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主题征文: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眼光

此 文 由第一公文网 免 费提 供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主题征文: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眼光
&bsp;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
  唐太宗李世民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宋神宗认为司马光等人编撰的《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御赐此名。司马光编撰《通鉴》的目的也就在于“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为治国理政者提供鉴镜。
  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和浩如烟海的典籍,为后来的治国理政者提供了足够丰富的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而这一资源一旦被掌握马列主义、具有远大共产主义理想的中国共产党人所运用,便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和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敏锐的历史眼光,确立了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秉持着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中华民族也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众所周知,毛泽东同志酷爱读史、论史,并古为今用。300多万字的《资治通鉴》,毛泽东同志就读了7遍之多。他不仅自己读,一些好的历史文章,也推荐给同事们读。毛泽东同志具有深邃独到的历史眼光,他一生中创造的无数战略战术杰作,无不闪耀着他借鉴历史、贯通古今的智慧光芒。
  红军长征到达大渡河畔的时候,蒋介石曾经狂妄宣称,要朱毛做“第二个石达开”。然而,在毛泽东同志的正确指挥下,红军飞夺泸定桥,成功强渡大渡河,摆脱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打通了北上道路,避免重蹈太平天国石达开兵败大渡河的覆辙。
  944年,抗日战争由战略相持转入战略反攻,中国人民正全力以赴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是年3月9日,郭沫若发表了《甲申三百年祭》,以马列主义的科学态度对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的原因、经验教训作了总结。文章发表后,立即受到了毛泽东同志和中共中央的重视,毛泽东同志多次指出要从李自成起义的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并批示将《甲申三百年祭》作为中共延安整风的文件之一,要求全党认真学习,戒骄戒躁,防止腐败。该文在延安和各解放区多次印成单行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949年3月期间召开的中共七届二次全会上,毛泽东同志讲道:“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六十九年过去了,这些话穿透了历史,穿越了时空,今天听起来也是那样振聋发聩、启人深思。
  949年3月23日,当中共中央机关要从西柏坡迁入北京时,毛泽东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赶考嘛。”然后又说,“我们决不当李自成。”六十九年来,“赶考”精神一直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源泉。
  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也非常注重读史、用史,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以他们独特的历史眼光来分析问题、把握实践,开创、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崭新的道路。
  习近平同志也熟谙历史,他多次要求领导干部要多读点历史,学习历史,了解历史。特别是在208年月5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同志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鲜明地提出“三个一以贯之”的要求,并进行了深刻阐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要一以贯之。其中他要求党的高级领导干部,要树立历史眼光,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的宽广视角,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7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传承发展中得来的。习近平同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到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去考量,从五个历史维度,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得国之“正”、执政之“正”,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正”。历史潮流,浩浩汤汤。在人民群众中间,蕴含着载舟覆舟的磅礴力量。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并能够长期执政,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合理合法的,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否认这一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我们要倍加珍惜,也不容任何人加以破坏。
  习近平同志强调,昨天的成功并不代表今后能永远成功,过去的辉煌并不意味着未来可以永远辉煌。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决不能因为胜利而骄傲,决不能因为成就而懈怠,决不能因为困难而退缩”。其中所展现的大党大国领袖的忧患意识和拳拳之心让人动容,让人铭记难忘。
  我们看到,任凭历史如何风云变幻,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一脉相承,忧患意识一脉相承,“赶考”精神一脉相承。用独特的历史眼光,从历史中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成为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共同走过的路径。
  有这样一批共产党人,他们不仅有丰富的知识素养、宽广的世界视野,更有深邃的历史眼光、强烈的忧患意识。他们站在时代的前列,以特有的眼光回望历史,并从中吸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用以指导当前的实践。能有这样一批共产党人,既是中国共产党之幸,也是中国人民之幸,更是中华民族之幸。我们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有幸生逢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共产党人要树立历史眼光,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着祖国的富强、民族的复兴、人民的幸福,蹈厉奋发、不懈奋斗、努力作为,才能无愧于党和人民,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此 文 由第一公文网 免 费提 供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8-03-12 20:45:20
上一篇:“弘扬雷锋精神,共建美丽学院”征文:不锈的螺丝钉———雷锋精神
下一篇: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主题征文:立志奋进新时代 铸就乡村振兴梦
网友评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主题征文: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眼光》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