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地的丰收——XX县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回眸

本文由第一公文网 收集整理7为了大地的丰收
——通江县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回眸

  金秋九月,通江县广纳镇光明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的稻田里一派丰收景象,金灿灿、沉甸甸的优质稻让农民们笑逐颜开。他们边收割庄稼,边向我们介绍道:“前几年,我们种植的农作物品种也不优,产量也不行。自从县上把我们这里定为项目区后,修了水渠,解决了引水和排水,给我们赠送了优良种子,产量一下子提高了,一年到头,总有个盼头了。”

  2003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首次在通江县实施,给全县农业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项目实施两年多来,全县累计投资651万元,共完成排灌站建设3座,衬砌渠道40公里,完成小型蓄水工程302座,新增灌溉面积5000亩;完成改良土壤12000亩,机耕路修建23.5公里,修筑梯田埂65公里,推广旱作农业3000亩,营造农田防护林1000亩。大力推广应用稻田保护性耕作、地膜覆盖栽培、平衡配套施肥等多项新技术。全县项目区累计新增粮食155万公斤,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220元。

  通江县全县有耕地面积87.5万亩,其中中低产田土占80%以上。全县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配套程度低,科技含量低,比较效益低下,群众增产增收缓慢。为改变部分农村“靠天吃饭”的现状,通江县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总体思路,组织涉农部门工作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深入实地进行考察论证,本着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粮食产量、发挥最大社会经济效益的原则,合理开发利用每一寸土地。

  农业综合开发作为新生事物,开始阶段,项目区部分群众不配合,部分基层干部不认同。为更新干部群众的观念和认识,通江县通过电视广播、印发资料、群众大会等多种形式,加大政策解释、宣传力度。深入村社农户通过算短期投入账、长期效益账等多种方式,帮助老百姓算好一本经济账。同时带领干部和群众代表到其它项目区参观,增强感性认识,逐步统一了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

  坚持“山、水、林、田、路”统筹规划、综合治理,遵循“立足综合开发、促进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降低建设成本”的思路,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集思广益,因地制宜,科学选址,科学规划。先后选址新场乡新春村、铁佛尖包岭村,按照沟、池、路、坑、凼整体改造,中低产田土田成方、地成园、沟渠相连、排灌健全、路路相通的标准,高起点、高规格设计,达到了项目规范化要求。

  打破传统模式,推行“部门配合,业主开发,专家指导,综合管理”的运行机制。在资金管理上实行县级报帐制,改变资金管理渠道,项目资金不经过主管部门、乡镇财政所直接划拨到工程业主;坚持项目法人责任制、合同管理责任制、工程监理制及资金管理责任追究制,严格按工程进度拨款,通过严格坚持专账、专人、专户管理,保证了资金的安全和效益。为充分调动建设施工单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该县在执行农业综合开发政策的同时,结合全县实际,全面推行了合同制管理,通过公开招标竞选施工单位,明确项目责任、工期、进度和质量。通江县还加强了“三算”管理,立项前搞好概算,开工前搞好预算,竣工时搞好决算。

  重视对项目区产业增加科技投入,在项目区内把农业综合技术全面配套,探索和推进了多种间作套种模式,实行规范化管理和集约化开发,亩均综合效益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在项目区内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新场乡新春村在改造区引进种植优质龙雅百合100亩,广纳镇光明村大力发展特色蔬菜100亩。通过项目的带动,项目区内新(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网络查看)成立各种专业协会7个,成立植保专业服务队15个,为项目区农户生产、流通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该县有针对性地对乡村干部、农民技术员、科技带头人、种植大户开展技术培训,面对面传授适用技术。项目区内共推广各类农业适用新技术10多项,开展技术讲座26次,受训人数达1.5万人次,举办各类农业生产现场32次;编辑实用技术手册20000多册。

  通江县农发办专业人员对铁佛镇尖包岭项目区实施后产生的经济效益作了分析:通过综合改造治理,引进推广优良品种、新技术,项目区粮食亩产由418公斤提高到570公斤。同时,项目区旱地改造治理后,活土层增厚,可充分利用光、热、水资源增种蔬菜、苕豆,提高改后利用效益。可新建优质大棚蔬菜基地500亩,新增优质蔬菜15万公斤,从而使改造区可新增种植业总产值215.22万元,新增利税10.76万元,项目区人均新增产值236.5元。

  据通江县农发办主任王强介绍:通过成功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项目区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和优化,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增强。尤其是通过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可以进一步强化技术培训力度,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农民科技意识。

  据了解,通江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的生态效益也有了很明显的改观。通过中低产田土的改造和治理,不仅有助于防治水土流失,而且有利于纳雨蓄墒,增强土壤的抗旱能力,通过增加活土层,可大幅度减少降水损失,60厘米厚土层与20厘米厚土层相比,年地表径流减少15厘米,地下径流减少18.8厘米,其拦截降雨作用十分可观,相当每亩增加蓄水22立方米。

本文由第一公文网 收集整理7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3-06-14 12:46:21
上一篇:记XX分行机关第二批清收工作队赴康县清收纪实
下一篇:加快县域经济转型 XX(县)妙笔“破题”
网友评论《为了大地的丰收——XX县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回眸》
评论功能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