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教育读书心得

范文一:
  读戴承志先《爱的教育》获益非浅,戴承志先生以他的一枝妙笔写出了一篇篇精彩动人的故事,更以他的专业知识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学理和启示。
  倪美英老师在序文中提到:年轻初任教职时,满腔热诚的爱,希望能够全心全意全力的扮演&ldqu;为人师表&rdqu;的角色,然而在专业经验不足,缺乏教学经验、也没有好的方法之下,曾经以&ldqu;教师的权威&rdqu;,用教鞭管教学生,以致伤了学生的心,也曾为了虚荣,更以&ldqu;听话与否&rdqu;来评价孩子,每每忆及此事,不禁全身发抖,惭愧不已。最近
  是呀,只有真正对孩子们付出关心、爱心与真心,才能得到孩子的真诚回报;也只有这样才能启发孩子,了解孩子;没有&ldqu;爱的教育&rdqu;,哪有&ldqu;美的回忆&rdqu;。由此,我有了如下体会:
  、在教育教学中,注重情商的培养,而不仅仅只是开发学生的智商。事实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情对的成长、发展能起更大的推动作用。
  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只顾及到自己的感受,而不能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我们应该深入学生的心理,真正了解学生的感受,这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得处理师生互动关系。
  3、生活如同一本书,其中蕴涵着不少的哲理和启示。我们应该多加观察,多加思考,从中得些人生的蕴涵,这不仅是一种知识的获得,更是一种人性的修养。
  同时,通过阅读本书,使我懂得了教师在教学中起的是引导和辅助作用&dsh;&dsh;对知识感情的引导。教师引导的方法的好坏对学生的成长,甚至于对其以后的各个方面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因而我们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bsp;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起的是引导作用,而不是填鸭式灌输。教师应该的重视学生存在,以情感去开启学生的心智。
  2、&bsp;我们应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把中国传统美德传授给学生。
  3、&bsp;在教学过程中,多鼓励、赞美学生,培养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培养他们对挫折的容忍能力,是学生快乐成长。了解学生的感受,观察学生的反应,聆听学生的心得。
  4、&bsp;用&ldqu;爱&rdqu;来感化学生,真诚地为学生提工服务,在生活中做学生的朋友。
  5、&bsp;不要过分地执着于&ldqu;立竿见影&rdqu;,注意学生的人格培养,身心健康。
  教育不是万能的,有其局限性,作为教师,我们应看到这种局限性,以一种乐观的心态面对。只有对我们的事业充满希望,我们才能真正用&ldqu;爱&rdqu;来对待我们的学生,对待我们的事业。努力加强我们的专业知识修养,着力于个人的身心修养,珍惜我们的事业,坚守工作岗位,默默耕耘,为祖国的建设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bsp;

范文二:
  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有说过:&ldqu;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rdqu;这一道德要求教师必须围绕着热爱学生,很好地为学生服务,但不能笼统地把所有的&ldqu;爱生&rdqu;都选为师德崇高,必须看教师对学生爱的动机和爱法是否正确,特别还要看教师爱的效果如何,正如敬爱的周总理所说的那样,要&ldqu;爱生教好&rdqu;,教不好学生的教师何谈爱生?谈何师德?为此,相互信任就时下几种被人们说是&ldqu;爱生&rdqu;的表现,略谈一下我自己心里的认识:
  一、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应该是&ldqu;恨铁不成钢&rdqu;的爱,某些教师抱着对学生&ldqu;宁给好心,不给好脸&rdqu;的态度,对学习和品德行为不够好的学生,一味批评训斥,甚至采用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这样的教育效果适得其反。因为,青少年的叛逆性很强,教师这样教育学生,只会让学生加大恨老师,使其品德行为就更为放荡,日益失掉争取进步的信心。记得我曾教过这样一个学生,他有厌学的情绪,上课常走神或做小动作,作业糊涂至极,甚至干脆不做。我屡次直接严厉地批评了他,没想到他不但不思悔改,情绪反而更加低落,一副无精打采、毫不在乎的样子,我差点为之气昏。过后,我头脑冷静下来,回想自己的言行,才吃惊地感觉到对他的态度过于偏激并且简单草率。后来,我重新从另一个角度支观察揣摩他,抓住他爱表扬的特点,尽量找出他们的闪光点,当他老毛病再犯时,不是再一味批评他,而是避开这事,表扬他爱动脑,声音响亮,这样一来,他可来神了,身子坐得挺直,集精会神,那节课的提问,他回答得正确而且声音十分响亮,课后的作业也做得不错。所以,经验教训让我深深觉得,做老师的不要动辄就批评学生,或用单调的罚抄、罚背、体罚等来对付学生,因为这种表面看似乎&ldqu;爱之深&rdqu;,但实际表现出来的却是&ldqu;恨之切&rdqu;的行为,常常给学生带来身心的摧残,学生也是一个有独立人格尊严,拥有为人权利的人,当老师兵贵神速或践踏了他们为人尊严和权利时,学生就会产生越批评、越惩罚、越偏跟教师对着干的逆反心理,因此,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对学生不尊重的态度和行为,都是应当予以遗责的。
