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惊变

本文 由第 一公文 网 收 集 整理  岳麓之下,湘水之滨,一座古老的历史名城正焕发青春。一个崭新的文明城市正在崛起。
  秋日的长沙留给人们无尽的遐思。
  数年时间,当一个现代化的新长沙以崭新的姿态矗立在世人面前时,长沙人那样清晰地感受到来自决策的力量。近几年来,长沙人改革创新,以“经世致用”的湖湘文化传统、万丈才情胆识,奋力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跃,铸就了城市的辉煌。
  壮其骨——奏响发展主旋律
  200年8月,梅克保由衡阳市委书记调任长沙市委书记。看到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他倍受鼓舞,同时也感到重任在肩。
  如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此基础上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梅书记夜不能寐。
  建国以来,长沙市工业虽然取得一定发展,但由于战略地位的局限,国家对长沙工业投资不多,工业发展先天不足,基础薄弱。主要表现为工业总体规模小、工业结构“散小差”、工业技术装备落后、名牌产品不多。
  尤其是在中部崛起的宏观背景下,长沙要真正崛起于中部,必须消除“软肋”,提高中心城市长沙在湖南全省经济首位城市的地位。
  长沙的差距在哪里?上任之后,梅克保作了两个月的实地调查,得出结论:长沙与沿海城市相比,差距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长沙必须走“兴工强市”之路。
  200年9月,秋高气爽。在长沙市委工作会议上,梅克保代表市委明确提出“兴工强市”战略,以此带动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加快经济发展。他说,工业是长沙的振兴之本,工业兴则长沙兴。要把各方面的力量、资源、智慧调动起来,唱好工业大合唱,奏响工业主旋律。
  一年后,在长沙市委十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上,长沙市又对实施“兴工强市”战略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和安排。从这年开始,长沙市财政每年新增亿元作为工业发展资金,以后每年递增2000万元,用于扶持企业发展。发展的招数连连推出:
  ——着力扶持支柱产业。即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电子信息产业、具有强大带动作用的机械制造产业、能够产生巨大效益的烟草食品产业。近3年来,3大支柱产业的技改投入达97亿元,占全市技改投入的46%,大大提升了产业规模。去年,3大支柱产业产值达36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45%。
  ——着力扶持标志性工程。市委、市政府确定高档卷烟、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绿色家电、工程机械、新材料、精细化工、生物制药、精品纺织、食品加工等十大标志性工程企业26家为培育重点。2004年标志性工程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89亿元,增长30%,总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的55%,增幅高于全市工业5个百分点。
  ——着力推进强强联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产为纽带,推进企业强强联合,走低成本扩张道路。去年,中联重科和浦沅两强势企业重组联合后,企业实现产值4亿元,比上年增长35%。
  ——加快园区建设发展。近几年来,长沙重点建设好“两区六园”。截止2004年底,“两区六园”内聚集740多户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84家,产值过亿元的52家,成为长沙市工业发展的主要支柱。2004年“两区六园”规模工业实现总产值323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92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46%和37%。
  ——大力推进国企改革。按照成熟一个改制一个、改制一个稳定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到2004年底,市属国有企业完成改制73户,理顺职工劳动关系73万人,改制户数和置换职工身份人数均达到80%,基本实现预期目标。
  几年强力实施的“兴工强市”战略,促进了长沙市工业快速发展,一年一个新台阶,工业成为助推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大引擎。99年,长沙市工业产值仅00亿元,2000年工业产值超过500亿元,而2004年长沙工业产值已超过000亿元。短短4年,长沙走完过去0年的路程,成就其历史性的一跃。
  活其脉——创造建设新理念
  长沙变大了、变高了、变绿了、变美了。长沙老百姓和故地重游者无不发出这样的感慨。
  大建设的帷幕拉开在2000年底。长沙市委提出“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响亮口号;2004年初又提出“大干新三年,再创新辉煌”的宏伟目标。
  于是在振奋人心的进行曲中,在热情与理性的融合中,按照“一洲两岸、六桥三环、畅通出口、建设新区”的建设思路,长沙开展大规模的城市建设。
  4年来长沙市的城市建设实现了5个新突破:
  城市空间得到拓展。体育新城、岳麓山大学城、新港城、金鹰文化城4座新城各踞一方,天心生态新城和河西新区沿江相望,短短几年间长沙建城区面积拓展了70平方公里,城市发展战略空间进一步延伸。
城市道路日渐通达。发轫于五一大道改扩的大规模城市道路改造,不仅将芙蓉路、人民路等旧街拓宽扮靓,而且新建和改建城市道路56条,新增城市道路面积309万平方米,人均拥有道路面积由727平方米增加到25平方米,市内结网、市外成环的立体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市民生活更加便利。通过对公用事业管理模式的改革,长沙城市公用事业得到了充分盘活利用。目前长沙市的城市日供水能力居全国第9位,万人拥有公交车辆03标台,居全国第0位;燃气普及率达到96%,居全国第位。?生态新城雏形初见。五一广场、芙蓉广(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网络查看)场、湘江风光带等环境工程建设,绿地面积近900万平方米,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3%和38%。城市环境大为改善,空气质量优良率由47%提高到70%、地表水水质达标率达00%,饮用水水质达标率达999%,污水处理率已达4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00%,初步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
  老城改造旧貌换新颜。长沙市先后投入08亿元改造棚户区400万平方米,拆除违章建筑面积560万平方米,摘掉了城市的“牛皮癣”。
