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县农村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本文 由第一公 文网 收集 整理4

  农村广播电视是农民快捷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和科学技术的重要媒介,它对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构建和谐农村具有重要意义。2002年我县全面实现“县乡光纤联网”后,农村广播电视骨干传输网有了较大的发展,截止2005年8月,县乡光纤骨干线路长度达3257,乡镇到村光纤干线约430,但全县农村有线电视用户发展却十分缓慢,目前全县农村用户只有2万户,入户率仅为0%,尚有约90%的农民看不到或看不好电视,与周边县(市、区)相比明显滞后。针对这种现象,按照县委主要领导的意见,我们对农村广播电视发展滞后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并引发了一些初浅思考。
朝阳产业面临的困惑
  随着信息产业数字化步伐的加快,广播电视产业正不断向数字化、网络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在发挥党政喉舌功能、传播现代科技文明、传递市场信息等方面,开始呈现出具有其他信息产业无可比拟的优势,并逐渐成为信息产业的典型代表和最具竞争力的朝阳产业。可我县农村光缆通村仅355个(还差43个),通村率594%,有线电视通社227个(还差377个),通社率254%;有线电视入户2万户(还有约6万农户未入网),覆盖率仅为0%,朝阳产业面临着诸多困惑。
  ——网络发展缓慢。由于农村广电体制不顺,县乡广播电视光纤大联网后,广播电视发展一直处于自发状态,没有在全县范围内实行统一的规划和实施,乡镇一直处于一种低水平的运作状态,网络发展与用户发展较为缓慢,在全市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中处于倒数第一,与其他县(市、区)的差距十分悬殊。曾与我县处于同一“梯队”的西充、营山,现有农村有线电视用户已接近0万户,入户率达到了60%左右。
  ——建网质量较差。乡镇迫于资金压力,虽然采取了“公司+农户”、“职工联合承包”、“出让经营权”等多种模式发展网络,但无论是哪一种模式,都置行业技术要求不顾,网络建设没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对器材进行质量鉴定,没有严格按网络技术标准操作,普遍存在网络质量较差的问题。兴旺镇是我县农村网络发展较早的一个乡镇,但由于网络质量未达到技术标准,目前仅有一半的网络可以使用,用户“返盲”现象较为严重。
  ——负债较沉重。实行“县乡共管、乡镇为主”的管理模式,乡镇广播电视的收支不能自主管理,网络运营收、支维护费用管理脱节,高额负债的缺口由此打开。有的乡镇在收了农户入网的安装网费后,不是用于支付购置设备、器材的款项,收视费收了后也不偿还广播电视站债务,而是借“零户统管”名义,将这些收入另作他用。2003年,金马乡收了20万元的广播电视初装费,乡政府却把钱挪去支付了公路建设工程款,造成了“网络安装公司建了网收不到钱、群众交了钱又看不到电视”这样一个多方“扯皮”的结果,为农户和业主上访留下了隐患。类似金马乡的情况在我县绝非仅有,大多数乡镇都存在类似的问题。乡政府挪用广播电视站的资金后,使得广播电视站长期处于负债运转的状态,广播电视站职工“挣了钱得不到钱用”,发展意识、服务意识逐渐弱化;网络设备及系统得不到有效维护,用户意见越来越大,结果是出现大幅度的“返盲”,使本来基础就很脆弱的农村广播电视事业陷入恶性循环。目前,全县乡镇广播电视站欠债高达2000余万元。
  ——技术力量缺乏。乡镇广播电站经历两次事业单位改革后,熟悉广播电视安装、维护的技术人员,有的因临时人员的身份而被解聘,有的因年龄偏大而提前退居“二线”。全县46个乡镇仅有6名技术人员,新河、向东、中华等乡镇无一名技术人员。技术人员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广播电视的发展。杨家镇是全县建网较早、发展较快的“红旗乡镇”,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后,技术骨干退居“二线”,2004年有线电视用户从年初的028户骤然下降到600户,海田、兴旺等乡镇也存在类似情况。
  农村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缓慢的根源
  一个本该蓬勃发展的产业为何发展如此缓慢?理性思考我县农村广播电视发展滞后的原因,在于观念、体制和机制不适应新时期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需要。
  (一)观念滞后是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缓慢的思想根源。观念决定思路,思想决定出路。在电信、移动等信息产业突飞猛进时,广播电视产业却原地踏步,主要原因是作为管理主体之一的乡镇,没有充分认识到电视的产业性质和长远的社会效益,因而缺乏集中力量抓发展的意识。一是对广播电视的产业性质认识不够。以前,人们认为广播电视纯粹是一项高投入低产出的公益性社会事业。随着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广播电视成了地方财政增收的新税源。我县农村有6万多农户,如果农村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80%,仅初装费就可以为地方一次性上缴38052万元的税收,每年的收视费可以为地方上缴4608万元的税收,每年的广告文艺、节目点播、可视电话等增值业务可为地方上缴23万元的税收。