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沉思录读后感二篇

&bsp;

范文一: 最近,读到曲黎敏的《生命沉思录》,关于感悟生命的一书,感触颇深。可以说该书是一本充满大智慧和富有哲理之作。作者从&ldqu;养生&rdqu;到&ldqu;养心&rdqu;,实现华丽转身。面对当下文化焦虑、社会变革,精神颓废,价值失衡的现实。作者走笔春秋,扬汤止沸,对衣食、男女、婚姻、性爱、人性、生死、灵魂、宗教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全书诗情洋溢、哲思通透、禅意悠远,行文流畅。 &bsp; 中国当代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周国平先生对此评价很高。他说:&ldqu;灵魂进入肉体,于是有了人的生命。生命,灵魂是道,肉体是器。养生,不是调养肉体,而是调养灵魂,使之阳光明媚,照亮肉体。真正善养生者,必善采人类智慧之精华以养心,且听曲黎敏说。&rdqu; &bsp; 是啊!曲黎敏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养生不如养心。她说:&ldqu;医药只能部分地解决人肉体层面的问题,而更大的问题在于养心和养神。要想'离苦得乐',还要内心的觉悟。&rdqu; &bsp; 由此可见,时下流行的养生诗话:&ldqu;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rdqu;真的还是有些道理的。我们认为,&ldqu;补&rdqu;是针对虚症而言的。药补的理由就是&ldqu;有病治病,无病也可强身&rdqu;。食补也是历来医家都极为推崇的。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ldqu;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rdqu;那么,神补就是我国中医的一大贡献。中医注重&ldqu;得神者昌,失神者亡&rdqu;,注意清静养神,适度用神。动静结合,节欲守神,怡情畅神。 &bsp; 因此,扫除种种烦恼,自我摆脱悲愁的情绪,都应属于&ldqu;神补&rdqu;的范围,严格地讲还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融合了传统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内容,都是有益身心健康的。 &bsp; 归结起来一句话;生命诚可贵,养生在养心。 &bsp; 范文二: 对于生命,我们需要的是思考,需要的是细细品味。我一般选择寂静的夜晚来聆听季羡林先生的教诲,只有这样,我才能从他的沉思中引发我对生命的反思。 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本书呢?震撼力?一个年过九旬的老者用词应该是平和淡定的,但在这看似必然的规律中往往爆发出惊人的思想火花。这是一个智者长年累月的积累。 我目视先生的书,书的题目告诉了我答案。这是一位年过九旬的老者倾其一生的思考凝聚成的智慧结晶,我们思考了一个问题,一点问题,一些问题,他却思考了一辈子问题,他不断的思考,思想也就给了论题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正是这种生命力缩短了我渐悟人生命题的时间。 人类能永存,能达到大同的境界。在向大同之域前进的途中,每一代人都有必须完成的使命。人生的意义也就在完成使命中得到实现。 先生思考人生的见解是独到的。但他并不特立独行,只是从不人云亦云。人生的契合应该在线上而不在点上,或许一样平淡无味的连成直线,或许一样跌宕起伏的连成曲线。先生对于世事的剖析是充满睿智的,同时又有一种无奈感:&ldqu;我没有对任何人打击报复,并不是由于我度量特别大,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而是由于我洞明世事,又反求诸躬。&rdqu;先生是孤独的思考者。虽然他深知:&ldqu;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rdqu;但是,在他内心,却渴望与知己举杯邀明月,共谱人生曲:&ldqu;我不谬托自己是锡予先生的知己,我只能说锡予先生是我的知己。&rdqu;我们并没有读到舍我其谁,鹤立鸡群。但却读到了相得益彰,另辟蹊径。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部电视剧,自己是主角,但一个人是不可能演下去的。所以人生不是孤独的。 &ldqu;做人&rdqu;是中国人一直很重视的问题,在励志书,人脉关系书泛滥的今天,&ldqu;做人&rdqu;的话题更打上了这个时代的烙印,多了惶恐与艰难。太想取悦于这个世界,而不知道这个世界的完美源于你颓唐的、忘却一切的、甚至忘我的&hllp;&hllp; 现代人的焦虑,不自在,往往不是因为把自己看的太重,就是因为太想取悦他人。 我觉得,一个作家最重要的品质是爱祖国,爱人民,爱人类,在这三爱的基础上,那些皇皇巨著才能有意于人,无愧于己。先生对于文学的论断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如他自己的文风:沉稳、大气、厚重、凝练。 我们能感受到先生学术观点的凝聚力,是因为中华文化之花早已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生根发芽。先生的学术观点不拘泥于小处,而是着眼于大处:&ldqu;我缺少慧根,毕生同佛教研究打交道,却不能成为真正的佛教信徒。但是,我对佛教的最基本教义&lsqu;万有无常&rsqu;却异常信服。我认为,这真正抓住了宇宙万有的根本规律,是谁也否定不掉的。&rdqu; 生命在于运动,身体的运动强健了我们的体格,而头脑的运动则增加了我们的智慧。生命需要沉思,外部环境是喧哗的,处世是艰难的,我们更需要一颗平静祥和的内心,以我们的智慧去迎接漫漫人生路。

[本文由第一公文网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3-03-30 20:50:08
上一篇:荀子劝学篇读后感二篇
下一篇:红日读后感3则
网友评论《生命沉思录读后感二篇》
评论功能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