  二、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应该是&ldqu;让学生一口吃成胖子&rdqu;的爱。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考试是教育结果检测的手段,考试是为教育服务的,但由于社会总是用考试来检查、评价教育的结果,并以此为依据来区分各个学校教育效果的好坏,决定学生的升学率。由此,大部分教师为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大幅度采用题海战术,大量的作业让学生简直喘不过气来,教师却不为之所动,仍不知疲倦地搜集资料,绞尽脑汁不停的出题,让学生不分昼夜地做!做!做!学生考试成绩好,教师就高兴;学生考试成绩差,教师就不高兴,甚至大发脾气,责怪、漫骂、歧视、课业惩罚、肉体惩罚等相继出现。这样的教育只会造成学生对学习恐惧的心理,日益把学习当作苦差事。试想一下,成年人工作一天下来,尚可会觉得疲累不堪,一下班回家还可以停歇下来休息,悠闲地坐在沙发上听听音乐,看看电视。而学生一整天除了上课时间外,课后还有大量的作业在等着他们,甚至连星期六和星期日两天休息日都不例外:背书、作业一大堆,学生真是比大人还忙累!长期下来,学生吃得消吗?知识掌握得了吗?这样的教育适应现当今的素质教育吗?答案是显而易见。
  三、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应该是&ldqu;只重优差生而忽略中间生的爱&rdqu;。一个班中有几十个学生,先天条件、心理素质、文化素养、学习成绩不可能完全一样,总有强弱优差之分,当然,也就有夹在优差的两头的中间生。有些教师重视的大都是冒尖的&ldqu;两头&rdqu;,由于应试教育的泛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不少教师总是比较喜爱品学兼优的学生,少数开学有望&ldqu;尖子&rdqu;平时对他们总是给予更多的注意和关心,甚至常开&ldqu;小灶&rdqu;而&ldqu;转化后进生&rdqu;已引起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全社会的重视。因此,&ldqu;厚爱&rdqu;后进生,关注后进生,促进后进生转化是教师必须坚持不懈的工作,而处在&ldqu;中间层次&rdqu;的学生,学习平平,能力一般,平淡无奇,没有出众的表现,但也不会带给老师麻烦,不少老师常常任其自然,对他们的长处熟视无睹,对其缺点了心不在焉,使&ldqu;中间生&rdqu;处在&ldqu;受冷落的尴尬之境地,&rdqu;这样&ldqu;中间生&rdqu;就容易因被冷落而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他们中一大部分人就会对周围的事物反应冷淡,学习的劲头也不高,参加集体勉勉强强的,他们心里认为&ldqu;没人注意我的存在,干好干坏一样。&rdqu;其实,这些学生最渴望的是得到老师的重视和关心,哪怕是一句简单的表扬,一个关节的眼神,一声亲切的问候,都会带给他们很大的影响,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本学期,我新接手一个班,班上有一个女生,学习默默无闻,相貌一般,毫不引人注目,并且有个最大的弱点,就是特别胆小,连课堂上站起来回答问题都会脸红。对此,好也很苦恼,我发现了她的这个弱点以后,特意选她为语文科代表,早读要她创造出头露面的机会,女孩的心里感动极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她变了,变得活泼开朗,胆子也大了许多,对班级的工作热情参与,对各类活动,比赛都积极投入,学习成绩也有惊人的进步,一位教育家说得好:&ldqu;教师应当把爱心分给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心中应当有每个学生的欢乐和苦恼&rdqu;那些平平常常的,不声不响的学生也是需要关心、重视的一群,他们身上的&ldqu;亮色&rdqu;也需要老师去挖掘,他们同样渴望着老师鼓励的目光和赞许的点头,还有善意的批评。教师对学生的&ldqu;爱&rdqu;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结果呢?我想这里存在着一个&ldqu;爱&rdqu;的方式方法的问题,以及如何表现教师的&ldqu;爱&rdqu;的问题。有不少教师对学生的&ldqu;爱&rdqu;是强制的爱、盲目的爱、粗暴的爱、变味的爱。
  教师如何爱学生?我想教师应该正确把握好&ldqu;爱&rdqu;的艺术,用好自己神圣的爱。
  第一,爱应该是公正的,要做到不偏不袒的爱。教师不仅要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更要爱学习成绩及表现差的学生,对于成绩及表现差的学生,教师应该多发现其优点,找出爱的理由,用真心去爱他们,用热情去感化他们。
  第二,爱应该是细腻的,要做到无微不至的爱。学生是人,是一个多样化的人,他们的生活、学习、情感是多样的,这就要求教师用真心去发现学生的需求,用爱心去化解学生的矛盾与痛苦,让他们体会在自己最需要的时候去爱他们。
  第三,爱应该是严峻的,要做到刚柔相济的爱。教师爱学生并不是无要求的爱,并不是爷爷奶奶式的爱,并不是无限的爱。爱中有要求,爱中有希望,爱中有原则。
  显然,教师对学生爱的正确动机,是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师爱,是来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责任感。教师要力求做到爱得得体、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理,这样,才能把正确的爱生动机和真正教好学生效果统一起来,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这样努力去做的教师,才堪称师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做一个真正有爱的教师!

