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选调生的闪光人生

本文 由第一公 文 网 收集 整 理7             ——追记绥宁县黄桑坪乡党委书记刘兴凡
  
  
  黄桑坪乡的党委书记刘兴凡倒下了,倒在了尚未绽放花蕾的杭百菊上,倒在了未竞的事业上,倒在了妻子的无限哀思中,倒在了尚只有6岁的小孩睡梦中……倒下时,他年仅3岁。
  
  烫金的文凭再添光彩
  
  火红的西红柿映红田间地头
  
  黄桑是绥宁县西南部一颗璀璨的明珠,面积247平方公里,下辖个村,5600人,森林覆盖率85%,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一块没有被污染的神奇绿洲。200年6月,刘兴凡一踏上这方热土,就被这里秀丽的山水所吸引,他庆幸自己能到这里工作,暗下决心要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奉献给勤劳善良的苗乡人民。上任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深入各村、组认真调研,看到黄桑许多群众还很贫穷,木材砍伐过量,生态破坏严重,经济结构单一,群众市场意识不强,他的心沉甸甸的。他在苦苦思索着,怎样才能为群众寻找到一条既致富群众又保护生态的发展之路,他通过与党委一班人商量,大胆提出“放下斧头,拿起锄头”,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的发展思路。
  
  立足资源抓调整。毗邻的城步县长安营乡大种反季节蔬菜的成功经验给他以很大的启示,黄桑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与长安营乡相差无几,长安营乡的蔬菜一年四季绿满田地,而黄桑田间地头却无生机,黄桑应该是一块发展反季节蔬菜的宝地。他带领乡、村干部先后六次跋山涉水前往长安营乡取经,恳请城步县扶贫开发公司的雷总来黄桑发展,雷总被他的一片诚心所感动,答应来黄桑投资兴业。决策容易动手难。老板是来了,但如何让长期靠砍木头吃饭的黄桑老百姓接受种反季节蔬菜这一新鲜事物,成为摆在刘兴凡面前的又一难题。于是,在寒冷的冬天,刘兴凡带领乡干部,踏着积雪深入村组,上门上户宣传发动。他饱含深情地对村民说,“乡亲们呀,你们祖祖辈辈是种田的,但又有哪个靠种田发了财。现在是搞市场经济,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种什么。砍伐木头是破坏生态环境,会受到大自然惩罚,我们不能再砍木头了”。通过深入发动,赤板、界溪、上堡三个村落实了60亩西红柿和20亩香芋种植面积,当年获得大丰收,红红的西红柿引来了一批批广东、广西的客商进山收购。好事多磨。就在西红柿销售的关键时期,问题又来了,由于干旱限电,影响收购商晚上包装上车,收购商有些怨言。得知这一情况后,他立即到电力部门协调,及时解决了供电问题。就在收购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一场暴雨致使黄桑到兰家村的一条公路因山体滑坡导致交通中断,有5万公斤的西红柿急需外运,否则会全部烂掉。刘兴凡接到收购商曾维海的求援电话时,已是凌晨点多钟,他冒着山体滑坡的危险,连夜赶到县城,向县公路局求援。县公路局领导见到满身泥水的刘兴凡,十分感动,立即调度了一台铲车把道路疏通。曾维海的一车车西红柿得以畅销山外。为了感谢刘兴凡,曾维海提了一些土特产,上门道谢,刘兴凡拒绝了他,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农业结构调整是黄桑的大事,这事是我应该做的,如果你把我当兄弟,就请你把这东西拿回去。”一段时间,因接连下雨,西红柿收购价格下跌,老百姓接受不了,要求抬高收购价格,而广西收购商谢起源又要求随行就市,在协商时发生了冲突,谢起源感到很委屈,愤然离开了黄桑,刘兴凡闻讯赶到县城,再三劝说又把他请了回来,并做好了群众的工作。西红柿的种植让农民尝到了甜头,激发了产业结构调整的热情。到2003年,全乡发展西红柿000亩,并带动了全县。与此同时,他充分利用黄桑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天麻、茯苓、百合、灵芝为主的中药材、食用菌、苗木等特色产业。三年来,该乡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产值由2000年的000万元增加到2000万元,农民人平纯收入从2000年的260元增加到2003年的2580元,人平增收420元。现在许多村成了电话村、改水村、沼气村,全乡新增加摩托车00台以上。
  
