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优良家风建设

本文由第一 公 文网 收集整 理公文浅谈优良家风建设
&bsp;
&bsp;&bsp;&bsp;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认为,只有能“齐家”之人方可“治国”,儒家便是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士大夫的养成路径。同时,民间也有“大丈夫不成家何以立业”的说法。可见家庭观念是一直深深根植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里的。习总书记曾在年初讲话时说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国家富强究竟是体现在哪里?总书记给出的答案是:国家富强应是体现在人民幸福家庭美满之上。
&bsp;&bsp;&bsp;每个人都属于一个小家,每个小家汇聚成一个“大家”,即是国家,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小家的联结融合,互助共进促成了国家的高速长足发展。国家的事不仅是执政党,执政人的事,更应是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公民的事。热爱国家,重视家庭,这是我国千百年来文化传承从未动摇改变的坚守,家风建设,更需要我们持之以恒,携手并行。
&bsp;&bsp;&bsp;重视家庭,是华夏儿女千年传承的优良品质。希望父母富足,安康长寿;觅一良人,举案齐眉;得双子女,共享天伦等等愿望体现出重视家庭,重视亲情的家庭观念。“父母在不远游”,“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些口口相传的诗句,国人从幼儿时期就开始诵读;“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像这般重视家庭观念的美德名言一直口口相传,孝敬父母重视家庭的观念早就扎根在我们的心里。
989年春节前夕,我国老一辈革命家习仲勋同志的身体状况非常不好,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每天都挂记着父亲,终于得空请假携彭丽媛陪习仲勋去了西安休养身体。那时候,原陕西省石油公司副总经理曹耀斌曾请习仲勋老爷子一家吃饭,饭席上了道蒜香排骨,老爷子嚼了两口,因为牙齿不好嚼不动。曹耀斌当场道歉道,是自己没有考虑周全,老爷子既然嚼不动就别吃这道菜了,换其他的。老爷子立马说道:“不行,这太浪费!”边说边顺手将排骨夹给了他右手边的习近平,习近平马上就吃下去了,没有任何的言语和表情,十分自然。不仅中年时期的习近平是如此,少年时期的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里,随身总是带着母亲齐心亲手绣上“娘的心”三个字的针线包。
&bsp;&bsp;&bsp;重视家教,是不负父辈们对我们的殷切希望。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老师,曾在《百家讲坛》栏目里讲到东汉末年的枭雄曹操,曹操谈到自己的家庭说过:“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曹操所说的“三徙教”想必都不陌生,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的母亲为了孩子能有个良好的学习受教育环境,曾三次搬家。这样的家教使得孩子有一个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更加让孟子有了一股求学为国,治世为民的情怀。而“过庭语”,说的是孔子与儿子孔鲤的故事。孔鲤一日在家中庭院走过,碰到父亲孔子,孔子喊住了孔鲤:“学诗了吗?”答道“没有。”孔子说道:“不学诗何以言?”孔鲤答道:“是。”便退出庭院回房学诗。又一日孔鲤又在庭院遇见了父亲,孔子说道:“学礼了吗?”答道:“没有。”孔子道:“不学礼何以立?”孔鲤又退出庭院回房学礼。这个故事就叫做“过庭语”,也称“庭训”,在古代父亲对儿子的教诲,也就被称作了“庭训”。王勃在《滕王阁序》里也写下了“他日趋庭,叨陪鲤对”的诗句,赞美的也是孔子对孔鲤的教诲。
&bsp;&bsp;&bsp;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很重要,扣好第一粒扣子才能书写精彩人生。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老师能传道授业解惑,却不能身体力行替我们学习成材。人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走入一些弯路,甚至踏入歧途。在我们仍处在不谙世事的年纪时,是父母们耳提面命的教诲,敦促我们成长,让我们步入正轨。
&bsp;&bsp;&bsp;重视家风,是让长辈们的优良品质恒久流传。家风到底是什么?是孟母为了孩子学习成长三次迁居,是孔子站于庭院中央对孔鲤的严肃庭训。在我看来,家风,其实就存在于我们平日对待家庭的态度里,存在于祖辈,父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中。无论是严苛的厉声斥责,还是温情的耳提面命,都是家风,使我们拥有了诸如坚强、勇敢、勤奋、节俭、自律、热心等等优良品质。这便是家风教化的丰硕成果,务必要涵养家风,使之代代相传。
&bsp;&bsp;&bsp;从小家到大家,以优良的家风,传播到社会形成良好的社风,从而推动建设起廉洁清明、风清气正的党风政风。家风起,社会定。社会定而国家兴。本文由第一 公 文网 收集整 理公文
浏览次数:  更新时间:2018-11-28 09:51:39
上一篇:浅谈大学生村官如何从“平语”学“近人”
下一篇:新时代如何加强乡镇卫生院党建工作
网友评论《浅谈优良家风建设》
评论功能已关闭
相关公文