&bsp;

范文三:
  前几天和家人去中百大厦的佳乐家超市,没想到在超市的西南面竟然是图书专柜。以前我都没有发现,走进这一角书城,竟然发现了这里面的图书都是正版图书,当然价格也不菲。我在里面逛啊逛啊,竟然还和老公走丢了,要知道当时我的手机和钱包都寄存在外面了,反正是走丢了,不如沉住气挑选一下书籍吧,于是买了两本书,一本是刘墉的《靠自己去成功》,一本就是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其实我是本想让儿子看,结果儿子看到书籍,连连说:&ldqu;妈妈,这些书你看吧,我不看,我不看。&rdqu;那情形,仿佛让他读书就是送他劳动改造一般。我小时候爱读书,怎么我的儿子就是不喜欢读书呢?这真是令我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能认为&dsh;&dsh;他继承他父亲的习惯多一些,继承我的习惯少一些,无可奈何啊!反正书是买了,不如让我来看吧!
  《爱的教育》是亚米契斯最著名的作品,866年出版后即畅销不衰,目前已经有成为世界公认的文学名著。该书主要讲了:一个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安利柯的一年来的经历,描写了发生在学校、班级和家里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父母对儿女的爱有多深呀!在学校老师的关怀和鼓励之下,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的氛围里,朋友间的关爱都无不流溢于纸上,真是动人心弦啊!
  爱,像人的灵魂,每天陪伴在我们身边,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就如父母的爱,不说操劳奔波,单是穿衣洗脸,督促孩子看书学习,往书架上放一本孩子爱看的书,一有头疼发烧,问寒问暖寻医找药就摆放在眼前,临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们需要张开双臂才能拥抱的无法形容的爱。当我们陷入困境,没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伴在身边,晚上不忘叮嘱一句:早点睡,别熬坏身子。读了安利柯的故事,我认识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颗深爱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
  亲情是我们生活中最普遍的感情,也是我体会最深的感情。但我需要的不是单纯的无条件的溺爱,而是互相的尊敬。家长的行为是最能够作为表率,成为孩子模仿的榜样的。这要求家长要从日常小事中注意自己的言行,打铁先要本身硬。只有一个能够克制自己严格要求自己的人才能严格要求别人。书中孩子的父亲就是这么做的,他用他的博爱、无私、热情赢得了孩子敬佩。这一点对我同样也很有帮助,它指导了我怎样和我的学生进行交流。
  还有孩子之间的最纯洁的友谊,这也是这本书的重点。它教导孩子们看待一个人不应该从他的衣着,而是应该从他的行为。只有关心别人的人才是真正的好朋友。有时候友情不是从嘴巴上说出来的,而是从他的一言一行中表现出来。在朋友有困难的时候你能伸出援助之手,那当你面对障碍的时候,你会惊喜的发现你并不孤单。书中着重描写了小主人公和他好友卡隆的友谊,也描述了他怎么处理和别的同学的关系。它告诉孩子们交往要以宽容为本。
  中国的文圣孔子有一句名言:仁者爱人。可见有仁者之心的人,首先要具备的就是爱心。作者精心构思的一系列感人的情节,把美好的感情与思想送进我的心灵。
  读完这本书我感悟到: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没有爱的教育是虚伪的。但只要我们用心感受,爱就在我们身边。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爱则爱在平凡的工作与生活中,爱在点滴之处。爱体现在扎实的基本功、高度的责任感、精深的专业知识、以及一颗爱孩子们的心。所以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努力对学生更多地给予一份真情、一份关注、一点呵护、一些宽容,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我手写我心,把真心亮给学生看,用真情诉给学生听,把真心带给学生读,我相信作为教师的我,从中也会获取到无穷的动力与爱&hllp;&hllp;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4-01-01 17:35:33
上一篇:十破十立学习心得
下一篇:狼王洛波读后感-亲子共读征文活动
网友评论《爱的教育读书心得》
评论功能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