  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城市空间的不断拓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2004年长沙市经济发展实现了4大历史性突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000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000亿元,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0000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00亿元,城市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城市第6位,在2004年福布斯首次排出的中国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中,长沙在中部地区名列榜首。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不知不觉中,古城长沙经历了一场翻天巨变。曾几何时,长沙还是个“南门到北门,七里零三分”的拥狭小城。5年前建成区面积只有8平方公里,5年后发展成为86平方公里的大城市。高楼鳞次栉比、大道四通八达、广场绿草如茵、江畔垂柳拂堤、江心游船低鸣,一个现代化都市巍然屹立。
  与此同时,长沙市委、市政府注重让市民享受到发展建设成果。2004年改造提质了00条背街小巷;2005年在市民的欢呼声中,又改造提质了423条背街小巷。同时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于城市建设中突出历史文化名城特色。近年来,先后修缮和保护贾谊故居、白沙古井、天心古阁、岳麓书院等历史文化景观,兴建了三国简牍博物馆等文化旅游项目,重点建设0多条体现长沙特色的历史街巷,使城市不仅具有浓郁的湖湘文化底蕴,又充满清新的现代都市气息。
  徜徉古城,古韵今风扑面而来,使人禁不住感慨万千。
  有这样一组数据:从200年到2004年,长沙城市建设的固定资产投入805亿元,相当于长沙从949年到2004年55年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总量的60%,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其中修路投入320亿元,新增287公里道路,城区扩大面积57平方公里。
  大手笔、大投入带来大变化。打通断头路,改造棚户区,长沙市的城市面貌翻开新的篇章。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品位逐步提升,古城长沙破蛹化蝶的梦想由此成真。
  面对取得的成绩及各方面的称赞,长沙市委、市政府一班人很冷静。他们说:城市建设没有句号,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把一个更加美丽迷人、朝气蓬勃的长沙捧到世人面前。
  换其血——突破农业瓶颈
  为世界粮食问题作出过巨大贡献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居住的长沙,前些年农业发展却渐渐滞后,农民增收缓慢。
  长沙农业发展的突破口在哪里?
  梅克保说,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时期,只有以新的思路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才能破解“三农”问题,加快农村发展进步。
  这是深思熟虑的智者之论。
  把农业做成大产业,长沙市委、市政府如舞太极,推拉之间,四两而拔动千斤。
  推的着力点在于做大产业规模。一方面,着力推进优势产业带规模不断扩大,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化发展格局。现已形成的优质水稻、花卉苗木、优质茶叶、优质水产等4大产业带总面积达280万亩,年产值达632亿元。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规模化、集群化发展,使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长沙市委、市政府出台一系列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的企业,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其发展。在广袤的原野上,一家家农产品加工企业拔地而起。如今长沙共有农产品加工业企业825家,其中规模企业350家,销售收入过亿元的30家。2004年33家市级重点调度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完成销售289亿元,实现利税72亿元。农产品加工企业业已成为全市农民收入的主要增长极,共带动农户325万户,为农民创收58亿元。
  拉的着力点则在于赢得市场。一方面,长沙市委、市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做大品牌效应、提升市场竞争力。全市共新增科技投入近0亿元,开展加工技术难题攻关项目00多项,启动和实行农产品标准化管理,收集各类标准5000多项。全市有04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认证,39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证书,42个农产品加工企业获得国际质(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网络查看)量认证,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则是全力培育市场,构建稳定的购销流通体系。先后建成红星、马王堆、花卉大世界、茶叶大市场等8大农产品市场,不断创新农业会展、直供直销、连锁配送、网上交易等各种营销方式,引导农民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有效化解产销脱节风险。尤为值得一书的是,他们全力打造的农博会。6年来,农博会共吸引参展企业3万多家,展示交易6大类上万个品种,参观人数达335万人次,累计合同成交2636亿元。
  依靠一系列扎扎实实的举措,长沙农业走出一片崭新的天地。2004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83亿元,比上年增长66%,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9元,比上年增长46%。
&bsp;&bsp;&bsp;&bsp;&bsp;&bsp;后记&bsp;&bsp;通过对比看变化。从200年到2004年,长沙市GDP年均增长35%,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3%,2004年GDP的总量达到33亿元,工业产值突破000亿元大关,地方财政收入超过04亿元;今年上半年GDP增长了43%,财政收入增长了36%。
长沙每年的发展速度都居于中部城市前列,就是靠快速高效增长的速度,拉近了与发达城市的距离,并一步一步地靠近着自己的梦想。
  这座城市这几年的快速高效发展除了让我们为之惊讶、欣喜之外,还有一句出自于梅克保之口、让我们深为震撼的话:思路决定出路!长沙之变为这句话作了最好的诠释。本文 由第 一公文 网 收 集 整理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3-06-14 12:46:20
上一篇:点亮一盏灯 照亮民众心——XX区基层党建“三个培养”活动纪实
下一篇:记XX分行机关第二批清收工作队赴康县清收纪实
网友评论《长沙惊变》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