  借助外力跑资金。我们在采访中,碰到了一位年愈花甲、原在省直机关从事苗圃工作的专家谢述安,他与刘兴凡接触虽然只有短短几个月,在诉说他与刘兴凡的交往经历时,却多次老泪纵横,泣不成声。2003年4月,一个偶然的机会,谢述安老人与农业大学的顾教授慕名前来黄桑观光旅游,刘兴凡非常盛情地接待了谢老一行。他拿出当地最便宜、一元钱一斤的杨梅酒款待他们。刘兴凡酒量不行,但他主动为他们添酒添饭,忙上忙下。席间,刘兴凡提出要谢老为黄桑的发展牵线搭桥,献计献策。谢老被他的真诚和淳朴所感动,答应帮助他到省里争取项目资金。去年0月,他只身来到省城长沙找到谢老,想从省直机关争取资金。当时身上仅有400元钱,他每天省吃俭用吃馒头。后来,钱花完了,刘兴凡立即打电话给爱人,要她从家里汇一些钱过来。在谢老的帮助下,终于争取了近0万元。刘兴凡始终信奉这么一句话:“条件不够感情补,基础不够服务补”。2003年9月底,通过招商,邵阳万事达集团在该乡大湾塘村投资460万元开发小水电。这可不是一个小项目,他暗暗叫喜。原定0月4日动工,但村民对万事达集团提出了过高的补偿问题,投资商进退两难。正值国庆长假,刘兴凡一天也没有休息,跑东家,进西家,上门一一做群众的思想工作,要求群众从长远利益着眼,放弃过高要求。群众思想终于通了,投资方大为感动,铁下心要在这里投资兴业。对于项目资金,刘兴凡的眼睛、耳朵总像磁铁一样,铁板都钻的进,怀里经常揣着报告,碰上领导就递上,请求领导帮助关照。
  

  
  着眼生态抓旅游。黄桑是省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境内动植物繁多,被誉为“不可多得的动植物基因库”。但因为景点分散,地处偏僻,基础设施欠缺,开发不上档次,没有什么效益。刘兴凡深入调查后,认为生态是黄桑的最大特色,黄桑只有走生态旅游路子。他提出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巫傩文化、革命教育基地等旅游项目。为了实现计划,刘兴凡多次跑市县有关部门,争取资金,开发旅游。2002年0月,在县里的帮助下,刘兴凡邀请)省林学院专家利用半个月时间,做黄桑旅游的总体规划和开发详规。他全程陪同,早出晚归,跑遍了全乡的山山水水。按照规划要求,铁杉林、六鹅洞等景区内违章建筑要拆除,赤板村一家炼油厂要搬迁,但拆迁户付出的代价较大,赔偿数额大,而乡财政又非常困难,拆迁工作陷入窘境。为此,刘兴凡亲自挂帅,带领乡党委、政府一班人逐家逐户做工作,他给拆迁户讲政策,摆道理,并指示林业站、国土所等部门在办手续时给予优惠,拆迁户被他的诚心所感动,都按期搬迁到位。接着他又设想将黄桑所有景区的经营权整体转让,让有雄厚资本、先进管理经验的公司来开发经营。通过他的努力,台湾张老板与乡里达成意向性协议,愿意投资3亿元承包经营30年。黄桑的旅游形象逐步树立了起来,前来观光的游客多了起来,2002年达到5万人次,2003年达到2万人次。
  
  洁白的杭百菊充满哀伤
  
  ——上堡村的杨芳堤,每每提起刘兴凡就涓然泪下,他永远忘记不了致富路上的引路人。几年前,他家里特别困难,小孩读书交不起学费,夫妻俩常常因生活所迫拌嘴吵架。上堡村是刘兴凡的挂点村,在检查指导生产中,刘兴凡得知这一情况后,要他找准项目,尽快富起来。根据杨芳堤的实际情况,帮助他种植了2亩反季节西红柿和一些药材,当年就净赚了8000多元,尝到了甜头的杨芳堤继续扩大了种植面积,使家里经济收入又翻了一番。现在杨芳堤的家里买了彩电,装上了自来水,小孩在学校里读书也品学兼优。
  
  噩耗传出,干部群众都不敢相信这是事实。黄桑许多群众、村干部都自发地赶来县城悼念他,为他守灵,为他送行,为他痛苦,绥宁所有在职县乡领导和县直、乡镇所有单位都送了花圈,安葬那天,成千上万的干部群众噙着泪水自发为他送葬。他不过是乡里的一位普通党委书记,任职也不过两年多时间,参加工作也不到0年,如此短暂的生命之旅,为何却得到了如此多的老百姓的呵护和拥戴呢?!
  
