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征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落实学校教书育人职责

本 文 由 第 一公 文 网 收 集 整 理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征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落实学校教书育人职责

  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个人、社会、国家等层面强调了教育的重要地位,把建设教育强国定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际水平的教育强国,是我们在新时代进行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的视频贺词中,强调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要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着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把优先发展作为教育现代化的保障,不断扩大教育投入,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
“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作为学校来说,可以从国学经典入手,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国学经典是我们中华民族固有的学问,是民族文化的根源,是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更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灵魂。诵读国学经典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品行,对改变一个人的一生都有帮助。在作为学校要在开展诵读经典国学、传承优秀文化的活动过程中,把握学校活动与班级活动相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体辅导相结合、诵读与展示相结合、评比与激励相结合、总结与提高相结合的五个原则,使诵读活动如润物无声的“春雨”,悄然熏陶感染着学生的心灵。深入开展了“四个一”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充分利用每天早晨阅读5分钟晨读时间,每天诵读国学经典;每周上一节以国学经典为主题的语文活动课;每学期举行一次全校性的经典诵读研讨活动等;每年组织开展一次“书香班级”评选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国学经典文化教育教学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班级文化氛围,逐步形成教育特色;通过国学经典文化教育的积累与欣赏,让学生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做一个有根的中国人。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六一”座谈会上指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少年儿童中培育起来,家庭、学校、少先队组织和全社会都有责任。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变化,善于从点滴小事中教会孩子欣赏真善美、远离假丑恶。学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加强校风、师德建设,根据少年儿童特点循循善诱、春风化雨,努力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每一次活动不仅健康身心、而且陶冶性情。少先队要坚持开展组织教育、自主教育、实践活动,把广大少年儿童团结好、教育好、带领好。全社会都要了解少年儿童、尊重少年儿童、关心少年儿童、服务少年儿童,为少年儿童提供良好社会环境。对损害少年儿童权益、破坏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言行,要坚决防止和依法打击。”
  落实到学校工作中,我们需要扎实做好学校“道德共同体”建设,主要体现在“师生人格的平等性、文化认同的一致性、道德价值的共识性、尚美情感的依恋性、师生交往幸福感的统一性”。建构“道德共同体”的运行机制,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作用,提升共同体成员的责任感和道德自律能力。加强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与践行,建立与培养目标相统一的学生评价体系,构建德育课程体系,并细化每学期的德育计划,提高生活德育教育的系统化、系列化;充分利用好家庭、社会大环境,通过活动,实现“道德共同体”的大联盟。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教师节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中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希望全国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
  培养高素质的教师,以人为本是核心。上海新中高级中学校长徐阿根,在阐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时提出了五种方法,分别是:建共同愿景、扬高尚人格、借他山之石、全制度规范、搭展示舞台。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人心向背决定成败。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建立了师生共同的发展愿景,并乐意为之共同努力,学校才能万众一心,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发挥作用,才能凭借强大的团队合作力量去推动学校健康快速地发展,这也是一个学校教师团队凝聚力、向心力的具体体现。以人为本,要多给教师以关心,以平等的地位尊重教师的人格,以诚挚的态度倾听教师心声,以多种方式关心教师生活,以集体活动构筑团队精神。要关心青年教师成才,支持中年教师成名,关注老年教师健康。只有充分调动激励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才能使教师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去,才能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增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要求教师奉献的同时,更应关注教师的衣食住行,关注教师的家庭。念好人字经,才能赢得教师人心。
  培养高素质的教师要主动为教师创造成功的机会。在工作中,通过“树牌子、给位子、结对子、搭台子、压担子”来打造具有高度专业精神和良好职业形象的师资队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施“师能工程”。建立高层次的教师业务培训制度,经常邀请不同学科的市区教研员到校进行讲座,鼓励教师与专家进行交流、对话,通过专家的“把脉诊断”,提升教师的专业认识水平和实践水平;实施“名师工程”,通过落实特色教师制度,形成教师的梯队培养机制,为不同层次的教师提供不同的发展平台。实施“青蓝工程”,组织学校骨干教师、名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对应帮扶;根据教学能力和实绩坚持质量用人,通过压担子,放手让青年教师锻炼;对崭露头角的青年教师,在工作安排、外出学习参赛等各方面给予机会优先,进行激励。
  培养高素质的教师要增强教师工作的幸福感。教师的工作压力、主人翁地位的体现等,都会影响到教师工作的幸福感。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实施民主管理。学校的发展规划、办学目标以及各类制度的制定等,放手让教职工充分展开讨论、分析,从中吸纳教职工先进的智慧、合理的建议和反馈意见,然后补充完善,使学校的办学思想在广泛的讨论中成为教职工自觉的思想认同,最大限度地寻求学校、教师之间的目标和价值认同,形成共振效应。现在教师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容易产生种种焦虑,对教师的身心健康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作为学校应设法寻找出压力源,并为教师减压或帮助教师自我减压。
“让教育为文明传承和创造服务”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中提到“让人们在持续的以文化人中提升素养,让文化为人类进步助力。
  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浓厚的学校文化氛围对师生会起到激励和导向作用。学校文化概括来讲主要包括精神文化、课程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方面,作为学校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精神文化的建设,从大处说就是丰富学校文化底蕴,创建和谐校园。先进的校园文化不仅包括学校良好的校园环境、建筑特色、绿化美化程度等硬件设施,还应包括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科学的学习方法等软件环境。学校文化、学校品位好坏不在大楼在底蕴,校园文化要得到学校教师学生的认可,否则就难有生命力。许多名校、老牌学校,由于历史的积淀,其文化根基深厚,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能促进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教育。目前校园文化建设,还是更多的注重了物质层面的校园文化建设,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校园文化底蕴,还需要精心设计和构建,使我们的校园文化能独树一帜,成为学校不可或缺的隐性课程,发挥其“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抓好生态校园建设,实现校园由“绿”到“美”的转变;抓好人文校园建设,努力让每一幢建筑、每一处场所、每一面墙壁,都成为整个校园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抓好数字校园建设,真正搭建了资源共享的信息化平台;抓好和谐校园建设,努力了实现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之间的和谐,师生自身内在素质之间的和谐,学科之间的和谐,校园内自然环境的和谐。

本 文 由 第 一公 文 网 收 集 整 理8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8-07-27 15:59:38
上一篇:喜迎十九大主题征文:浅忆中国五年生态文明建设新成就
下一篇:纪念建军91周年主题征文:忆志愿军回国
网友评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征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落实学校教书育人职责》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