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中的涅槃—读《孤独者》有感

本文由





公文网












收集
整理黑暗中的涅槃—读《孤独者》有感
《孤独者》中有两个主要的人物,一个是魏连殳,一个是申飞。但是我觉得他们又都是不同状态下的鲁迅的自我投射,相比较而言魏连殳更加接近鲁迅的真实状态。
譬如:单单从外貌来看,魏连殳“短小瘦削,长方脸,蓬松的头发和浓黑的须眉占去了脸的一半”活脱脱就是鲁迅的形象。另一个是魏连殳一直没有娶妻,虽然鲁迅被逼无奈听从母亲的命令娶了朱安,但是在鲁迅的心里面是一直不愿意承认的,如果不是娶一个自己喜欢的,他是情愿不娶的,更不愿意受到一段痛苦婚姻的折磨。
魏连殳的经历可以一分为二,前期较为典型的两件事:一个是为祖母入殓,另外一个是认为所有的孩子都是天真的,对于房东家的孩子更是迁就和爱护。
中国的人民并不是麻木到不知道自己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他们明明知道,但是却不敢反抗,于是就装作麻木不仁,同时也特别痛恨那些试图指明真相的人,因为正是这些人们使他们觉得不能再顺顺当当的自我欺骗,不能按照老样子生活下去,对于寒山石的村民来说,魏连殳就是这样一个打破他们的外壳的“异类”、“入侵者”于是在入殓的时候,没有谁首先去考虑怎么样去安慰一个失去相依为命的可怜人,而是一起聚在厅前排成阵势,互相策应。谁知魏连殳知识一句淡淡的都行,让众人惊讶。读到这个地方这让我想起辜鸿铭上头上的辫子,有的人的辫子长在头上,有的人的辫子确实根深蒂固的长在心里面。
当所有人都哭的时候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的时候,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在对于孩子的态度上,魏连殳和鲁迅也颇有几分相似,鲁迅曾经多次大声疾呼救救孩子,长辈们应该举起黑暗的门放孩子到光明中去,在“三一八”中声援、营救被捕获的学生,协助学生们办书刊,出文集等。他甚至是愿意在生活的路上,将鲜血一滴一滴地滴下去以饲别人,哪怕自己渐渐瘦弱下去。
但是别忘了中国的文人是敏感的,他们对于自己所处的环境,从来都看得透彻,同时又会觉得悲哀。自然不必说痛苦和迷茫会比普通人来的更多,更猛了。
当鲁迅发现自己的呐喊如一支箭,固然锋利无比但是射入大海竟然不能激起少许浪花,他看透了统治者的专制,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无力感。血流了,泪揩了,但是屠夫们依然拿着钢刀、拿着利刃,依然是逍遥复逍遥的姿态。他那一声声好像一匹受伤的狼的嗥叫,惨伤里面夹带着痛苦和悲哀,如一滴水滴在火红的烙铁上,只留下青烟一缕,入不了人们的耳朵,更加入不了人们的心。
不论是98年从绍兴会馆到加入启蒙队伍中呐喊,还是926年从风沙蔽日的北京前往温暖明媚的南方,鲁迅都到处碰壁,如同魏连殳的名字——“连输”
也许是因为小时候有着和魏连殳一样的经历,父亲死后,遭受族人逼迫在笔据上画画押;也许是经历了北京青年学生的冷漠和淡忘;也许是因为在广州时目睹了年轻的戴着眼镜的大学生写书告密,助官抓人;也许是受到相知相熟的人匿名在报纸上的攻击和诋毁这些都让他较早地揭开了社会的遮羞布,看清了人们丑恶的嘴脸,感受到世态炎凉因此他对这个世界,对世界里面形形色色的人都保持一种谨慎,甚至可以说是怀疑。
鲁迅曾经在给友人的书信中写到:“他们之于我,大抵是使役时便竭力使役,诘责时便竭力诘责,攻击时便竭力攻击。”“我其实还敢站在前线上,但是发见许多学而称‘同道’暗中将我当傀儡或者是从背后枪击我,这样比被敌人所伤害更加使我感到悲哀。”
最激烈的憎恨往往源于最深刻的喜爱,最极端的厌世也许是因为对于这个世界爱地深沉。
因此,后期的魏连殳在一定程度上是鲁迅在生活、思想上的一种迷茫痛苦的状态的写照。魏连殳在给申飞的信中写到“我已经躬行我先前所憎恶的,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敬的,所主张的一切了”,在日常的生活中,魏连殳对房东太太叫做“老家伙”,并且还逗弄侮辱孩子,猜拳令,整日过得浑浑噩噩。
通过鲁迅笔下魏连殳的种种转变,我觉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到鲁迅自己在这个时期所感受到的迷茫和虚无感。鲁迅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着比一般人更加清醒的头脑,再加上常常事与愿违,种种的打击让他陷入了一种虚无的状态。他对自身,乃至对整个中国的文学都产生了严重的怀疑,“社会太寂寞,有这样的人才不会感到无聊,人类是最喜欢看戏的,文学家就自己做戏给人家看,或者是绑着出去砍头、或者是在最近的墙角下枪毙,都可以热闹一下子”。
“申”是重读,再一次的意思,那么“申飞”这个名字我觉得本身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的。它代表了鲁迅在黑暗中不断的摸索,在黑暗中涅槃,在混沌中逃离。当魏连殳潦倒失意的时候,他认为在别人心中自己是谈资的笑料。但是申飞却对魏连殳说“不要把事情想的太坏,让自己成了被丝包裹的茧”。在我看来我觉得是两个对立的鲁迅在打架,是他内心中在进行非常激烈的思想斗争。
魏连殳与申飞之间的相熟,是以送敛开始也是以送敛结束的。这是不是一次生命的轮回呢?能不能代表鲁迅的一次新生呢?
“连殳”的谐音是“连输”,但同时也代表着一种古代的兵器:长五尺,大十尺。孙贻让间诂“凡连殳、连挺,盖皆以索系连之”。我认为鲁迅主要通过魏连殳来描写自己之前碰到的彷徨,矛盾以及感受到的悲哀,品尝过的心痛。魏连殳的形象代表了一段时期鲁迅内心真实的所思所想,同时鲁迅自己也在竭力找寻自身的意义、前途的方向、做事的动机。
通过申飞最后的所见所感——“我走进去最后看看以告别的连殳,他在不妥帖的衣冠中,安静的躺着,合了眼,闭着嘴,口角间仿佛是含着冰冷的微笑,冷笑着这可笑的死尸”“我快步走着,仿佛要从一种沉重的东西中挣脱出来,但是不能够,久之,久之,终于挣扎出来,隐约是长嗥,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中夹带着愤怒和悲哀。”
最终鲁迅同申飞所感到一种轻松的感觉“我的心就这样轻松起来”完成了一次黑暗中的涅槃,重新拾起向前的勇气。本文由





公文












收集
整理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4-08-22 15:54:06
上一篇:《伊索寓言》读后感
下一篇:五月 杨花如雪
网友评论《黑暗中的涅槃—读《孤独者》有感》
评论功能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