这样,除初装费创造的税收外,全县每年农村广播电视的收视费和增值业务收入就可以为地方创造税收69万元,相当于办了几家中型“无烟”工厂。二是对广播电视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认识不够。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后,(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网络查看)原农技站、果树站、林业站等部门合并成了农业服务中心,原由农技站承担的农技推广、农技服务功能不仅没有得到加强,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削弱,有的乡镇甚至出现农技推广、农技服务“断链”的现象。当前,我县正举全县之力,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建设,农民缺技术成了发展产业最为关键的制约因素,而广播电视信息涵量大,群众收看的积极性较高,因此广播电视将成为最有效的“科技推广平台”。但大部分乡镇对此认识不足,科技推广仅局限搞培训班、开现场会等形式,不仅成本高,而且效果不明显。三是对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认识不够。当前我国农村正面临着一次深刻的变革,随着乡镇机构改革与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村社会已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集中力量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成了党在农村工作中的主要任务。要完成这一使命,就必须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党政喉舌、群众喉舌”的功能,将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到农村中去,将基层的社情民意反馈给党委,努力构建一个文明和谐、安定团结的发展环境。同时,广播在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也具有其它产业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大多数乡镇认为,发展广播电视仅仅是为了满足农民消遣、娱乐的需要,对广播电视深远的社会效益认识不够,因而在发展上思考不够,创新不够,力度不够。
  (二)责任不明是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缓慢的体制障碍。我县在乡镇广播电站管理上实行的“县乡共管,以乡为主”的模式。这种管理体制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建立起来的,曾经对以有线广播为主体的农村广播事业的发展产生过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这种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新时期农村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要求,阻碍了广播电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一是管理主体错位。乡镇广播电站人、财、物等方面由所在乡镇党委政府管理,业务上接受主管部门的指导,形成“乡镇应管不会管”、“广电局能管不便管”的局面。广播电视基础差的乡镇,把广播(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网络查看)电视站当成包袱,认为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好坏是行业主管部门的事,当“甩手掌柜”;而广播电视站基础好的乡镇,政府又管得过死,或任意调配人员,或是任意挪用广播电视发展资金,主体的错位,造成责任的不明确,这是乡镇负债不断膨胀的根源,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责任主体的问题,负债恶性膨胀的现象将难以遏制。二是违规转让经营权。部分乡镇为保开支,擅自将广播电视经营权对外出让,承租者多是经济实力差、技术力量薄弱、不善管理的个体经营者。为追求眼前利益最大化,承租者对网络实行掠夺式经营,根本不顾行业管理、新技术应用和长远规划,更舍不得追加投入进行升级改造。承租期一到,农村广播电视网就成了一张无用的“烂网”、“废网”。三是发展投入严重不足。发展有线电视所需要的技术支撑、资金投入、管理水平都要远远高于有线广播。作为管理主体,乡镇一级难以独立解决网络建设、开发和管理所必需的资金、技术和人才问题,无法形成规模效益。而各乡镇各架各的杆,各走各的线,造成了大量的重复性的建设,又增加了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成本。要提高广播电视效益,就要求在一个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集团化发展模式。
