴趣、价值观及人格特质是否能在工作中得到适当发挥而定。

工作满意度的程度与个人在工作中实现自我观念的程度有关。

2对大部分人而言,工作及职业是个人人生的重心。虽然对少数人而言,这种机会是不重要的。

(三)舒伯的生涯发展论

舒伯(Supr)根据布尔赫勒(Buhlr,933)的生命周期和列文基斯特(Lvhurst,953)的发展阶段论,发展出一个新的诠释职业和生涯的发展概念模式。他在953年提出了0个基本主张,在之后出版的《职业发展:研究的架构》(VtlDvlpt:AfrrfrRsrh)和他与巴克拉奇(Bhrh)合著的《科学的生涯和职业发展》(StfCrrsdVtlDvlptThry)书中,又进一步发展为2个基本主张,这些主张如下:

职业是一种连续不断、循序渐进又不可逆转的过程。

2职业发展是一种有秩序、且有固定形态、可以预测的过程。

3职业发展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4自我观念在青春期就开始产生和发展,至青春期明朗并于成年期转化为职业概念。

5自青少年期至成人期,随着时间及年龄的渐长,现实因素如:人格特质及社会因素,对个人职业的选择愈加重要。

6父母的认同,会影响个人正确角色的发展和各个角色间的一致及协调,以及对职业计划及结果的解释。

7职业升迁的方向及速度与个人的聪明才智、父母的社会地位、本人的地位需求、价值观、兴趣、人际技巧以及经济社会中的供需情况有关。

8个人的兴趣、价值现、需求、父母的认同、社会资源的利用、个人的学历以及所处社会的职业结构、趋势、态度等均会影响个人职业的选择。

9虽然每种职业均有特定要求的能力、兴趣、人格特质、但却颇具弹性,所以允许不同类型的人从事相同的职业,或一个人从事多种不同类型的工作。

0工作满意度视个人能力、兴趣、价值观及人格特质是否能在工作中得到适当发挥而定。

工作满意度的程度与个人在工作中实现自我观念的程度有关。

2对大部分人而言,工作及职业是个人人生的重心。虽然对少数人而言,这种机会是不重要的。

这2项主张,阐述了个人特质与职业匹配的动态过程,并将制约个人职业选择和发展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对职业生涯发展的研究有着高度理论价值和一定实际指导意义。

在这2项主张的指导下,舒伯(Supr)认为,可以根据年龄,将每个人生阶段与职业发展相配合。他把职业生涯分为成长(rth)、探索(xplrt)、建立(stblsht)、维持(t)、衰退(dl)五个阶段,如表2-4所示。

表2-4&bsp;舒伯职业生涯五阶段理论

阶段
&bsp;年龄
&bsp;主要任务
&bsp;
成长

阶段
&bsp;出生一4岁
&bsp;认同并建立起自我概念,对职业的好奇占主导地位,并逐步有意识地培养职业能力
&bsp;


&bsp;幻想期(4—0岁)
&bsp;需求占决定性因素。角色扮演在此阶段很重要。
&bsp;
兴趣期(—2岁)
&bsp;以兴趣为中心,理解、评价职业,开始作职业选择
&bsp;
能力期(3—4岁)
&bsp;能力占的比重较大,也会考虑工作要求的条件。
&bsp;
探索

阶段
&bsp;5—24岁
&bsp;主要通过学校学习进行自我考察、角色鉴定和职业探索,完成择业及初步就业
&bsp;


&bsp;试探期(5—7岁)
&bsp;综合认识和考虑自己的兴趣、能力,对未来职业进行尝试性选择
&bsp;
过渡期(8—2岁)
&bsp;正式进入职业,或者进行专门的职业培训,明确某种职业倾向
&bsp;
尝试期(22—24岁)
&bsp;已确定了一个似乎是较适当的领域,找到一份入门的工作后,并尝试终它作为维持生活的工作。此阶段所选择的工作范围会小,只选择可能堤供重要机会的工作。
&bsp;
确立

阶段
&bsp;25-44岁
&bsp;获取一个合适的工作领域,并谋求发展。主要任务是:通过尝试错误以确定前一阶段的职业选择与决定是否正确。若觉得决定正确,就会努力经营,打算在此领域久留。
&bsp;
次阶段
&bsp;稳定期(25—30岁)
&bsp;个人在所选的职业中安顿下来,重点是寻求职业及生活上的稳定
&bsp;
发展期(3—44岁)
&bsp;致力于实现职业目标,是富有创造性的时期
&bsp;
中期危机阶段