  ——20年前,“轰隆”一声炮响,年仅20来岁的老团村三组村民杨尧成不幸被炸瞎一只眼睛,十几年后,他的另一只眼睛也快失明了,家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爱人因家庭困难及矛盾服毒自杀,留下一名幼小的儿子。为此,杨尧成心灰意冷,失去了生活的勇气。刘兴凡主动接近他,自己拿了200元钱,并买了东西去看望他,同他谈人生,鼓励他战胜残疾,战胜困难。为了帮助他小孩上学,刘兴凡主动与长铺镇从事木材生意的杨老板联系,资助小孩读书成才。杨老板欣然答应,经常去看望小孩,给他送钱送物。与此同时,刘兴凡又与县民政部门联系,由政府每月发放残疾补助。
  
  ——农业税的上交一直是乡镇的一项棘手的事。几年前,老团村因与县液化汽公司发生木材合同纠纷,因判决不公,申诉达5年之久后才改判,但一直没有执行到位,村民因此不肯交农业税,并要去上访。刘兴凡积极协调执行问题;另一方面,又与乡里其他领导逐组逐户地上门做工作,终于使执行问题得到了顺利解决,村民高高兴兴地交了农业税。税费改革是涉及农民利益的一件大事,改革之初,老团村有50多亩水田在海拔500米的黄桑自然保护区内,按照国家规定,保护区内不能耕种,群众要核减这50亩的水田计税面积。刘兴凡为了摸清情况,携带干粮,翻山越岭达20多公里,双脚磨起了血泡,脸被荆棘挂破,并摔了一大跤,终于核清了水稻面积,维护了农民的正当利益。
  
  ——在刘兴凡去世的第二天,做木材生意的老板雷建设向刘兴凡的妻子讲述了一件令她非常惊讶的事。一年前,大雪封山,木材销售不出去,资金无法运转,雷建设无法兑现民工工资,民工纷纷找雷老板要钱,窘迫中,刘兴凡主动提出用自己的房产证为他贷款3万元,以解燃眉之急。房产证抵押了一年时间,但刘兴凡妻子毫无知晓。雷老板在含泪道谢的同时,当即写下了欠条,并承诺立即还款。诸如此类扶贫帮困的事不胜枚举。在乡镇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自己为公事垫资达3万余元,举债近5万元,至今抽屉里还摆满一摞摞发票。
  
  ——就在刘兴凡去世半个小时前,他跟爱人李娅还有一次甜蜜的电话联系。刘兴凡原来答应爱人回家吃晚饭的,并承诺给小孩买些鞭炮,但临时决定要赶去洞口县考察杭百菊项目,路过家门却没有停留。爱人烧好了香喷喷的饭菜,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他回来,终于禁不住又拨通了他的电话。刘兴凡在电话中愧疚地说:“晚上不能回来吃饭了,很对不起,答应给小孩买的鞭炮,一定想办法带回来……”。为了黄桑,他放弃了与亲人团聚的机会,他总是一心扑在工作上,无论是节假日,还是晚上,都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时很长时间没回家看望父母,父母亲还大老远地赶来黄桑看他。前不多久,四年未曾谋面的在北京工作的表弟回洞口探亲,他也只约他在黄桑匆匆见了一面……
  