  (三)驱动不力是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缓慢的机制问题。体制决定机制,“县乡共管,以乡为主”最大的弊端就是行业主管部门对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一是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随着信息产业集团化发展的推进,各乡镇网络技术标准、产品规格不统一的隐患将成为改造升级的“瓶颈”,到时又要来一次“大换血”,群众将不堪重负。另外,在“县乡共管,以乡为主”的体制下,受制于资金压力和对经济效益的片面追求,乡镇无力向人员居住分散、网络效益低的边远山区发展,无法让这些地区的农民与场镇居民一样同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这必将影响整个农村的和谐发展。发展不发展,这是乡镇自己作主的事,而广播电视局又无权过问。而如果实行“县乡共管、以县为主”的体制,可以通过合理规划、资源共享、成本分摊和规模效益等途径,让山区农民以同样的付出享受同样的(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网络查看)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平衡发展。二是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作为新兴产业,广播电视的发展同样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近几年,电信公司、移动公司之所以能迅速抢占农村市场,根本原因就是建了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机制。但在同样的市场环境下,广播电视网络集成了众多信息服务,为何在发展上举步维艰呢?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作为管理主体的乡镇,不是以发展来抢占先机,而是仅凭行政手段来促进发展,主体没有积极性,从业人员就更无积极性。三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部分广播电视发展得好的乡镇,富裕人员又较多,内部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特别是有些乡镇借保稳定保运转无节制的向广电站拆借资金,却很少投入,一定程度削弱了广播电视的发展活力,造成有的同志带着情绪工作,安于现状,不求发展。
大力发展农村广播电视产业的建议
  广播电视事业,既是党和政府的宣传舆论阵地,又是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抓住省委提出的“建设西部文化强省”和县委提出的“加快县域经济推进产业化建设”的发展机遇,将广播电视产业做大做强?笔者作如下建议。
  建议之一:转变观念,全力推进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各乡镇、行业主管部门,要站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把广播电视事业当作一项社会效益深远、经济效益明显的大产业来发展,以抓产业的理念、决心和措施来抓广播电视事业的扩张,把广播电视事业办成惠泽群众、服务党政的朝阳产业。
  建议二:深化改革,建立市场化的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痛下决心,彻底改变“县乡共管、以乡为主”的管理模式,组建广播电视网络分公司,由县广播电视网络公司统一管理,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政企分开、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彻底解决束缚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建议之三:提高认识,大力推进“户户通工程”。认识的高度,决定发展的速度。在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起跑阶段,各乡镇要提高认识,围绕发展这第一要务,积极转换角色,尽快从“主管者”进入“服务者”角色,配合行业主管部门共同推进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力争今年底使农村有线广播电视光纤通村率达00%,同轴电缆通社率达00%,用户入网率达30%,2006年用户入网率达50%,2007年达60%,2008年达90%。
  建议之四:争取项目,破解发展资金“瓶颈”问题。发展资金不足是农村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缓慢的一个制约因素。当前,国家正在实施西部地区农村广播电视发展项目,将无偿为边远、落后的自然村提供一定价值的广播电视配套设备。各乡镇、行业主管部门要积极主动争取项目,按政策要求落实好地方配套资金,早争取、多争取项目,弥补我县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
  建议之五:加强管理,不断提高广播电视产业的效益。统筹调济技术力量,促进全县广播电视产业均衡发展;建立市场化的分配机制和竞争机制,充分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建立规范化的管理制度,逐步化解乡镇广播电视的债务。

本文 由第一公 文网 收集 整理4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3-06-14 12:46:25
上一篇:“土专家”村支书的“富民经”——记XX县金溪镇马家桥村党支部书记邓伟
下一篇:为了农民的增收 ——XX区减少农民数量促进农民增收纪实
网友评论《对我县农村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评论功能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