(44一退休前)
&bsp;职业中期可能会发现自己偏离职业目标或发现了新的目标,此时需重新评价自己的需求,处于转折期
&bsp;
维持

阶段
&bsp;45岁-64岁

&bsp;
&bsp;开发新的技能,维护已获得的成就和社会地位,维持家庭和工作两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寻找接替人选
&bsp;
衰退

阶段
&bsp;65岁至死亡
&bsp;体力与心理能力逐渐衰退时,工作活动将改变,亦必须发展出新的角色,先是变成选择性的参与者,然后成为完全的观察者。
&bsp;
次阶段
&bsp;减速(60-70岁)
&bsp;工作速度变慢,工作责任或性质也发生改变,以适应逐渐衰退的体力与心理。许多人也会找份代替全职的兼职工作。
&bsp;
退休(7岁至死亡)
&bsp;有些人能很愉快地适应完全停止工作的境况;有些则适应困难、郁郁寡欢;有些人则是老迈而死。
&bsp;


&bsp;

976到979年间,舒伯(Supr)在英国进行了为期四年的跨文化研究,之后他提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新观念——生活广度、生活空间的生涯发展观(Lf-sp,Lf-sprrdvlpt)(98)这个生涯发展观,除了原有的发展阶段理论之外,较为特殊的是舒伯加入了角色理论,并将生涯发展阶段与角色彼此间交互影响的状况,描绘出一个多重角色生涯发展的综合图形。这个生活广度、生活空间的生涯发展图形,舒伯将它命名为“一生生涯的彩虹图”(Lf-rrrb),见图2-2。


图2-2舒伯的“生涯彩虹图”

(四)格林豪斯的职业生涯阶段理论

舒伯和金斯伯格的研究侧重于不同年龄段对职业的需求与态度,而美国心理学博士格林豪斯(Grhus)的研究则侧重于不同年龄段职业生涯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并以此为依据将职业生涯划分为五个阶段:职业准备阶段、进入组织阶段、职业生涯初期、职业生涯中期和职业生涯后期,参见表2-5。

表2-5&bsp;格林豪斯职业生涯五阶段理论

阶段
&bsp;职业准备阶段

(0—8岁)
&bsp;进入组织阶段

(8—25岁)
&bsp;职业生涯初期

(25—40岁)
&bsp;职业生涯中期

(40一55岁)
&bsp;职业生涯后期

(55岁直至退休)
&bsp;
主要任务
&bsp;发展职业想象力,培养职业兴趣和能力,对职业进行评估和选择,接受必需的职业教育和培训。
&bsp;进入职业生涯,选择一种合适的、较为满意的职业,并在一个理想的纪织中获得一个职位。
&bsp;逐步适应职业工作,融入组织,不断学习职业技能、为未来职业生涯成功作好准备。
&bsp;努力工作,并力争有所成就。在重新评价职业生涯中强化或转换职业道路。
&bsp;继续保持已有的职业成就,成为一名工作指导者,维护自尊,准备引退。
&bsp;


&bsp;

(五)职业生涯发展“三三三”理论

我国著名人力资源管理学家廖文泉在总结国外学者职业生涯发展阶段观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职业生涯发展‘三三三’理论”。她将人的职业生涯分为三大阶段:输入阶段、输出阶段和淡出阶段,每一阶段又分为三个子阶段:适应阶段、创新阶段和再适应阶段,而每一子阶段又分为三种情况:顺利晋升、原地踏步、降到波谷,如表2-7和图2-3所示。

表2-7()&bsp;职业生涯的“三三三”理论


&bsp;输入阶段

(从出生到就业前)
&bsp;输出阶段

(从就业到退休)
&bsp;淡出阶段

(退休前后)
&bsp;


&bsp;输入信息、知识、经验、技能,为从业做重要准备;认识环境和社会,锻造自己的各种能力
&bsp;输出自己的智慧、知识、服务、才干;进行知识的再输入、经验的再积累、能力的再锻造
&bsp;精力渐衰,但阅历渐丰、

经验渐多,逐步退出职业,

适应角色的转换
&bsp;
表2-7(b)&bsp;输出阶段的三个子阶段
&bsp;
输出阶段
&bsp;个人的工作状态
&bsp;职业环境状态
&bsp;
适应阶段
&bsp;订三个契约:

对领导,我要服从你的领导

对同事,我要与你协同工作

对自己,我要使自己表现出色
&bsp;适应工作硬软环境,个体与环境、个体与

同事相互接受,进入职业角色
&bsp;
创新阶段
&bsp;独立承担工作任务

努力做出创造性贡献

提出合理化建议
&bsp;受到领导和群众认可,进入事业辉煌时期
&bsp;
再适应阶段
&bsp;工作出色获得晋升发展空间小而原地踏步

自身骄傲或工作差错受到批评
&bsp;个体要调整心态,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此时

属于职业状态分化时期,领导和同事看法

不—。
&bsp;
表2—7()&bsp;再适应阶段的三种状况
&bsp;
再适应阶段
&bsp;职业状态
&bsp;
顺利晋升

&bsp;
&bsp;面临新工作环境的挑战、新工作技能的挑战、原同级同事的嫉妒、领导提出的

新要求,表面的风光隐藏着一定的职业风波
&bsp;
原地踏步

&bsp;
&bsp;“倚老卖老”不求上进的状态出现,挂在口头边的话是“我早就干(想)过”。

对同事容易陷入冷嘲热讽,此时如做职业平移或变更适合
&bsp;
降到波谷
&bsp;由于个体原因或客观原因,遭受上级批评,或受降级处分,工作状态进入波谷,

此时如能重新振奋精神,有希望进入第二次“三三三”发展状态。
&bsp;
&bsp;&bsp;&bsp;&bsp;&bsp;

图2-3&bsp;职业发展的“三三三”理论

二、职业抱负发展理论

&bsp;&bsp;&bsp;戈特弗雷德森(MRGttfrds)职业抱负发展理论讨论了职业抱负的内容及其发展过程,其不仅关注兴趣、能力等特质因素理论所关注的内容,也关注发展理论所强调的发展问题。该理论将心理学观点与社会学观点相结合,以性别类型、社会声望和职业领域作为研究职业抱负发展的三个重要维度。

戈特弗雷德森在该理论中指出,职业抱负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缩小范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逐渐淘汰和放弃那些不能接受的选择,建立一个自己认为可以接受的社会空间。不仅如此,人们在面对内在或外在障碍时,为了得到那些虽然他们不太喜欢但更可能得到的机会,还是会放弃那些他们最喜欢的选择。

&bsp;&bsp;&bsp;与舒伯的理论相似的是,戈特弗雷德森认为自我概念的发展是整个职业发展过程的核心。自我概念不仅要回答“我是谁”的问题,而且要回答“我希望我将来是谁”。自我概念不仅包括心理层面(如价值观、人格、对家庭的计划等),而且包括社会层面(如性别角色、社会地位等)。

戈特弗雷德森认为,职业抱负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3~5岁)是大小和力量取向阶段。在这阶段中,儿童从最简单的“大”或“小”的角度来看人和事物,他们对性别角色并无固定的认识,也没有对男女形成抽象的概念,开始对成人的意义有了一些了解,知道职业是成人的主要任务,工作是成人世界的一部分。

第二阶段(6~8岁)是性别角色取向阶段。这时期的儿童比先前时期更能够运用具体的思考方法。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发展性别角色意识。性别角色成为这一阶段的自我概念中重要的一环。儿童用性别的观念来衡量周围的环境和职业,并排除他们认为不适合自己性别(错误的性别类型)的职业选择。在这个阶段的儿童,均认为自己的性别是最好的,拒绝那些跨性别的行为。这一阶段的儿童已经形成了一个可容忍的性别类型的边界。

第三阶段(8~3岁)是社会评价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对社会评价非常敏感,除了考虑事物是否适合自己的性别外,他们开始关心社会地位高低的问题,更关心他人的看法和意见。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对社会阶层更加敏感,能够意识到教育、职业和收入之间的关系,懂得职业分层影响着人们如何过自己的生活及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他们将职业视做势力、阶级和地位的象征。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开始建立可容忍的边界,即社会空间的底限和上限。社会空间的底限和上限的建立基于他们对自己能力和竞争力的自我认识。他们不会考虑低于底限水平的职业,也不会考虑那些高于上限水平的职业。

