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十九大精神主题征文:从三个维度坚定文化自信

本文 由 第一公 文网 收集 整 理来源

学习十九大精神主题征文:从三个维度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从历史维度看,中华传统文化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断流的文化。虽然经历过磨难和冲击,但仍以其韧性、包容性与弹性,蓬勃发展至今,对于维护中华多民族统一局面发挥着至为关键的作用。从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是历代仁人志士把传承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不遗余力地守护并光大着文明的薪火,才使得中华文化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但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突然发现,世界上有更强势的文化,面对这种强势文化入侵一筹莫展,中华民族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西方物质文明的优势,中国人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文化挫败感,由此导致文化心理失衡,由传统的文化优越感进而转化为文化自卑,心理变化反应在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中,从半遮半掩的“中体西用”到顶礼膜拜的“全盘西化”,中国人在追求富国强兵的路上逐步被“文化殖民”。所以到了99年爆发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就是为了挽救我们的民族,不惜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坚决彻底地批判、反省,希望我们的文化能够有一个更新和重生。可以说,没有五四时期那种激进的新文化意识,我们的文化还停留在封建王朝时期的陈旧水平上,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就没有中国的发展,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自信。正是新文化运动带来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历史机遇,挽救了中华文化,使中华文化焕发了新的生机。
从现实维度看,中国共产党当初之所以能打败各种势力,建立新中国,一个充分的理由就是走了一条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华文化精华相结合的道路。毛泽东提出的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宗旨,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同时也延续了中华文化中的“邦为民本”“民为贵”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也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正是中国共产党继承弘扬并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华传统文化,才能继续实践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也极大推进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进程,将传统与现代在文化上连成一体。因此十九大报告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当代中国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需要建立在科学客观的文化理性之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文化。
从世界维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和突出优势,提供了西方传统之外的路径,提供了寻找人类文明更好未来的机会,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牢固根基,而且成为2世纪普惠人类整体的重要精神资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民为本、仁者爱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这些重要理念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文化内蕴的独特哲思,也为2世纪人类整体性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无论是中国在G20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等重要国际会议上担当“全球治理改革者”的角色,还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践行的“共商共建共享”理念,都传递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深远追求,传递着中国文化的超越性关怀,传递着“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对世界的影响力。

本文 由 第一公 文网 收集 整 理来源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8-01-21 16:56:59
上一篇: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主题征文:拥抱新时代 展现新气象 实现新作为
下一篇:“冬日叙语”征文:我喜欢下雪
网友评论《学习十九大精神主题征文:从三个维度坚定文化自信》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