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来历

本 文由第 一公文 网 收集整 理8

“春节”的来历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年”:据古书记载,唐虞时叫“载”,即万象更新的意思。在夏商时称“岁”,人们把岁星(木星)走完一周定为一岁,把岁首几天作为喜庆的日子来庆祝。到了周朝,由岁改年。有专家说: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有所不同的。“年”究竟是怎么来的呢?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居海底,每年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可以过去呢?据说“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以驱除“年”兽;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相互庆贺平安度过了“年”关。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为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另一说法: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春节。因为当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24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历,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离家的孩子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与“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后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后春节才算过完了。
最早的春节:相传我国原始社会就有“腊祭”之说。夏朝建立后,这一风俗流传下来。《尔雅》一书说春节:“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岁。”&bsp;最早的“年”字:《谷梁传宣公元年》记载:“五谷大熟为大年“。在两汉以前,“年”意为五谷丰收,这是“年”的来历和原意。最早的爆竹:春节放爆竹风俗始于汉代,当时没有火药纸张,爆竹是火烧竹子发出噼啪响声。《通俗偏·徘优》载:“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火爆之。”最早的年画:年画源于古时门神画。东汉蔡邕《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挂“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刻年画。我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最早的春联:春联的雏形是古代的桃符。据史书记载,五代后蜀皇帝孟昶于964年除夕,命翰学生辛寅逊题词于门上“桃符”板。孟昶嫌其作得不好,就亲自在“桃符”上题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的春联。战国时每逢过年,人们便用桃木板上传说中镇妖降鬼的大神“神荼”、“郁垒”名字悬挂于门旁,用以压邪,谓之“桃符”,故以“桃符”作春联的别称。最早的挂“福”字:传说始于周朝姜子牙。姜太公封神时,封妻叶氏为穷神,说“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后来,百姓过年贴“福”字,以驱赶穷神,寓意“福到我家”。最早的贴倒“福”:始于慈禧。每至年关,太后有给大臣赐福之习。有一年赐福,恭亲王福晋把赐给的“福”拿倒了,犯有杀头之罪。太监李莲英忙为其解围:“老佛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新年赐福,福真的就到了,福倒了。”后被传至民间,将“福”字倒贴即“福”到。&bsp;
最早的压岁钱:压岁钱始于唐玄宗天宝年间。《开元天宝事》载:嫔妃们过年,三五结伴做掷钱游戏,为助兴,宫廷金库就拨些钱给她们。后来此风传入民间叫“压岁钱”。但,有另一种说法: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又叫压胜钱,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有避邪的功能,上铸有“万岁千秋”“去殃除凶”等吉祥话和龙凤、龟蛇、双鱼等吉祥图案。传说,古代有一个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它每年腊月三十夜里出来,专门摸睡熟的小孩的脑门儿。被摸后,小孩就发高烧说梦话,退烧后变成傻子。人们怕“祟”伤害孩子,整夜点灯“守祟”。据说嘉兴府有戸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爱。在年三十晚上,为防止“祟”侵扰便逗孩子玩,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包了拆,拆了包,睡下后,把包好的八枚铜钱放在枕边。半夜里,一阵阴风吹过,黑矮的小人正要用白手摸孩子的头,突然孩子枕边迸出一道金光,“祟”尖叫着逃跑了。此事传扬开来,纷纷效仿,在大年夜用红纸包上钱给孩子,“祟”就不敢再来侵扰了。因而人们把这种钱叫“压祟钱”,“祟”与“岁”同音,日久天长,就被称为“压岁钱”了。

本 文由第 一公文 网 收集整 理8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7-01-24 19:45:14
上一篇:禁止生产销售燃放烟花爆竹宣传标语
下一篇:2017年元宵节灯谜(网络电脑词语)
网友评论《“春节”的来历》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