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记起老石匠

本文 由第一公文网 收 集整 理5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记起老石匠


&bsp;&bsp;&bsp;石匠,就是干石头活的匠人。过去人们磨面用石磨子,碾米用石碾子,碾场用石碌碡,盖房用柱顶石、房檐石,砸麦仁用对窝,都离不开石匠的劳动。石匠,经常与坚硬冰冷的石头打交道,干活多在深山野沟,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石匠,也可以说是艺人,谁说不是呢?一块又大又重不规则的石头,经他们耐心地打造,就可以变成美观而结实的生产、生活工具;一块不起眼的顽石,经他们细心地雕刻,就成为价值不菲的石佛、石狮等艺术品。在改革开放初期,有一名老石匠,经常活跃在山村,他的石头活做得远近闻名。
&bsp;&bsp;&bsp;老石匠姓张,人们不知道他的名字,也不知道他是哪里人,就叫石匠老张。听说他是从河南逃荒上来的,在县城附近找了孔破窑洞住着,以走村串户锻磨子、打碌碡等活为生。他高高的个子,苍老的脸庞,双手因长年累月干石头活,变得非常粗糙,穿着一身破旧的衣服,肩上挎一个用口袋片做的褡裢,里面装着铁锤、锉刀、凿子等工具。他好吃旱烟,身上不离一个短把烟锅,一有空就把烟锅咬在嘴上。他为人厚道,干活认真,要价合理,很受人欢迎,常常这家活刚刚做完,又被那家请去。
&bsp;&bsp;&bsp;在没有电磨子前,农村人吃面都是用石磨子磨。磨面时套上驴拉着石磨转圈,人则在旁边用箩筛面,这样一遍又一遍,直到把面磨净为止。通常一个上午,只能磨二、三十斤麦子。遇到逢年过节、夏收大忙,就要起早熬夜加班加点磨面。我家里的石磨是祖辈留传下来的,石磨用久了,磨槽会磨损,影响磨面的功效,于是,就得请石匠锻磨。张石匠锻磨时,叮叮当当之声很好听,我爱挤到跟前去看,张石匠则挥手让我离远点,以防石粉飞进眼睛。
&bsp;&bsp;&bsp;还有一次叫石匠,是给我家做碌碡。土地承包到户后,我的父亲生产积极性大增,除干好自己的承包地,还转包了别人的几亩地。又逢风调雨顺,麦子长得格外地好。过去碾场,要套上牛拉着碌碡满场转,碾一个场要二、三个小时,还要有好天气。父亲嫌家传的一个碌碡太小,用起来不得劲,就请张石匠做一个稍大一点的碌碡。张石匠在大沟底选了一块石头,就在那里干了起来,中午饭叫送到工地上吃。几天功夫,一个大小适中的碌碡就做成了。然后安上拨枷,套上两头牛,在乡邻的帮助下,牛拉人掀,从沟底把一个沉重的碌碡拉回了家,放在了麦场里。为了感谢我家对他生活的厚待,张石匠还特地用一块小石头凿了一个小巧精致的蒜罐,配有一个砸蒜的小石锤,送给我家里。从那以后,再没见过张石匠的面,后来听说已去了。
&bsp;&bsp;&bsp;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磨面用上了电磨子,碾米有碾米机,碾场用拖拉机,有的用脱粒机。再后来,人们干脆拉上麦子到面粉厂换面,省得自己去磨。收麦用上了联合收割机,一大片麦子,一会时间就可割完,而且已经脱粒,只等着装颗粒。碌碡、石磨、碾盘等石制的生产和生活用具相继退役,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被闲置到僻背的角落。有的则被送到了民俗馆,作为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生产、生活水平的见证。干石匠的人,也随之消失。
&bsp;&bsp;&bsp;&bsp;改革开放4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间,但在社会上带来的变化,却是如此巨大,用“天翻地覆”、“瞬息万变”来形容也不为过。当年老石匠忙碌的身影,老一辈人的生存状态,将会久久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本文 由第一公文网 收 集整 理5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8-06-29 08:35:22
上一篇:禁毒日主题征文:焚心毒
下一篇: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见证民办教师发展
网友评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记起老石匠》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