  994年,刘兴凡怀揣着一张湖南商学院烫金的文凭,幸运地被湖南省委组织部选中,作为选调生来到绥宁县联丰乡工作,他深知文凭是不变永恒的,但知识是无止境的。这些年来,无论是担任乡秘书,还是县委组织部调研组长、县团委书记,直至黄桑坪苗族乡党委书记,他都善于思索,从不放弃学习。他原来是学经济的,担任乡秘书时,他努力向工作经验丰富的同志学习;担任组织部调研组长后,他主动向县委办负责文字综合材料的同志学习;担任县团委书记,他主动向优秀团干请教;当乡党委书记时,他把办公室分成两半,一半作休息的地方,一半作学习室,办公室里到处摆满了书。他本有一张响当当的文凭,但他不满足于此,报名参加了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的学习。十年来,他先后涉猎了政治、经济、文学、管理等方面的书籍3000多册,作学习笔记50多万字,剪辑各类报刊资料百余万字,撰写各类文章80余篇,在《中组信息》、《当代党建》等报刊发表稿件50多篇。通过学习,提高了素质,开阔了视野,并创造性地运用到工作中去。994年,他在联丰乡联丰村大胆之实行公开竞选、群众投票选举村支部班子;在县委组织部调研组工作时,他率先实行激励机制,使组工信息名列全市前茅;在团县委他推出农村团员动态管理模式以及青年文明号跟踪管理等办法。在黄桑坪苗族乡工作时,他一直思索着如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探索出了保持农村党员先进性的“一训二创三评”的好办法。“一训”,即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党员素质。乡里集中党员于课堂,开座谈会、搞讲座、请熟悉政策法规和懂农村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专家讲课,并组(织农技站、林业站、国土所、派出所等单位人员下到各村组和田间地头服务。“二创”,即发展创业,作风创优,增强发展意识。每个党员要有发展项目,先富帮后富,采取党员与农户结对帮扶的形式,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他将乡机关的46名党员分为机关支部、企业支部和教育支部,并推行《挂牌上岗制度》、《首问责任制度》、《误工赔偿制度》。为了建立与群众的经常联系,他在乡里开通了便民0,聘请26名民情联络员,并制做了电信20便民联系卡,将乡领导、部门负责人联系电话和黄桑风光印到卡上,发至各村组,群众拨打十分方便,无需付费。此外在各村设立了便民服务点,村民办理流动人口证、身份证等证无须出村。“三评”,即党员互评、群众测评、组织考评,每年的“七一”和年终进行评议,优秀的党员给予表彰,不合格的党员第一次由党支部成员诫勉谈话,第二次不合格的,由乡党委给予警告,限期改正,第三次评议仍不合格的,由乡党委上报县纪委处理。同时将组织考评的结果与村干部工资挂钩,按照得分多少,将村支部分为红旗党支部、合格党支部和不合格党支部。2003年来,全乡4个党支部和227名党员参加了“一训二创三评”活动,共评出4个“红旗党支部”,8名优秀党员,评出不合格党员2名,除名名。在2003年的防非典斗争中,他创造性地落实上级的防非要求,对疫区返乡人员采取“人盯人”的办法落实留观措施,得到省委副书记文选德及市防非指挥部的充分肯定。
  
  2004年月2日,浙江一全国劳模陈国儒看中了绥宁黄桑良好的自然条件,打算在黄桑搞杭百菊种植项目,刘兴凡听说此事后非常高兴,主动与陈老板联系,于2004年月4日带领陈老板到黄桑实地考察。当晚县委书记杨正胜找陈老板和刘兴凡到办公室,要求刘兴凡把这项工作作为一件政治任务来抓,黄桑要发展000亩杭百菊,尽快抓好落实,并在月2日的经济工作会议上代表乡镇与陈老板签约。刘兴凡接受任务后,深感责任重、压力大、时间紧,他立即赶回黄桑做宣传发动工作,5日(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网络查看)在黄桑召开了村组干部会,让老板与群众直接见面。当时一些村干部提出一些疑问,他在会上表态,自己个人贷5万元的款,为群众垫付种苗费,亏了本不要群众还。他的决心给了群众很大的鼓舞,000亩的种植面积很快落实到村里。但他又想起2002年种植肥姜的事情,由于气候原因,造成种植亏本,引起群众意见很大。刘兴凡觉得杭百菊这个项目在签约前,自己有必要还要对这个项目进一步调查研究。他与陈国儒接触中了解到他在洞口县竹市镇搞了300多亩,于是,5日傍晚,他从黄桑赶回县城,请了两位职中老师做技术顾问,租了一台面的车连夜前往洞口考察杭百菊的种植效益和老板的信誉情况,不幸于当晚9时50分在武阳镇与李熙桥交界处遇车祸牺牲。本文 由第一公 文 网 收集 整 理7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3-06-14 12:46:42
上一篇: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侧影
下一篇:xx区规范农村党员党性分析材料“五项内容”
网友评论《一位选调生的闪光人生 》
评论功能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