第四阶段(4岁以上)是内在的、独特的自我导向阶段。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正处在自我认同发展阶段,他们更加看重他们希望实施的、与他们内在的、独特的自我概念相一致的工作类型。这一阶段以前,儿童或青少年是根据他们“外在”的自我概念来排除某些职业的,而在第四阶段的青少年则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内在”的自我概念,找出那些可以接受的职业。这些选择是他们认为最喜欢而且又是最可能进入的职业。他们在该阶段的探索,都是围绕着未在先前三个阶段中被排除的职业选择。这一阶段开始了妥协过程。

从以上四个阶段可以看出,职业抱负发展的过程是范围限制和妥协的过程。在每个发展阶段中,儿童或青少年会根据自己的外在或内在的自我概念范畴选择职业,对应着自认为很重要的自我概念排除一些可选择的职业,这个系统的限制过程叫“职业抱负限制”。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个人先排除一些不能接受的可能性。这个“收窄”的过程在童年早期便开始。虽然这个过程是自然的职业发展过程,但是要特别注意防止以不成熟的态度和不必要的牺牲而将自己的职业选择范围限定在过于狭小的领域。

与限制过程同步进行的是妥协过程。范围限制是个体拒绝那些他们认为不能接受的选择,而妥协是个体放弃那些他们最喜欢的选择,为了那些虽然不太喜欢但更可能得到的机会,个体需要调整抱负以适应外界世界。妥协有两种,一种是预期性妥协,即个体根据自己对现实的知觉意识到自己最喜欢的选择不可能实现,于是调整自己的希望。另一种是经验性的妥协,即个体在实施自己最喜欢的选择时遇到障碍,他们不得不放弃他们先前的选择。妥协过程存在着一定的次序。当人们必须选择时,首先让步的是个人的兴趣,其次是社会声望,最后是性别类型。“妥协”(在现实的情况下测试可否达到目标)是职业发展过程的重要部分。

第三节职业生涯决策理论

职业生涯决策理论可以分为:探讨生涯决策历程的学说,探讨生涯决策形态的学说以及综合历程、形态及情境因素的学说,其目的在于生涯决策历程与形态的探讨。

一、生涯决策理论

早期的生涯理论中,人们将决策过程视为是自然发生的。也就是所有的数据准备齐全之后,决策过程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例如,弗兰克·帕森斯就认为,个人在选择职业时,只要掌握了充分且正确的数据,就能做出正确的决定。显然,弗兰克·帕森斯强调资料的重要性,认为决策只是次要的必然结果。但是,后来的种种经验表明,并不是搜集及提供资料就能帮助个人做好职业的选择。故许多学者开始注意决策过程在生涯发展中的重要性。齐勒(Zllr)在对于人类寻险行为的研究中,就特别引导出一个研究取向,那就是重视决策过程中个人的行动,而不是强调做决定过程前的资料搜集、整理与分析。另外,在目前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里,个人如何去“适应”变化要比做出某个特定的选择更为重要。所以目前持发展论或行为论的生涯发展学家均肯定决策过程的重要性,并且视决策过程为职业或升学抉择所必备的最有效的认知技能。于是,决策过程就由刚开始的配角地位,渐渐成为众所瞩目的主角,在生涯发展上占有日趋重要的地位,到后来发展成生涯理论里的一个派别。

(一)吉列特的生涯决定论

吉列特(GItt)的生涯决定论认为决策是一连串的决定,任何—个决定都会影响以后的决策,也会受先前决定的影响,因此决策是一个发展的取向而非单一的事件。

决策的基本准则在于选择有利因素最多而不利因素最少的方案。由于各种测验与职业资料的累积,个人可根据预测各项选择的可能结果以及达成目标的几率,加上个人价值系统的倾向,绘出决策流程图,作为抉择的依据。

吉列特的决策架构特别强调资料的重要性,他将资料组织成三个系统(见图2-4):


图2-4&bsp;吉列特的生涯决定过程

预测系统

预测不同选择的行动可能会有的结果以及由行动到结果之间的概率。例如:根据工作世界与心理测验等方面的客观真实资料,对未来工作(或升学)的成功几率所作的预测。

2价值系统

个人以内在价值体系、态度等,判断不同结果之间的相对偏好。

3决策系统

评量判断的法则,通常包括:

◆期望策略:选择最需要、最希望得到的结果。

◆安全策略:选择最可能成功、最保险、最安全的途径。

◆逃避策略:避免选择最差的、最坏结果的方法。

◆综合策略:选择最需要而又最可能成功、不会产生坏结果的方案

(二)泰特曼的决策历程

泰特曼(Tdr)结合舒伯与金斯伯格的生涯发展观点,提出一个生涯统合的历程模式。泰特曼认为,职业生涯决策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其整个决策过程是由预期、实施与调整这两个阶段不断递进组合而成。

&bsp;&bsp;&bsp;预期的阶段:个人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和收集信息,先行拟出几个可行的方案,然后考虑、澄清各个方案的利弊得失,并且预估其可能的结果,选择其中的一种,再进一步给予检验。

2实施与调整阶段:初步接受并履行所做的选择,将选择的方案落实于现实生活,然后评估其结果,再根据个人对结果的满意程度,对方案做调整或改变,在这一过程,取得个人选择和环境之间的平衡。

台湾职业辅导专家金树人教授曾经据此做过总结,他认为生涯决策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把职业选择作为一个持续不断的历程,而非单一事件,并且他同时还提出如下决策步骤:

()探索不同的可行方案。

(2)比较不同方案后果的得失。

(3)根据对后果的详细预估而做选择。

(4)接受事实的考验。

&bsp;&bsp;&bsp;(5)评估实施的结果再做决定。

(三)库伦伯茨的生涯决定社会学论

库伦伯茨(Krubltz)企图解释个人的教育与职业偏好和技能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这些喜好和技能如何影响个人对各种课程、职业和工作领域的选择。此理论认为影响生涯选择的因素包括:遗传因子与特殊能力、环境情况与特殊事件、学习经验、工作取向技能。

生涯决定社会学论的重点是行为分析或问题界定,是目标导向的,根据当事人的问题而制定辅导目标。库伦伯茨与其同事列举了七种一般当事人常有的问题类型:

◆将问题归罪于他人。

◆问题情绪化。

◆缺乏目标。

◆被期待的行为不是他所欲的。

◆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当的。

◆抉择的冲突。

◆不知道问题在哪儿。

库伦伯茨和贝克(Krubltz&Br)在973年提出他们的第一个决策模式,步骤如下:

◆界定问题与制定目标。

◆当事人和辅导员互相协定达成目标。

◆产生可选择的问题解决方法。

◆搜集有关选择的资料。

◆检查选择的结果。

◆重新评估目标、选择和结果。

◆对一个新的发展和新机会,做一个临时的决定或实验的选择。

◆推论面对新问题时作决定的过程。

库伦伯茨后来又在977年修正此模式,修正后的模式包括七个步骤:

◆界定问题。描述必须完成的决策以及估计完成该决策所需的时间。

◆拟定行动计划。描述将采取哪些行动或步骤来作决策,并描述如何完成这些步骤,且估计每一步骤所需的时间或完成的日期。

◆澄清价值。描述个人将采取哪些标准,以作为评价每一可能选择的依据。

◆找出可能的选择。

◆评估各种可能结果。依据所定的标准与评分标准,一一评价每一可能的选择。

◆系统的删除。删除不符合价值标准的选择,从而选择最符合决策者理想的可能选择。

◆开始行动。描述将采取何种行动以达成选出的目标。

二、认知信息加工理论

90年代初期,彼得森(Ptrs)等人在吸收了认知行为干预、决策制定策略及其他来源的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从信息加工取向看待生涯问题解决的认知信息加工理论。该理论假设:生涯选择以认知与情感的交互作用为基础;进行生涯选择是一种问题解决活动;生涯问题解决者的能力取决于知识和认知操作;生涯问题解决是一项记忆负担繁重的任务;生涯决策要求有动机;生涯发展包括知识结构的持续发展和变化;生涯认同取决于自我知识;生涯成熟取决于一个人解决生涯问题的能力;生涯咨询的最后目标是促进来访者信息加工技能的发展;生涯咨询的最终目的是增加来访者作为生涯问题解决者和决策制定者的能力。其核心是信息加工金字塔和CASVE环。

(一)认知信息加工金字塔


图2-5金字塔模型

金字塔模型包含了做出一个生涯选择所涉及的各种成分,它由三级组成:

第一级:知识领域。指处理和加工生涯问题解决和决策制定的信息(好比计算机中的数据文件)。

自我知识:可以借助各种测评工具进行了解,主要包括:兴趣、技能、价值观。

职业知识:特定的职业、学校专业及其组织方式。通过进行职业信息探索获得。

&bsp;&bsp;&bsp;第二级:决策技能领域。知道你如何进行决策,包括进行良好决策的五个步骤(CASVE循环,相当于计算机程序)。

第三级:执行加工领域。思考决策制定过程,决定为实现目标而工作的时间和方式;采取何种途径来解决生涯问题(相当于计算机的工作控制功能)。

(二)CASVE循环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提出生涯决策CASVE模型(Ss、Ptrs、Rrs)来表述个体如何做出决策。他们认为生涯决定是下面五个要素之间的往返循环过程:

&bsp;&bsp;&bsp;交流(Cut),即了解来访者之间存在的差距,这是问题解决开始时需要的信号。这些差距可能是外部需求,诸如不良工作行为,自我破坏行为,机体障碍物或抱怨;也可能是内部状态,如抑郁、焦虑或使人不舒服的其他情感等。这些交流形成了两个最基本的问题:此刻我正在思考并感觉到的自己的职业选择是什么?我对职业咨询的结果所抱希望是什么?

&bsp;&bsp;&bsp;2分析(Alyss)。澄清或获得关于自我、职业、决策及元认知的知识,包括获得我们需要的信息的各个步骤。发现自身择业观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契合程度,对不同的选择进行评价和分析。

&bsp;&bsp;&bsp;3综合(Sythss)。通过放大或缩小选择范围,精心搜索各种可能以发现尽可能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照不同单位的要求和特征,综合总结出社会需求的共性。向那些和自己的知识一致的解决方法靠拢。

4评价(Vlu)。通过假定的选择方式,详细列出不同的选择对自我具有重要影响的项目,逐一分析,得出较为全面的评价,进行综合评估,找出最优选择,即在研究了什么选择最适合自己、环境以及那些与自己的生活关系最密切的人们之后,选择可能性最大的情况,进而在不同单位之间排列出选择的先后顺序。

5执行(Exut)。设计一项计划来实施前面的选择。包括培训准备(如正规教育培训经历)、实践检验(如实习、兼职、志愿工作等)与求职(如开始递交个人自荐材料、面试等)。


图2-6CASVE循环

&bsp;&bsp;&bsp;通过一轮循环,依据是否需要做出决策以及是否容易获得信息资源等,个体决定是否重新重复这五个要素。

&bsp;&bsp;&bsp;除了上述两个核心观点之外,由于元认知的过程恰恰是指导、调节认知过程、选择有效认知策略的控制执行过程,因此元认知策略也对决策过程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认知是指人们的思维方式或者人们的头脑是如何加工信息的。元认知的核心意义是对认知的认知,或认知过程的认知,也叫反省认知。

元认知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过程:

&bsp;&bsp;&bsp;自我计划:个体在开始活动之前,确定目标,预先计划好各个步骤,预测可能的结果,选择适当的策略、准备好处理各种可能的突发状况等等。

2自我对话:个体利用口头或者书面的形式,自己跟自己说话,认为自己在这个领域是能胜任工作的和有能力的。积极的自我对话对决策有两点好处:()它能产生一种积极的期待;(2)它能强化积极的行为。消极的自我对话会使良好的生涯决策产生问题,倾向于阻塞决策制定过程的进行。

3自我觉察:个人对自己行为和情绪的觉察。个人能意识到自己就是任务执行者。优秀的生涯问题解决者在从事信息加工任务时能意识到自己的感受;能意识到他人的需要,做出于己、于社会大局都有利的选择;能平衡自身利益和他人利益。

4自我监督:对认知的控制监督作用,在潜意识里左右着你的行为和情绪。要了解何时前进和何时停下来搜集更多信息;能对决策中的强迫性和冲动性给予认真的权衡;能够觉察出何时需要更多的信息,以便更好地了解存在的差距或各种选择;能知觉到自己准备进行选择和承诺的时间。

&bsp;&bsp;&bsp;5自我调节:对认知策略效果的检查,是基于监控评估的结果之上的,是为了及时修正和调整,保证决策过程有效顺利地进行。

6自我评价:个体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范来判断自己的行为。评价的内容可以是一个整体的评价;可以是对认知策略使用情况的评价,也可以是对元认知使用情况的评价。

本 文 由第一公文 网 收 集 整 理6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3-06-22 15:22:25
上一篇:“争当学习型个人”读书心得:读《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有感
下一篇:《自主探究》读后感
网友评论《大学生职业规划辅导材料3》
评论功能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