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学一做心得体会:“两学一做”要有“背篓精神”

本文 由 第一 公文 网 收集 整理9

两学一做心得体会:“两学一做”要有“背篓精神”

人类负重的历史,大约可追溯到远古时代。彼时,男性狩猎,女性采集,所得的猎物与瓜果用一张动物毛皮裹挟回来,这可说是包裹的原型;春秋时期,游学之风盛行,包裹的式样未变,材质则成了棉麻;随着缝纫技术的发明,袋子开始出现并大行其道。此时,使用的动作主要为“担”、“提”或“扛”,存在的问题是需要单手或双手持握,重心不稳,难以掌握平衡。而极具聪明才智的我国西南地区人民,很快就找到了更好的解决方案,那就是“篓”。它们多以就地取材,防腐防潮,表面较为光滑的竹篾编成,其动作为“背”,“背篓”由此得名。背篓能够平均分配负重的同时解放双手,可说是一个极大的进步。唐宋时期,背篓被广泛使用,有的甚至在上面搭建布质顶棚,用以遮风挡雨。唐彦谦诗云:“湖田十月清霜堕,晚稻初香蟹如虎。扳罾拖网取赛多,篾篓挑将水边货。”描写的就是使用篓盛装螃蟹的盛况。

初到云南,就被丽江古城里纳西女子身负的背篓所吸引,背篓内的东西包罗万象,从柴米油盐到瓜果梨桃,甚至还有牙牙学语的小童,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当地有人说:“娶个丽江婆,赛过骡马驮;要个丽江篓,吃喝不用愁”。但在我看来,其中所体现的“背篓精神”更让人敬佩与感动,值得深入揣摩体会,好好学习一番:

“背精神”重在责任意识。每天,晨光初现,背篓就被放在屋外,纳西的“胖金妹”(纳西语,指女人)们开始里里外外的忙碌开来,照顾好丈夫、孩子的饮食起居后,背起自产的水果走向集市。晨露在青石板上氤氲,脚步在大石桥上扣响,再加上传统服饰的环佩叮当,混着扑面而来的清新的水草气息,成为古城美丽画卷的有机组成部分。背篓里背负的是责任,是担当,更是整个家庭的希望。

“两学一做”,要求党员干部像“背篓”一样真正承担起治国、齐家的责任。习总书记强调:“各级党组织要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责,职权所寄;任,勇于承担。主体责任就是要“在其位谋其政”,“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事”,不能敷衍塞责,得过且过,更不能揽功推过,以邻为壑。

&bsp;“背篓”精神需要包容气度。在公交站等车的时候,一个皮肤黝黑,一个满脸褶皱的老妈妈拍拍我,满头大汗的用纳西语着急的比划着。好半天,我才明白是让我帮她把背篓放下来。“这有何难?”,我一边想着一边双手准备托起背篓,没想到,自认为力量不小的我竟然没有托起来,于是再鼓力气,终于帮她卸下了这“千钧重担”。往里面一看,好家伙,白的是面袋,黄的是油瓶,粉的是桃子,还有一个溜圆的小西瓜,纹路清晰,清脆欲滴,秀色可餐。她等的公交车来了,我又帮忙给她背上,转过身来,手里多了一个香喷喷的大桃子。错愕间,一声“酒杯社”从车窗里飘出,后来才知道,那是纳西语“谢谢”的意思。殊不知,该说谢谢的是我,在这里,我懂得了什么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真正含义,懂得了什么是各族人民“兼爱交利”精神的终极命题。

“两学一做”,要求党员干部像“背篓”一样有“兼收并蓄”的包容气度。朝金缨《格言联壁》有云:“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恰当诠释了严于律己和宽以待人的正确含义。一方面,要多返躬自省,养成道德意识、风险意识、底线意识,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另一方面,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虚怀若谷,从善如流,有治人之资,济人之能,更要有悯人之心,容人之量,坚持“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要多一些包容和耐心,对建设性意见要及时吸纳,对困难要及时帮助,对不了解情况的要及时宣介,对模糊认识要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要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要及时引导和纠正。”

&bsp;“背篓精神”要有“乡土”情结。自古以来,作为西南重镇,丽江的“马帮”与“藏货”交相辉映,成为“茶马古道”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以马帮为代表的一代代纳西人背起背篓,走南闯北,栉风沐雨,不断上演“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生离死别。可想而知,千百年来,每逢佳节,有多少纳西先民在川边,在藏区,在漠北,在印境东望故乡,暗自泪垂。在而今的古城内的绿肥红瘦之中,又有多少游子以此为家,畅想着“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将丽江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将朴素的家国情怀融入到日常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在这里,背篓代表的是“乡土”,是挥之不去的故乡山川,是俯拾皆是的人情风土,是对远亲近邻,同乡闾里最深沉的爱和依恋。

“两学一做”,要求党员干部像“背篓”一样扎根基层,立足本职,做好群众工作,从日常工作、生活中汲取知识,增长才干。无论是坚守故土还是身处异乡,都要有“乡土”情结,以“他乡”为故乡,视百姓如亲人,“零距离”接触人民群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扎实筑牢为人民服务的现实根基。

“背篓精神”呼唤“发展、希望”。居家时,出行,劳作时,背篓将孩子们装起被纳西女子“随身携带”。“咿呀呀”的童声萦绕身边,红彤彤的小脸偎在耳边,肉滚滚的小手轻抚面庞,水汪汪的大眼睛透出对这个世界无尽的好奇与向往,一切的一切,都在世代相传的背篓两边传递,搭建起血浓于水的亲情杠杆,至死不渝。在这里,背篓代表的是与时俱进的发展,是挥戈返日的希望,它使得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欣欣向荣,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两学一做”,要求党员干部像“背篓”一样坚守对党的事业,国家发展前景的希望,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真正认识到发展要以创新为第一动力,以协调为内在要求,以绿色为重要体现,以开放为必由之路,以共享为本质要求,“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培育创新意识,注重协调配合,倡导绿色生态,提高开放水平,敦促共享互助。习近平同志指出:“(发展要)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正是其题中的本有之意。

在全党上下轰轰烈烈的进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的当下,“背篓精神”更具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它是丽江,云南乃至中国人民勤劳勇敢,正直善良,宽厚仁和,廉洁奉公等优良品质的集中体现,它反映着历史与现实,背负着灵动与厚重,承载着责任与希望,憧憬着包容与梦想,必将激励我们,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向更好的明天迈进!

本文 由 第一 公文 网 收集 整理9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6-05-17 12:23:59
上一篇:学院教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暨专题学习会议心得体会
下一篇:学院党委“两学一做”学习心得体会
网友评论《两学一做心得体会:“两学一做”要有“背篓精神”》
评论功能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